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真正有了文化,就不會再“扮演文化”。這個道理,一聽就明白。
這真像,真正的功夫高手不會一邊走路一邊表演拳腳。因此,我們或許可以憑著是否扮演,來猜測真假和深淺。
我想起了兩件小事。
很多年前,我還在任職的時候,曾經(jīng)組織過上海人文學科著名教授的一次聚會?!队h大辭典》主編、復旦大學外文系的陸谷孫教授也應邀前來。很多教授看到他來了就紛紛圍上去,其中好幾個對他說話時都夾著英語。但陸教授從頭至尾沒說一個英語單詞。因為在他看來,那次聚會從內(nèi)容到人員,都沒有講英語的理由。而他,更沒有理由要表演英語。
還有一次,東北某地聘請我和汪曾祺先生擔任文化顧問。聘請儀式上的發(fā)言者也許考慮到我們兩人都寫散文,便美詞滔滔。汪曾祺先生顯然有點受不住了,便邊聽邊輕聲地把那些話“翻譯”成平常口語,像一個語文老師在當場改錯。發(fā)言者說“今天麗日高照,惠風和暢”,汪先生立即說“請改成今天天氣不錯”;發(fā)言者說“在場莘莘學子,一代俊彥”,汪先生立即說“請改成在場學生們也挺好”……
現(xiàn)場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發(fā)言人不僅沒有生氣,而且以自嘲的口氣感謝汪先生,說:“您老人家已經(jīng)在做文化顧問了?!?/p>
一聽就知道,汪曾祺先生和那位發(fā)言者,誰更有文化。那位可愛的發(fā)言者唯一的毛病,是在“扮演散文”。
因此,我一再告誡學生,擁有文化的第一證明,是不再扮演文化。
按照這個標準,我們可以省察四周了。
一個真正擁有文化的人,不會扮演“當代名士”。他不會寫著半通不通的民國文言,踱著不疾不徐的遺老方步,數(shù)著百年文壇的散落殘屑,翻著筆跡潦草的誰家信箋,又矜持地抖一下寬袖。
他也不會扮演“歷史脊梁”。不會用嫉妒來冒充正義,用誹謗來展示勇敢,用瘋話來顯露風骨,順便再從電視劇中學一點憂郁的眼神、慈祥的笑容。
他也不會扮演“文壇要人”??偸沁t到,總是早退,總在抱怨,“部長又打來電話,近期有五個論壇……”邊嘆氣邊搖頭,像是實在受盡了折磨。
當然,文化中也有正常的扮演,那就是在舞臺上。擅長于舞臺藝術的人最容易識破生活中的扮演,一看便笑,輕輕拍著對方的肩,說一句:“咳,別演了,劇本太老,又在臺下?!?/p>
文化,從誠實開始。
(摘自《何謂文化》 長江文藝出版社 圖:項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