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彰
許多讀者都知道劉流是著名作家,他于1958年出版的長篇評書體小說《烈火金鋼》轟動一時,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印行上百萬冊,還出版了連環(huán)畫。當時,讀者除了看這部小說外,還熱衷聽廣播,不論大街小巷,還是窮鄉(xiāng)僻壤,凡是有收音機或大喇叭的地方,人們都側著耳朵聽“肖飛進城買藥”、“史更新出生入死”、“丁尚武耍大刀”……進入新時期,小說已累計發(fā)行250多萬冊。1991年在建黨70周年時,《烈火金鋼》拍成電影,后又拍成電視連續(xù)劇,進一步擴大了影響。
小說《烈火金鋼》以1942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進行大“掃蕩”和我軍民英勇反“掃蕩”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冀中軍民所進行的艱苦卓絕、驚心動魄的抗日斗爭,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zhàn)爭的堅強領導和中國人民的英雄氣概。作品充滿了革命激情,故事情節(jié)驚險曲折,所寫人物如史更新、肖飛、丁尚武等帶有傳奇色彩,頗為引人入勝;“豬頭小隊長”、“何大拿”、“解老轉”也都寫得活靈活現。小說中的故事和人物,大都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為劉流有這種切身的戰(zhàn)斗經歷。
劉流生于1914年,河北省河間縣(今河間市)尊祖莊鄉(xiāng)后念祖村人。少年時讀過3年私塾,后在山東煙臺上過一年中學。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赴東北參加抗日義勇軍。1937年23歲時參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zhàn)爭中,擔任晉察冀軍區(qū)第5支隊偵察科長、軍區(qū)司令部參謀等職,參加過多次戰(zhàn)斗。還擔任過晉察冀軍政學校的區(qū)隊長、軍區(qū)政治部軍事教官、軍區(qū)白求恩學校軍事教官和政治教官、大隊長等職。
對于為什么能寫出《烈士金鋼》這部文學巨制,首先與劉流的戰(zhàn)斗經歷有關。他不僅經歷了戰(zhàn)場上生與死的考驗,親歷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且目睹了日軍侵華的種種暴行,他的家鄉(xiāng)更為慘烈。1942年日本侵略軍進行“五一”大“掃蕩”,他老家河間縣后念祖村炮樓密布,碉堡林立,農歷六月二十八這天發(fā)生了慘案。八路軍站在房上與日軍展開激戰(zhàn),因寡不敵眾,八路軍撤出村莊后,日軍進行燒殺擄搶,把老百姓召集到村北據點,搜查誰是八路軍。日軍挨著個兒看老百姓的手,誰手上沒有繭子就把誰當成八路軍(手上沒繭子說明沒干過農活兒)。當年劉流的一個親叔伯哥哥才20多歲,因手上沒有繭子,被日軍當場挑死。這些慘狀,劉流終生難忘。同時,更多的素材來源于一次邊區(qū)群英會。
劉流在他的《〈烈火金鋼〉寫作中的幾點情況和問題》中說道:1943年,晉察冀邊區(qū)召開第二屆群英會,“當時我在大會上服務,和英雄們在一起。由于對英雄們的敬愛,所以他們的光輝事跡和英雄性格,深深地感動著我,吸引著我?!@就好像一粒創(chuàng)作的種子,播在我的心田里?!彼f,“我要通過這部書讓后人知道,曾經有過那樣一場殘酷的戰(zhàn)爭,有那樣英雄的人民,那樣偉大的黨!”“我沒有辦法抑制自己的感情,非寫不可?!?/p>
關于書名《烈火金鋼》,常見有些書報刊上寫成“烈火金剛”,這是不對的?!敖饎偂北痉鸾讨忻茏谛g語,也形容堅強、剛毅,如金剛力士;但劉流書名的寓意,卻有自己的解釋,他說,書中的“那些英雄就是在烈火中錘煉出來的‘金與‘鋼”。
作為著名作家的劉流,抗戰(zhàn)時還寫過不少短篇,在根據地也有不小的影響。尤其是他1958年出版《烈火金鋼》后,就構思另一部長篇《紅芽》,并開始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也是以他親身經歷為素材,寫共產黨領導的一支革命武裝誕生、成長、壯大的過程,寫了幾種不同類型的青年參加革命的曲折經歷。在1959年至1961年嚴重的3年困難時期,劉流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疾病的痛苦折磨,寫出了《紅芽》第一部,約20萬字,自1964年下半年起在河北省文聯主辦的《河北文學》雜志上連載。但此書未及最后定稿,“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他的創(chuàng)作被迫中斷,這部小說的底稿除已發(fā)表的章節(jié)外,其他部分不知去向。
文革開始后,《烈火金鋼》遭受批判,不久劉流進入干校。文革后期,他念念不忘要寫《烈火金鋼》第二部,還要寫完《紅芽》,但命運不給他時間了。1977年春節(jié)前,劉流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畫上了句號,年僅63歲。
就憑一部《烈火金鋼》,劉流作為當代著名作家當之不愧,《烈火金鋼》也顯赫地載入了當代文學史冊。但并不廣為人知的是,劉流也是一位著名的戲劇家,能寫戲,更能演戲。
這也與劉流的經歷有關。他的家鄉(xiāng)河間縣是西河大鼓的發(fā)祥地,戲班也多。他在《我為什么把〈烈火金鋼〉寫成評書》一文中說,他在兒童時代,我就經常看野臺子戲,聽大鼓書,看了聽了以后就模仿。他童年時就愛看“閑書”,“就是在農村中流傳很廣的戲本、唱本、鼓詞、章回小說、評書之類”。
抗日戰(zhàn)爭期間,1939年劉流被調到晉察冀軍區(qū)抗敵劇社任演員,后在白求恩學校做軍事教官和政治教官時,他在有數千名師生的學校中,廣泛開展文藝活動,不僅編演小型節(jié)目,而且還排大型京劇劇目。
1942年秋,劉流第二次被調回抗敵劇社工作(這中間還曾在火線劇社工作過一個時期,主要是做音樂教員)?;乜箶硠∩绾?,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和編演實驗性質的新京劇,進行舊劇改革,參加編演了京劇《史可法》、《蘇州城》、《李自成》、《將相和》、《空城計》等,同時還參加了話劇《前線》、《俄羅斯商人》、《子弟兵和老百姓》等的演出。當年的抗敵劇社,就像一所藝術學院,劉流在這里認真學習毛澤東文藝思想,閱讀了大量中外文學名著,并在報刊上發(fā)表作品,如在《子弟兵報》上發(fā)表的小說、鼓詞《民兵李長發(fā)》、《大練兵》,就很受官兵歡迎。
本文前邊提到的1943年劉流參加晉察冀邊區(qū)第二屆群英大會時英雄們對他的感動,成為后來他的名著《烈火金鋼》的原型,同時也成為他編演戲劇的素材。在這次會議期間,他就以采訪到的英雄們可歌可泣的戰(zhàn)斗事跡為素材,編創(chuàng)了一出多幕話劇,讓英雄們自己演出,獲得巨大成功。“自己演自己”,這在我國戲劇史上,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之舉。
在劉流創(chuàng)作、演出的大量戲劇劇目中,影響最大的是新編歷史劇《李自成》。
那是1944年6月,駐太行山區(qū)河北省阜平縣史家寨的晉察冀中央局黨校開始整風。劉流隨抗敵劇社到阜平參加了整風,作家梁斌也從冀中平原趕赴參加。6月20日《晉察冀日報》增刊第四期刊登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甲申三百年祭”與“前線”的通知》,并全文轉載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并作為整風的學習文件?!都咨耆倌昙馈分饕獙懙氖抢钭猿善鹆x及大順朝的成功與失敗,告誡人們在革命成功之后,要保持紀律性和艱苦作風,絕不能忘乎所以。到7月初,為紀念建黨23周年和七七事變抗戰(zhàn)7周年,有人提出將《甲申三百年祭》改編為京劇,由抗敵劇社和黨校聯合演出。劇本改編是集體創(chuàng)作,鄧拓是主筆。劇本完成后抓緊排練,不久即上演了。
在劇中,劉流扮演李自成,梁斌扮演牛金星,王煥如扮演李巖,蔡維心扮演劉宗敏,丁一嵐扮演紅娘子,路一扮演宋縣令……再加上配角、龍?zhí)?,上場的有幾十人,行當齊全,有文有武,陣容壯觀。
第一次演出是在抗敵劇社的帳棚里,晉察冀中央局負責同志、各機關的同志、黨校的幾個隊以及附近的駐軍和農民都來觀看,產生了轟動效益。
劉流扮演的李自成,在劇中屬一號人物,文武老生應工,戲份很重。演出中,表現了劉流的多方面表演才能,他既唱京劇,又唱昆曲。如在第四場“禮賢下士虎帳談兵”開場,李自成先在幕后唱〔二黃導板〕“軍營鼓角報二更”,待校尉甲持紅燈引他上場后,接唱〔回龍〕“李自成佩長劍夤夜巡營?!痹俎D〔原版〕:“望長空銀河轉夜深人靜,一勾月陪襯著點點疏星。想當年在關中起義聚眾,平天下討昏君搭救蒼生。不料想在梓潼一場惡戰(zhàn),我被那洪承疇孫傳庭團團圍住,怎奈我寡不敵眾損將折兵,只剩下十八騎逃得性命。投獻忠險遭他害卻殘生,走河南民心附軍威再振,我準備招軍馬殺奔燕京?!背米终粓A,樸實大方,韻味醇厚,酣暢淋漓。而他在最后一場“悔失策夤夜突重圍”中唱的昆曲“大業(yè)付東流,英雄一旦休。澤龍泉尚在手,難道說此是盡頭……”又是那么腔滿調實,雄渾大氣。
抗戰(zhàn)勝利后,抗敵劇社隨軍區(qū)機關移駐張家口,劉流被派協(xié)助新新劇院籌建張家口市舊劇聯合會第三分會。接受任務后,他團結戲曲藝人,配合政治形勢編演了《日寇離張記》、《歡慶中秋節(jié)》、《戒毒強國》等現代戲。
新中國成立后,劉流任河北省委宣傳部文藝干事、河北省文聯《戲劇戰(zhàn)線》雜志編輯部主任。在此其間,他還創(chuàng)作了鼓詞《打過鴨綠江》、話劇《命根子》、《愛國公約》等。
我在河北省直文藝界工作多年,與劉流也有一些緣分。他任編輯部主任的《戲劇戰(zhàn)線》,于1958年7月創(chuàng)刊,是河北省唯一一份戲劇理論刊物,1961年2月停刊。1963年11月復刊后,更名為《河北文學·戲劇增刊》。1965年7月我從大學畢業(yè)后,也分配到這個雜志社當編輯。此時的劉流,已是河北省文聯的專業(yè)作家了。
文革期間,從1968年10月起,我們一起從保定到石家莊參加“學習班”,翌年進“五七干校”。記得1969年冬在河北隆堯縣唐莊干校時,他與梁斌、田間、劉真等作家,作為“黑幫”被強制勞動,主要是干農活兒,沒有農活兒時就挑水、壘墻,什么活兒都干。有一天下大雪,天氣非常寒冷,工宣隊讓我領著這些作家勞動。劉流當年雖只有55歲,但身體非常不好,說話大喘氣。他上氣不接下氣地對我說:“老王(那年我31歲),我今天身體實在不行,不能去勞動了?!蔽艺f:“你趕快回屋休息吧!如果有人問,就說是我讓你休息的!”
(選自《文史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