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兒》第三季里,劉燁自顧自地玩著手機,兒子諾一突然說:“爸爸,我做了一個夢,觀音菩薩讓我陪你聊會天……”很童真的一句話,卻道出了孩子內(nèi)心渴望父母陪伴的心情。2015年11月13日,重慶市南岸區(qū)珊瑚康恒小學的唐老師在微信朋友圈發(fā)布了3年級小學生小希的一篇作文《爸爸看手機》,這篇文章隨即被人們稱為“最心酸作文”,引起了老師和家長們的討論。
“我的爸爸很愛看手機,每次一有空他都會拿出手機來看……”孩子在文中寫道,爸爸因為喜歡玩手機,連陪他看書和畫畫的時間都沒有。而據(jù)孩子的老師反映,這已經(jīng)不是小希第一次寫爸爸愛玩手機了。孩子的父親得知此事后表示,玩手機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但自己今后會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多陪伴孩子。
多維解讀
該如何拯救“低頭族爸爸”
透過小學生稚嫩的筆觸,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打撈起孩子們“沉沒的聲音”。小學生作文中頻繁出現(xiàn)的“低頭族爸爸”“低頭族媽媽”,折射出許多年輕父母陷入網(wǎng)絡依賴的尷尬現(xiàn)實。在日常生活中,網(wǎng)絡給許多年輕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他們的人際交往、社會互動和風險防范帶來了諸多后遺癥。
許多父母并不缺乏對子女的關(guān)心,不過,他們只看重“陪著”卻忽視了“陪伴”。在“網(wǎng)絡依賴癥”的侵襲下,他們在虛擬世界中投入了過多的時間,卻忽視了現(xiàn)實世界的角色扮演。原本可以在爸爸媽媽那里找到溫暖和安全感的孩子,卻由于家長的疏忽和懈怠,讓他們的情感需要和精神訴求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滿足。
拯救“低頭族爸爸”,既需要他們轉(zhuǎn)變家庭觀念及教育觀念,在價值排序中將親情互動置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多花一些時間來陪伴孩子;也需要他們更多地從屏幕的禁錮中走出來,積極參與鄰里互動、社區(qū)文化體育活動和社會公益等活動。只有內(nèi)外結(jié)合、雙管齊下,“低頭族爸爸”才能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才能得到更多的陪伴與關(guān)懷。
“最心酸作文”折射家庭教育缺失
誠然,父母有父母的生活,但是作為父母,教育子女應當是其重要的職責與義務。尚未成年的孩子,最擅長的是模仿。父母成天玩手機,只顧一味聊天娛樂,孩子又怎么可能不效而仿之呢?而父母又有什么資格去指責孩子不認真學習,只顧一味玩耍呢?看著“最心酸作文”,每一位父母都應當自我反思、捫心自問:自己是否真的愛孩子?自己到底是用什么樣的方式去愛孩子?難道僅僅是物質(zhì)上的滿足嗎?當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感覺自己不如一只小小的手機,他們還能感到生活的幸福?感受到父母的關(guān)愛嗎?
親情是教育之本,是最具穿透力、感染力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都無以替代的。孩子與父母相處時間最多,關(guān)系最密切,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直接給孩子造成深遠的影響。在諸多家長看來,自己十分重視對孩子的教育,諸如嚴格要求孩子、每天規(guī)定孩子的學習時間、每周送孩子補課等等,但是,家長們卻忘記了自己的所作所為,沒有意識到自身行為對孩子行為造成的影響。
真正愛孩子,就應該做孩子成長的模范與標桿;真正愛孩子,就應當與孩子手挽手、心連心;真正愛孩子,就應該在孩子學習的時候,自己也拿起一本書靜靜地陪著孩子。而不是在命令孩子、呵斥孩子、指使孩子之時,自己卻自私地沉溺于手機。為了孩子,每一位父母都應當從我做起,不讓孩子因為手機而感到父母的冷漠。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16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