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詩成
孩子對“看手機家長”的真實刻畫,戳中了很多爸爸媽媽的心。有老師就此做過課堂調查,超過1/3的孩子舉手表示家長常常玩手機而忽視他們,讓人很心酸。更有小朋友在被問到“你知道爸爸做什么工作嗎”時,脫口而出的卻是“爸爸是拿手機查資料的”。
這是一個技術變革的時代。智能手機正在井噴式地“攻城略地”,豐富及時的資訊、花樣繁多的游戲、方便快捷的服務,將手機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而人們在暢快享受的同時,也遭受著某種情感“病毒”的入侵:有些“低頭族”把孩子搞丟了都沒有發(fā)覺,而在許多孩子眼里,爸爸是“拿手機查資料的”、手機是媽媽的“女兒”……
人們在手機上花費了太多時間,已經影響到了家庭的功能、社會的交往。不只是孩子,還包括被撇在一旁的老人,乃至于同臥一床的另一半,更不要說飯桌旁邊的朋友、辦公桌對面的同事……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在玩手機。越來越多的“心酸”故事已經表明,這正在成為一種帶有普遍性的社會現(xiàn)象,成為某種亞健康的群體文化心理。
手機玩到燙手,灼傷的是親情與友情,尤其是最需要家長陪伴和呵護的孩子。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關愛絕不只是提供物質的保障。缺乏父母關注和陪伴的孩子往往會患上“感情饑渴癥”,對他人冷漠,對社會敵視,對自己厭棄。因此,“為了孩子,請放下智能手機”,已成為世界各國民眾的共同呼聲。
“燙手的手機”只是一個拽走當下注意力的代名詞。“智能手機燙手”的本質命題,是我們的內心該如何保有愛的能力、如何保有愛的熱情。和老人、孩子坐在一起,和朋友、同事坐在一起,只是一種“陪著”的形式,如果沒有發(fā)自內心的關愛、交流,沒有溝通、理解與責任感,就不可能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家長,不可能是一個有血有愛的“成員”。
人際交往需要時間,更需要質量。沉迷于手機是一種表象,更需警惕的是,我們正在喪失愛的熱情、愛的能力。在虛擬網絡上的“社交達人”,卻是真實生活里的冷漠者;每個人常常被圈在自己的世界里,眾聲喧嘩中強化著孤獨。而更嚴峻的現(xiàn)實是,我們正在將這種基于技術進步催生的“新時代病”,肆無忌憚地傳遞給下一代:我們自以為追趕著時代的潮頭,簡單地塞給他們先進的電子產品,哪管這些產品里,藏著既會傷害視力又會傷害熱情的冷漠病毒。
手機再智能,終究只是人的工具,如果不能理性地駕馭它,人就會淪為工具的奴隸。當一個又一個孩子,用稚嫩的筆寫下他們的困惑與控訴時,每一位成年人的內心,都應該有一些刺痛、尷尬與檢省,進而有所改變。這是智能科技時代必須有的“文化配件”與心理程序,也是一個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應有的責任與使命。
沒有人可以從你手里強制地奪下手機,除了自己對于愛的渴望。
———摘自《人民日報》
點評>>
針對現(xiàn)實社會中很多年輕父母手機不離手的現(xiàn)象,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手機玩到燙手,灼傷的是親情和友情,尤其是需要家長陪伴和呵護的孩子,為了孩子放下手機已成為世界各國民眾的共同呼聲,并由此提出“人不能淪為工具(手機)的奴隸”的觀點。文章視野開闊,語言犀利,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具有振聾發(fā)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