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江蘇
(安陽師范學(xué)院 甲骨學(xué)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安陽 450002)
甲骨文“阜辟”乃后世“象魏”考
韓江蘇
(安陽師范學(xué)院甲骨學(xué)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河南安陽450002)
從卜辭之間相互關(guān)系看,阜辟是宮殿南門的附屬禮制建筑。先秦時期宮殿南門的附屬禮制建筑——門闕、象魏、觀,一物而三名。五帝時期,曾以畫象形式宣傳法令、刑罰,故先秦時期,象是法、法令的代名詞。西周以來的文獻(xiàn)中,辟乃法、法令。象、辟均指法、法令。象魏之魏源于巍。巍、嵬、隗音義相同。從《說文》看,阢與崔嵬本義相同,阢字從阜從兀,阜、兀含義相同,若把阢字之兀替換成阜,其隸書形體乃、兩字,《康熙字典》解釋為“兩阜間”。象魏、門闕,本為一物,是南門處東、西兩個帶臺階的上圓下方樓閣,此樓閣的典型特征是兩側(cè)之臺階,與甲骨文阜之本義相同,甲骨文阜辟即后世之象魏。它對中國早期法制及中華禮制文明探討,具有重要意義。
甲骨文;阜辟;象魏;禮制建筑
殷墟甲骨文中有一字(為印刷方便,本文均以阜字代替),作“”(《合集》7860)、“”(《合集》10405正)、“”(《合集》19790)、“”(《合集》20253)、“”(《合集》20600)、“”(《合集》22024)、“”(《合集》22077)、“”(《合集》22522)、“”(《合集》24356)、“”(《合集》28086)、“”(《合集》30284)、“”(《合集》31831)、“”(《懷特》141)、“”(《英藏》1777)等形。其形體雖有差異,但均指后世“阜”這一字,因為阜是甲骨文中一個重要偏旁。
從甲骨文阜字形體看,本像拾級而上的臺階,故葉玉森釋讀為阜,謂:“《說文》謂‘阜,大陸也。山無石者,象形?!瓘呢笸辽礁哧~,從竝象阪級,故階陵陟降諸字從之?!保?](P615)《說文》謂:“阜,大陸也。山無石者,象形。凡阜之屬皆從阜。古文?!倍巫ⅲ骸吧较略唬骸惺摺!搜詿o石以別于有石者也?!对姟吩弧缟饺绺贰?,山與阜同而異也?!夺屆贰辽皆桓贰?,象形者,象土山高大而上平。可層累而上,首象其高,下象其三成也。,上象累高,下象可拾級而上?!保?](P731)《釋名》:“土山曰阜,阜,厚也。言高厚也。大阜曰陵,陵,隆也?!保?](P11)《詩經(jīng)·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弊ⅲ骸把詮V厚也,高平曰陸。大陸曰阜。大阜曰陵?!保?](P585)以上是文獻(xiàn)所載阜之本義。
陟、降、墜諸字義為:陟乃向上、升之義;降乃向下落之義;墜乃跌落、墜落之義。從甲骨文字形看,本義均與高大物體上人的某種行為相關(guān)?,F(xiàn)實生活中,大凡臺階出現(xiàn)處,皆因有高、大山(或土)及其他障礙物等阻擋,故后世文字中,阜有高、大、厚等引申義;帶阜偏旁的障、隔、防等均有阻擋、阻隔之義。
甲骨文中的阜,不僅是一個重要偏旁,還是一個有形、音、義三要素組成的單字,其形,已如上引;其音,應(yīng)讀為[fù];其義,甲骨文中有三種情形,一是名詞,是人名(《合集》7859、22391等);二是動詞(《合集》31831),含義有待探討;三是建筑物名稱。本文討論的是甲骨文“阜”特指建筑物名稱、阜辟乃后世象魏之專題。
阜作為建筑物名稱,出現(xiàn)在武丁時期的賓組卜辭、祖庚與祖甲時期的出組卜辭和康丁時期的何組卜辭中,稱為“庭阜”(《合集》7153正、10405正、10406正),“阜辟”(《合集》28086)、“阜西”(《合集》30284)、“翼阜”(《合集》24356)等(因“翼阜”語境不太清晰,具體所指暫無法究明)。早在上世紀(jì)80年代,裘錫圭根據(jù)甲骨文字形、相關(guān)占卜事類、字形發(fā)展演變及考古發(fā)現(xiàn)的宮殿遺址,指出“阜很可能指殿堂而言的?!繁佟佟?dāng)與此(《左傳》莊公二十一年‘鄭伯享王于闕西辟’之)‘辟’同義?!肺鳌瘎t應(yīng)指殿堂之西?!繁佟?、‘阜西’也有可能是指庭阜而言的?!钐没?,可能就是所謂‘庭阜’?!保?](P190)阜本像臺階之形,引申為高、大、厚等義,甲骨文庭作(《合集》30284)、(《合集》30286)等形,從從即從宀(或廣)從聽。甲骨文還有“”(《合集》5306)、“”(《合集》19525)等形之字,可隸定為、形,于省吾謂:“古聽字,古廷字,……周人假廷為,廷行而廢矣?!保?](P85)若從字面形體理解甲骨文中的庭,即上有人字形屋蓋的大房屋。既然庭已經(jīng)是大房屋(即后世的殿堂),那么,裘先生推測 “阜很可能指殿堂”、“殿堂基座即庭阜”概念則不準(zhǔn)確。其實,裘先生可能對此也有疑慮,故在文后又謂“以上所說大庭之制,是很不成熟的設(shè)想,究竟有多少合理的成分,有待今后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對卜辭的進(jìn)一步研究來加以檢驗?!濒孟壬倪@種勇于探索又客觀求真的治學(xué)態(tài)度,鼓勵后學(xué)者以積極探索之勇氣。
阜作為建筑物的名稱,往往帶有修飾詞——庭、辟、西、翼等,根據(jù)阜、庭、辟、西等各自表達(dá)的含義,結(jié)合甲骨文上下文辭關(guān)系、歷史文獻(xiàn)資料、殷商考古及研究成果對此展開探討,本文不揣淺漏,擬就此一陳管見,以求教于同仁。
甲骨文中的阜,是與門相關(guān)的禮制建筑,卜辭如:
王于阜西酓,王弗每?
于庭門塾酓,王弗每?《合集》30284
壬戍卜,王其尋二方白?大吉。
王其尋二方白于阜辟?
(于)南(門)尋?
王于……門(尋)?
于阜辟尋?
于庭朵尋?《懷特》1391
王……
……辟尋?
……朵尋?《合集》31065
根據(jù)字體、事類判斷,此三版甲骨應(yīng)為一事三卜之占;根據(jù)殘辭,可以互補,補充后其辭為:
王于(南)門(尋)?
于阜辟尋?
于庭朵尋?《懷特》1391
王(于南門尋)?
(于阜辟)尋?
于庭朵尋?《合集》31065
從《合集》30285、30284卜辭的占卜事類看,庭門塾、阜西是行飲祭禮儀的場所,它們或政治功能相同,或地理位置相近;由此推測《合集》31065、28086、《懷特》1391占卜地點,即南門、阜辟、庭朵當(dāng)是處于一個大區(qū)域內(nèi)、三個不同地點之名稱,辭中的庭朵,特指南門之外塾或內(nèi)塾,相當(dāng)于門的附屬建筑,由此推論阜辟也應(yīng)是南門的附屬建筑。這是從甲骨文辭例中看到的現(xiàn)象。阜辟究竟是不是位于(宮殿)南門的附屬禮制建筑?抑或是什么樣的禮制建筑?需要根據(jù)字義、結(jié)合文獻(xiàn)來研究。
從文字字形、字義看,阜辟是與法令相關(guān)的高大建筑物,這與后世文獻(xiàn)所記載的宮殿南門外的象魏相同,阜辟是否為象魏,從以下幾個方面討論。
(一)辟乃法也
《詩經(jīng)·小雅·雨無正》:“辟言不信?!泵鄠鳎骸氨伲ㄒ??!编嵭{云:“為陳法度之言不信之也?!保?](P732)意思是法度之言而不聽信。
《詩經(jīng)·小雅·桑扈》:“百辟為憲。”《爾雅·釋詁》疏:“辟,罪法也。”[12](P15)
《尚書·呂刑》:“墨辟疑赦,其罰百鍰。閱實其罪。劓辟疑赦,其罰惟倍,閱實其罪。剕辟疑赦,其罰倍差,閱實其罪。宮辟疑赦,其罰六百鍰,閱實其罪。大辟疑赦,其罰千鍰,閱實其罪。”《爾雅·釋詁》:“辜、辟、戾,辠也。”(郭璞)注:“皆刑罪?!闭Z義為犯墨、劓、剕、宮、大辟之刑罪有疑問者,免除或減輕刑罰。
《史記·周本紀(jì)》:“諸侯有不睦者,甫侯言于王,作修刑辟?!薄稜栄拧め屧b》:“辟,法也。”[12](P15)
《左傳》哀公六年:“三月,鄭人鑄刑書?!粝韧踝h事以制,不為刑辟。’……民知有辟,則不忌于上?!币闹械谋?,乃指法、法令。
三代之法統(tǒng)稱為辟,《左傳》哀公六年:“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三辟之興,皆叔世也?!迫伲T刑書。”
孔穎達(dá)疏“正義:‘三辟,謂《禹刑》、《湯刑》、《九刑》也。辟,罪也。三者斷罪之書,故為刑書。皆是叔世所為。言刑書不起于始盛之世,始盛之世議事制罪,叔世不復(fù)能然,采取上世決事之比,作書以為后法?!?/p>
杜預(yù)注:“制三辟,謂用三代之末法。”孔穎達(dá)疏“制三辟,鑄刑書”謂:“正義曰:制三辟,鑄刑書,是一事也。為其文,是制三辟;勒于鼎,是鑄刑書也。三代之辟,皆取前世故事,制以為法,子產(chǎn)亦取上世故事,故謂之‘制參辟’。”[13](P1228)從《左傳》及后世注疏看,夏商周三代之法,總稱三辟,可見,辟在西周、春秋時期,均指稱國家之法。
辟還有效法之義,《逸周書·祭公解》:“天子,自三公以下,辟于文武。”孔晁注:“辟,法也,言我上法文武。”[14](P996)于省吾解釋辟為效法。[15](P134)效法乃屬于法令、法度的引申義。
日本學(xué)者高田忠周謂:“(辟),《說文》此說有誤,……從卩從辛?xí)?。從卩從辛即?jié)制罪人也。法也者,今所謂刑法治罪法也。轉(zhuǎn)為法度義,又為法度之稱。又用法之人亦曰辟,爾雅‘辟,君也’是也。此辟實當(dāng)作,經(jīng)借辟為之耳?!保?5](P131)
從西周以來的文獻(xiàn)看,辟乃法為本義,又引申為刑法、刑罪、罪罰、法度、用法之人(稱辟)、效法等多種含義。不僅西周以來的文獻(xiàn)中,辟有法及法的各種引申義,而且,西周金文中,辟為法義的用法多見?!氨贋樾Хā⒎▌t,《師望鼎》:‘用辟于先王?!秹ΡP》:‘隹(惟)辟孝友?!谑∥嵴J(rèn)為‘辟’應(yīng)訓(xùn)為‘效法’?!@是史墻贊諛其文考乙公以孝友為法則。辟為辟治、辟事,《牧簋》:‘令汝辟百寮?!妒逡溺姟罚骸潜儆邶R侯之所?!夺屛摹吩弧伲我病??!保?6](P869)金文中的辟,跟文獻(xiàn)中的辟字一樣,是一個多義詞。
甲骨文中,辟是一個多義詞,因阜辟與(宮殿)南門處于一個大區(qū)域內(nèi),中國古代宮殿南門外有法令建筑物——象魏,阜即魏(后文加以論證),應(yīng)為法令——辟的附著物,即后世之象魏。論證于下:
(二)象魏乃布法令之高大建筑物
在(宮殿)南門處擁有法令的建筑物,文獻(xiàn)中稱象魏,《左傳》哀公三年:“夏五月辛卯,司鐸火,……季桓子至,御公立于象魏之外。命救火者,傷人則止,財可為也。命藏象魏曰:‘舊章不可亡也。’”杜注“太廟在雉門之內(nèi),火時在雉門之內(nèi),一時火所難及,故季桓子為哀公執(zhí)轡立于象魏外?!薄ⅰ按讼笪嚎梢圆?,非指門闕,當(dāng)時象魏懸掛法令使萬民知曉之處,因名法令亦曰象魏,即舊章也?!保?7](P1622)孔穎達(dá)《正義》曰:“<周禮·大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國都鄙,乃縣治象之法于象魏,使萬民觀治象。浹(挾)日而斂之?!嵭唬骸笤滓哉滤啡詹纪踔沃掠谔煜?,至正歲又書而縣于象魏,使萬民觀焉?!洌嫉毓伲?、<夏官>、<秋官>皆有此言,<地官>云‘布教縣教象’;<夏官 >云‘布政縣政象’;<秋官>云‘布刑縣刑象’。各縣所掌之事為異,其文悉同。唯<春官>不縣者,以禮法一頒,百事皆足,不可又縣,故不縣之。杜總彼意言‘縣教令之法’,彼所縣者皆是教令之事故也。由其縣于象魏,故謂其書為象魏,命藏其書也?!肆⑾笪褐?,方始命藏此書者,象魏是縣書之處,見其書而念及其書,非始就縣處斂藏之?!保?3](P1626)從《左傳》及注疏看,春秋時期的象魏有兩個概念:一、懸掛法令的建筑物稱象魏;二、象魏代指法令,原因是法令懸掛于象魏處,借象魏代法令。這是從歷史文獻(xiàn)中了解到象魏乃指法令的情況。
象魏乃門闕,位于宮殿南門處,是南門的禮制建筑。《左傳》定公二年經(jīng):“夏五月壬辰,雉門及兩觀災(zāi)。秋十月,新作雉門及兩觀”。杜預(yù)注:“雉門,公宮之南門。兩觀,闕也?!笨追f達(dá)疏:“劉熙《釋名》‘闕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粍t其上縣(懸)法象,其狀魏魏然高大,謂之象魏。使人觀之,謂之觀也。是觀與象魏、闕,一物而三名也。觀與雉門俱災(zāi),則觀與雉門在兩旁矣?!保?3](P1536)杜預(yù)又注“<禮記·明堂位>‘雉門,天子應(yīng)門?!酥T侯之雉門,相當(dāng)于天子之應(yīng)門?!瓋捎^在雉門之兩旁,積土為臺,臺上為重屋曰樓,可以觀望,故曰觀。<釋名·釋宮室>云‘觀,觀也。于上觀望也?!瘧曳ㄓ谄渖希室嘣幌笪??!保?7](P1528)應(yīng)門,《爾雅·釋宮》:“正門謂之應(yīng)門。”孔穎達(dá)疏《禮記·明堂位》引李巡曰:“宮中南向大門,應(yīng)門也。應(yīng)是當(dāng)也。以當(dāng)朝正門,故謂之應(yīng)門?!保?8](P933)由此可知,應(yīng)門即王宮之南門。象魏是門闕,是宮殿南門的禮制建筑。甲骨文中的阜辟這一建筑物,與南門處于同一區(qū)域內(nèi);辟乃法令,擁有法令這樣的建筑物——阜辟,與后世文獻(xiàn)中南門的相關(guān)禮儀建筑——象魏地理位置相同,性質(zhì)相同,這是從字義、歷史文獻(xiàn)考察得出的結(jié)論。象魏究竟怎樣成為法令的代名詞,還需要從象、魏字義及社會發(fā)展階段等考察。
(三)象乃法也
春秋時期的象魏,代指法令。其實,象作為法令的代名詞,歷史源遠(yuǎn)流長。三皇、五帝時期,就有刑罰出現(xiàn),《白虎通》謂:“圣人治天下,必有刑罰何?所以助治順天之度也。故懸爵賞者,示有所勸也;設(shè)刑罰者,民有所懼也?!磦鳌翟唬骸薀o文,五帝畫象。三王明刑,應(yīng)世以五?!陶撸宓壑薏咭??!宓郛嬒笳?,其衣服象五刑也。犯墨者蒙巾,犯劓者以赭著其衣,犯臏者以墨幪其臏處而畫之,犯宮者履雜屝,犯大辟者布衣無領(lǐng)?!保?9](P439)文即文字,象即畫象,陳立疏云:“〈易·系辭傳〉‘上古結(jié)繩而治,后之圣人易之以書契?!侨薀o文也。〈初學(xué)記〉引〈書傳〉‘唐虞象刑,而民不犯?!礉h武紀(jì)〉‘昔在唐虞,畫象而民不犯。’〈墨子〉云‘畫衣冠而民不犯?!俏宓郛嬒笠??!保?9](P439)《尚書·舜典》“象以典刑?!笨装矅鴤鳎骸胺ㄒ?。法用常刑,用不越法?!笨追f達(dá)疏:“又留意于民,詳其罪罰,依法用其常刑,使罪各當(dāng),刑不越法。”[20](P65-66)從后世疏文看,“三皇無文,五帝畫象”即三皇統(tǒng)治時期,沒有文字記載有關(guān)的法令、刑罰;五帝統(tǒng)治時期,以畫象的形式(宣傳)法令、刑罰,其刑罰有墨、劓、臏、宮、大辟五刑。刑罰設(shè)置乃使民有所懼、從而達(dá)到社會秩序正常運轉(zhuǎn)目的。
究“三皇無文,五帝畫象”其原因,跟社會發(fā)展階段有關(guān)。三皇時期,文字在萌芽狀態(tài);五帝時期,因為文字沒有得到普遍流行、使用,于是法令的宣傳形式乃形象直觀的畫象。夏商周時代,文字成熟,其法令語言仍然簡潔明了且通俗易懂。流傳到現(xiàn)在的夏商周之法,如:《左傳》昭公十四年引《夏書》:“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保?3](P1338)《呂氏春秋·孝行》引 《商書》“刑三百,罪莫大于不孝?!备哒T注云:“商湯所制法也?!保?1](P737)西周時期,刑法更加完備,《左傳》文公十八年:“先君周公制《周禮》曰:‘……<誓令>曰:‘毀則為賊,掩賊為藏,竊賊為盜,盜器為奸。主藏之名,賴奸之用,為大兇德,有常無赦,在<九刑>不忘?!倍蓬A(yù)注:“<誓令>之下,皆<九刑>之書?!贝呵飼r期,《國語·魯語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鉆笮,薄刑用鞭撲,以威民也”等,這些法律古文,雖然時代久遠(yuǎn),但時至今日,仍語義明了且通俗易懂。五帝時期,語言文字處于發(fā)展階段,故以畫象這種通俗易懂形式讓民眾理解刑法內(nèi)容而不至犯罪。
其實,即使在商代后期,即語言文字已經(jīng)很成熟的這一歷史時期,象形文字仍占有大量比例,如刑罰,刖形:其字有(《合集》1654)、(《合集》582)、(《合集》861)、(《屯南》857)、(《屯南》2510)等形;宮刑,其字有(《合集》525)、(《合集》5997)等形;劓刑,其字有(《合集》6226)等刑,大辟者,其字乃伐,作(《合集》6499)形等(伐在甲骨文中多為征伐之義),字象以戈砍伐人頭之形;砍伐人頭即大辟之刑在商代是存在的,1950年發(fā)掘的武官大墓的排葬坑里,發(fā)現(xiàn)152具無首身軀,[22](P45)這些無首身軀,當(dāng)是遭大辟即砍頭之刑的結(jié)果。以上列舉這些刑罰文字,仍明白如畫。
從歷史文獻(xiàn)記載看,自五帝時期起,法令、刑罰在維護(hù)社會安定方面已經(jīng)發(fā)揮了作用,這些法令、刑罰是公布于民眾的,為讓民眾通俗易懂了解法令內(nèi)涵,曾用畫象的形式來表達(dá)刑罰種類及內(nèi)容,故時到春秋時期,象仍是刑罰、法令的代名詞,《國語·齊語》:“設(shè)象以為民紀(jì),式權(quán)以相應(yīng)。”注:“謂設(shè)教象之法于象魏也?!粗芏Y〉正月之吉,懸法于象魏,使萬民觀焉,挾日而斂之。所以為民綱紀(jì)也。”又:“式,用也,權(quán),平也。治政,用民,使平均相應(yīng)也?!保?3](P225)象作為法令的代名詞,它有固定的公布地點,從先秦文獻(xiàn)看,乃宮殿南門外的門闕,門闕因上有法令,萬民可觀,故又稱觀。辟乃法,象乃法,雖名有異但實質(zhì)相同,甲骨文中的阜辟建筑物位于宮殿南門處,阜辟之辟即后世文獻(xiàn)記載的象(刑、法)。
(四)魏乃建筑物名稱
從文獻(xiàn)看,因懸掛法令的門闕巍然高大,故稱象魏,魏是形容詞,實際上,魏是建筑物的名稱,以下從文字及象魏實物方面加以論證。
1.魏、巍、嵬古字義相同
上引《左傳》哀公三年傳、疏謂象魏、門闕、觀乃一物三名。象魏還稱魏闕,《淮南子》:“魏闕之高?!备哒T注:“門闕高崇,嵬嵬然。故曰魏闕。”[24](P263)魏還寫作巍,高誘注:“門闕高崇,巍巍然。故曰魏闕?!保?5](P212)兩書同引高誘之注,《淮南鴻烈集解》的“嵬嵬”,《廣雅疏證》作“巍巍”,說明嵬、巍兩字可以互用。
嵬,《說文》:“嵬,山石崔嵬,高而不平也。從山鬼聲?!倍巫ⅲ骸啊吨苣稀罚骸毂舜掎??!瘁屔健担骸魍林^之崔嵬。(因形名之也)?!珎髟唬骸辽街魇摺!f擬互異。依許云,高不平,則毛傳是矣。唯土山戴石,故高不平也。此篆可入山部,而必立為部首者,巍從此也,五灰切?!?/p>
巍,《說文》:“巍,高也。從嵬委聲?!倍巫ⅲ骸案哒弑卮?。故〈論語〉注曰‘巍巍,高大之稱也?!醋髠鳌挡费咴弧f,盈數(shù)也;巍,大名也。雉門外闕高,巍巍然謂之象魏。’按本無二字,后人省山作魏。分別其義與音,不古之甚?!保?](P437)《左傳》所引魏字不帶山偏旁,《左傳》閔公二年:“萬,盈數(shù)也;魏,大名也。”[13](P305)可見,古人把巍、魏兩字看作是古今字?!犊滴踝值洹罚骸靶煸弧袢耸∩揭詾槲簢?,按〈集韻〉巍或作嵬,通作魏?!保?6](P350)可 見魏、巍、嵬古字 義 相同 且 可 通用。崔嵬還作陮隗,《說文》:“隗,陮隗也。從鬼聲?!薄瓣專屭笠?,高也。”段注:“陮隗猶崔巍,疊韻字也?!保?](P732)
從以上所引文獻(xiàn),得到以下幾點啟示:一、山、阜兩偏旁有時可互換使用,《說文》謂陮即崔,隗即嵬,陮隗即崔嵬,又嵬即巍,故崔嵬即崔巍。二、巍字另立部首不入山部乃巍、山字源不同。三、魏字源于巍,義為高、大,后人省山作魏并成為魏國之魏。四、因門闕巍然高大又懸掛法令故稱象魏。
2.從字源看魏與雙阜相關(guān)
后世的注疏家在解釋門闕、象魏、觀一物三名時,均認(rèn)為因門闕巍然高大且又有法令(象)掛于其上故稱象魏,魏(?。┦切稳菰~。從文字發(fā)展源流看,象魏之魏字與雙阜相關(guān)。
《說文》謂“巍,從嵬委聲”。嵬、隗同音同義,崔嵬即崔巍。崔嵬還名阢,《說文》謂:“阢,石山戴土也。從從兀,兀亦聲?!倍巫ⅲ骸啊瘁屆翟唬骸魍林^之崔嵬。然則崔嵬一名阢也。五忽切?!保?](P734)阢字 從阜 從兀 兩個 偏 旁,兀,《說文》:“高而上平也。從一在兒上。讀若敻?!倍巫ⅲ骸案鞅咀魅耍裾?。高而平之意也。凡從兀聲之字,多取孤高之義。”[2](P405)《康熙字典》:“阢,〈玉篇〉:‘崔也’?!醇崱担骸呙?,與隗同’?!保?6](P1504)
阜,《詩經(jīng)·小雅·天?!贰叭缟饺绺?,如岡如陵”注:“言廣厚也,高平曰陸,大陸曰阜。大阜曰陵?!保?](P585)“高平曰陸”,那么比陸更高大且上平者即阜。
由此看,阜、兀均有高而上平之義,既然含義相同,兩個偏旁可以互換互用,若把阢之偏旁——兀置換成阜偏旁,那么,阢字可隸書為形。若隸定成形,《說文》恰好有這一字,《說文》:“,兩之閑也。從二。凡之屬皆從?!倍巫ⅲ骸鞍创俗植坏闷湟簦笮煲詨嬜x也?!磸V韻〉、〈玉篇〉扶救切。又以阜音讀也。”[2](P737)與字異形同義之字,是收錄在《康熙字典》的字,謂:“〈集韻〉:‘同,兩阜間也?!保?6](P1512)可見,、為異體字。從《說文》、《康熙字典》注釋看,雙阜乃、阢、、崔嵬、崔巍表達(dá)之含義。
3.魏與門闕文字關(guān)系
至于門闕或門觀這一建筑物形體的文字描述,《康熙字典》謂:“徐鍇曰‘中央闕而為道,故謂之闕?!从衿怠笪?,闕也?!磸V韻〉‘闕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凑崱怠畬m門雙闕也。’〈韻會〉‘為二臺于門外,作樓觀于上,上員下方,以其縣法謂之象魏。象,治象也。魏者,言其狀魏魏然高大也,使民觀之,因為之觀,兩觀雙植,中不為門?!保?6](P1498)
從以上所引文獻(xiàn)看,門闕之形為:宮殿南門外有兩臺,兩臺上均有樓閣;每一臺之整體建筑分上下兩層,上面建筑物是圓形,下面建筑物是方形。兩個這樣的建筑物矗立在(宮殿)之門前,其中間是空缺,是人進(jìn)入宮殿大門的通道,這是門闕或門觀的建筑實物形體。若登上上層樓閣,需借用臺階,因門闕是宮殿南門的附屬建筑,受區(qū)域限制,故登上上層建筑物的臺階必陡峭壁立。擁有陡峭壁立臺階的高大建筑物,其顯著特征是臺階——阜,用門闕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雙阜來代表這種建筑物整體而造出的字—、字,即雙阜相對,恰是門闕或門觀含義的文字符號。
從文字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看,巍(魏)本義是指具有陡峭臺階、上圓下方的建筑物,其典型特征是陡峭壁立的臺階,其文字隨著時代的變遷,經(jīng)歷了由——(阢)形體變化,與同義字隗(嵬)、?。ㄎ海┓只c合并,逐漸演化成巍(魏)字,因懸掛法令——象,故稱象魏。由此看,、、、魏四字實為不同歷史時期的古今字。
以上是從文字發(fā)展的角度來探討象魏之魏字源頭。魏字是否由門闕實物形體發(fā)展、演變而來,還需要與考古實物及其研究成果聯(lián)系起來考察。
圖1
解放前,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進(jìn)行了十三次大規(guī)模的科學(xué)發(fā)掘,共發(fā)掘了甲、乙、丙三組遺址(圖1),其中,乙組基址被認(rèn)為是宮殿宗廟區(qū),石璋如先生將乙十一等九座夯土基址進(jìn)行綜合研究并復(fù)原,發(fā)現(xiàn)它們“構(gòu)成一個十分龐大而雄偉的建筑群”。[28]石璋如先生認(rèn)為,乙二十一基址屬于闕的雛形。[29]復(fù)原后此建筑是后世宮殿之門闕(見圖2①圖1、2、3、4均采自杜金鵬的《殷墟乙二十一基址等建筑遺存研究》及《殷墟乙三、乙四、乙五基址研究》兩文。)。
圖2
盡管杜金鵬認(rèn)為石璋如的復(fù)原仍有可商榷之處,但同樣認(rèn)為“乙二十一基址應(yīng)屬于乙十三南面有望警衛(wèi)、禮儀標(biāo)志等作用的建筑?!保?0]據(jù)杜金鵬研究,“殷墟宮殿乙組基址是從北向南逐步建設(shè)的,從早至晚,形成以乙五、乙十一、乙二十基址為核心的四合院式的宮殿建筑群,其中,乙三基址是乙五基址組四合院式宮殿建筑門旁的禮儀建筑,與后世的觀、闕為同類建筑?!保?1]以上是從考古遺跡證實了商代有門闕之類建筑的存在。從殷墟商代乙組基址看,每一組宮殿建筑群均坐北朝南,門闕位于宮殿南部門處,其建筑形狀如何,仍需要結(jié)合甲骨文與考古實物以探索。
圖3
杜金鵬根據(jù)乙二十一基址的考古發(fā)掘柱礎(chǔ),復(fù)原了其平面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3)和立體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4)。復(fù)原后看出,此建筑物分上下兩層,上面是樓閣建筑,下面是房屋建筑(復(fù)原可能存在某種形體不同誤差)。
圖4
從復(fù)原的立體示意圖看,商代門闕有兩個,矗立于南門前,東西對稱,每一個門闕分上下兩層,上層有瞭望、警衛(wèi)的功能,若達(dá)到上層,必須有臺階以通達(dá);又門闕僅是門的附屬禮制建筑,所處地域不開闊,故其臺階有陡峭壁立之特點,因臺階陡峭壁立是商代門闕的典型特征,故以阜特指商代門闕這一建筑物;因阜上懸掛(商代)法令,又稱阜辟。雙阜()聳立于南門前,突兀而起,高大崔嵬,后世阢、巍是雙阜實物的文字符號,因雙阜中間空缺,便于人們穿行進(jìn)入宮殿內(nèi)部,故又稱闕(),這是從文字字義及考古遺跡得出的結(jié)論。
《合集》28086、31065、《懷特》1391三版卜辭問詢在南門、庭朵、阜辟之處迎接“二方伯”,這三處地點分別具有不同的政治意義。這種不同的政治意義,需要跟文獻(xiàn)中迎接之禮儀結(jié)合起來考察來說明?!抖Y記》有鄉(xiāng)飲酒禮、燕禮、公食大夫禮、覲禮等君臣相見之禮;《周禮》有專門負(fù)責(zé)接待臣下的官員——大行人、小行人、司儀等職官;迎接儀式、地點、容顏等,無不昭示者主人對賓客的態(tài)度,如《禮記·鄉(xiāng)飲酒之義》謂:“主人拜迎賓于庠門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階,三讓而后升,所以致尊讓也。”庠門之外即學(xué)校大門之前,若有門塾,即庭朵處或庭朵前不遠(yuǎn)處。
商王若是在(宮殿南門的)庭朵之處迎接“二方伯”,展示的是商王對二方伯的尊讓、友好之義;若是在阜辟處,即后世的象魏所在處,因上懸掛法令,在此處迎接二方伯,隱含著無聲責(zé)令及威嚇、恐嚇、問罪之義。商王因有疑問,即哪個地點迎接更有利于處理商王朝與二方伯之間的關(guān)系,才進(jìn)行的占卜。
從以上的論證看出,后世的象魏,由商代文字阜辟發(fā)展而來,辟、象為法令。魏、闕乃雙阜,分左右或東西矗立在宮殿南門前,那么,甲骨文“阜西”確指何處,性質(zhì)如何,需要討論。阜西出現(xiàn)在《合集》30284甲骨版?!逗霞?0284版卜辭表明,庭門塾是商王祭祀地點,阜西是指阜之西部還是阜西本身就是一個地點名,需要結(jié)合文獻(xiàn)加以探討?!蹲髠鳌非f二十一年:“鄭伯享王于闕西辟,樂備?!倍抛ⅲ骸瓣I,象魏也。樂備,備六代之樂?!笨资瑁骸瓣I西辟者,辟是旁側(cè)之語也。服虔云‘西辟,西偏也?!?dāng)為兩觀之內(nèi)道之西也?!保?3](P264)《春秋左氏傳注》:“闕亦謂之觀,亦謂之象魏,天子、諸侯宮門皆筑臺,臺上起屋,謂之臺門,臺門之兩旁特為屋高于門屋之上者謂之雙闕,亦謂之兩觀。闕和觀今謂之城樓。闕西辟者,雙闕之西闕也。張聰咸<杜注辯證>為兩觀之內(nèi)道之西,恐不確?!保?7](P217)按照《春秋左氏傳注》所論,闕西辟即門兩旁雙闕之西闕,即位于門西側(cè)之闕辟。從文章第三部分的論證中看出,象魏之魏源于字,門闕之闕源于字,兩字不同之處在于:魏指帶有臺階、相互并立的兩個雙層的高大建筑物,闕既指此建筑物,又指此建筑物之間的可供人通行的空缺之處。阜辟(《合集》28086)乃后世之象魏,魏與闕同指一物,《左傳》莊二十一年記載的“闕西辟”是舉行禮儀活動的場所,阜與魏、闕含義相同,《合集》30284阜西是商王舉行禮儀的活動場所,說明阜西即阜西辟的省略。這跟古人的語言習(xí)慣有關(guān),《儀禮·釋宮增注》謂:“宮室之名制,不盡見于經(jīng),其可考者,宮必南向,廟在寢東,皆有堂有門?!保?2](P1)至于宮外與門相關(guān)的方位的稱述,《儀禮·釋宮》:“門之內(nèi)外,東方曰門東,西方曰門西?!保?0(P13)阜與門相關(guān),其稱述也應(yīng)相同,因魏、闕有兩個同樣的建筑矗立在門外,位于西部者,稱“闕西辟”。甲骨文中的阜西即阜西辟省略,阜西辟即后世文獻(xiàn)的闕西辟。門闕、象魏乃國家標(biāo)志性禮儀建筑,這里是存放歷代典章之處,即杜預(yù)所注的“備六代之樂”之處。《左傳》哀公三年魯國發(fā)生火災(zāi)時,季桓子命令藏象魏曰“舊章不可亡也”,表明闕辟(象魏)是歷代國家典章存放之處,因此處還備有歷代之樂,故此地是舉行禮儀活動的重要場所。商代后期語言中的阜辟,即《春秋經(jīng)》中的門觀,《左傳》中的象魏、闕(西)辟,是不同時代對同一物的稱呼不同而已。
甲骨文中的阜,專指建筑物名稱時,又稱阜辟,即后世的象魏、觀、門闕。甲骨文中的庭阜,到底屬于何種建筑物,需要結(jié)合甲骨文字形、字義與考古實物以探究,卜辭如:
《合集》10405正、10406正兩版卜辭屬于一事二卜之占。《合集》7153正為另一事之占,庭阜在兩種不同的事類中出現(xiàn),可見,它是商代語言中一個固定詞組。
(二)庭阜之庭之確指
庭從宀(或廣)從聽兩個偏旁,宀(或廣)偏旁是人字形房屋構(gòu)架的象形,從字形理解,庭即帶屋蓋的大房屋。庭阜有兩種解釋:一、從字本義看,庭阜乃庭(高大房屋)之臺階。廷作“”(《合集》5306)形;庭作(《合集》19525)形,隸定為、形,于省吾謂:“為廷或庭之初文,金文有廷無庭,庭為后起字?!凑f文〉:‘廷,朝中也?!?,宮中也。’乃后世分別之文?!糯抑醒胫^之庭。……大即大廷,大廷為宗廟太室之廣廷?!匆葜軙ご罂铩抵诖笸ァ?,謂明堂之大庭也?!保?](P85-86)王國維謂:“四室相對于內(nèi),中央有太室,是為五室。太室之上,為圓屋以覆之,而出于四屋之上,是謂重屋。其中,除太室為明堂宗廟之特制外,余皆與尋常宮室無異?!保?4](P127)從王國維、于省吾的論述中可知,古代太室中央謂之庭,庭上有屋以覆蓋,與圖2中復(fù)原的乙十一基址的房屋大致相同,這種高大的房屋,多帶有高大的臺階。甲骨文中的阜作“”“”形,本義是臺階,故庭阜從字義看,指大房屋之臺階。庭阜指大房屋之臺階也可以得到考古實物的印證,(安陽商代洹北商城)宮殿區(qū)1號基址已經(jīng)被發(fā)掘,基址平面呈“回”字形,東西長約173米,南北寬曰85—91.5米,總面積近1.6萬平方米?!麄€基址的建筑物部分有門塾、主殿、主殿旁的廊廡、西配殿、門塾兩旁的長廊組成。(主殿的)每間正室都向南開門,與門對應(yīng)的是通向庭院的臺階?!_階通常3米左右,底部先豎鋪兩根直徑約0.2米的原木,其上再固定3—4根橫木,形成木質(zhì)踏步。[8]1號基址主屋若復(fù)原,上面有人字形房屋構(gòu)架及覆蓋物,即是帶屋蓋的大房屋——庭,臺階即阜,庭阜即庭(高大房屋)之臺階。二、從建筑物形體看,庭阜乃阜辟的另一種稱呼。從以上引學(xué)者復(fù)原的商代門闕形體看,上層是人字形屋蓋的房屋,下層是帶臺階的高大建筑,庭阜正是對商代阜辟形體形象描述,或特指上層——帶人字形屋蓋的房屋部分。
在商代宮殿區(qū)內(nèi),庭阜作為語言符號,只能有一種含義,要么指阜辟,要么指大房屋之臺階,否則會出現(xiàn)定名的混亂。要深入探討此問題,需要對與門相關(guān)的建筑物放在一處來考察。后世文獻(xiàn)所見門闕(象魏)、門垛等宮殿南門的附屬建筑,甲骨文稱阜辟、庭朵 (《懷特》1391、《合集》31065);庭門塾(《合集》30284)與阜西同時卜問同事,阜西乃阜西辟的省略,阜西辟乃《左傳》所稱的闕西辟,由此看,庭門塾乃宮殿區(qū)南門之門塾。與南門相關(guān)的附屬建筑,均有庭作修飾語,稱庭門塾、庭朵,這顯然不是古代太室中央之庭,而是門庭之庭。之所以出現(xiàn)門的附屬建筑帶有大庭之庭作修飾語,原因有可能是:(宮殿)南門的整個建筑,也象宮殿主體建筑一樣,其上是人字形的屋蓋,這種屋蓋與下面門道形成的空間,也象高大突兀的起屋脊的大房屋一樣,僅僅是宮殿主體建筑形體縮版而已。后世門庭稱呼,或許是商代這種語言約定俗成及繼承的結(jié)果。既然南門的附屬建筑門塾、門垛在甲骨文中稱庭門塾、庭朵,那么,庭阜當(dāng)是阜(阜辟)的另一稱謂,或特指阜辟上層——帶人字形屋蓋的房屋部分。
(三)庭阜所在卜辭含義解釋
門、戶本為人類房屋建筑的出入通道,孔子曰:“誰能出不由戶?”[36](P78)可見,人與門、戶關(guān)系之密切。隨著文明社會的到來,門的大小、高低、裝飾的繁簡,無不彰顯著門內(nèi)主人的身份與地位。門前的附屬建筑設(shè)施,同樣也是人的身份標(biāo)志,其中最典型的是門闕、閥、閱等。其中,門闕、觀、象魏一物三名,是國家政權(quán)的標(biāo)志和象征,《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設(shè)兩觀,乘大路,此天子之禮也。”上引《左傳》,魯國作為西周以來的諸侯,有象魏、闕西辟等天子之禮制建筑,它跟周公有關(guān),何休注《公羊傳》,“則諸侯不得有闕。魯有闕者,魯以天子之禮,故得有之也?!保?8](P657)《禮記·明堂位》:“成王以周公為有勛勞于天下,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保?8](P934)故后世的朝闕、宮闕借指朝廷。這種禮制建筑起于何時,文獻(xiàn)記載至西周時期,才有這一建筑禮制的設(shè)置;殷墟考古遺物證實商代后期——殷墟遺址中有門闕遺跡。殷墟甲骨文中的阜辟,具體含義所指,學(xué)術(shù)界至今沒有定論。
今觀阜辟所在甲骨、字形、占卜事類等內(nèi)容,《合集》28086、31065、《懷特》1391三版卜辭,屬于一事三占之辭,可綜合考察其占卜內(nèi)容。內(nèi)容是:商王要在宮殿南門的庭朵、阜辟哪處迎接“二方伯”有疑問時而占卜的,它反映了商王朝處理與方國關(guān)系的政治智慧,也為后人留下了中華禮制文明的材料。禮制的本質(zhì)是不變的,孔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xiàn)不足故也?!保?6](P33)西周以來的門闕、觀、象魏,在文獻(xiàn)中多次出現(xiàn),其形制、地域、特點、政治功能、文字字形等,恰為甲骨文中的阜辟研究提供了確鑿證據(jù),今考殷墟甲骨文中的阜辟,乃后世象魏,位于宮殿南門處。這對探討中華法制與禮樂文明,具有重要的意義。
[1]葉玉森.說契[J].甲骨文研究資料匯編第16冊[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劉熙.釋名[Z].北京:中華書局,1985.
[4]李學(xué)勤.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5]裘錫圭.釋殷墟卜辭中與建筑有關(guān)的兩個詞——“門墅”與“”[J].古文字論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2.
[6]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Z].北京:中華書局,1979.
[7]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M].北京:中華書局,1996.
[8]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市洹北商城宮殿區(qū)1號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2003,(5).
[9]嚴(yán)一萍.釋揖[J].中國文字新十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10]李如圭.叢書集成初編·儀禮釋宮[Z].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7.
[11]韓江蘇.甲骨文“朵”字考[J].中原文物,2015,(2).
[12]李學(xué)勤.爾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13]李學(xué)勤.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14]黃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5]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第八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6]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Z].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17]楊伯峻.春秋左傳注[Z].北京:中華書局,1981.
[18]李學(xué)勤.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19]陳立.白虎通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4.
[20]李學(xué)勤.尚書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21]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2]郭保鈞.1950年春殷墟發(fā)掘報告[J].中國考古學(xué)報第5冊,1951.
[23]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組.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4]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25]王念孫.廣雅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6]陳玉書等.康熙字典[Z].上海:上海書店,1985.
[27](東漢)許慎.說文解字[Z].北京:中華書局,1963.
[28]石璋如.殷虛地上建筑復(fù)原第八例兼論乙十一后期及其相關(guān)基址與YH250、330的卜辭[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4分冊,1999.
[29]石璋如.殷代的夯土、版筑與一般建筑[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8本,1968.
[30]杜金鵬.殷墟乙二十一基址等建筑遺存研究[J].考古,2009,(11).
[31]杜金鵬.殷墟乙三、乙四、乙五基址研究[J].夏商周考古學(xué)研究,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7.
[32]江永.儀禮·釋宮增注[M].叢書集成初編[Z].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7.
[33]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中)[M].(日本)東京:東方學(xué)會,1927.
[34]王國維.明堂廟寢通考[J].觀堂集林第3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5]王國維.與林浩卿博士論洛誥書[J].觀堂集林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1.
[36]李學(xué)勤.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責(zé)任編輯:郭昱]
K877.1
A
1001-0238(2016)02-0001-11
2016-01-11
本成果是河南省教育廳《殷墟甲骨文字形整理》、河南省教育廳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研究重大課題攻關(guān)項目《漢字文化遺產(chǎn)基礎(chǔ)整理與傳承創(chuàng)新研究》、河南省教育廳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研究優(yōu)秀學(xué)者專項任務(wù)《殷墟甲骨文字構(gòu)形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并獲“河南省高等學(xué)校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創(chuàng)新團(tuán)隊支持計劃”編號“2012-CXTD-08”。
韓江蘇(1964—),女,河南林州人,安陽師范學(xué)院甲骨學(xué)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甲骨學(xué)與殷商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