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輝 李雙蕾* 粟麟 蔣云霞 林廣珍 莫文秋
1.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23 2.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 OP)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fā)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質疏松癥是一種退化性疾病,隨著年齡增長,患病風險增加。2003至2006年一次全國性大規(guī)模流行病學調查顯示,5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癥總患病率女性為20.7%,男性為14.4%,60歲以上人群中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明顯增高[1]。研究顯示,骨質疏松與性別、年齡、遺傳、體重、運動量、飲食習慣等因素相關,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延緩骨質疏松進程[2-3]。而中醫(yī)在骨質疏松癥的診治過程中可以通過“體質辨識”為進一步的中醫(yī)辨證提供依據(jù)[4]。本研究于2013年10月到2015年1月通過對在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體檢的454名中老年人進行骨質疏松危險因素及中醫(yī)體質調查,了解廣西南寧地區(qū)中老年人群骨質疏松的患病情況,分析期影響因素及體質類型。
隨機抽取2013年10月到2015年1月來我院體檢中心進行體檢的南寧市中老年居民。排除腫瘤、甲狀腺、甲狀旁腺、肝腎功能異常等疾病患者,無長期服用影響骨代謝藥物史。其中男性101例,年齡32-85歲,平均年齡66.15±11.94歲;女性353例,年齡31-83歲,平均年齡60.31±10.52歲。
1.2.1問卷調查:所有問卷調查采取統(tǒng)一格式,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飲酒、咖啡、飲料、飲食、運動、曾有脆性骨折史、父母駝背史、慢性病史、性功能低下等。計算體重指數(shù)(BMI),BMI=體重質量(kg)/身高2(m2),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標準,BMI<18.5 kg/m2體重過輕,18.5 kg/m2-23.9 kg/m2為體重正常,24.0 kg/m2-27.9 kg/m2為超重,≥28 kg/m2為肥胖。運動量分級采取以下標準[5]:每周運動≥3次,視為有規(guī)律運動,散步、購物、做家務等視為輕度運動,跳舞、做操、平地騎車等視為中度運動,慢跑、打羽毛球、爬山等視為強度運動。同時,進行中醫(yī)體質問卷調查,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制定的《中醫(yī)體質分類與判定》[6],進行中醫(yī)體質分類。
1.2.2骨密度測定:使用美國Hologic公司Sahara型號超聲骨密度儀進行左側跟骨骨密度檢測。按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標準,T值>-1.0標準差為骨質正常, T值在-2.5至-1.0標準差之間為低骨量,T值≤-2.5標準差為骨質疏松癥。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結果顯示:性別、年齡、活動量、父母駝背史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結果顯示:在骨量正常人群中,以平和體質最為多見,在低骨量與骨質疏松人群中,以陽虛、氣虛體質多見,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在骨質疏松人群中各年齡段均以陽虛、氣虛體質多見,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在低骨量人群中各年齡段均以氣虛、陽虛、平和體質多見,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4。
表1 各組骨質疏松危險因素計數(shù)類資料單因素分析Table 1 Unilateral factor analysis of the counting data of risk factors in osteoporoses
表2 各組中老年人群中醫(yī)體質分析Table 2 Constitution of TCM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表3 不同年齡骨質疏松人群中醫(yī)體質分析Table 3 Constitution of TCM in people with osteoporosis wd
表4 不同年齡低骨量人群中醫(yī)體質分析Table 4 Constitution of TCM in people with low bone mass
骨質疏松癥的發(fā)病原因至今仍不完全明確,但已有多項研究提示它與多種因素相關,包括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飲酒、咖啡、飲料、飲食、運動、脆性骨折史、父母駝背史、慢性病史、性功能低下等因素相關。此次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年齡、活動量、父母駝背史與骨質疏松有明顯影響。
中醫(yī)體質學說是中醫(y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辨證施治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jù)。中醫(yī)體質分析需要先分析受訪者體質狀況,再對受訪者進行健康的生活起居指導,以期達到未病先防、已病防變,避免或延緩骨質疏松癥發(fā)生的目的。
中國人骨峰值年齡男性在35-40歲,女性在30-35歲[7-9],廣西南寧地區(qū)正常人骨量峰值年齡男女均在30-39歲之間[10-11],隨著年齡增加,骨量逐漸下降,而女性絕經(jīng)后骨量下降速度明顯增快。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老年人群隨著年齡增加骨量逐漸降低,而女性骨質疏松發(fā)生率明顯高于男性,與主流研究結果一致。
由于本研究采用分層方法,沒有對體重指數(shù)與骨量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提示BMI指數(shù)與骨質疏松沒有明顯相關性,但是肥胖及超重人群骨質疏松發(fā)生率明顯高于體重正常人群。。有學者認為運動是增加骨強度的安全簡便途徑,通過增加運動量可以降低骨質疏松危險性[12]。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輕度、中度、強度運動人群中,隨著運動強度增加骨質疏松風險逐漸下降;而不運動人群骨質疏松發(fā)病率與運動人群比較并沒有明顯差異,此研究結果與傳統(tǒng)觀點有所出入[2],可能與我們研究人群樣本量小有關,我們將進一步擴大樣本量,減少樣本誤差。
本研究結果提示,父母有駝背史人群發(fā)生骨質疏松幾率明顯升高,說明遺傳因素對骨質疏松影響明顯;糖尿病人群骨質疏松發(fā)病率未見明顯升高,2型糖尿病是否引起骨質疏松目前仍存在爭議;飲用濃茶、飲酒人群發(fā)生骨質疏松幾率并未見明顯升高,可能與納入人數(shù)過少有關。
中醫(yī)體質學認為改善和糾正體質偏頗,消除疾病發(fā)生的內在機制,從改變體質入手可達到預防、治療疾病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骨量正常人群中以平和體質最為多見,在低骨量與骨質疏松人群中,以陽虛、氣虛體質多見,說明平和體質發(fā)生骨質疏松幾率更小,而偏頗體質,尤其是陽虛、氣虛體質發(fā)生骨質疏松的概率更高。
中醫(yī)學認為,骨質疏松癥的病因多以腎氣虧虛、脾胃化源不足,氣血虧虛等原因導致骨絡中精、氣血、精液匱乏,而使骨絡空虛,絡中氣血不足以滲灌濡養(yǎng)骨骼,終致骨骼失養(yǎng)形成枯骨。而我們研究結果也提示氣虛、陽虛體質是發(fā)生低骨量與骨質疏松的好發(fā)人群。而中醫(yī)學可以通過飲食或藥物對偏頗體質進行調理,以恢復平和體質,從而減少發(fā)生骨質疏松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