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興鳳
[摘 要]教師設計數學練習時,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綜合考慮題型、題量以及習題中蘊含的思維元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數學練習 需求 內容 形式 興趣 內涵 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4-017
練習不僅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能力的重要載體,而且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有效途徑,可以更好地調控教與學。然而,數學練習絕非多多益善,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綜合考慮練習的內容、形式等方面,精心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數學練習。
一、練習的內容應貼近學生的需求
1.練習要有針對性
學生所學的知識需要通過練習加以鞏固,因此教師有的放矢地設計針對性的練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如在“正反比例”這一單元中,教學難點是讓學生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量成什么比例,即在確定兩個量是相關聯(lián)的量的前提下,判斷正反比例就要看兩個量的積或商是否一定。然而,碰到具體類型的題目,學生往往不知從積的角度還是從商的視角入手解題。這時就需要以具體的習題為載體,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理解、掌握判斷正反比例的方法。課堂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相應的習題:(1)三種量a、b、h的關系是b=ah,當其中一個量一定時,另外兩個量成什么關系?(2)5a=4b,a∶b=( )∶( )。(3)a=,a∶b=( )∶( )。
2.練習要有層次性
學生掌握知識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師設計練習時要注意層次性,讓習題由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這樣可以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題可做,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如教學“十幾減8、7”一課時,我設計了以下四個層次的練習:(1)先圈一圈,再計算。即出示12個蘋果的圖片和算式12-8,讓學生思考時有具體的依托。(2)8+9=□,17-8=□。這里做減法可以想加法,因為加法算式對減法計算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3)16-8=□。(4)進行減法的競賽游戲。
二、練習的形式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同樣的習題,如果反復機械練習,會讓學生產生倦怠甚至反感。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把習題適當“包裝”,即給習題“穿”上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外衣”,激發(fā)他們的練習興趣。
例如,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一課時,我用《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動畫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在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題:“羊羊運動會圓滿結束了,村長請懶羊羊到櫥柜里拿獎杯,并告訴他櫥柜的密碼??墒牵瑧醒蜓騽傋叩桨肼肪桶衙艽a給忘了,他只知道‘櫥柜的密碼是由1、2、3、4組成的四位數,并且第一位數是2。于是懶羊羊依次試了以下的六個密碼,分別為2431、2341、2143、2413、2134、2341,可櫥柜還是沒有打開,你們知道櫥柜的密碼是多少嗎?”學生聽后頓時興趣盎然,紛紛積極動腦思考。這樣的練習比純粹的習題“用1、2、3、4組成不同的四位數,有多少種不同的方法”要有趣、深刻得多,同時賦予了習題新的內涵與價值——學生要從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建立數學模型,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雖然懶羊羊也試了六個密碼,但是由于沒有采用一一列舉的方法,導致密碼出現了重復。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帶著愉悅與求知的心態(tài)進行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體會到了策略的價值。
三、練習的內涵應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而數學練習是進一步發(fā)展學生思維的載體。無論是運用現有的習題,還是我們自己設計的習題,如果僅僅定位于知識的層面,學生的學習會淺嘗輒止,獲益寥寥。因此,教師應設計恰當的練習,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仍以“一一列舉”教學為例,學生在新授階段體會到“如果圍成長方形,周長一定時,長和寬越接近,圍成的面積就越大”,于是我在練習階段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羊村長讓喜羊羊用24根1米長的木棒圍成一個長方形(一面靠墻),怎樣圍面積最大?”學生由于受到前面例題的影響,很快說出“邊長是8米時圍成的面積最大,因為這樣可以圍成一個正方形”。我聽后笑而不答,讓學生嘗試用一一列舉的策略,通過列表展示出可能的情況。學生發(fā)現:當靠墻的一邊是另一邊的2倍時,面積最大,而并不是邊長8米時面積最大。“前面發(fā)現的規(guī)律怎么不正確了呢?”學生自然而然地思索著、輕聲地討論著,我靜靜地等待著。終于有學生說:“這里一面靠墻,長方形的一條邊不確定,周長也就不一定,所以靠墻圍時不能認為長和寬越接近,圍成的面積越大?!蔽医又鴨枺骸盀槭裁串斂繅Φ囊贿吺橇硪贿叺?倍時,面積最大?這個規(guī)律和‘長方形的周長一定時,長和寬越接近面積越大有聯(lián)系嗎?”通過畫圖,學生發(fā)現“如果把墻看成一面大鏡子,鏡子內外的兩個長方形正好組成一個正方形”,這和發(fā)現的規(guī)律“當周長一定時,長和寬越接近面積越大”是一致的。
總之,教師設計數學練習時,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綜合考慮題型、題量以及習題中蘊含的思維元素,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