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通過對14種“唐人選唐詩”選本當中收錄的245首邊塞詩進行定量分析,基于統計數據的邏輯推論,揭示現存“唐人選唐詩”選本當中入選邊塞詩作品的豐富思想內容、浪漫主義色彩、崇高美學特質。
關鍵詞:唐人選唐詩 邊塞詩 審美風尚 定量分析
唐人對本朝詩歌的編選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查閱《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崇文總目》、《唐音癸簽》等古典目錄文獻,可知唐人編選的唐詩總集當在百種以上,可惜這些選集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大多已經亡佚。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于1958年出版的《唐人選唐詩十種》,將現存選本大體收羅完備,此書收入:佚名《唐寫本唐人選唐詩》、元結《篋中集》、殷璠《河岳英靈集》、芮挺章《國秀集》、令狐楚《御覽詩》、高仲武《中興間氣集》、姚合《極玄集》、韋莊《又玄集》、韋縠《才調集》、佚名《搜玉小集》。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傅璇琮編著的《唐人選唐詩新編》在前書基礎上重新編輯,共收錄13種選集:許敬宗《翰林學士集》、崔融《珠英集》、元結《篋中集》、殷璠《丹陽集》、殷璠《河岳英靈集》、芮挺章《國秀集》、李康成《玉臺后集》、令狐楚《御覽詩》、高仲武《中興間氣集》、姚合《極玄集》、韋莊《又玄集》、韋縠《才調集》、佚名《搜玉小集》。
魯迅先生在《集外集·選本》中說過:“凡是對于文術自有主張的作家,他所賴以發(fā)表和流布自己的主張的手段,倒不在于作文心、文則、詩品、詩話,而在于出選本”?!胺策x本,往往能比所選各家的或選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選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見,博覽群籍,采其合于自己的意見的為一集……如此,讀者雖讀古人書卻得了選者之意……”[1](p138)“唐人選唐詩”是唐代詩學的重要成就,作為一種有意識的詩歌編纂活動,每家的選本接受各有其審美尺度,用心和眼光亦不相同,具有極重要的文獻價值,不僅為后世學者提供了可資??敝玫纳票?,而且為探討唐代詩歌審美取向、詩學理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初史料。
一.數據來源及相關界定
為了明確下一步所要進行之定量分析的數據來源,在此我們選擇現已結集刊行于世且較為常見的《唐人選唐詩十種》和《唐人選唐詩新編》兩書中收錄的選本作為數據來源的底本,并兩相比較,擇其善者而從之,共計14種:首先選擇《唐人選唐詩新編》中收錄的13種選本作為數據來源的底本?!短迫诉x唐詩十種》所收錄的《唐寫本唐人選唐詩》極具文獻價值,此抄本殘卷用實物證明了唐代邊塞詩在當時影響之甚,即使在遙遠西域也有人書寫、編選、傳播,故本次定量分析仍將其作為數據來源之一。
學術界關于邊塞詩定義討論的焦點是廣義與狹義之分,區(qū)別在于時間、地域和內容三個方面。在此取廣義內涵將“邊塞詩”明確界定:從內容上說,上自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下及朋友之情、夫婦之愛、思鄉(xiāng)懷親、生離之痛、死別之悲,只要具有突出、鮮明的邊塞地域性特征,都可歸于邊塞詩之列。從時間上說,盛唐邊塞詩的繁榮是特定時代的文學現象,但并不排斥其它歷史時期有性質相類似的詩歌。從空間上說,反映四境邊事的詩都屬于邊塞詩。
二.依據選本的統計結果
以廣義的邊塞詩定義為標準,據作為來源的14種“唐人選唐詩”底本當中入選邊塞詩之實存篇目統計,具體數據列表顯示如下:
說明:1.同一首詩歌在不同選本中每入選一次即按一首統計;2.每種選本之下所選邊塞詩數除以入選詩總數即為所占比重。
說明:1.同一首詩歌在不同選本中每入選一次即按一首統計;2.每種類型入選詩歌數量之和除以入選邊塞詩總數之和即為所占比重。
說明:1.同一首詩歌在不同選本中每入選一次即按一首統計;2.每種類型入選詩歌數量之和除以入選邊塞詩總數之和即為所占比重。
說明:1.同一首詩歌在不同選本中每入選一次即按一首統計;2.每種類型入選詩歌數量之和除以入選邊塞詩總數之和即為所占比重。
“唐人選唐詩”的每一次選錄和品評,對于任何一首入選的邊塞詩都構成一種新的詮釋,其重心都落在了讀者對文本的重讀之上,這便是文學發(fā)展的動力所在。文學作品的意義和價值既不是純客觀的,也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在讀者的閱讀中不斷加以建構的,文學作品只有在讀者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中才獲得了現實的生命和存在。
三.基于統計數據的定量、定性分析
以上述統計數據為基礎,通過對14種“唐人選唐詩”選本當中收錄的245首邊塞詩進行定量、定性分析,嘗試發(fā)現唐代人對本朝邊塞詩思想內涵、藝術風格的獨特感知及其審美趣味。
1.統計數據展示的豐富思想內容
把“唐人選唐詩”14種底本中入選的邊塞詩按照思想內容分為五大類,并分類統計如下:敘寫邊塞戰(zhàn)爭與謳歌守邊將士84首;描寫邊塞景色與記述邊地民風77首;閨怨、征人怨與鄉(xiāng)戀40首;抒發(fā)壯志豪情與贈別餞行25首;鞭撻戰(zhàn)爭、主張和平、批判窮兵黷武政策與表達凄惋之情19首。
這些選詩中體現出在邊塞艱苦環(huán)境中鑄造的樂觀向上、頑強自信、積極進取的大唐精神,在唐代其他類型的詩歌中是極為少見的,唐代的選家已經充分認識到這種時代精神,紛紛在選編實踐中凸顯這一主題思想的詩作,例如祖詠《望薊門》:“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盵2](p289)另如李白《送族弟綰赴安西作》:“爾揮白刃出門去,剪虜若草收奇功?!盵3](p12)再如陶翰《贈鄭員外》:“儒服揖諸將,雄謀吞大荒。金門來見謁,朱紱生輝光。數年侍御史,稍遷尚書郎。人生志氣立,所貴功業(yè)昌。何必守章句,終年事蒼黃。”[4](p143)這些邊塞題材的選詩,展現了唐人昂揚向上的精神,令我們今天的讀者依然為之振奮,可見其永恒的藝術魅力。
這些選詩中的另一個亮點是對塞上風景與邊地風土人情的生動描寫,詩人以粗獷的筆觸、濃重的色彩,圖繪出一幅幅綺麗蒼茫的畫卷,向我們展示了充滿神秘、雄奇、壯美的邊塞自然風光和異域情調。例如:王之渙《涼州詞》:“一片孤城萬仞山,黃河直上白云間。羌笛何須怨楊柳,春光不度玉門關。”[5](p286)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一座邊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而玉門關外,春光不度,楊柳不青,勾起游子無限的鄉(xiāng)思。此詩寫得悲壯蒼涼,但絕無衰颯頹唐的情緒,表現出詩人廣闊的心胸。再如:李益《過五原胡兒飲馬泉》:“綠楊著水草如煙,舊是胡兒飲馬泉。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云天?!盵6](p430)描寫五原的原野上,楊柳拂水,豐草映目,風光綺麗,春意盎然,一派色彩明麗,景色誘人的美景。而夜間的五原,明月當空的原野上哀怨的胡笳聲,蘊含著一絲憂傷的情調,在這樣的背景下,還有人倚劍云天,贊嘆了守邊將士遠離家鄉(xiāng),捍衛(wèi)疆土的英雄形象。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時期,唐代邊塞詩是當時民族關系的一面鏡子。而這14家選詩中,最值得一提的也正是它真實展現了唐代人對和平生活與民族和睦的熱切向往。例如:崔顥《雁門胡人歌》寫少數民族“解放胡鷹逐塞鳥,能將代馬獵秋田”,“聞道遼西無斗戰(zhàn),時時醉向酒家眠”,[7](p165)他們同中原人民一樣向往著和平寧靜的生活。高適《營州歌》[8](p157)和王昌齡《城旁》[9](p6)同樣熱情洋溢地贊美了江山一統之下少數民族少年善騎尚武的精神風貌。頻繁而殘酷的戰(zhàn)爭無論帶給哪個民族人民的都只是無盡的苦難,例如李頎《古意》中說:“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能歌舞。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盵10](p149)反映了戰(zhàn)爭中官兵復雜的思想感情,表現了他們反對戰(zhàn)爭,要求民族和睦的強烈愿望。兵戎相見并非處理民族問題的高明手段,一些遠見卓識的詩人立足民族友好的高度,提出了“彌兵”、“文治”、“文德”的主張,這無論從當時民族關系的實際還是從文學內涵的高度來看,都具有進步意義。例如:裴催《奉和御制平胡》詩中提出“將軍行逐虜,使者亦和戎”,認為“非用武為雄”,標榜“文德在唐風”。[11](p983)李白《戰(zhàn)城南》忠告“乃知兵者兇器,圣君應不得已而用之。”[12](p16)楊憑《邊塞行》更是一語中的指出“圣主嗤炎漢,無心自勒兵?!盵13](p439)
2.統計數據展示的浪漫主義色彩
在唐代,邊塞詩派盡管沒有共同的旗幟、共同的組織,甚至沒有統一的、明確的創(chuàng)作主張和理論,但是讀者和研究者只要把他們的作品放在一起加以比較和研究,就會發(fā)現其中共同的藝術特色,即唐代邊塞詩以其慷慨壯大的氣勢和恢弘壯美的意境著稱于世,彌漫著濃烈的英雄浪漫主義色彩。
通過對14種“唐人選唐詩”底本的統計分析,我們發(fā)現這其中收錄了80首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邊塞詩作,看到了這樣一群激揚英武的英雄,他們中既有少俠、將軍等個體形象,也有戍邊士卒群體的形象。這些形象刻畫得大多豪氣橫溢、顧盼生姿,在文學長廊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身影。俗話說:“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各底本入選的邊塞詩中,少年英雄形象比比皆是。如:王昌齡《邯鄲少年行》、《城旁》[14](p6),王維《少年行》[15](p132),李廓《猛士行》[16](p721)等。一個個意氣風發(fā)、身手矯健、英姿颯爽的倜儻少年躍然紙上。英雄不僅只是那些閃光的個體,更有無數不知名的士卒。廣為傳唱的便是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盵17](p233)它表現的是視死如歸的豪邁和曠達,酒還未喝,人已沉醉在激昂的情感之中,這樣的英雄浪漫主義只能誕生在邊塞遼闊蒼茫的大地上。再如:崔顥《古游俠呈軍中諸將》:“少年負膽氣,好勇復知機。仗劍出門去,孤城逢合圍。殺人遼水上,走馬漁陽歸。錯落金鎖甲,蒙茸貂鼠衣。還家行且獵,弓矢速如飛。地迥鷹犬疾,草深狐兔肥。腰間帶兩綬,轉盼生光輝。顧謂今日戰(zhàn),何如隨建威?!盵18](p162)這樣充滿男子漢豪放、粗獷氣度的詩作也正是生活、戰(zhàn)斗在這片熱土的將士們所特有精神面貌的真實反映。
無論是借詩中人物形象刻畫來傳情達意,還是直抒胸臆,濃烈的英雄浪漫主義氣息在唐人所選的唐代邊塞詩中都是普遍存在的。英雄浪漫主義作為一段壯麗的旋律,構成了大唐恢弘樂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必然被同時代的人所欣賞,亦必然被唐代的選家所重視。
3.統計數據展示的崇高美學特質
通過對14種“唐人選唐詩”底本的統計分析,我們發(fā)現這其中收錄了146首具有“崇高”美學特質的邊塞詩作,占入選邊塞詩總數的59.6%,由此可見,唐人對具備“崇高”美學特質的邊塞詩情有獨鐘。
在“唐人選唐詩”入選的全部唐代邊塞詩中,尤其是盛唐邊塞詩,充斥著一種壓倒一切、征服一切的樂觀主義和英雄主義。它們真實地再現了祖國邊疆壯麗蒼茫的自然景色,生動地塑造了守邊將士的英雄群像。主人公的偉岸形象,民族的偉大性格總是浸透在那云沙飛揚、蒼茫雪山、黃沙金甲,紅旗半卷等悲壯場面的描述以及北風卷地、白草摧折、寶刀凍斷等威力無比的自然形象中,人作為主體也總是處在對自然威力的支配駕馭地位之上,人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對抗當中,凸顯出“崇高”的美感。各個不同的邊塞詩人總是潛移默化地沐浴在這種藝術風格之下,在各自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放出異彩,給人慷慨激昂的審美感受。
唐人是與我們有共鳴的,例如殷璠《河岳英靈集》評王昌齡詩云:“驚耳駭目”,[19](p183)是說他的詩作句奇格俊、雄渾自然。再如唐代邊塞詩壇的領軍人物高適,其詩中灌注著雄健奔放的氣勢,激昂慷慨的精神,殷璠《河岳英靈集》亦有評語云:“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20](p152)而同一書中評陶翰詩曰:“歷代詞人,詩筆雙美者鮮矣,今陶生實謂兼之,既多興象,復備風骨,三百年以前,方可論其體裁也?!盵21](p142)在“唐人選唐詩”中除上述幾家之外,崔顥、王翰、李益等所作邊塞詩同樣境界闊大,氣魄宏偉,意氣豪邁。
唐代邊塞詩中所有這些被稱為奇麗、俊逸、雄渾、剛勁、峭拔、悲壯等藝術特色的詩作,常引發(fā)讀者敬畏、豪邁之情,這在美學理論中統統可稱為“崇高”,其審美作用必然使人精神上接受洗禮,受到陶冶,煥發(fā)出激昂進取的力量。
四.結語:關于本項研究局限性的討論
“唐人選唐詩”各種選本亡佚頗多,如顧陶《唐詩類選》等綜括全唐的扛鼎之作今已不能得見,實在嘆為惋惜!而現存者僅九牛一毛,且收錄唐代各個時期及各種風格的詩歌極不均衡,僅能反映出唐詩演進中某一階段、某一側面的傳播與接受情況,由此一斑實難窺到全豹。故選取14種選本作為定量分析的數據來源確是乎薄弱匱乏,對“唐人選唐詩”選錄唐代邊塞詩的分析論斷難免出現偏頗,據此所見之唐代當時人對本朝邊塞詩審美接受與評價情況,著實存在著相當的局限性,很可能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M]: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4][5][6][7][8][10][11][13][15][16][17][18][19][20][21]傅璇琮.唐人選唐詩新編[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9][12][14]元結,殷璠.唐人選唐詩十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作者介紹:張華林,鄭州輕工業(yè)學院易斯頓國際美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