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街志》記載,地名學(xué)上“十六鋪”的首現(xiàn),是在清朝的咸豐、同治年間,距今140余年,它的名聲不亞于外灘。為了防御太平軍進攻,當時的上??h將城廂內(nèi)外的商號建立了一種聯(lián)保聯(lián)防的“鋪”。 鋪內(nèi)各個商號共同承擔(dān)鋪內(nèi)治安及公事。原計劃劃分27個鋪,實際只劃分了16個鋪(即從頭鋪到十六鋪)。其中十六鋪是16個鋪中區(qū)域最大的,范圍從上??h城大東門外,西至城濠,東至黃浦江,北至小東門大街與法租界接壤,南至萬裕碼頭街及王家碼頭街。1909年,上??h實行地方自治,各鋪隨之取消。但是因為十六鋪地處上海港最熱鬧的地方,客運貨運集中,碼頭林立,來往旅客和上海居民口耳相傳都將這里稱作“十六鋪”,作為一個地名,也就沿用至今。
十六鋪影響最大的就數(shù)碼頭了。據(jù)1947年統(tǒng)計,十六鋪地區(qū)仍有48座碼頭,可見十六鋪碼頭的鼎盛。這些碼頭為貧窮無度的“小癟三”提供了發(fā)跡機會,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杜月笙。眾多碼頭中名頭最響的則是十六鋪客運碼頭。歷經(jīng)1954年和1982年的兩次改建,尤其是1982年的改建, 當時有三大亮點:一是自動扶梯;二是攝像頭監(jiān)控;三是造了7個小候船室,落地門窗、空調(diào)、沙發(fā)。一時轟動上海,吸引了成千上萬人來參觀,并一直沿用到2003年9月,成為上海向遼闊的中國內(nèi)陸和沿海四處輻射的水上客運中心。無論到重慶、宜昌,還是去武漢、蕪湖、寧波,價廉舒適的性價比成為當時人們出行的最多選擇,而坐船溯江而上,往來寧波則是最佳選擇。老上海們還能回憶起十六鋪客運碼頭輝煌時期,盡管“江申”“江渝”還有“東方紅”等各種客輪都在十六鋪碼頭靠離,不大的碼頭每天要接送30多條航線,每天4萬多人次,每年670多萬人次,白天航班平均半小時就有一趟,上?!貞c1條航線就有13條船在開,但船票的緊張程度并不亞于當今的春運一票難求。每當長江客輪到上海,客輪在陸家嘴的大拐彎江面減慢速度,鳴響汽笛準備靠泊時,來客們早早就雀躍上艙面,俯身欄桿尋覓十六鋪碼頭上兩個巨大的紅字:上海。也許,這就是當年“追夢者”們期冀命運改變的吉祥圖騰。
2003年9月,十六鋪客運碼頭定期航線被全部遷至地處長江口的吳淞客運中心,并于2004年12月開始進行了全新改造。它的演變雖然折射出時代前進的步伐,但十六鋪的地名仍將永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