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益勇
(溫州市第五十一中學 浙江 溫州 325014)
?
創(chuàng)新實驗設疑引入新課教學
徐益勇
(溫州市第五十一中學浙江 溫州325014)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由于實驗具有真實、形象、生動的特點,對中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極易喚起他們的直覺興趣.在引入新課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有趣、新奇和使學生感到意外的演示實驗,創(chuàng)造愉悅的物理學習環(huán)境,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創(chuàng)新實驗引入新課設疑課堂教學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中學物理課堂教學也是如此. 好的新課引入,會讓新知識、新方法的學習在“悄無聲息”中進行,會制造輕松、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 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會在制造認知沖突中,激發(fā)學生“求結果”、“探究竟”的欲望.平淡無奇、無矛盾沖突地引課,是很難吸引學生注意和激起學生興趣的,自然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能力、發(fā)展智力.雖然引課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是物理課的新課引入比較好的選擇就是演示實驗,用物理實驗設疑引課,關鍵是設計好引課實驗,其核心是設疑.用實驗設疑引課,從新課一開始就擊起智慧的“火花”,造成懸念,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利于迅速進入“角色”,積極思考,探究新知,使教與學順利延伸,并奪取最佳效果.下面筆者介紹3個用創(chuàng)新實驗引入新課的案例.
1.1創(chuàng)新實驗準備
1.1.1實驗材料
1塊140mm×80mm的塑料板,1個3V直流電池盒,1個發(fā)光二極管,1個拾音器MC,1個“與”門邏輯電路元件,1個光敏電阻RG,2個三極管(9013),6個固定電阻,阻容放大電路以及導線.組成聲控輸入模塊、光控輸入模塊、延時電路模塊、指示燈輸出模塊、電源模塊、與門邏輯模塊.
1.1.2實驗原理
當黑暗狀態(tài)下,光敏電阻RG阻值很大,A點處電壓較高(被“與”門邏輯認為是信號1).當有聲音時,通過駐極體話筒MC采集聲音的振動信號,通過阻容耦合放大電路(由電阻和電容組成)和三極管進行放大,使B點處為高電平(被“與”門邏輯認為是信號1).只有當A與B輸入都是信號1,“與”門邏輯電路輸出Y才是高電平,發(fā)光二極管才會亮. 其電路原理圖及實物圖如圖1所示.
圖1 簡單的邏輯電路實驗
1.2課堂應用實錄
師:今天老師帶來一個神奇的東西,看起來線路很復雜,我一喊它亮,(教師在大喊的同時,用手按住了光敏電阻)它就亮.(展示如圖2)
圖2 課堂實拍
師:你來喊喊看.(遞給學生)
生甲:不亮
生乙:不亮
師:為什么你喊它亮,它不亮.我一喊它亮,它就亮呢?學了今天的內容,我們就知道了.今天我們學習書上第11節(jié)“簡單的邏輯電路”.
1.3實驗效果點評
本節(jié)課常規(guī)的處理方法一般要么從數字電路信號和模擬電路信號的區(qū)別直接引入,要么從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都會使課程顯得枯燥無味.但是用這樣一個創(chuàng)新的實驗設疑引入新課,課堂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活躍了課堂氛圍,由此可以很好地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同時教師可趁機拉近與學生的關系,將自己融入到學生當中去,這樣也就為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做好了準備,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接下來的課堂學習中,達到了有效學習的效果.
2.1創(chuàng)新實驗準備
2.1.1制作材料
2只自制線圈,2支試管,1個軟鐵柱,2個變頻電源,1個攝像頭,2個斷路器,2盞電源指示燈,支架(如圖3).
圖3 創(chuàng)新渦流熱效應演示裝置
2.1.2具體制作
(1)利用1塊尺寸為45cm×50cm的木板作為豎直板,1塊尺寸為40cm×30cm的木板作為底板,搭建成T型支架.在離底板6cm處固定尺寸為40cm×15cm的耐高溫絕緣板,用于放置線圈;
(2)利用兩只報廢的50Ω滑動變阻器的內部陶瓷管,用切割機截取約9cm長度.利用線圈繞線機將漆包線繞在陶瓷管上,在繞線過程中各層之間墊入絕緣紙;
(3)將斷路器、電源指示燈固定于豎直板上,線圈放置于絕緣板;
(4)將線圈、斷路器、電源指示燈連接.
2.2課堂應用實錄
圖4 課堂實拍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做這樣一個實驗,我這里有兩支試管,試管中有同樣多的水,我現在想把試管里的水加熱甚至沸騰,那我這里有這樣一個線圈,它繞在絕緣的陶瓷管上面,線圈連著開關,連接在電源上,這是一個電源指示燈,調節(jié)電流,可以改變通入線圈的電流大小,電流的大小可以通過電流欄顯示出來,我這里還有一套和它完全一樣的裝置,試管放入中間,在其中一個試管中放入這樣一個小鐵柱.(展示如圖4)
師:我想把試管中的水燒沸騰,我等一下通入的電流還是蠻大的,調節(jié)電源,使通過兩個線圈的電流一樣大.你們覺得哪個試管中的水會先沸騰?
師:兩個線圈中通入的交變電流一樣大,線圈相同,電阻也一樣啊,線圈中產生的熱量哪個更多一些?
生:一樣多.
師:由于線圈熱量的熱傳遞使試管中的水加熱效果應該是一樣的啊,使這個試管中的水沸騰的熱量主要從哪里來???
生:小鐵柱.
師:小鐵柱怎么會產生熱量?。?/p>
生:有感應電流.
師:小鐵柱中為什么會產生感應電流呢?這種感應電流有什么特點呢?學了今天的內容我們就知道了,今天我們學習書上第7節(jié)“渦流、電磁阻尼和電磁驅動”.
2.3實驗效果點評
本課采用這樣一個創(chuàng)新的實驗設疑引入新課,實驗用時短,操作簡單,提高課堂效率,而且對比非常明顯.一個設計精當的實驗,巧妙地抓住了學生的思維,引發(fā)了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課堂由此生動起來.又能通過本實驗裝置讓學生直觀了解,改變頻率對感應電流的影響, 突破了教學難點.
3.1創(chuàng)新實驗準備
3.1.1制作材料
有機玻璃板,玻璃膠,平面鏡,轉盤,導管,底板和卡通人物剪紙片.
3.1.2具體制作
(1)利用尺寸為45cm×45cm的有機玻璃板和玻璃膠,搭建成方形的玻璃盒.在玻璃盒對角線處安裝有機玻璃板,使中間形成一個斜水槽.
(2)在斜水槽對應的玻璃盒下端開一小孔,連接軟導管,并用夾子夾住軟導管.
(3)將玻璃盒放置于帶有裝盤的底板上. 并將平面鏡一端緊靠玻璃盒成45°固定.
(4)將人物剪紙貼在玻璃盒的側面和后方.
3.1.2制作原理:
如圖5(a)所示,當斜水槽里注滿水時,“女孩”的圖像通過水直接進入觀看區(qū)域,“男孩”圖像通過玻璃盒經過平面鏡反射進入觀看區(qū)域. 如圖5(b)所示,當斜水槽中的水逐漸放出時,在斜水槽中形成空氣層,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結合水與空氣相比之下,水為光密介質,空氣為光疏介質的特點,使之達到發(fā)生全反射的條件,從而達到有原來的“臉對臉”變換到“背對背”,并通過轉動放置儀器的底板,可以改變觀看位置.
圖5 全反射實驗光學原理圖(俯視圖)
3.2課堂應用實錄
師:今天我們來觀察一個有趣的現象[如圖6(a)].男孩和女孩是面對面的.如果斜水槽中的水逐漸的排空,注意觀察會發(fā)生什么呢?
生:男孩和女孩位置有變化.
師:斜水槽水放光,看看出現什么現象?
生:男孩和女孩變成背對背了[如圖6(b)].
圖6 全反射實驗實物圖
師:為什么斜水槽中的水放完卡通人物的位置會變成背對背?學了今天的內容,我們就知道了.今天我們學習書上第2節(jié)“全發(fā)射”.
3.3實驗效果點評
這種酷似魔術的實驗,使學生驚奇,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非常高漲,改變了理論課只能教師講學生聽的那種沉悶局面.這類實驗既和學生原有知識有聯系,又因條件改變而產生新現象.作為引課實驗,更能強化學生的認識.產生疑問,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綜上所述,為了所設計的實驗應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可以創(chuàng)新實驗裝置,使實驗現象要新穎,能強烈地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實驗操作應簡便,設計的問題應緊扣教材內容,用詞要準確,富于啟發(fā)性,以揭示矛盾,形成懸念實驗和設疑的有機結合就創(chuàng)設了一種良好的問題情境.問題情境是具有一定難度,需要經過努力但又力所能及的學習任務,這種狀況就是通常講的讓學生“使勁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情境.只有這樣“夠刺激”、又有“吸引力”的情境,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蔡鐵權,臧文彧.科學實驗教學與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陳永.借演示實驗的教學陣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物理教師,2011(11)
4馮建躍,周靜忠.談談新課的引入和呼應.物理教師,2014(7)
5徐益勇.渦流熱效應演示實驗的改進.物理教師,2016(1):57~59
2016-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