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昆倫
新聞作品版權保護中的三個特殊點及保護策略
文/王昆倫
長期以來,新聞作品的版權保護問題并未引起過廣泛關注,直到2014年,一些傳統(tǒng)新聞媒體逐漸意識到“今日頭條”的“新聞搬運工”運作模式已經(jīng)威脅到他們的生存,因而集中針對“今日頭條”開展維權行動,新聞作品的版權保護問題才開始引起新聞界的強烈關注。
長期以來,新聞作品的版權保護問題并未引起過廣泛關注,直到2014年,一些傳統(tǒng)新聞媒體逐漸意識到“今日頭條”的“新聞搬運工”運作模式已經(jīng)威脅到他們的生存,因而集中針對 “今日頭條”開展維權行動,新聞作品的版權保護問題才開始引起新聞界的強烈關注。此后,針對新聞作品版權問題的著述和研討大量涌現(xiàn),大家紛紛控訴新聞盜版現(xiàn)象之猖獗,并把主要原因歸結為“立法不完善”“維權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版權意識差”等,進而開出“完善立法”“落實執(zhí)法”“加強司法”“利用技術”“提高版權意識”等藥方。這些論述誠然是正確的,但其闡述的大部分問題實際上是我國各類作品版權保護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對于新聞作品版權保護的特殊性缺乏關注。筆者認為,新聞作品的版權保護主要有三點特殊之處,只有把握了這些特殊性,我們才能針對新聞作品切實做好版權保護。
版權不保護“時事新聞”,卻保護“新聞作品”。既然《著作權法》規(guī)定“本法不適用于時事新聞”,那么何談新聞作品的版權保護呢?我們首先要厘清“時事新聞”和“新聞作品”的概念,在我國現(xiàn)行《著作權法》的語境下,“時事新聞”并非“新聞作品”的上位概念,“時事新聞”特指通過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報道的單純事實消息,通常僅有新聞六要素(5W1H),即誰(W ho)、何時(W hen)、何地(Where)、何事(What)為何(Why)、結果如何(How),沒有直接表現(xiàn)記者主觀感受、思想情感、修辭評論等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內容?!靶侣勛髌贰笔侵冈谛侣勵I域里具有獨創(chuàng)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新聞作品除了有新聞六要素外,還有采編者的見聞、體會、評論等內容,這些內容在構思過程中體現(xiàn)了采編者的思想、情感、判斷,能體現(xiàn)出獨創(chuàng)性。廣播電視新聞節(jié)目中的“本臺短評”、平面媒體的“社論”、夾敘夾議的“消息”“專題報道”“深度報道”等,都構成了新聞作品。
新聞機構生產(chǎn)“時事新聞(單純事實消息)”未必就比其生產(chǎn)“新聞作品”花費的成本小、付出的勞動少,那么為什么版權不保護“時事新聞”,卻保護“新聞作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時事新聞”是對客觀事件的直接表述,如果版權保護“時事新聞”,那就意味著第一個報道某一客觀事實的新聞機構可以依據(jù)版權法阻止其他機構或個人再去公開地表述這一客觀事實(同一客觀事實的新聞六要素表達通常是唯一的,其他機構或個人的表達難免與第一個報道者相同或實質相似),從而造成其對客觀事實在表達上的壟斷。如果允許某個機構或個人壟斷對于特定客觀事實進行表達的權利,那么這勢必會侵犯他人受憲法保護的言論自由權,也勢必會侵犯公眾對于特定客觀事實的知情權。正因如此,即便新聞機構為生產(chǎn)“時事新聞”付出再多的努力,“時事新聞”都不會得到版權保護。
版權為什么保護“新聞作品”?因為“新聞作品”除了具備“時事新聞”的全部要素之外,還具備了其他獨創(chuàng)性的表達。版權制度存在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對“獨創(chuàng)性”的保護,因此版權保護“新聞作品”理所應當。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新聞作品”中包含的單純事實消息要素同樣是不受版權保護的,法律允許基于同一客觀事實創(chuàng)作不同的新聞作品。結合目前我國的新聞實踐和司法政策來看,以文字方式呈現(xiàn)的新聞(包含口播文字的情況)絕大多數(shù)都構成“新聞作品”,“時事新聞(單純事實消息)”的比例很??;以視覺方式呈現(xiàn)的新聞(新聞圖片、新聞視頻)幾乎全都構成“新聞作品”。
版權不保護“時事新聞”,卻保護“新聞作品”,這體現(xiàn)了版權在保護新聞生產(chǎn)者利益與保護公眾言論自由及知情權之間的平衡。
未經(jīng)同意轉載新聞作品未必構成侵權。一些傳統(tǒng)媒體在指責新興網(wǎng)絡媒體侵犯新聞版權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未經(jīng)同意轉載新聞作品未必構成侵權?!吨鳈喾ā芬?guī)定“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已經(jīng)發(fā)表的關于政治、經(jīng)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屬于“合理使用”,不構成版權侵權?!缎畔⒕W(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規(guī)定“向公眾提供在信息網(wǎng)絡上已經(jīng)發(fā)表的關于政治、經(jīng)濟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作者事先聲明不許提供的除外)屬于“合理使用”,不構成版權侵權。大量的新聞作品以“關于政治、經(jīng)濟問題的時事性文章”形式呈現(xiàn)。很多傳統(tǒng)新聞媒體在其自有網(wǎng)站上發(fā)表這類新聞作品,也未聲明不許轉載,在這種情況下,指責新興網(wǎng)絡媒體侵犯新聞版權就顯得毫無道理,維權訴求也不會得到法院的支持。
對于這類新聞作品,版權法律制度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設計,主要是考慮到“傳播效應”與“版權利益”的平衡。全國人大官方網(wǎng)站刊發(f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釋義》中明確寫道:“一般說來,時事性文章是為了宣傳、貫徹黨和國家某一時期或者某一重大事件的方針、政策而創(chuàng)作的。這種文章時事性強,政策性強,目的性強。”在通常情況下,這類新聞作品被轉載得越多、傳播得越廣,就越符合這類新聞生產(chǎn)者的初衷,就越符合其“傳播效應”方面的需求。因此,針對這類新聞作品,如果新聞生產(chǎn)者不明確聲明“不得轉載”,那么法律就推定新聞生產(chǎn)者“歡迎轉載”,讓新聞生產(chǎn)者毫無障礙地實現(xiàn)其“傳播效應”;如果新聞生產(chǎn)者在特定情況下確有限制他人轉載此類新聞作品的需求,那么完全可以通過做出“不得轉載”的聲明來實現(xiàn)。
這樣的制度設計使新聞生產(chǎn)者可以較好地平衡“傳播效應”與“版權利益”之間的關系,根據(jù)個案實際需求,采取便捷靈活的應對策略。
侵犯精神權利比侵犯經(jīng)濟權利的危害更大。目前我國新聞版權侵權的具體表現(xiàn)主要有:1.未經(jīng)許可轉載(合理使用、法定許可等情況除外);2.轉載后不為作者署名;3.轉載后篡改作者署名;4.轉載后篡改新聞標題;5.轉載后篡改新聞內容。不難看出,上述五種侵權行為的情節(jié)惡劣程度及可能造成的危害依次遞增。在探討新聞版權侵權問題時,很多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上述第1個問題上,紛紛指責“今日頭條”等新媒體“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從根本上看,其主要關注的是傳統(tǒng)新聞生產(chǎn)機構與新興媒體合理的經(jīng)濟利益分配問題。本文認為,經(jīng)濟權利問題值得關注,但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精神權利方面的問題也不容小覷。
篡改新聞標題、新聞內容等行為通常會歪曲新聞作品的本意,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例如,央廣網(wǎng)曾發(fā)布稿件《比亞迪就E6電動出租車起火發(fā)聲:追尾車輛引燃所致》,被某商業(yè)網(wǎng)站轉載后標題改為《比亞迪:電動車起火怪后車引燃》,歪曲了原標題的含義,在網(wǎng)絡上引起一部分負面評論,給相關當事人造成不利影響,這類行為的危害要比未經(jīng)許可轉載新聞嚴重得多。另外,刪除或篡改新聞來源和署名等侵犯新聞作品“署名權”的行為,是對他人原創(chuàng)性勞動的不尊重,嚴重損害了原創(chuàng)者的合法權益,性質較未經(jīng)許可轉載新聞要惡劣得多,在解決新聞版權侵權的過程中也同樣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由于關系到公共利益和輿論導向,篡改新聞作品的危害性通常會遠大于篡改其他作品的危害性,因此在探討新聞版權保護問題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精神權利與經(jīng)濟權利的平衡,二者均不可偏廢。
正視版權機制保護時事新聞的局限性,積極嘗試版權之外的其他保護手段。如前所述,版權只能為新聞作品中的獨創(chuàng)性表達提供保護,而不能為新聞作品中所承載的客觀事實本身提供保護,更不能為單純的事實消息提供保護。那么對于新聞生產(chǎn)者發(fā)現(xiàn)、傳播單純事實消息所付出的努力和勞動,就可以任由新聞聚合類媒體通過第一時間抓取或改寫等手段肆意侵害嗎?當然不是,如果出現(xiàn)新聞聚合類媒體惡意利用版權“不保護單純事實消息”的局限,大批量地集中自動抓取或改寫某一機構生產(chǎn)的新聞內容的情況,那么這家新聞聚合類媒體就構成了與新聞生產(chǎn)者的不正當競爭,新聞生產(chǎn)者在這種情況下當然可以積極尋求《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除此之外,新聞生產(chǎn)機構還可以通過技術屏蔽等手段,定向直接阻止特定新聞聚合類媒體到其網(wǎng)站上自動抓取內容資源。新聞生產(chǎn)者適當采用這些版權制度之外的保護措施,既能阻止某些新聞聚合類媒體的不正當競爭,又可保證新聞生產(chǎn)者的利益與公眾的言論自由及知情權之間的平衡。
在個案中權衡“傳播效應”與“版權利益”,通過合作實現(xiàn)二者的統(tǒng)一。在特定情況下(如新聞機構自己的傳播渠道影響力較弱),新聞機構如果追求的是使某個新聞作品得到最廣泛的傳播,而不關注他人對新聞的傳播是否得到自己的合法授權,那么對于以“關于政治、經(jīng)濟問題的時事性文章”形式呈現(xiàn)的新聞作品就不要聲明“不得轉載”(甚至直接聲明“歡迎轉載”),對于以其他形式呈現(xiàn)的新聞作品就可以聲明“歡迎轉載,轉載務必標明來源和署名”。但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如新聞機構自己的傳播渠道影響力較強,希望公眾僅在其指定的傳播渠道中獲取特定的新聞內容),新聞機構如果追求的是控制新聞內容按照自己希望的路徑及方式進行傳播,那么就一定要對“關于政治、經(jīng)濟問題的時事性文章”做出“禁止轉載”的聲明,方可阻止其他媒體的“合理使用”。
尋求“傳播效應”與“版權利益”雙收獲。在某種意義上,追求“傳播效應”與追求“版權利益”確實存在對立關系,但二者并非絕對不能統(tǒng)一。某些新聞生產(chǎn)者的傳播渠道影響力較弱,而新聞聚合者的傳播渠道雖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卻沒有生產(chǎn)新聞內容的資質或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二者如果開展內容版權合作,那么“傳播效應”便能夠與“版權利益”實現(xiàn)統(tǒng)一。一方面,新聞生產(chǎn)者在自己的新聞內容被更廣泛傳播的情況下找到了版權這一新的收入增長點;另一方面,新聞聚合者可以在不支付新聞采編成本的情況下就合法獲得最新的新聞內容資源。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這些新聞生產(chǎn)機構能夠團結起來形成合力,那么其與新興新聞聚合類媒體談判的議價能力和話語權都將得到增強。
把新聞作品版權保護當作規(guī)范新聞作品轉載秩序的利器。在新聞轉載過程中,惡意篡改標題或內容的行為,不僅侵犯了新聞作品著作權人的版權,而且破壞了正常的新聞轉載秩序,違背了起碼的新聞倫理,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對于個體的新聞機構來說,從維護公共利益的角度糾正上述行為并不容易操作,但依據(jù)《著作權法》賦予的“保護作品完整權”進行維權就顯得簡潔明了、相對便捷可行了。新聞機構有必要在規(guī)范新聞轉載秩序的過程中用好版權這一制度利器,兼顧“精神權利”與“經(jīng)濟權利”,莫把新聞版權保護的話題完全聚焦于傳統(tǒng)新聞媒體如何向“今日頭條”等新媒體收費的問題。
作者單位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版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