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煌
兒童的行為,出于天性,他們的知識都是來源于周圍生活中最粗淺的認識,有時常常會無法直接解決遇到的問題。幼兒在區(qū)域活動中能否得到較好的發(fā)展,教師指導策略是關鍵。幼兒教育工作者應回歸支持、合作、引領的角色,在幼兒游戲的世界留心觀察,走入角色,捕獲亮點,積極評價,讓每一個幼兒都在區(qū)域活動的天空靈動飛舞。為人師者,我們只牽掛“風箏”上的那一根線,至于放風箏的事情,那是孩子們的工作。
一、欲要看究竟,處處細留心
觀察是了解的渠道,教師在活動中根據(jù)幼兒的活動狀態(tài)進行細致的觀察,通過觀察抓住能夠反映幼兒活動水平的表現(xiàn)。從“表現(xiàn)”準確地把握幼兒的實際發(fā)展水平,了解幼兒喜歡什么,在這個基礎上才會有目的地更換投放材料,并在幼兒需要的時候提供適時適當?shù)闹笇?,以提高幼兒的活動水平?/p>
細節(jié)在于觀察,在一次區(qū)域活動中,靜靜搬著自己的小椅子不知何去何從,因為她想玩的“娃娃家”游戲人數(shù)已滿,而她又不想玩其他游戲。她猶豫了許久,最后還是向“娃娃家”走去,她還沒開口,“媽媽”陽陽就說:“我們這里人已滿了,你去玩其他游戲吧。”靜靜聽了,垂下了頭,不知道怎么辦。靜靜本來在活動中是個比較被動的孩子,好不容易跨出那么一小步,又被拒絕,我怕會挫傷她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于是,我上前引導她:“想一想怎樣才能到娃娃家玩呢?”當她想出“當一名客人”的時候,靜靜終于以一名“阿姨”的身份進入娃娃家去玩,而且與大家玩得很融洽。
“欲要看究竟,處處細留心”,觀察是發(fā)現(xiàn)幼兒游戲狀況的窗口。在案例中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以觀察為先,第一時間了解靜靜在游戲中的反應和需要,然后認真分析她的情況,并及時跟進引導,最終促成她能參與游戲,發(fā)揮游戲的指導教育作用。視角愈大,像也愈大,愈能分辨物的細節(jié),觀察要“廣”而“細”,道理于此。
二、讓靜靜成為主角
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他們生活在這個世界里,扮演各種角色,再現(xiàn)自己眼中的現(xiàn)實生活。教師可以以游戲角色的身份提出問題,使幼兒產(chǎn)生解決問題的動機,調動幼兒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同時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表演區(qū),靜靜正和小朋友在表演,我問她們:“我可以欣賞你們的表演嗎?”她們很高興:“好呀!”似乎很是歡迎我這個觀眾。
“靜靜,你表演的是什么?”……
“我想看蝴蝶,有嗎?”
“有”,孩子開始找道具,討論起來:“你演紅蝴蝶,我演白蝴蝶……”孩子們有了我這個客人,演得更認真、更專注。
正如陶行知所說:教師要“變成孩子”,在幼兒區(qū)角游戲中,教師的身份既是教育的指導者,又是游戲的伙伴,站在幼兒的角度考慮俯仰其所需??傊?,教師始終不能忘卻自己的角色地位,參與游戲的目的,要把握好時機和分寸,以不干擾幼兒的游戲為前提、以游戲的快樂為本,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三、亮點并不是靈光乍現(xiàn)
從游戲世界中我們可以捕捉到孩子們的很多奇思妙想,教師要善于捕捉這些亮點。當然,亮點并不是靈光一現(xiàn),只有仔細觀察幼兒的每一個行為表現(xiàn),尊重幼兒的主體發(fā)展,教師每個引導行動才會恰逢其時,這樣的區(qū)域游戲便會越玩越豐富,越玩越有創(chuàng)造性。
一組小朋友在玩“肯德基”游戲,游戲總共時間近23分鐘,游戲人數(shù)最少時是5人。游戲剛開始共有10人參加,其中有四位幼兒頭戴肯德基服務員的紅色帽子,在簡單布置游戲場地后(老師有稍作幫忙),幼兒就忙開了。大部分幼兒在擺弄完玩具后,慢慢地開始進入有簡單游戲情節(jié)的環(huán)節(jié)……游戲玩在到近12分鐘時,手上抱著布娃娃的小女孩靜靜來到“肯德基”買東西,靜靜在“肯德基”逗留了1分鐘多一些,便一只手抱著布娃娃,另一只手拿著從“肯德基”買來的“可樂”(一個紙杯和塑料勺子)返回娃娃家。過了3分鐘后,靜靜過來將紙杯歸還后馬上返回……
一棵茁壯的參天大樹,分叉無數(shù),只因為“生長”。案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游戲中出現(xiàn)的一個亮點,即在游戲進行到第12分鐘左右,那個手上抱著布娃娃的小女孩靜靜的出現(xiàn),盡管她的出現(xiàn)僅有1分鐘,但相對于整個近23分鐘的游戲來說,這1分鐘可以說是整個游戲中最精彩的瞬間。這一精彩瞬間其實就是“肯德基”游戲發(fā)展的一個頗具有挑戰(zhàn)性的生長點。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認為,游戲發(fā)展的生長點,往往就是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展露出來的亮點。在和孩子游戲的時候,我們經(jīng)常很容易地發(fā)現(xiàn)許多幼兒的閃光點,如果我們及時地將這些閃光點在游戲中將它“發(fā)揚光大”,那么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良好的行為習慣還要刻意學習嗎?
四、“強點”和“弱點”
評價在教育實踐中起著有力的杠桿作用,評價也是一把雙刃劍,不同的理念、策略、方法、手段都會形成幼兒區(qū)域活動截然不同的導向,教師在實踐中應不斷反思、不斷完善、不斷總結。游戲是幼兒最快樂的活動,但是在游戲活動里幼兒會表現(xiàn)出他們的“強點”,也會暴露出他們的“弱點”。正所謂“爬著的東西上面還有飛著的東西”,教師要密切關注這“兩點”,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強點”和“弱點”的變化,予以正面的激勵評價,教育的藝術在于極力喚醒和鼓舞,使“強點”增強、讓“弱點”變優(yōu)是老師一切評價的真意。當然,評價還包括同伴互助、自我評價等。如在我的區(qū)域我做主,我愛放風箏的游戲結束后,老師問孩子們:“誰來說說,你覺得誰玩的最好?”“靜靜,你覺得你這次玩得怎么樣?”但是,老師還需做好的一個關鍵工作是引導幼兒自發(fā)地、自由地進行交流,發(fā)散思維,表達情感,共同解決問題,進一步為幼兒提供表現(xiàn)、交往和學習他人經(jīng)驗的機會。
在區(qū)域活動的天地,幼兒教育工作者理應讓孩子留下更多的美好,如“這是一個好地方,我喜歡去玩”。風箏上那根線牽在你手里,系在我心里,作為一位純粹的教師,意味著要以自覺的姿態(tài)去面對,對區(qū)域活動的指導必須用“心”和用“行”。留心觀察,用行指導,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孩子的“閃光點”,“誘發(fā)”問題,讓孩子在自我的探索中真正成為區(qū)域活動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