總有些“慢” 讓我們欲罷不能
我不知道時代的發(fā)展還會催生出怎樣快速運轉(zhuǎn)的節(jié)奏,但還好,還有人懂得慢下來,靜候花開,細(xì)啜茶之清香。他們會悉心打造一間小屋,會為一根浮木而煞費苦心,把時間“浪費”在這些事情上,倒也算是一種修行。在這樣忙忙碌碌的時代,很欣然還能有人靜下來做事,也很欣慰還能看到曾經(jīng)的工匠們留下的蛛絲馬跡。
有人說,工匠早該被機(jī)器淘汰,因為效率太低,有點不合時宜了。但總有些慢,讓我們欲罷不能。于是,直到今日,工匠精神仍被人稱頌著。這,或許也是一種回歸。
古今中外,總有一群人,他們或為生計,或因愛好做著細(xì)嚼慢咽的“手藝活”?;蚴且桓诲N地鑿出一方天地,或是一針一線地繡出一個花花世界,無論怎樣,他們都用時間換得了一分難得的雋永。這種看似有些落伍的精神,足以穿越時空,被人津津樂道。
我住的小區(qū)里有一家開了近二十年的理發(fā)店,店堂的墻上還貼著2005年的流行發(fā)式。店里的學(xué)徒換了一批又一批,但店主兩口子還在堅持,顧客倒也還是那一批。時間久了,這家人新添了孫子,那家人剛走了老人,大家都一清二楚。比起談?wù)摷议L里短來,我更喜歡他們修剪發(fā)絲的慢動作,感覺即便是二十來塊錢的生意,也是一種藝術(shù)。
《萬物皆有歡喜處》是我近段時間很喜歡翻的書,或許懶懶散散的休假時間最適合這樣慢條斯理的閱讀。這本辭藻并不絢爛的作品不過是輕描淡寫地記錄了一群在城市里越來越不被人看見的手藝人的生活,但就是這些看似寡淡的故事,甚是讓人回味。
我一直覺得能夠流傳很久的東西,一定是雕琢出來的,帶著濃濃人情味的事物,一枚釘子如此,一座城池亦然。如今太多粗制濫造的“大制作”,看似精巧華麗,但終究抵不過歲月浸染。關(guān)于生活本身,我仍舊喜歡那些慢條斯理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