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學院,山東 青島 266580]
楊憲益、戴乃迭《阿Q正傳》英譯本對國民性思想的傳達
⊙陳娟[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學院,山東 青島 266580]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撰寫的一部引發(fā)眾人對國民性思考的小說,迄今已有多種譯本,其中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翻譯的The True Story of Ah Q是國內(nèi)最具權威的英譯本。本文首先由《阿Q正傳》的創(chuàng)作目的引出國民性思想;然后結合原作體現(xiàn)國民性的四個方面,從詞匯、句法、修辭手法三個層面分析該譯本是如何傳達國民性思想的。
《阿Q正傳》 楊憲益夫婦英譯本 國民性
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阿Q正傳》是要“寫出一個現(xiàn)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①。故事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江南小村“未莊”為背景,塑造了受封建禮教迫害卻無覺悟的“阿Q”形象。他受盡壓迫和屈辱,卻不正視被壓迫的事實,反而用“自負”“自欺欺人”“恃強凌弱”等方法自我安慰,從而在精神上得以解脫,進而達到精神上的“勝利”。楊憲益夫婦的譯本在遣詞造句方面基本與原作對應,在形式上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既譯出了內(nèi)容又傳達了思想。
“‘國民性’是魯迅早年和前期十分關注的問題,它經(jīng)常占據(jù)魯迅思想活動中心。”②“國民性”一詞并非魯迅首創(chuàng),但是“對于國民性劣點的研究、揭發(fā)、攻擊、肅清、終身不懈,三十年如一日,真可謂‘鞠躬盡瘁,死一而后已’”③的,唯有魯迅。在《馬上支日記》里,他將國民性與民族性做同一概念使用,許壽裳回憶他研究國民性的一篇文章叫“魯迅與民族性研究”;因此,魯迅的“國民性”可稱為民族性。邵伯周等學者認為國民性可以指人民大眾的精神狀態(tài)和思想覺悟;可以指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意識以及在其影響下所形成的某種精神狀態(tài)。④魯迅把國民性問題訴諸筆端,在《再談保留》中曾談及:“魯迅作的一篇論《阿Q正傳》,大約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的……”⑤
本文認為《阿Q正傳》所傳達的國民性思想是揭露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下的精神狀態(tài),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阿Q被剝削的悲慘生活、趙太爺?shù)确饨堄鄤萘Φ膶V埔约鞍自我陶醉的“精神勝利法”和對“未莊人”看客形象的描寫。
楊譯本“在忠實于原作文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原語和譯入語各自的語言特征,突破了英漢兩種語言表層結構的束縛,深入挖掘譯入語的深層結構及其表達潛力,從而再現(xiàn)出原作的典型個性化語言及其獨特的風格”⑥,最大限度的傳達了原作的國民性思想。
1.詞匯層面:楊譯本“選詞精當”⑦,在詞的意蘊上能準確地傳達原作的內(nèi)容和內(nèi)涵,語言風格上基本與原作對應,傳遞出了原作的國民性思想。
例1:封建殘余勢力的專制——趙太爺專制姓氏
原文:太爺一見,滿臉濺朱,喝道:“阿Q,你這渾小子!你說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開口。趙太爺愈看愈生氣了,搶進幾步說:“你敢胡說!我怎么會有你這樣的本家?你姓趙么?”阿Q不開口,想往后退了;趙太爺跳過去,給了他一個嘴巴?!澳阍趺磿遮w!你哪里配姓趙!”阿Q并沒有抗辯他確鑿姓趙,只用手摸著左頰,和地保退出去了。
譯文:When the old gentleman set eyes on him his face turned crimson with fury and he roared:“Ah Q,you miserable wretch!Did you say I belonged to the same clan as you?”Ah Q made no reply.The more he looked at him the angrier Mr.Zhao became.Advancing menacingly a few steps he said,“How dare you talk such nonsense!How could I have such a relative as you?Is your surname Zhao?”Ah Q made no reply and was planning a retreat,when Mr.Zhao darted forward and gave him a slap on the face.Ah Q made no attempt to defend his right to the name Zhao but rubbing his left cheek went out with bailiff…
原文用“喝”“搶”“跳”三個頗具動感的詞來描繪趙太爺接待阿Q的情形。譯文相應采用“roared”“advancing”“dartedforward”等表達強烈感情、給人緊迫感和即視感的動態(tài)詞,描繪出趙太爺虛偽、蠻橫、霸道的形象。譯文沒有直譯“不開口”“往后退”,用“madenoreply”表現(xiàn)一個唯唯諾諾的靜態(tài)阿Q,與趙太爺?shù)膭幼鳟a(chǎn)生鮮明對比;“was planning a retreat”不僅表達了原意,還體現(xiàn)了阿Q的內(nèi)心活動:“打算著”后退;而“made no attempt to defend his right”讓人覺得阿Q并沒有試圖去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譯出了言外之意:對阿Q不吭聲不反抗的嘆息,對遭受幾千年封建社會奴役的人民無覺悟的嘆息——這正是“至于百姓,卻就默默地生長,萎黃、枯死了,像壓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樣,已經(jīng)有四千年!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在中國實在算一件難事”⑧。
例2.看客形象和精神勝利
原文:“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譯文:Ah Q roared with delighted laughter.(not translated)
The men in the tavern joined in,with only a shade less gusto in their laughter.
這是阿Q和看客對小尼姑罵“斷子絕孫的阿Q”的反應,“十分得意的笑”只因阿Q自認為贏了小尼姑和看客的賞識,“九分得意的笑”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笑,酒店的人是冷漠的旁觀者,是魯迅國民性思想中批判的“看客”。笑聲和喝彩足以表明他們慣于把別人的不幸作為自己的快意娛樂的源泉,以求得心理上的滿足。而在這樣描寫之中滲透著作家的挪偷與批判之情。⑨再現(xiàn)原作的獨創(chuàng)性需考慮原作的風格,楊譯本沒有直譯“十分”,laughter也符合原作口語體的風格;新詞“九分”采用“only a shade less gusto”,比較級less切合原文的意思,突顯看客事不關己的心態(tài);“only a shade less gusto”和“roared with delighted laughter”的對比突出了阿Q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尼姑而大獲全勝時的“得意”,譯出了對阿Q畏強凌弱的諷刺和對看客形象的批判。
2.句法層面:楊譯本的句法特色是傳達國民性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办`活多樣,頗有‘信手拈來,一氣呵成’之大家風范,整個譯文讀起來語氣清新,自然流暢,意味雋永,樸實地道,和諧優(yōu)美,做到了達意傳神,形神俱備。”⑩
例3.“精神勝利法”——怕強凌弱
原文:“和尚動得,我動不得?”
譯文:“If the monk paws you,why can't I?”
這是阿Q戲弄小尼姑遇到反抗時說的話,“和尚動得,我動不得?”否定形式的反問句代表堅決的肯定:連和尚都可以對你動手動腳,我肯定也可以。比一般肯定句“和尚動得,我當然動得”更為有力,語氣更加強烈。楊譯本采用的這個反問句與原文呼應,體現(xiàn)了佛家禁忌和阿Q自認為比和尚有資格動小尼姑的自負心理。
例4:阿Q的悲慘之處——羸弱、瘡疤
原文:阿Q“先前闊”,見識高,而且“真能做”,本來幾乎是一個“完人”了,但可惜他體質上還有一些缺點。
譯文:Ah Q who"used to be much better off,”who was a man of the world and a"worker,”would have been almost the perfect man had it not been for a few unfortunate physical blemishes.
譯文用“who”引導的三個定語從句與原文保持了“形似”,“a man of the world”和a“worker”表現(xiàn)阿Q是一個飽經(jīng)世事、為生計不斷勞作的貧苦農(nóng)民;第三個從句較長,而且采用倒裝強調阿Q體質上的缺點,羸弱、瘡疤等不能使他成為“完人”。封建階級的壓迫和封建思想意識的奴役使阿Q身心俱、逆來順受,單靠想象“先前闊”來彌補心靈上的空缺,挽回不能成為“完人”的面子。
3.修辭手法層面:《阿Q正傳》中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尤其是矛盾修辭法。楊譯本在準確表達原作含意的同時保持了原文的修辭特色。
例5:“精神勝利法”——自負、自欺欺人
原文:阿Q將衣服摔在地上,吐一口唾沫,說:“這毛蟲!”
“癩皮狗,你罵誰?”王胡輕蔑地抬起眼來說。
阿Q近來雖然比較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慣的閑人們見面還膽怯,獨有這回卻非常勇武了。這樣滿臉胡子的東西也敢出言無狀么?
譯文:Ah Q flung his jacket on the ground,spat, and swore,“Hairy worm!”
“Mangydog,whoareyoucallingnames?”Whiskers Wang looked up contemptuously.
Althoughtherelativerespectaccordedhimin recent years had increased Ah Q's pride,he was still rather timid when confronted by those loaferswho were accustomed to fighting.But today he was feeling exceptionally pugnacious.How dare a hairy-cheeked creature like this insult him?
原文使用矛盾并置和自由間接引語。阿Q對“打慣的閑人”向來“膽怯”,但是對王胡卻非常“勇武”,欺弱怕強又妄自尊大的形象躍然紙上。楊譯本在風格、內(nèi)容上忠實原文,采用“rathertimid”與“today…exceptionallypugnacious”譯出了原文矛盾的并置,保持了原作的反諷意味,達到了諷刺的效果,增強了主題意義,突出了“精神勝利法”。
例6:阿Q的悲慘生活和“精神勝利法”
原文:阿Q不幸而贏了一回,他倒幾乎失敗了。
譯文:楊譯:Ah Q was unfortunate enough to win and almost suffered defeat in the end.
原文使用矛盾修辭法,表達出對一般人來說贏錢是幸運的,而對阿Q來說贏錢反倒成為不幸的根源,因為贏錢反而挨了打。almostsuffereddefeat——“倒幾乎失敗”說明阿Q成功運用精神勝利法,最終沒有失敗。楊譯既譯出了原文內(nèi)涵還保持了修辭方法,“almost suffered defeat in the end”更是表達了原文阿Q差點沒能精神勝利的意思。
楊憲益夫婦的譯本既促進了魯迅小說的傳播,也為解讀其國民性思想提供了新的資料。本文結合《阿Q正傳》原作體現(xiàn)國民性思想的四個方面,從詞匯、句法和修辭手法層面舉例分析了譯本是如何傳達國民性思想的。由此可見,將原作內(nèi)容、要點和譯作的詞匯、語言相結合,可為理解原作的主題思想另辟蹊徑。
①魯迅:《阿Q正傳》俄譯本,列寧格勒激浪出版社1925年版,第1-2頁。
②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40頁。
③⑤⑧魯迅:《而已集》《再談保留》《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3卷,第90-91頁,第90-91頁;第5卷,第154頁。
④邵伯周:《討論魯迅關于“國民性”問題的見解》,《魯迅“國民性思想”討論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1-149頁。
⑥⑦楊雄琨:《試評楊憲益、戴乃迭夫婦〈阿Q正傳〉英譯本的語言風格》,《南寧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第3期,第28頁。
⑨⑩劉家鳴:《描繪世情顯示病態(tài)——魯迅小說的閑人形象漫議》,《魯迅研究月刊》1986年第3期,第20-22頁。
[1]魯迅.魯迅小說全集[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
[2]魯迅.吶喊[M].楊憲益,戴乃迭譯.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3]申丹.文學文體學與小說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吳中杰.魯迅的藝術世界[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5]徐良舉.從文學文體學角度看魯迅短篇小說的兩個英譯本[J].西藏大學學報,2007(3).
[6]張曉穎.評魯迅小說中主人公形象的美學塑造[J].魯迅研究月刊,1994(12).
[7][美]保羅·福斯特.中國國民性的諷刺性暴露——魯迅的國際聲譽[N].任文惠譯.羅曼·羅蘭對《阿Q正傳》的評論及諾貝爾文學獎.
[8]汪衛(wèi)東.《阿Q正傳》魯迅國民性批判的小說形態(tài)[J].魯迅研究月刊,2011.
[9]鄭雅.文體學視域下《阿Q正傳》兩個英譯本的對比研究[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