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益蓮
學校不能辦成養(yǎng)雞場
文/邱益蓮
在朋友圈看到一做校長的同學分享了一條旅游資訊,一下吸住了我的眼球。這不是她獨自玩樂的照片,是中考結束后,她們學校團委、政教處組織的初三畢業(yè)生“盛日尋芳在路上”的研學旅行活動圖片。該活動組織學生到修水參觀黃庭堅故居、修水邊境的湖南平江石牛寨國家地質公園考察觀光。照片中學生們的笑臉都很燦爛,比這六月的陽光還要明亮。實在佩服該校校長的遠見卓識。看看學生的旅游感言,就知道這次旅行對他們的影響有多深?!斑@次旅行,既看到了石牛寨的美麗風光,又感受到黃庭堅故居的人文底蘊,還嘗到了修水美食哨子和艾米果,這是我成長中永遠難忘的一課?!?/p>
黃庭堅是幾千年才出產一個的鴻儒,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詞人,江西詩派的鼻祖。他的故居雙井是中國絕無僅有的進士村,光北宋一朝黃氏一族就產了48位進士。石牛寨據說很多石頭形似姿態(tài)各異的牛,當年李自成兵敗退避于此,而今開發(fā)為著名的國家地質公園。這些地方人文蘊藉深厚,自然風景絕勝,可是九江學子有多少了解自己身邊的輝煌歷史的?金安這么一所普普通通的中學,能夠利用暑假花兩三天時間帶領學生去感受本土名人的文化生活,聆聽歷史的足音,在當下,實在是一項壯舉。
我為何會對帶學生開啟文化探索之旅這么高度評價呢?有感于現實的逼仄。目前不少小學校為了怕學生出事,規(guī)定課間學生不得出教室。中學雖不會有此極端校規(guī),但有幾家學校會帶學生出門考察的?帶學生出門風險大,就是哪個有激情的老師想帶學生去感受一下家門口的地方文化,領略一下校門外的風景名勝,也會馬上被校長叫停。校長的烏紗帽比學生感受文化、風景重要。校方的擔憂當然能理解,但因噎廢食的做法對學生的發(fā)展有好處嗎?
據說養(yǎng)雞場為了雞長得快,把雞關在一格格的小鐵籠里,除了吃食的時候開燈,其他時間一律是暗無天日。雞就只好把它那點本來就很低的智商自動降到零,傻傻地吃飽在黑暗中發(fā)呆、長肉,然后被宰。聽說有的雞會在那種環(huán)境發(fā)怒不想活了,自己撞死。
現在很多學校,其實與養(yǎng)雞場沒多大區(qū)別。學生一清早到校坐在教室學習,一直坐到夜深。晚自習結束后筋疲力盡回到寢室睡覺。他們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唯一的理想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學。大學之后呢?升官發(fā)財。連雞都不想活的生活方式,可是我們的活蹦亂跳的有思想有智慧的學生,所有的青春時光卻被拘于一室之內,重復著機械化的做題生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為升學忙。生活貧乏,思想蒼白,過著雞一般的生活,實在是可憐可悲。
讀萬卷書,還得行萬里路,人才有見識。人有了見識,做事才有眼光。為什么德國在青島建的地下排水系統(tǒng),百年不朽?人們夸贊德國造值得信賴,普通人買車一般首選德系車,開著安全。德國人不僅是嚴謹出名,他們的眼界寬廣,設計、制造的產
Dissatisfied品,有前瞻性。我們總在責問泱泱大國為何難出大師,養(yǎng)雞場里能養(yǎng)出斗雞么?養(yǎng)雞場式的封閉教育,置瞬息萬變的世界不理,閉門造車造就的所謂人才,能有大眼界大胸懷么?
靜若處子動若脫兔,讓學生既能安靜于一室研學苦讀,破萬卷書,又能給他們走出校門探究實踐的機會,感受天地之造化,領悟人文山水之靈氣,在美的熏陶中,在尋找的過程中,消化書中所得,學生的未來才會陽光燦爛。
阿Q走出未莊,進城后看到蔥切成段,板凳叫條凳,有了這種城里人的視野后,再回未莊,他的自信心都強了很多。陳奐生花五元錢住一晚縣政府招待所,還體驗了縣委書記的吉普車,他盡管為五元錢肉痛肉痛的,但是轉念一想他覺得值。為什么?村里就他有過這種體驗和見識。陳奐生的想法是對的,連公社農機員也對他肅然起敬了。雖然這兩個農民的見識有點可笑,有點讓人覺得蒙了一層灰色,但確實因為見識讓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發(fā)生了變化。
山里的放牛娃,你問他的理想,他回答你放牛賺很多錢。賺錢干嘛?娶老婆,生孩子。之后呢?孩子放牛,賺錢、娶老婆。周而復始著祖祖輩輩的簡單生活。從不想山那邊有什么。教育承擔的使命是啟蒙。是引導學生開啟一扇未開的窗,去尋找新生活,去體驗人生的樂趣。如果我們的教育就是考大學,一代代都因襲著這種生活,人生還有什么樂趣可言?考上大學呢?許多學生厭學輕生,不能說與我們的養(yǎng)雞式教育一點干系都沒有。
“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培養(yǎng)具有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的人才”,這是很多學校喜歡掛的標語。從早到晚將學生整天關在教室,不準看課外書,不準上網,不準看電視,只能看著課本和試卷,這樣的教育理念能培養(yǎng)出世界眼光的人才?養(yǎng)雞場里是飛不出鳳凰的!
(來源: 教師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