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苑
(河北師范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居延漢簡所見“士級爵”的任職問題
苑苑
(河北師范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河北 石家莊050024)
“士級爵”是漢代二十級爵中最低級的四級爵位的總稱。居延漢簡所見100位“士級爵”者中,可知任職情況的有53人,其中戍卒33人,戍吏20人。“士級爵”者擔(dān)任的職務(wù)有9種,都是漢代西北邊塞防御系統(tǒng)中的基層官吏和戍卒,雖然秩次有別,但最高不超過比二百石?!笆考壘簟闭叩慕?jīng)濟收入不高,甚至?xí)柏毢T休”。作為漢代民爵的組成部分,對“士級爵”者任職情況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對漢代民爵政治地位的認(rèn)識。
西漢;居延漢簡;士級爵;職位
商鞅變法,以爵勵軍功。秦統(tǒng)一之后,軍功爵發(fā)展成一套完備的二十級爵制。漢代沿用,其為: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褭,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guān)內(nèi)侯,二十徹侯。[1]739劉劭在《爵制》中將漢初的軍功爵位劃分為四個等級,一級公士至四級不更為第四等級的“士級爵”。①一等侯級爵,包括十九級關(guān)內(nèi)侯、二十級列侯;二等卿級爵,包括十級左庶長至十八級大庶長;三等大夫爵,包括五級大夫至九級五大夫。“士級爵”具體包括一級爵公士、二級爵上造、三級爵簪褭、四級爵不更,同屬于民爵。文帝初即位時的詔書中就有“民爵”一詞,在漢代指一級公士至八級公乘,從而與“吏爵”區(qū)分開來。統(tǒng)治者為避免特權(quán)泛濫,漢代中期后民爵八級漸漸喪失了免役、贖罪等特權(quán),這一點在居延漢簡“士級爵”者的任職情況中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
居延簡中收錄“士級爵”簡文100例,其中關(guān)于“不更”的簡文17條(舊簡8條,新簡9條);“簪褭”的簡文5條(舊簡5條,新簡不見);“上造”的簡文34條(舊簡14條,新簡19條,額簡1條);“公士”的簡文44條(舊簡40條,新簡4條)。①據(jù)朱紹侯統(tǒng)計,《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和《居延新簡》共收錄不更簡文7條(《合?!?條,《新簡》4條);簪褭簡文2條(《合?!?條,《新簡》不見);上造簡文30條(《合?!?2條,《新簡》18條);公士簡文41條(《合?!?7條,《新簡》4條)。詳見朱紹侯《從居延漢簡看漢代民爵八級的政治地位》,載于《南都學(xué)壇》2012年第4期。本文使用的居延漢簡,以《居延漢簡釋文合?!罚ㄎ奈锍霭嫔?987年版)、《居延新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為依據(jù)。如無說明,凡簡號為數(shù)字者,均出自《居延漢簡釋文合?!罚环埠喬栆杂⑽淖帜妇帉懻?,均引自《居延新簡》。
居延漢簡所見的100條“士級爵”簡中,46條簡文記錄任職情況不詳,可知任職情況的有53人(有一人兩職者),比例為53%。②簡EPT67-460與簡EPT65-460所記為一人,故實際任職者人數(shù)應(yīng)為53人。這53人中,公士28人,上造21人,簪褭3人,不更1人。任戍卒的有33人(燧卒1人、戍卒8人、田卒24人),約占總?cè)藬?shù)的62.3%。任戍吏的有20人(候長2人,燧長13人,尉史2人,士吏、廄佐、將車各1人),約占總?cè)藬?shù)的37.7%。戍卒人數(shù)幾乎是戍吏的1.5倍。具體情況見圖1:
圖1居延漢簡“士級爵”任職情況
以“士級爵”任戍卒的33人中,公士27人,約占81.8%;上造5人,約占15.2%;簪褭1人,約占3%(見表1)。
這33位戍卒中,有年齡記載的26人。其中,年齡最大者39歲,最小者20歲,平均年齡約26歲。30歲以上的人數(shù)為3人,30歲的4人,30歲以下的19人。年齡大者無法承擔(dān)日常的重勞動,故而戍卒主體年齡較低。還有一些在邊關(guān)任職但沒有被注明職位的人,如居延新簡:
充辭曰上造河?xùn)|安邑龐氏里年二十桼歲姓梁氏(EPT5-5)
壽里上造上官武年卅元延元年九月庚(EPT59-321)
延肩水里公士蘇慶年□六鴻嘉四年四月庚辰除(EPT50-52)
簡中一上造27歲、一上造30歲、一公士46歲??梢娺呹P(guān)的“士級爵”者的年齡層次參差不齊,且年齡大小與爵位高低無甚聯(lián)系。但是這些人所任的職務(wù)卻與其爵位有很大關(guān)系。33位戍卒中,有田卒24人,戍卒8人,燧卒1人。這24名田卒中只有1人的爵位為上造,剩余23人全部為最低級的公士。8名戍卒中,有公士4人,上造3人,簪褭1人。燧卒1人,為上造。也就是說,這33人中,公士占了絕大多數(shù),約為82%,約占所有已知職務(wù)的“士級爵”人數(shù)的51%??梢?,戍卒絕大部分是由公士擔(dān)任的。民爵中級別最高的公乘雖然也有為戍卒者,但是比例大大低于這個數(shù)字,只有25%。而公乘任候長者有14人,占總?cè)藬?shù)的16%,公士則無人擔(dān)任此職。公士已知就任的最高職位為燧長,且只有1人。在已知的28名公士中,23人為田卒,4人為戍卒,1人為燧長,82%的公士擔(dān)任了田卒,可見田卒確實是公士所擔(dān)任的主要職務(wù)。
“戍卒”在漢之前已有,其名稱與性質(zhì)被漢繼承,主要任務(wù)就是戍守邊疆,防御敵人入侵。戍卒有時也會轉(zhuǎn)而承擔(dān)屯田的責(zé)任,如《漢書·王莽傳》就有“發(fā)戍卒屯田北假”[1]4125的記載。由于西漢在邊疆實行大規(guī)模屯田政策,所以總會有駐守邊疆的戍卒轉(zhuǎn)而屯田,這些人隨著主要任務(wù)的改變而被稱為“田卒”?!稘h書·西域傳》曰:“于是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shù)百人,置使者校尉領(lǐng)護,以給使外國者。”[1]3873《史記·大宛列傳》亦云:“而侖頭有田卒數(shù)百人,因置使者護田積粟,以給使外國者?!保?]3179可見,田卒的勞動成果不只是供給軍隊,還要供給過路的使者隊伍。除田事之外,田卒還要進行武裝訓(xùn)練,以達到戰(zhàn)時能戰(zhàn)的目的,因此日常任務(wù)較為繁重,所以幾乎全部是由爵位最低的公士來擔(dān)任。
燧是邊關(guān)候望系統(tǒng)中最基層的一級,是負(fù)責(zé)瞭望和傳遞預(yù)警的烽火臺。燧卒就是駐守在烽火臺的士兵。
表1居延漢簡“士級爵”者任戍卒統(tǒng)計表
由于“士級爵”爵位較低,所以可擔(dān)任的戍吏職務(wù)不多,已知的有候長、燧長、尉史、士吏、廄佐、將車六種(見表2)。
與戍卒不同,20名戍吏中,僅有1人為公士,剩余16人為上造,2人為簪褭,1人為不更。上造的數(shù)量占了80%。其中有年齡記載的12人,最長者60歲,最少者21歲,平均年齡約為32歲,比戍卒偏大。
表2居延漢簡“士級爵”者任戍吏統(tǒng)計表
2.1“士級爵”者任燧長
烽燧古已有之,西周“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3]260漢代人將烽火臺也歸做了亭,即守烽火的亭,故而也稱亭燧。漢時長城之上每隔5公里便有一亭燧,包括一烽火臺及屋舍。每燧燧卒人數(shù)不等,有人負(fù)責(zé)瞭望,有人負(fù)責(zé)積薪,有人負(fù)責(zé)后勤事務(wù)。亭燧的長官為燧長,其上級長官為候長。因級別較低,區(qū)域較小,事務(wù)相對簡單,故而很少見燧長之屬吏。漢簡中僅見燧史和燧助吏的名稱,當(dāng)是極小之吏,與燧卒無太大差別。
表2中所記的13位燧長,有公士1人、簪褭2人、上造10人。在所有21位上造之中,10人擔(dān)任燧長,2人擔(dān)任候長,2人擔(dān)任尉史,3人擔(dān)任戍卒,燧卒、田卒、士吏與將車各1人,可以說,燧長是上造的主要職務(wù)。但是,上造并不是擔(dān)任燧長最多的爵位。據(jù)王文濤統(tǒng)計,民爵第八級的公乘擔(dān)任燧長的有28人,[4]大大多于上造人數(shù)。
2.2“士級爵”者任候長
候長為燧的上一級機構(gòu)——部的長官,是漢代邊境主管偵察、報警的官員。郭沫若先生謂之曰:“‘候長'是斥候之長?!保?]204斥候是漢代的偵察兵,《釋名》曰:“五百斛以上還(環(huán))有小屋曰斥候,以視敵進退也?!彼^“斥,度也”,“候,即候望”,所以候長的職責(zé)就是帶領(lǐng)斥候進行偵查等日常邊防工作以防備敵人入侵和備盜賊等。
從表2可見,“士級爵”任候長者僅有2例,2人都為上造。于振波統(tǒng)計,16位記載有爵位的候長中,除了2人為上造,其他全為公乘。[6]不見其他爵位擔(dān)任此職。如果公乘擔(dān)任此職較為正常,那么級別較低的上造有兩人擔(dān)任此職就有些不易了。其實,若從這兩人的籍貫來分析,便可看出擔(dān)任候長的兩名上造——郭期、原憲都是在居延都尉府任職,且兩人的籍貫都是居延,所以應(yīng)是兩人的本地人身份為其提供了些許便利。
2.3“士級爵”者任尉史、士吏、廄佐、將車
邊關(guān)的尉史與士吏都是候官的屬吏,顏師古注《漢書·匈奴傳》引《漢律》曰:“近塞郡皆置尉,百里一人,士史、尉史各二人,巡行徼塞也。”[1]3765士史即士吏。居延漢簡465.4:“士吏主亭燧候望通烽火備盜賊為職?!焙蚬?、塞尉之下都有尉史。尉史既有文官性質(zhì)又有武官職責(zé),既管理文書又巡邊備盜。據(jù)筆者統(tǒng)計,6名記錄了爵位的尉史,同樣是由公乘和上造組成的,其中公乘較多,為4人,上造僅有2人,且這6人都是當(dāng)?shù)厝?,與候長的情況完全相同。廄佐是廄令史的副貳之官,協(xié)助廄令史管理馬場,也是斗食小吏。將車是負(fù)責(zé)御車的小吏。司馬貞注《史記·田叔列傳》曰:“將車,猶御車也。”[2]2779這三個官職都只有一名“士級爵”者擔(dān)任,且都為上造。
由于“士級爵”位卑職小,可選任的官職較少,因此簡牘中對其記錄不多。他們在邊郡屯戍系統(tǒng)中當(dāng)兵者多,為吏者少,甚至還有超齡服役的現(xiàn)象。
如淳注《漢書·高帝紀(jì)》引《漢儀注》曰:“民年二十三為正……又曰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為庶民,就田里。”[1]37-38《漢官舊儀》曰:“秦制二十爵。男子賜爵一級以上,有罪以減,年五十六免。無爵為士伍,年六十乃免者,有罪,各盡其刑?!保?]53也就是說,有爵位者的服役年齡應(yīng)該為23歲至56歲。但是,額濟納漢簡中記載:“居延甲渠箕山隧長居延累山里上造華商年六十始建國地皇上戊三年正月癸卯除史?!睂儆诔g服役。此外還有未到年齡提前服役者,如“戍卒河?xùn)|皮氏成都里上造傅威年二十”。司馬駿、孫盛已、張安、齊當(dāng)、馮匡也都是未到年齡而提前服役者。據(jù)統(tǒng)計,居延漢簡中,規(guī)則外服役的比例達15.1%。
由于所擔(dān)任的職務(wù)較低,這些“士級爵”者中很多人的經(jīng)濟水平也是比較低的。多數(shù)“士級爵”所能擔(dān)任的最高級別官吏是燧長,但是燧長的俸祿起初為600錢每月,只有候長俸祿1 200錢的一半,直到成帝綏和二年(前7)以后才增至900錢。[8]135-147而每月的口糧為三石三斗三升少,故時有賒賬或借戍卒錢的情況:
元延三年四月丙戌朔庚戌鉼庭候史□敢言之官移殄北書曰□□卒子章自言責(zé)第卅八隧長□□官袍一領(lǐng)直千四百五十驗問□(《甲編》附22)
燧長尚且如此,燧卒的收入水平自不必說。漢簡中多見燧卒貰賣的文書:
終古燧卒東郡臨邑高平里召勝字游翁貰賣九稯曲布三匹匹三百卅三凡直千觻(282.5)
元康四年六月丁巳朔庚申左前候長禹敢言之謹(jǐn)移戍卒貰賣衣財物爰書名藉一編敢言之(10.34)
此類簡文還有很多??梢钥闯?,燧長與燧卒的賒賬情況是相當(dāng)普遍的,以至于有些燧長會“貧寒罷休”:
第十燧長田宏,貧寒罷休,當(dāng)還九月十五日食(EPF22·296)
第十一燧長張岑,貧寒罷休,當(dāng)還九月十五日食(EPF22·297)
乘第十二卅井燧長,貧寒罷休,當(dāng)還九月十五日食(EPF22·298)
乘第廿卅井燧長張翕,貧寒罷休,當(dāng)還九月十五日食(EPF22·301A)
第廿桼燧長薛隆,貧寒罷休,當(dāng)還九月十五日食(EPF22·302)
總之,“士級爵”者的爵位最低,所擔(dān)任的職務(wù)也最低,不但沒有免役特權(quán),還要超期服役,經(jīng)濟收入不足,生活艱難,這就是大部分“士級爵”者在當(dāng)時的生活現(xiàn)狀。
[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張濤.列女傳譯注[M].濟南: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1990.
[4]王文濤.居延漢簡所見公乘任職問題[J].魯東大學(xué)學(xué)報,2015(2):72-77.
[5]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于振波.居延漢簡中的燧長和候長[J].史學(xué)集刊,2000(2):9-16.
[7]孫星衍.漢官六種[M].北京:中華書局,1990.
[8]陳夢家.漢簡綴述[M].北京:中華書局,1980.
On the Position Issue of“the Bottom Official Ranks”in Juyan Bamboo Slips of the Han Dynasty
YUAN Yuan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24,Hebei,China)
“The bottom official ranks”is a general name for the lowest four official ranks among the 20 official ranks.Among the 100 people with“the bottom official ranks”seen from Juyan bamboo slips in the Han Dynasty,53 people's official status were known with 33 garrison soldiers and 20 garrison officials.There are nine official positions for the holders of“the bottom official ranks”,who are the grassroots officials and garrison soldiers in the defense system of the northwestern fortress of the Han Dynasty,to the extent of“l(fā)eaving one's office due to poverty”.As a component of the official titles,the study of the“l(fā)owest official ranks”help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civic official titles in the Han Dynasty.
the Western Han Dynasty;Juyan bamboo slips in the Han Dynasty;the bottom official ranks;positions
K234
A
1672-2914(2016)01-0011-05
2015-12-11
苑 苑(1989—),男,河北石家莊市人,河北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秦漢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