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四海
方可成
智能手機和移動網(wǎng)絡的普及,曾經(jīng)讓媒體研究者歡欣鼓舞:人們可以花相對較小的代價,隨時隨地閱讀幾乎無限容量的新聞內容了。很多人相信:移動閱讀將大幅提高人們閱讀新聞的頻率,會讓人們變得更加了解時事,掌握更多的信息,這對整個社會來說都是好事。
然而,哈佛大學媒體、政治和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最近發(fā)布的一項研究報告卻提醒我們:更高的手機普及率、更方便的閱讀方式、更廣泛的內容選擇,帶來的卻并不是整體知識水平的提高,而是信息“貧富差距”的急劇擴大——那些對時事感興趣的人,變得更加見多識廣;而那些對時事缺乏興趣的人,反而變得比之前更孤陋寡聞了。
這有些類似于市場經(jīng)濟帶來的后果。從前,每個人都沒有太多的人生路徑選擇,貧富差距也有限。這就好像大家都通過相似的途徑(少數(shù)幾個電視頻道、少數(shù)幾張報紙)獲取新聞,只不過有的人看得多,有的人看得少,差距不至于過大?,F(xiàn)在,可供選擇的路徑多了,在市場中善于利用規(guī)則、把握機會的人變得越來越富,而不適應市場競爭的人則被邊緣化。這就好像在新的媒體環(huán)境下,善于探索知識、獲取信息的人可以貪婪地吸收巨量的信息,而那些求知動力不足、閱讀能力有限的人,卻比之前更難以接觸到優(yōu)質信息了。
在這種貧富差距的產(chǎn)生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因素發(fā)揮了作用:獲取信息的媒介是電腦還是用手機。多項研究表明,只通過手機看新聞的人,在對時事的了解程度上遠遠低于從電腦上獲取新聞的人。甚至有人將手機閱讀族稱為“二等數(shù)字公民”。
一個小屏幕,一個大屏幕,為什么會導致這樣巨大的差異?
首先,屏幕太小,的確會給閱讀帶來障礙。同樣一篇長度的文章,在手機屏幕閱讀時,需要經(jīng)過更多的下拉才能讀完,花費的時間自然也更長。因此,手機閱讀的效率更低,更容易半途而廢。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fā)現(xiàn),流量排名前50位的新聞網(wǎng)站,大部分訪問者都來自手機端,然而手機端的平均在線時長,顯著低于桌面端。
其次,也正是因為屏幕尺寸的限制,手機上主動尋找新聞信息也變得更加困難。試想:在電腦上,我們可以輕松打開多個標簽頁,通過鍵盤輸入關鍵詞進行搜索;而在手機上,輸入變得不便,在多個標簽頁之間切換也很繁瑣。難怪有研究顯示,家里有電腦的人會更有可能主動在網(wǎng)上搜尋信息,但通過手機上網(wǎng)的人則并不會如此。
同樣,用手機閱讀的人更少點擊網(wǎng)頁上的鏈接,也就失去了獲取更多相關信息的機會?;ヂ?lián)網(wǎng)的最本質特征就是超鏈接,它們將各類信息連接起來,我們從一個鏈接跳到另一個鏈接的過程,就是不斷按圖索驥、向知識更深處探索的過程。但在手機上,這樣的過程很少發(fā)生。
此外,手機網(wǎng)絡的連接速度也慢于電腦所連接的寬帶網(wǎng)絡。盡管4G網(wǎng)絡正在普及,但平均而言手機網(wǎng)絡還是處于劣勢。人的耐心非常有限,打開頁面的速度過長,會讓很多人選擇離開。何況手機流量一般都有上限,當你的流量包不甚充裕時,你就必須在各類服務之間作出選擇:是多讀幾則新聞,還是多看兩頁漫畫?是讀娛樂八卦,還是探索新知?當人們不得不作出選擇時,新聞和嚴肅內容很有可能是被選擇放棄的那一類。
當然,這絕不是說通過手機讀新聞是壞事——移動閱讀的便捷性和及時性是無可比擬的。很有可能,你也是在手機的小屏幕上讀完這篇文章的。這些研究給個人帶來的啟發(fā)是:要想更深入地了解時事,要想獲得更高質量的閱讀,僅僅盯著手里的小屏幕可能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更專注、更高效、更主動、更能在知識之間穿梭跳躍的閱讀。
對政策制定者而言,這些研究指出了這樣的現(xiàn)實:僅僅依靠智能手機是難以填平日益擴大的“數(shù)字鴻溝”(digital divide)的,寬帶接入和電腦普及的工作依然不能被忽視。
(作者為傳播學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