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青蛙看海》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童話,講述了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在松鼠的鼓勵下,一步步跳上臺階,終于到達山頂,看到波瀾壯闊的大海的故事。課文告訴孩子們,只有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到達理想的頂點。課文言近旨遠,對話精彩,講述了一個生動的故事,刻畫了不同人物的特征,是進行朗讀訓練和說話訓練很好的范本。筆者采用依葫蘆畫“新”瓢的思維,將第二課時的重點放在朗讀和說話訓練上,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一畫瓢:尋幾個語氣詞,讀到詞語的情感
復習導入階段,教師出示課文中幾個語氣詞:“喏、哪、呢、啊、嗎”,讓孩子們尋找這幾個詞語的特點。發(fā)現(xiàn)它們都有“口字旁”后,教師指導:這些叫語氣詞,可以幫助句子表達不同的語氣,疑惑的、高興的、苦惱的、失望的……這些詞語,一個個讀沒有味道,放在句子里,就有感情。然后出示“天哪,這么高的山”、“是啊,這山是太高了”,讓孩子們反復朗讀。學生在明確詞語意義和用法的情況下,朗讀非常到位。
教低年級學生朗讀方法,重要的不是教授純朗讀技巧,而是依據(jù)文本內(nèi)容,感悟人物特征,感受語言特點。因此,以敏銳的目光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關(guān)鍵詞,告知它們的意思和內(nèi)涵,是引領學生讀好句子的重要方法。在這個復習朗讀環(huán)節(jié)中,文本中的重要“葫蘆”——語氣詞,是教師找出來的,而領悟過后的“瓢”——語氣詞在句子中的朗讀方法,意義所在,表達特點,卻是學生自己“畫”出來的。
二畫瓢:抓兩處說話句,讀好人物的內(nèi)心
青蛙對于看海這件事情是有明顯的情感變化的,蒼鷹的話讓它失望,松鼠的鼓勵讓它重拾信心。讀好文中兩處對話是精讀課文的重要任務,也是感受人物內(nèi)心的重要依據(jù)。
第一處,從“渴望”到“失望”。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座高大的山,引起孩子們的驚訝,接著背誦上學期的《詠華山》,強化他們對高山的直觀印象。“葫蘆”的模型又一次構(gòu)建好,當然,“瓢”還是由自己畫。此刻,學生對于青蛙那句:“我沒有一雙想你一樣有力的翅膀,也沒有四條善跑的長腿,怎么上得去呢?”已經(jīng)有了理解基礎和情感把握,再加上教師反復指導,情感朗讀也不成問題。
第二處,“信心”來了。青蛙和松鼠的對話比較精彩,一問一答,言簡意賅。但是,沒有提示語的描寫增加了低年級學生的理解難度。所以,教師先讓學生用不同的線畫出青蛙和松鼠的話,再讓同桌分角色朗讀。讀懂對話內(nèi)容后,教師再次指名朗讀并進行評價:我從你的朗讀中發(fā)現(xiàn)小松鼠很有方法,很可愛;你的朗讀告訴我們小松鼠很會表揚人,“好”、“一定”都是很好的鼓勵……看似不經(jīng)意的點撥,其實又在孩子腦中建立起一個個“小葫蘆”,讓孩子尋著這些“葫蘆”,緊緊抓住關(guān)鍵詞語和關(guān)鍵標點,感受青蛙內(nèi)心的變化,并通過朗讀表現(xiàn)自己的理解。
三畫瓢:搭一個高臺階,讀到堅持的力量
青蛙跳上臺階的第十自然段是朗讀的重點,精讀這一段,要讓孩子們悟出堅持的力量和一步一個腳印的重要性,這就是文本要傳達的深刻道理。教學這一段,筆者分了兩步走。
第一步:范讀。低年級語文課堂,絕不能缺少教師的范讀,教師對文本獨有的理解,個性的朗讀技巧,能創(chuàng)設出一種絕佳的朗讀情境,學生的情感和教師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引發(fā)共鳴,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和欲望。學生聽教師范讀第十自然段,似乎看到青蛙一步步登上高山的精彩歷程。老師用自己的聲音幫學生建立起可以模仿的“葫蘆”。
第二步:表演。教師帶領學生編創(chuàng)兒歌:一級兩級往上跳,三級四級再跳跳,無級六級接著跳,七級八級跳跳跳,九級十級再跳跳,堅持跳,不放棄,一步一步往上跳……唱著兒歌,教師帶領全班學生模仿青蛙動作往上跳。學生在熱鬧的、有趣的、很累的動作模仿中,自然感受到登山的艱辛和青蛙的堅持。
以上兩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幫助學生在腦海中搭建一座高山上的臺階,自己就在這座臺階上走了一回。教師范讀,有利于學生形成初步了解青蛙登山的不易;情景表演,起到趁熱打鐵的作用,加深學生的感受。如果說教師范讀為學生提供“依葫蘆畫瓢”的最好范本,那么情景表演則讓學生在“依葫蘆畫瓢”的基礎上,觸摸內(nèi)心,以自己身心的變化,切入人物內(nèi)心的感悟,從而深化對課文主旨的認識。
四畫瓢:回歸文本,表達自己的理解
課文結(jié)束,回歸文本,表達了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表達過程同樣是訓練過程,老師要求學生用課文中的“一級一級、累了、渴了、不知不覺”幾個詞語,講一講青蛙登上山頂?shù)墓适?,為了更好地表達感情,可以用上“喏、哪、呢、啊、嗎”等語氣詞。有了課文中描述青蛙登山的句子,這道說話練習并不算難,不過也不算容易,因為要有所創(chuàng)造地加入語氣詞。這樣的課堂練習,應該是有效的,學生在“跳一跳”后“摘到桃”?!罢摇钡倪^程不是憑空往上跳,而是依托文本中的“葫蘆”和之前訓練的基礎,依著“葫蘆”畫出自己理解的“瓢”,這樣的“瓢”更創(chuàng)新,更有價值。
朗讀和說話訓練,是低年級語文課堂的兩大教學重點。基于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訓練過程中鋪設臺階,提供范例是必要的。所以,和學生一起找到可以模仿的“葫蘆”是有效的教學手段,它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知和快速領悟能力。當然,單純地“依葫蘆畫瓢”我們不特別提倡,我們更欣賞學生通過觀察、模仿、借鑒,畫出自己腦海中新的“瓢”。
在提倡“語文素養(yǎng)”的今天,朗讀和說話訓練不僅關(guān)注技能的提高,而且注重學生整體素質(zhì)的提升,讓文本中優(yōu)秀的語言、思想熏染學生,是我們要重視的。我們要有慧眼,尋到文本中具有教學價值的“漂亮葫蘆”,它們會像一座明燈,指引學生在更美的語文世界中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