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史記》所載打擊樂器之淵源及價值

2016-09-20 07:52:40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17期
關鍵詞:史記樂器音樂

楊 冬 菊

(1. 西安交通大學 人文學院,西安 710049;2. 渭南師范學院 莫斯科藝術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

【《史記》藝術史料研究】

《史記》所載打擊樂器之淵源及價值

楊 冬 菊1,2

(1. 西安交通大學 人文學院,西安 710049;2. 渭南師范學院 莫斯科藝術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在《史記》豐富的音樂文化史料中,除兩個音樂專篇以外,散見的樂器記載達30余種,其中打擊樂器有鼓、磬、鐘、鈴、缶、甕等?!妒酚洝逢P于打擊樂器的記載,呈現了打擊樂器古老的淵源與發(fā)展沿革,彰顯了打擊樂器在我國古代社會所具有的重要功能與獨特意義。司馬遷把樂器融入相關人與事的記述之中,是其“究天人之際”史學思想下的音樂社會觀的充分體現?!妒酚洝匪d樂器無疑是當時社會文明與文化發(fā)展水平的重要見證。

《史記》;打擊樂器;淵源;價值

打擊樂器是指擊打樂器本體而發(fā)聲的一類樂器。其中包括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與無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兩大類。打擊樂器還可以根據不同的發(fā)音體來區(qū)分,可分為兩類:一類是 “革鳴樂器”也叫“膜鳴樂器”,就是通過敲打蒙在樂器上的皮膜或革膜而發(fā)聲的樂器,如各種鼓類樂器;另一類是“體鳴樂器”,就是通過敲打樂器本體而發(fā)聲的,如鐘、磬、鑼、鈸、鈴等。樂器在我國古代社會具有獨特意義,其地位和重要性往往超過了作為音樂本體的樂器本身,引起了古人的足夠重視。這些我們都能夠從《史記》所記載的相關樂器中窺見一斑。在《史記》豐富的音樂文化史料中,除兩個音樂專篇以外,散見的樂器記載達30余種,其中打擊樂器有鼓、磬、鐘、鈴、缶、甕等。

一、鼓

“鼓是一種擊奏膜鳴樂器”[1]1。從音樂發(fā)展史的角度看,可以說,鼓是人類最早發(fā)明的樂器之一。在我國古代,鼓的種類繁多,形制多樣,應用十分廣泛?!抖Y記·明堂位》記載:“土鼓、蕢桴、葦籥,伊耆氏之樂也?!盵2]443“夏后氏之鼓,足,殷楹鼓,周縣鼓?!盵2]444這里所說的鼓應屬于上古時期傳說中的土鼓。在古代,對鼓的稱謂可以說名目繁多,僅在中國先秦文獻記載中,鼓的名稱就有好幾十種?!妒酚洝分杏卸嗵庩P于“鼓”一詞的記載,有動詞與名詞兩種含義。作為動詞的鼓,常常與琴、瑟等連在一起,如“鼓琴”“鼓瑟”等,大多表示演奏某一樂器的意思。這在《史記》中多有記載。

《衛(wèi)康叔世家》記載:

獻公十三年,公令師曹教宮妾鼓琴,妾不善,曹笞之。[3]1931

《孔子世家》記載: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3]2332

《蘇秦列傳》記載:

臨菑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3]2741

《史記》中所記載的另一作為名詞的鼓,是指多種鼓類樂器。在《史記》所記載的樂器“鼓”中,有常常和鐘連綴在一起的,如“鐘鼓”,就代表了由多件鐘和鼓所組成的一組樂器。這種情況,在《秦始皇本紀》《禮書》等篇目中均有記載。

《秦始皇本紀》記載:

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3]308

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蹦肆钕剃栔远倮飪葘m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3]328

《禮書》記載:

鐘鼓管弦,所以養(yǎng)耳也。[3]1376

從以上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秦始皇對鐘鼓樂器也是喜愛有加的。當然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鐘鼓之樂器具有宏大、雄渾、威嚴的音色特點。用鐘鼓演奏、助威,更有利于統(tǒng)治階級維護其統(tǒng)治地位,所以它深得統(tǒng)治階級的喜愛。因此,統(tǒng)治階級常常在一些重要場合用鐘鼓之樂的音響氣勢,來映襯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與權力。在我國古代音樂中,“由于雅樂以打擊樂器為主,鄭衛(wèi)之音以琴樂為主”[4]36,而且作為打擊樂器來說,鐘、鼓也是宮廷雅樂的主奏樂器,因此,文獻中為秦所滅的各諸侯國均必然擁有自己的鐘鼓類樂器。秦始皇把從各國所得的鐘鼓作為重要的戰(zhàn)利品保留下來,并在自己的宮殿里安置大量的鐘鼓、美女,各就各位不相移動,足以證明古代統(tǒng)治者對音樂的高度重視,也說明鐘、鼓類樂器在古代統(tǒng)治階級政治生活與娛樂生活中的重要性。

再次,《史記》中還有金鼓、靈鼓、鼉鼓、鼓(戰(zhàn)鼓)、拊膈(皮制小鼓)等鼓類樂器的多處相關記載。

《秦本紀》記載: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3]247

《司馬相如列傳》記載:

以上文獻里所說的金鼓,即四金和六鼓。四金指錞﹑鐲﹑鐃﹑鐸;六鼓指雷鼓﹑靈鼓﹑路鼓﹑鼖鼓﹑鼛鼓﹑晉鼓。古代軍隊行軍作戰(zhàn)時離不開金鼓,它在戰(zhàn)爭中常常起著發(fā)號施令、振奮軍士精神的作用,往往命令軍隊行動與進攻時就擊鼓,即鳴鼓而攻。而命令軍隊停止或退回就擊鉦,即鳴金收兵,因此,鉦也叫“金”或“鑼”。這說明,金鼓即代表行軍與戰(zhàn)斗的信號?!吨芏Y·地官·鼓人》曰:“金鼓用以節(jié)聲樂,和軍旅,正田役?!盵5]314同時金鼓也常常用于形容戰(zhàn)斗氣氛的緊張激烈?!蹲髠鳌べ夜辍氛f:“金鼓以聲氣也?!盵6]404當然,《史記·秦本紀》中所說的金鼓,統(tǒng)治階級卻另有所用:一作饋贈他國,一作娛樂自身。所以周天子派召公帶著金鼓向秦繆公祝賀稱霸西戎之壯舉,其中可以理解為周贈秦金鼓類樂器,或以演奏金鼓類樂器的方式向秦表示祝賀。司馬相如《上林賦》中的金鼓類樂器演奏,則顯示了天子出行打獵娛樂的聲勢與排場。其中的“金鼓”類樂器均被賦予了強烈的政治色彩。

《李斯列傳》記載: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3]3088

《司馬相如列傳》記載:

于是乎游戲懈怠,置酒乎昊天之臺,張樂乎轇輵之宇;撞千石之鐘,立萬石之鉅;建翠華之旗,樹靈鼉之鼓。[3]3683

以上文獻里所說的靈鼓,即六面鼓。關于《司馬相如列傳》中的靈鼓,《集解》郭璞曰:“靈鼓,六面也?!盵3]3654而如上《史記》文獻中所記載之“靈鼉之鼓”,卻是指用鼉龍(鱷)皮蒙制的木質鼓。古人將鱷魚稱作“鼉”。先秦時期,“鼉”被視為靈物,因而稱用其皮蒙制的鼓為“靈鼉之鼓”。在我國的考古發(fā)掘中已有具體實物標本可以證明。在《李斯列傳》中,李斯上書秦王時說的“靈鼉之鼓”是秦王喜歡的異國寶物,而且喜歡的原因是為了娛樂享受。司馬相如《上林賦》中的“靈鼉之鼓”演奏,則是在天子游獵倦怠之后的酒宴上演奏的樂器之一,均用于帝王的音樂歌舞娛樂活動之中。

《高祖本紀》記載:

祠黃帝,祭蚩尤于沛庭,而釁鼓旗,幟皆赤。[3]446

《孫子吳起列傳》記載:

于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右隊長?!闷浯螢殛犻L,于是復鼓之。[3]2631-2632

《史記》以上兩處關于鼓的記載,是用于祭祀活動與軍事活動之中的鼓?!陡咦姹炯o》是說漢高祖劉邦即位后,祭祀黃帝和蚩尤,殺牲取血涂抹戰(zhàn)鼓和軍旗。《孫子吳起列傳》則記述了軍事家、兵家之祖孫武把鼓用于命令士兵前進或后退的軍事演練之中??梢姽倪@件樂器,在中國古代社會的廣泛應用,以及它在中國古代祭祀活動和軍事活動中的重要作用與意義。也是我國古代樂器所具有的多種獨特功能性的充分體現。

《孝武本紀》記載:

其年,既滅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上善之,下公卿議,曰:“民間祠尚有鼓舞之樂,今郊祠而無樂,豈稱乎?”……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3]599

《禮書》記載:

三年哭之不反也,《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縣一鐘尚拊膈,硃弦而通越,一也。[3]1384

以上文獻中的記載,也是鼓這件樂器被用于不同形式的祭祀活動中的史實,《孝武本紀》中的“鼓舞之樂”,即指敲鑼打鼓、舞蹈歌唱的音樂演奏形式?!抖Y書》中的“拊膈”,即為中間填糠的皮制小鼓。這說明在不同場合、不同意義的祭祀活動中,對祭祀音樂有著不同的要求,需要用不同種類的鼓來進行音樂伴奏?!缎⑽浔炯o》中記述的漢代民間祭祀活動中的敲鑼打鼓、舞蹈歌唱,是為了顯示對神靈欽享祭祀之濃重之禮;而《禮書》所記述的親人過世時的祭禮,則因為要追求聲音上的質樸平實而采用中間填糠的皮制小鼓。可見古代祭祀用樂之講究。

從《史記》有關鼓的文獻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鼓”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古老的打擊樂器,其種類之繁多,應用之廣泛。從帝王將相到黎民百姓,不論在宮廷雅樂、娛樂享受、宮廷祭祀、民間祭祀以及軍事活動中都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而且發(fā)展演變歷史綿長,一直沿用至今。

二、磬

“磬是一種石制板體擊奏體鳴樂器”[1]30。在遠古時代被稱為“石”或“鳴球”,其形狀與古代農具“石皰丁”相似,磬的前身確有可能“脫胎于新石器時代的犁、斧之類石器”[7]9。后來隨著農耕制作技術的完善與樂理理論中音階觀念的建立,在商代晚期出現了編磬。由于磬這件樂器發(fā)音清越美好,所以在我國古代屬于貴族專用的重器,是“上層人物修身養(yǎng)性、表達志向的上佳工具”[8]209?!妒酚洝分杏卸嗵庩P于磬的記載,有石、磬兩種稱謂。

《五帝本紀》記載:

夔曰:“于!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盵3]46

《司馬相如列傳》記載:

瀏蒞芔吸,蓋象金石之聲,管籥之音。[3]3671

以上兩處文獻中的石即為磬。關于“擊石拊石”中的石,《正義》孔安國云:“石,磬。音之清者。拊亦擊也?!盵3]49“金石之聲”中的石,《正義》解釋為:“金,鐘。石,磬?!盵3]3674單從“石”的稱謂上就足見磬這件樂器的古老淵源,以及其與當時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密切關系?!段宓郾炯o》中所載舜帝對樂官工作職能的要求(專教貴族子弟),對音樂的教化功能與樂教重要性的認識(能使百獸率舞,神人以和),以及關于樂官夔卓越的器樂演奏才能的記述,不但說明了古人對音樂教化功能的重視,而且向我們闡明了樂器磬的貴族身份,以及其在當時宮廷音樂活動中的重要性。另外《史記·夏本紀》中的“泗濱浮磬”“錫貢磬錯”等文獻記載,便是說當時的徐州、豫州、梁州等地盛產可做石磬的石頭,可見磬在當時制作與演奏的普遍性。關于《司馬相如列傳》中的“金石之聲”,其實是用風吹草木所發(fā)出的凄清之響來描述鐘磬類打擊樂器的演奏聲音效果,以表現天子的上林苑各種植物生長繁盛的自然景象。體現了鐘磬類樂器在當時的發(fā)展盛況與演奏技藝之精妙。

《禮書》記載:

耳樂鐘磬,為之調諧八音以蕩其心。[3]1372

《衛(wèi)康叔世家》記載:

三年,吳延陵季子使過衛(wèi)……過宿,孫林父為擊磬,曰:“不樂,音大悲,使衛(wèi)亂乃此矣。”是年,獻公卒,子襄公惡立。[3]1932

《孔子世家》記載:

孔子擊磬。有荷蕢而過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踁踁乎,莫己知也夫而已矣!”[3]2332

以上《禮書》中關于樂器磬的文獻記載,闡述的是音樂在人的道德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古人往往通過欣賞鐘磬之音來清除邪穢卑鄙的念頭,以達到修身養(yǎng)性之目的。另外,《衛(wèi)康叔世家》中對孫林父為季札演奏磬時樂聲悲哀的記述,《孔子世家》中對孔子擊磬時樂聲所表現的內心苦悶的記載,都是磬的演奏在古人音樂生活與情感宣泄中的重要應用。從中也可見磬的重要社會地位與演奏水平之高?!妒酚洝逢P于樂器磬的記載,涉及樂器制造材料、演奏效果、功能與應用等方面的內容,其中的演奏者包括樂官與士大夫階層,演奏應用場所有先民的樂舞活動、帝王的娛樂活動與士大夫的個人抒懷等樂事活動,向我們呈現了這類樂器古老的發(fā)展演變歷史。

三、鐘

鐘是我國古代青銅樂器中最著名的一種,因為其聲音宏大,能使接受者產生莊嚴恢宏的聽覺感受,因此常被統(tǒng)治階級用作自己地位和統(tǒng)治的象征。所以,“鐘鼓之樂”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先秦禮樂文化的代表。天子、諸侯、卿大夫“耳樂鐘磬,為之調諧八音以蕩其心”[3]1372。從陜西長安斗門鎮(zhèn)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鐘形制來看,其造型十分接近商代的青銅樂器“鐃”,音樂考古學家認為,它與“商代的‘鐃’應該是一脈相承的”[9]98。商代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就是青銅器制作技術。正是在青銅制作技術高度發(fā)展的情況下,器樂制造技術才得到迅猛發(fā)展,也因此產生了各種形制不同的鐘類樂器,譬如鈴、鐃、镈、甬鐘、紐鐘、鉦、鐸等,其名稱雖然繁多,但形狀構造卻大體相近或相同。對此,郭沫若先生就曾指出:“較鐘后起者為镈?!盵10]171這也就是說,“镈”是由“鐘”發(fā)展演變而來的?!妒酚洝分杏卸嗵庩P于鐘的記載,包括鐘、鐻、金等。

《史記》中所記載的鐘常和鼓、磬連在一起,“鐘鼓”“鐘磬”表示一類或一組樂器。如《秦始皇本紀》中所說的“鐘鼓美人”,《禮書》中所說的“耳樂鐘磬”“鐘鼓管弦”等,皆為此意。另外,作為獨立演奏的鐘,《史記》中也有多處記載。

《秦始皇本紀》記載:

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3]307

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3]354

以上《秦始皇本紀》所記載的“鐻”一般可以作兩種解釋:一種指古代懸掛鐘鼓的架子,另一種指古代類似于“鐘”一類的撞擊樂器。其中“鐘鐻”即為“大鐘”“大鐻”,“銷鋒鑄鐻”中的“鐻”即為“夾鐘”?!妒酚洝分邢蛭覀兂尸F了秦統(tǒng)一天下后,收繳天下兵器,并匯集到咸陽,鑄成大鐘與大鐻若干,放在宮廷內,以削弱黎民百姓的勢力,防止他們造反。這一舉措,同時也向我們說明了當時鐘類樂器制作技術的發(fā)達和完善,以及統(tǒng)治階級對音樂的價值和意義的重視,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統(tǒng)治階級對古代樂器發(fā)展所作出的積極貢獻。

《吳太伯世家》記載:

(季札)自衛(wèi)如晉,將舍于宿,聞鐘聲,曰:“異哉!吾聞之,辯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獲罪于君以在此,懼猶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猶燕之巢于幕也。君在殯而可以樂乎?” 遂去之。文子聞之,終身不聽琴瑟。[3]1762

《淮陰侯列傳》記載:

相國紿信曰:“雖疾,強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3]3168

《司馬相如列傳》記載:

于是乎游戲懈怠,置酒乎昊天之臺,張樂乎轇輵之宇;撞千石之鐘,立萬石之鉅……[3]3683

《司馬相如列傳》記載:

瀏蒞芔吸,蓋象金石之聲,管籥之音。[3]3671

前引《禮書》中所記載的古代在親人過世時的祭禮中,為了追求伴奏音樂的質樸平實,僅掛一口鐘作為敲擊樂器,即所謂“縣一鐘”,由此可見古代不同場合的祭祀用樂。在古代,在不同場合,從樂器種類到數量,以及演奏形式都有非常嚴格和具體的要求與規(guī)范。《吳太伯世家》記載,孫文子身處惶恐之境而鼓鐘作樂,被季札聽到,季札以道德的標準對孫文子的音樂行為進行了批評與指責,孫文子聽到季札對自己鼓鐘作樂的評論后,羞愧得終身不再聽琴瑟之音。這既說明古人的音樂活動是有著嚴格的道德標準限制的,又說明當時樂器文化的發(fā)展狀況是多么繁榮昌盛和普及。也就是說,孫文子連“琴瑟之音”都不聽了,更何況“鐘聲”。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樂器的演變發(fā)展已經在由制作簡單、發(fā)音單調的敲擊樂器,向制作技術精細、發(fā)音日漸完備的弦樂器發(fā)展的革新與演變中,以至于后來到了西漢末年,出現將琴樂凌駕于其他樂器之上的情況?!端抉R相如列傳》所謂的“金石之聲”即是指鐘磬之聲,其中“金”即為“鐘”一類的樂器?!妒酚洝分兴浴扒姟迸c“金石之聲”均是帝王游獵娛樂時關于“鐘”類樂器的演奏,其中“千石之鐘”表現的是“鐘”類樂器聲音的宏大氣勢,而“金石之聲”則表現了“鐘”類樂器聲音的凄清之響??梢?,當時“鐘”這種古老的敲擊樂器演奏方法與演奏技藝的純熟程度,以及其特有的豐富音色與音樂表現力。

四、鈴

鈴是一種搖奏體鳴樂器。[1]84在古代屬于鐘類樂器的一種。其形體較小,腔內有銅舌,搖之發(fā)聲。自古至今的鈴,其種類繁多。中國史前考古發(fā)現就有新石器時期屬于龍山文化的陶鈴,以及后來出土的陶寺銅鈴、夏代銅鈴、西周編鈴、春秋晚期銅鈴,以及洛莊漢墓首見的串鈴與銅鈴等,這些均為鈴類樂器的珍貴實物史料。自商周始,銅鈴的應用就十分廣泛,造型也頗為豐富。從考古發(fā)掘的情況來看,商代晚期的銅鈴基本是狗鈴?!叭胫芤院?,出土的銅鈴數量極多,絕大多數為狗鈴和車馬鈴?!盵11]111《史記》中有多處鈴類樂器的記載,主要有和、鸞、玉鸞等稱謂。

《禮書》曰:

和鸞之聲,步中武象,驟中韶濩,所以養(yǎng)耳也。[3]1376

《司馬相如列傳》記載:

于是歷吉日以齊戒,襲朝衣,乘法駕,建華旗,鳴玉鸞,游乎六藝之囿,騖乎仁義之涂,覽觀《春秋》之林,射《貍首》,兼《騶虞》,弋玄鶴,建干戚,載云罕,揜群雅,悲《伐檀》,樂樂胥,修容乎《禮》園翱翔乎《書》圃。[3]3686

《司馬相如列傳》記載:

方將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鳴和鸞,揚樂頌,上咸五,下登三。[3]3698

從以上文獻來看,筆者認為,《史記》中所涉及到的鈴均為車馬鈴。其中的“玉鸞”“和鸞”均為“鈴”?!都狻粪嵭唬骸昂?,鸞,皆鈴也,所以為車行節(jié)也。”[3]1377天子出行所用的大車,軾下懸掛著和鈴,衡下懸掛著鸞鈴,在車緩慢行進時,鈴聲節(jié)奏與《武》樂、《象》舞相配合,在車快速行進時,鈴聲節(jié)奏與《韶》樂、《濩》樂相配和,是為了養(yǎng)耳。這樣,既得到了欲望上的調養(yǎng),又彰顯了地位上的等級差別,“鈴”的象征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鈴”在后世一直被我國各族人民廣泛應用,形制各異與風格多樣的鈴鐺出現在人們多方面的社會生產與生活之中,多為吉祥平安之意。

五、缶、甕

“缶”是古代一種盛食物的陶器用具,“甕”是一種盛水或酒一類的陶器,兩者也常常被用作打擊樂器。《史記》中有兩處關于缶與甕的記載。

《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

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缶秦王,以相娛樂。”[3]2960

《李斯列傳》記載: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3]3088

關于以上文獻中的缶,《集解》風俗通義曰:“缶者,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jié)歌也?!薄端麟[》鲊音缶,《正義》鲊音瓶。[3]2961關于甕,《索隱》說文云:“甕,汲瓶也。于貢反。缶,瓦器也;秦人鼓之以節(jié)樂?!盵3]3089可見樂器與人們的生活用品有著密切關系。以上兩則史料,《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缶”作為樂器被用于國君會盟時候的音樂演奏與交流活動之中;而《李斯列傳》中“缶”與“甕”作為樂器卻用于秦國廣大民眾的音樂娛樂表演活動之中,足以見樂器“缶”與“甕”應用之廣泛,以及宮廷所用音樂與民間音樂的密切關系。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缶”與“甕”作為打擊樂器在秦之音樂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反映出秦人音樂的風格特點?!皳舢Y叩缶”說明了“缶”與“甕”的演奏方法,秦之音樂的演奏形式與場面也見其中。因此,那些敲盆子、擊甕、彈箏、拍大腿才是地地道道的秦國音樂。另外,李斯在此把秦王對音樂的選擇取舍與用人政策結合起來,以保全自己的位置,音樂之政治作用與社會意義也略見一斑。

總之,散見于《史記》其他篇章中的以上打擊樂器,不僅給我們呈現了上古至漢代打擊樂器的古老淵源與發(fā)展沿革。更重要的是,那些打擊樂器所蘊含的豐富文化信息,彰顯了打擊樂器在我國古代社會所具有的重要功能與獨特意義,使我們對當時的社會發(fā)展狀況,以及人們的生活與思想情感有了明晰的認識。司馬遷在《史記》中把樂器融入相關人與事的記述之中,這首先體現了其“究天人之際”的音樂社會觀。他是把音樂致力于社會萬事萬物的發(fā)展演變之中,來探究音樂與社會各方面的繁復關系。其次,也說明了“樂器不僅是音樂的載體,更是文化的體現”[12]83?!妒酚洝匪d樂器無疑是當時社會文明與文化發(fā)展水平的重要見證。

[1] 李純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2] 王文錦.禮記譯解(上)[M].北京:中華書局,2001.

[3] [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

[4] 葛瀚聰.中國琴學源流論述[M].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5.

[5] 李學勤.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6] 李學勤.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7] 夏野.中國古代音樂史簡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

[8] 王濤.從《史記》的樂器看中國上古時期樂器文化[J].求索,2007,(6):209-211.

[9] 李純一.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一分冊[M].北京:音樂出版社,1958.

[10]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一)[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11] 王子初.音樂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12] 楊冬菊.《史記》所載吹奏樂器之淵源及價值探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11):80-83.

【責任編輯梁紅仙】

Research on Origin of Percussion in Historical Records and Its Values

YANG Dong-ju1, 2

(1. School of Humanities,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2. Moscow Art School,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In the rich materials about music in Historical Records, they are over 30 records about instruments in other chapters except the two special chapters abut music, including percussions such as gu, qing, zhong, ling, fou, weng. Records about percussions in Historical Records present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reflecting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and unique significance of percussions in China’s ancient society. Sima Qian depicts the figures and events adding the factors of percussions, which shows Sima’s music outlook based on his historical theory of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Instruments in Historical Records is no doubt to be the important monuments of development of his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society.

Historical Records; percussion; origin; value

K207

A

1009-5128(2016)17-0076-06

2016-07-07

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史記》對中國音樂史的貢獻(16JK1246);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音樂隱喻史研究(2015J025);渭南師范學院特色學科建設項目:秦東音樂舞蹈傳承與創(chuàng)作(14TSXK012)

楊冬菊(1973—),女,陜西華陰人,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音樂文化、音樂教育以及鋼琴教學研究。

猜你喜歡
史記樂器音樂
學樂器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樂器
小太陽畫報(2019年5期)2019-06-25 10:56:04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音樂
音樂
奇妙樂器
琴童(2009年7期)2009-07-20 10:06:42
兴山县| 志丹县| 鸡泽县| 两当县| 英德市| 苏尼特右旗| 新巴尔虎左旗| 苗栗市| 汝阳县| 横山县| 扬中市| 绥宁县| 庄浪县| 都兰县| 武乡县| 射阳县| 安陆市| 汉中市| 大新县| 林周县| 淮滨县| 神农架林区| 临颍县| 辽阳县| 大同市| 双江| 广宁县| 平和县| 出国| 常宁市| 通州区| 遂宁市| 尚义县| 洛隆县| 肃南| 正定县| 孙吴县| 峡江县| 泰来县| 神池县| 甘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