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超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婦幼保健院放射科,廣西 羅城 546400)
?
經(jīng)驗交流
小兒反射性腸郁張的X線臨床診斷分析
張成超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婦幼保健院放射科,廣西 羅城 546400)
X線;診斷;小兒;腸郁張;反射性;腸梗阻;結腸炎
腸郁張是由多種原因?qū)е履c道因吸收液體、氣體障礙造成過量氣體、液體潴留在體內(nèi)引發(fā)的疾?。?]。臨床癥狀多為嘔吐、腹脹、腹痛等一般胃腸道反應,無明顯病癥,且與腸梗阻、早期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癥狀相似。腸梗阻患兒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嘔吐、肛門無法排氣、腹脹、食欲下降等。早期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則以腹痛、嘔吐、肛門無法排氣、便血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嚴重者可出現(xiàn)休克[2]?,F(xiàn)對我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48例初次診斷為反射性腸郁張患兒的X線資料,分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48例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20 d~3歲,其中0~6個月,男7例,女5例;6~12個月,男8例,女10例;1~3歲,男11例,女7例。病程6 d~3周,平均(12.5±2.6)d。臨床表現(xiàn):腹脹37例,反酸16例,腹痛26例,惡心嘔吐34例,發(fā)熱及咳嗽17例。所有患者尿常規(guī)、血常規(guī)檢查未發(fā)現(xiàn)異常,且未出現(xiàn)機械性腸梗阻。
1.2儀器與方法采用深圳安健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DR。攝胸腹部仰臥前后位、立位片水平側(cè)位片,并采用腹透多體方法觀察,且在第1次攝片后12~24 h內(nèi)再次檢查。
本組48例,腸道內(nèi)充氣不明顯,但腸內(nèi)形成多個較小液平面28例;腸內(nèi)大量充氣,且形成多個較小液平面7例;腸道內(nèi)大量充氣并伴輕度擴張,未見明顯液平面9例;腸壁增厚、腸道充氣不均且部分伴管狀擴張,平片中胃泡影增大出現(xiàn)條索狀陰影1例;腸道近端充氣伴有擴張并形成積液,遠端可見少量積氣和糞便3例。44例X線例診斷為反射性腸郁張(圖1),3例為動力性腸梗阻(圖2),1例為小腸結腸炎(圖3),準確度為91.7%(44/48)。
圖1 女,1歲,小兒反射性腸郁張,可見較多腸管積氣及多個短小氣液平面,未見腸管擴張 圖2 女,8個月,動力性腸梗阻,腹部可見腸管擴張及階梯狀長短不等氣液平面 圖3 男,20 d,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可見較多小腸結腸積氣擴張、多個長短不等氣-液平面、門靜脈積氣征及腸壁積氣征
反射性腸郁張非獨立疾病,其往往反映的是某種疾病對患兒胃腸道造成影響或患者胃腸道存在某種疾患,常出現(xiàn)于兒童急腹癥時,如急性胃腸炎、腹瀉病、上呼吸道感染等[3]。臨床癥狀多為嘔吐、反酸、腹痛等一般胃腸道反應,且伴腸道內(nèi)大量充氣。X線多表現(xiàn)為患兒某個部位或全腹部小腸大量積氣并伴輕度擴張或未出現(xiàn)擴張,立位片一般為直徑3 cm以內(nèi)的多個較短小的液平面,有時亦可呈較寬大的液平面,且結腸內(nèi)可見氣體和糞塊陰影[4]。部分X線表現(xiàn)為小腸擴張明顯或形成較寬大液平面的患兒,其臨床影像與腸梗阻相似,若患兒排便、排氣無障礙或在未減壓下平片檢查腸道擴張出現(xiàn)減輕、液平面減少則可排除腸梗阻[5]。反射性腸郁張、早期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腸梗阻均會出現(xiàn)嘔吐、腹脹、腹痛等,為有效區(qū)分、避免誤診,應行X線檢查[6]。早期小腸結腸炎患兒由于腸道缺血、腸管功能紊亂導致腸蠕動減退,出現(xiàn)選擇性腸道積氣,其X線表現(xiàn)為胃泡影增大,胃腔內(nèi)出現(xiàn)網(wǎng)格狀、條索狀或小囊狀透光影且腸道伴輕度擴張僵直、狹窄、變細,腸道充氣不均且部分呈管狀擴張,部分腸壁有增厚、模糊等現(xiàn)象,腸腔內(nèi)有液平面等[7]。腸梗阻患兒腸道近端充氣伴擴張并形成積液,遠端可見少量積氣和糞便。由于高位腸梗阻,為明確梗阻的具體部位和病變性質(zhì),臨床多采用口服稀硫酸鋇行上消化道造影檢查;低位不全性腸梗阻,可行全消化道鋇劑造影、直接小腸插管造影。
綜上所述,對于不完全性腸梗阻、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腸郁張等臨床癥狀相似疾病,采用X線檢查及結合臨床癥狀體征,可有效明確病變部位和性質(zhì),對疾病作出正確判斷[8]。
[1]劉瑩,李劍,魏夢綺,等.雙源CT增強掃描對腸梗阻梗阻部位和梗阻病因的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3,29(6):937-939.
[2]段栩飛,葉國剛,孫烜,等.腹腔鏡腸粘連松解術治療小兒小腸粘連性腸梗阻臨床分析[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3,34(7):504-507.
[3]孫松,Bal Mukunda Basnet,鄭珊,等.不同年齡小兒穿孔性闌尾炎流行病學及臨床表現(xiàn)差異分析[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3,34(11):814-818.
[4]秦嘉麗,韋紅,李祿全,等.血清腸型脂肪酸結合蛋白在診斷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中的意義[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3,34 (8):590-594.
[5]林慧佳,馬曉路,施麗萍,等.危重評分預測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預后62例回顧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13,51(5):326-330.
[6]王家蓉,余加林,李廣紅,等.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影像學與臨床相關性的回顧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13,51(5):331-335.
[7]任松林,李小松,王鵬程,等.Th17細胞相關因子在先天性巨結腸相關小腸結腸炎表達的研究[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4,35 (7):504-508.
[8]鄧博引,何華云,余國容,等.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腹片評分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4,33(6):912-915.
10.3969/j.issn.1672-0512.2016.05.041
2016-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