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朝
引導學生走向健康而光明的道路
——記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教學及科研團隊領軍人張奎良
徐朝
50年前,提起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還沒有多少人知道;50年后的今天,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已躋身全國重點學科的隊伍,在國內的馬哲論壇中占有重要一席。這其中,不能不提到的一個名字就是張奎良。他是20世紀中國知名哲學家,國家級教學名師,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教學及科研團隊的領軍人;是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轉向的推進者之一;是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有機契合的倡始人之一。他的思想緊扣時代的脈搏,回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理論訴求,在哲學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是一位情系龍江,一輩子堅守在黑土地上的著名學者,為我省培養(yǎng)了眾多人才。他以“一輩子,一個單位,一生堅守”的信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學生。他堅信,“大學非大樓而是大師也”“黑大就是要在我們眾多鐘情于它的老師們的堅守和奮斗中建成高水平的學術大廈”。他的這些錚錚誓言,道出了幾代龍江學者的擔當與訴求,他在黑大的課堂上和發(fā)表的一系列著作中,讓“哲學的魅力”閃耀學界。
“一輩子,一個單位,扎根在一處,挺好!”
1937年出生的張奎良,1960年從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畢業(yè),來到黑龍江大學哲學系教書。當時的黑大剛剛成立,各方面處于弱勢,辦學規(guī)模、師資隊伍、教學水平和社會影響遠不能和他所熟悉的母校相提并論,并且,黑龍江自身的氣候條件、物質生活條件又比較差,這些都讓本來可以留在中國人民大學讀研究生的張奎良有些不適應。但“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或許正是黑龍江的薄弱,祖國才把我們一批人派到這里。既然我已與黑龍江、與黑大結緣,那就應該義無反顧,努力讓黑大在我們手中變強,讓黑龍江在我們手中繁榮!”
堅定了信心,張奎良覺得渾身都充滿了干勁。何者為師?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他篤信,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剛當老師,不知道怎樣才能講好課,這沒關系,就從備課上下功夫。有時候一備起課來就忘了時間,常常到天明,來不及吃早飯,就直接跑步去上課。精氣神十足,講起課來滔滔不絕??僧斏贤晁墓?jié)課說下課時,嗓子冒煙,身體已經完全癱瘓,半天站不起來。年輕的張奎良硬是憑著這股干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從一名學生到老師的轉變。
改革開放后,學校形勢發(fā)生很大變化,一段時期出現(xiàn)了雁南飛的熱潮。鑒于黑龍江省在氣候、供應和工資方面與外省的差距,不少老師調離到南方。當時哲學系一批年資較深、頗有造詣的老師都走了,一時人心惶惶。張奎良也由原來系里年齡最小的老師變?yōu)槟挲g最大的長者,此時的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有種說不出的無奈感、蒼涼感。何去何從?尤其妻子還是上海人,親人都在南方,親朋都想讓他們到條件更好的南方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堅守真的很難。張奎良一度也覺得堅持不下去了,試著聯(lián)系了幾個條件比較好的學校。此時在哲學界已經小有名氣的張奎良很快被南方的高校相中,深圳市甚至開出了到深圳大學教書,并且直接當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的條件??墒?,當商調函真的拿到手后,張奎良請調離的信心卻又動搖以致完全潰敗下來。“月亮走,大家走,我也走,黑大誰來堅守?人往高處走這是世俗的真理,但還有一句錚錚的話語叫做: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張奎良將這紙調令壓在了書桌里,他告訴自己:“我是黑大的一份子,我是黑土地成長起來的。黑龍江落后正需要我們的努力,黑大欠發(fā)展正需要我們來墊底和添磚加瓦,大家都走了,黑大怎樣建設成高水平的學術大廈?能夠承擔起這個歷史性的任務就不僅是緣分,而是千載難逢的榮光。我不能辜負這片黑土地對我的希望與培養(yǎng)!”
張奎良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學科實力主要體現(xiàn)在“書文獎項”上,于是,除了教學,張奎良幾乎將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從事科學研究。寫完一篇文章就開始琢磨下一篇,結完一項課題就開始做另一項課題,一旦有了靈感,半夜也要起來記錄上。數(shù)字或許是對他50多年努力奮斗最好說明:出版了《馬克思的哲學歷程》《跨世紀的回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等專著10余部,發(fā)表學術文章近200篇,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教育部重點項目1項,省社科基金課題4項。曾先后4次獲得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yōu)秀研究成果獎,7次獲得黑龍江省優(yōu)秀社科成果特等獎和一等獎。付出總有回報,在他和全院老師的努力下,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學科評估結果,黑大哲學躋身全國前十,并列前七。張奎良熱淚盈眶,“讓黑大哲學躋身全國成為一流學科”,是他多年來一直努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承諾和誓言。
認識張奎良的人都說,這個勤勉的、有個性的、聰明的學者,他將一生都奉獻給了黑土地的一所大學和一方講臺。但張奎良卻說,“是這一方黑土,一所大學,一方講臺培養(yǎng)了我,成就了我?!痹S多人為張奎良遺憾,認為以他在全國哲學界的學術地位,應該有更好的學術環(huán)境及物質條件,但張奎良卻充滿深情地說:“黑土地給我的從來都不少,物質夠用就好,要那么多干嘛?我從來不向組織提要求,但組織上卻從來沒有忘了我,該給的已經都給了我。我很滿意并由衷地感謝組織?,F(xiàn)在,我生活得平穩(wěn)、安逸,這是我治學的最好環(huán)境,我所有成就的取得離不開這樣的環(huán)境。”他永遠以這種感恩的心態(tài)生活,張奎良在回顧并總結半個多世紀的人生領悟時認為,其學術成就的取得有賴于扎根一處,有一個安定的環(huán)境,能讓他不間斷的、心無旁騖地向著自己的研究方向前進?!白鰧W問就要靜下心來,不為外物所動?!睆埧忌踔翆⒆约旱某删蜌w功于這種“不折騰”的心態(tài)和際遇,因為“只有一心樸實地做一件事,才會有所收獲?!彼f:“一輩子,一個單位,扎根在一處,挺好!”
“哲學不是空中樓閣,而是與國家、人民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我的研究是要結合現(xiàn)實生活,回應現(xiàn)實問題,為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服務?!?/p>
張奎良清晰地記得自己進入人民大學學習“馬列主義基礎”的情形,通過研讀《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著作,讓他產生了一種關于專業(yè)自身的莫大的榮譽感以及“與馬克思主義更加貼近”的幸福感。那時,只有19歲的張奎良就已經明確了人生的方向:“這不是在追逐一種謀生的本事,而是在學習一種博大精深的理論,這種理論正是對一種崇高事業(yè)的呼喚和澄明。”心生熱愛、心向往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道路上,張奎良樂此不疲。講馬哲,行馬哲,用自己的研究幫助更多的人了解馬克思哲學、運用馬克思哲學。這個意念,伴隨了張奎良半個世紀的人生和治學的足跡。
“哲學是一種智慧,一個先進的國家和民族,其哲學一定是發(fā)達的。辯證的思維可以讓我們繞過生活中的許多暗礁,從而抵達一條通暢的道路?!闭潜种@樣的思想,張奎良從不把自己束縛在書本中,時刻將自己的研究同國家、民族的發(fā)展相連,特別是張奎良反對人云亦云,追求哲學創(chuàng)新的努力,有時就難免將自己置于理論研究的風口浪尖之上,中國哲學界的幾次重要論戰(zhàn)他都參與其中。1988年,他提出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論”,招致一片反對的聲音,后來隨著社會發(fā)展,黨和國家也提出了政治文明的發(fā)展方向。1994年,他發(fā)表重量級文章《試論馬克思哲學“以人為本”》,引起了學術界的質疑與批評。然而10年之后,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2008年,他再次拋出《馬克思所理解的“封建制”》,挑戰(zhàn)中國哲學界的慣性思維,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
回顧張奎良的主要研究領域和重要學術成果——“社會主義與異化和反腐敗”“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與鄧小平理論的契合”“哲學上的以人為本與科學發(fā)展觀”“唯物主義與社會主義的互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演進”“和諧社會與和諧辯證法”——他的思想和理論情懷總是根植于腳下的土地和頭頂?shù)男强?,他的視野和思域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將以人為本的唯物主義基石和社會和諧的辯證法靈魂相結合,勾勒出現(xiàn)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基本畫面,以璀璨的研究成果回應了“哲學應源于生活,指導現(xiàn)實,說明實際”的訴求,在人才輩出的中國哲學領域發(fā)出了龍江學人的學術之聲。
2014年,張奎良入選《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這是經中央批準的“十一五”國家級重大出版工程。以紀傳文體記述中國20世紀在各學術專業(yè)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華人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專家學者,彰顯他們?yōu)榇龠M中國和世界科技發(fā)展、經濟和社會進步所做出的貢獻。張奎良系黑龍江省哲學界第一人,也是目前唯一一人。莫大的榮譽正是對張奎良一生貢獻的充分肯定。
“我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宣傳和研究中,以身示范,把學生引導到健康而光明的道路上去?!?/p>
何者為師?學馬列,講馬列,踐行馬列,以身示范,把學生引導到健康而光明的道路上去,這是張奎良對“師者”的回答。張奎良常常說:要想當好一名馬哲老師,我首先得是一名合格好共產黨員,身體力行,才能引導我的學生真正走上馬克思主義的大道。從1996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以來,張奎良已經帶出了50多位博士。他們有的已經成為省部級領導,有的成了相關專業(yè)的國內著名專家學者,當然,還有更多的是和張奎良一樣,致力于教書育人,成為國家級、省級教學名師。
他的學生都說,近距離地接觸老師,既和老師學做學問,也和老師學做人,既聆聽老師的思想和學術的教誨,也從老師的言傳身教中學習怎么當一名好老師,怎么做一個好人。
無論是學問修養(yǎng)還是為人處世,張奎良從不板著臉孔訓人,常常是啟發(fā)誘導,在三言兩語中就把一個問題,一種情景闡述得透徹明白。如今,能在全國哲學領域占有重要一席的黑大哲學學院就有不少老師是張奎良的學生,他們的教學沿襲了張奎良的風格,總能把深奧的哲學問題講得易于理解,在哲學方面的學術研究也是碩果累累,由此撐起了黑大哲學全國前十的大旗。
作為一名老師,在學術上,他嚴謹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又如同長者般關懷,如同朋友般引導。學生的論文選題,發(fā)表文章,甚至是找工作,他都牽掛在心,盡力給與幫助,他和學生們的亦師亦友的融洽關系,完全突破了舊的師生之間相處的刻板模式。一次,張奎良得知一位女博士生常年與愛人過著兩地分居的生活,就多方聯(lián)系,將她的愛人調到了哈爾濱,“張老師就是這樣的人,對于學生,他的付出永無止境!”教書育人是老師的天職,但是只有新型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師教入耳入腦,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許多人都說,老師影響了他們的一生。亦師亦友的張奎良常常給學生講自己的人生經歷和體驗,有兩條讓眾多人感動不已,影響頗深:第一是張奎良這一輩子只工作過一個地方,那就是黑大?!半m然有過許多次機會,也有許多的誘惑,但老師堅定地站在黑龍江大學這塊土地上,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和精力都投注到這里,投注給他的每一個學生?!钡诙菑埧紝h和祖國的信念?!皩W術總是處于風頭浪尖的老師,一生經歷那么多的風雨,但他傳承著陜北公學(中國人民大學前身)和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黑龍江大學前身)的理念,對黨、對祖國的熱愛始終不移,始終堅信祖國會越來越強盛。”每當有同學向老師表達自己的傾慕崇仰之情,說“老師,我們以您為榮”時,張奎良總是動情地說,“我也以你們?yōu)闃s,我以我的學生為榮!”
“人生治學兩相濟”,這個張奎良總是放在嘴邊的話語或許就是對這位學者老人一生最好的總結,他學馬哲,講馬哲,信馬列,行馬列,高舉著心中的馬列主義大旗,不畏風雨,堅持真理,推動著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不斷向前;他永遠心懷感恩,以祖國需要為先,扎根黑土地,勤于治學、默默奉獻,讓黑土地的馬哲灼灼生輝;他以身行教,用德行為黑土地、為祖國培養(yǎng)了大量德才兼?zhèn)渲?,他用一生在黑大的三尺講臺上書寫著大寫的“師”字!
責任編輯/張博zhangb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