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虹,王漢瑛
(吉林大學商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異質性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前門”機制和“后門”機制
——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田虹,王漢瑛
(吉林大學商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基于 CSR領域中的研究悖論和實踐難題,針對利益相關者重要性理論在中國情境下應用的局限性,引入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和風險管理理論,構建了一個異質性 CSR通過協(xié)同降低異質性風險從而提升企業(yè)財務績效的理論模型。并以2007—2013年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數據為樣本對該模型進行了檢驗,結論表明,慈善型CSR只通過“前門”機制影響財務績效;而商業(yè)型CSR以及異質性CSR的協(xié)同作用可以通過“前門”機制和“后門”機制同時影響財務績效。
商業(yè)型CSR;慈善型CSR;異質性風險;企業(yè)財務績效
隨著公眾對企業(yè)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關注度的不斷提升,在CSR的研究中出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悖論:一個通常的邏輯是,企業(yè)和社會之間存在一個天然的鴻溝,企業(yè)的逐利性可能給社會帶來嚴重的負外部性問題。[1]而CSR活動具有積極的信號傳遞功能,可以作為一種非公共治理機制發(fā)揮作用,在滿足企業(yè)逐利性目標的同時治理負外部性問題,修復企業(yè)和社會之間的鴻溝。然而一個平行存在的截然相反的邏輯是,CSR活動不僅沒有修復企業(yè)與社會之間的鴻溝,反而似乎自相矛盾地加劇了這種分裂。其原因在于CSR活動逐漸成為了公眾懷疑的目標,盡管其初衷是造福社會,然而越來越多的公眾質疑 CSR活動只是出于功利性目的或印象管理目的。這個悖論關系到現存的CSR范式是否存在致命缺陷。[2]同樣,在實踐中CSR活動也面臨著進退兩難的格局:如果企業(yè)不參與CSR活動,可能會對品牌聲譽造成危害,進而損害企業(yè)的盈利能力。[3]相反,如果企業(yè)參與 CSR活動卻可能會招致更多的利益相關者懷疑和指責。并且相比其他類型的企業(yè)溝通策略,CSR活動更容易引起利益相關者懷疑。[4]例如 Lyon 和Montgomery[5]指出,環(huán)保人士對企業(yè)綠色宣告保持著天然的懷疑精神,他們更有興趣去檢驗做出綠色宣告的企業(yè)是否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因此,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上述CSR研究中的悖論和 CSR實踐中進退兩難的格局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們應當如何去解開這一悖論并打破這種進退兩難的格局?為了解決學術研究和實踐中并行存在的這兩個問題,本文針對利益相關者重要性理論在中國情境中的局限性,引入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和風險管理理論,構建了異質性 CSR對企業(yè)異質性風險(Idiosyncratic Risk,IR)和財務績效(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CFP)協(xié)同作用的理論模型。借鑒Chang等[6]的研究,我們將對CFP的直接影響稱為“前門”機制,將通過降低IR來提供一種價值保護,從而提升CFP的間接作用機制稱為“后門”機制。我們的研究聚焦于:首先異質性CSR單獨或協(xié)同作用時是否會通過“前門”機制提升CFP,即它們會直接造成企業(yè)價值的減損還是提升,該問題關系到企業(yè)“是否”應當參與CSR活動的議題;其次異質性CSR單獨或協(xié)同作用時是否會通過“后門”機制降低異質性風險,即它們是否會間接發(fā)揮對風險的“緩沖墊”作用,該問題關系到企業(yè)“怎樣” 參與CSR活動的議題;最后異質性CSR及其協(xié)同作用對CFP的作用路徑是否存在差異,該問題關系到企業(yè)實踐中對異質性 CSR是否需要進行異質性管理和協(xié)同管理的議題。上述三個問題的解答為解開和解決CSR研究悖論和實踐難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一) 利益相關者重要性理論
利益相關者理論是CSR研究中的基礎理論之一。利益相關者是指在企業(yè)活動中擁有所有權及其他權利、利益的個人或團體。[7]在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礎上,Mitchell等[8]提出了利益相關者重要性理論,這里的“重要性”反映了管理決策中向利益相關者分配資源時的優(yōu)先級別。[9]該理論克服了以往研究對CSR變量度量粗糙的問題,考慮了針對主要和次要利益相關者CSR活動的異質性:首先,主要利益相關者會與企業(yè)進行直接經濟交易,沒有主要利益相關者的持續(xù)參與,企業(yè)將無法生存。[10]而次要利益相關者不與企業(yè)進行直接經濟交易,企業(yè)生存不依賴于次要利益相關者。因此主要利益相關者的訴求更具權威性、合法性和緊迫性。其次,針對次要利益相關者的CSR更容易被看作是為社會福利所進行的自愿行為,可以更多地反映企業(yè)的道德水平。[11]
有鑒于此,有研究[12]呼吁將CSR作為一系列異質性的活動進行建模,以避免將不同事物集成到一個單一變量中的陷阱。同時這種分類歸集也可避免運用單一維度CSR變量的片面性。我們的研究響應此呼吁,按照主要和次要利益相關者對CSR活動進行歸集,參照 Homburg等[13]的研究,將針對主要利益相關者的CSR活動稱為商業(yè)型CSR,將針對次要利益相關者的CSR活動稱為慈善型CSR。Luo等[14]也強調CSR本質上是一個多維度的、復雜的變量,利益相關者需要對其進行深入了解以準確感知、理解它的質量。國內也有一些相關研究考慮了CSR的異質性,如田虹和王漢瑛[15]構建三維交互模型檢驗了異質性 CSR在對企業(yè)績效提升方面的協(xié)同效應以及行業(yè)廣告強度在其中所起的正向調節(jié)作用。然而大部分相關研究很少關注CSR活動本身的異質性。田春雷[16]針對CSR日益泛化和道德化的問題,提出處于不同行業(yè)的企業(yè)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CSR側重點有所不同,并特別分析了金融行業(yè)社會責任的異質性和階段性,因此該研究更多地強調了CSR的“行業(yè)異質性”。而邵興東和孟憲忠[17]指出,由資源價值性和稀缺性所引致的異質性是企業(yè)持續(xù)競爭優(yōu)勢的來源,戰(zhàn)略性CSR恰可提供這種異質性,顯然該研究關注的是戰(zhàn)略性CSR與其他資源相比的“資源異質性”。另外黃偉和陳劍[18]從全球供應鏈上 CSR規(guī)制壓力的角度研究了外資企業(yè)通過供應鏈上的 CSR傳導機制向本土企業(yè)施壓從而改善本土企業(yè)CSR表現的問題,研究表明改善作用僅存在于供應商企業(yè)而非客戶企業(yè),可見該研究更傾向于關注CSR的“效用異質性”。還有的研究如趙永亮和高穎欣[19]雖然考慮了CSR活動本身的異質性,卻并未對零散的異質性CSR活動進行有效歸集。
(二) 利益相關者重要性理論在中國情境下應用的局限性
利益相關者重要性理論雖然能夠克服以往研究對CSR變量度量粗糙的問題,但在中國情境下,該理論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基于利益相關者重要性理論,主要利益相關者的訴求更具權威性、合法性和緊迫性。據此推論,在實踐中企業(yè)更容易響應主要利益相關者訴求,從而產生在異質性CSR資源配置中厚此薄彼的現象。然而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具有顯著差異,中國自古就有“樂善好施”的傳統(tǒng),例如孔子提出了使“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大同社會,孟子提出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的思想,佛教提出行善的“功德論”,道家有詩“道心長在常行善”。因此中國企業(yè)對慈善存在一種植根于文化的熱情,并且在注重慈善的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企業(yè)家更可能去參與慈善來贏得“個人光環(huán)”。有鑒于此,中國情境中,在異質性 CSR資源配置中厚此薄彼的現象可能依然存在,但其“厚”或“薄”的對象卻并不確定,企業(yè)可能更注重主要利益相關者訴求,也可能更熱衷慈善??紤]現實中兩個形成對比的案例,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間,地產龍頭企業(yè)萬科集團因為“捐款門”事件被冠以“鐵公雞”的稱號,然而該企業(yè)在投資者保護和員工福利方面一直表現良好;2012年臺資企業(yè)富士康集團因多起員工跳樓事件而被貼上“血汗工廠”的標簽,但其在慈善方面的成績一直可圈可點,并曾獲得國家民政部授予的“最具愛心外資企業(yè)獎”“中華慈善獎”等。顯然萬科集團更注重商業(yè)型CSR而忽略了慈善型CSR,富士康集團更注重慈善型CSR而忽略了商業(yè)型CSR。
第二,Carroll[20]的經典研究提出了CSR的金字塔模型,將CSR分為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自愿責任四個類型?;诶嫦嚓P者重要性理論,慈善型CSR屬于自愿責任,可以更多地反映企業(yè)的道德水平。Godfrey等[11]的研究發(fā)現慈善活動會通過產生積極的道德資本,為企業(yè)的關系財富提供一種類似保險機制。然而考慮中國目前的經濟和社會環(huán)境,這種類似保險機制并不一定能啟動。首先是經濟環(huán)境,在中國轉型經濟背景下,慈善活動帶有一定被動性。 公眾“逼捐”和行政“攤派”從側面反映了這種被動性。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公眾對于企業(yè)進行了道德“逼捐”,對此曾有學者拷問這種“逼捐”現象是公眾無理還是企業(yè)無良。[21]并且中國的政企關聯相對西方國家較強,尤其是在國有企業(yè)以及其他需要進行權利尋租的企業(yè)中,行政“攤派”更為普遍。根據Garcia-Castro 和Frsncoeur[22]的觀點,在強制情況下,CSR的差異化優(yōu)勢會被嚴重限制,進而影響到差異化戰(zhàn)略對CFP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層出不窮的案例導致了信任危機的產生,利益相關者對于企業(yè)利用慈善型CSR的噱頭進行機會主義行為的問責愈演愈烈。例如2008年三鹿集團的“三聚氰胺事件”中污染奶制品對嬰幼兒身體造成了嚴重傷害,事件迅速惡化并最終釀成了一場對中國奶制品行業(yè)甚至整個食品行業(yè)的信任危機。然而在事件發(fā)生之前,作為始作俑者的三鹿集團一直標榜自己是個熱衷慈善的、負責任的企業(yè)。有鑒于此,利益相關者對慈善型CSR的真誠性產生懷疑,質疑它只是出于印象管理的目的。因此考慮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環(huán)境,慈善型CSR單獨作用可能無法產生積極的道德資本。
第三,企業(yè)資源是有限的,企業(yè)應當如何在多樣性的 CSR活動中配置資源?利益相關者重要性理論并未給出明確答案。[23]并且 CFP是一個多原因的變量,而利益相關者偏好以及CSR-CFP關系中充斥著因果模糊性,這種模糊性給經理人提供了凌駕于企業(yè)運營和控制機制之上的寬泛的自由裁量權,從而使經理人可以在異質性 CSR中自由配置資源而無需承擔責任。因此利益相關者重要性理論也無法為經理人的CSR資源配置提供一個評判基準。有鑒于此,CSR戰(zhàn)略的成功與否可能更多地取決于經理人如何運用其自由裁量權在異質性CSR中配置資源,同時經理人需要一種可操作性指南以權衡各個利益相關者的競爭性要求。此外,一個針對CSR資源配置效率的評判基準也是亟需的。
基于上述局限性,我們引入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和風險管理理論后提出一個整合的理論模型。Zahra和Newey[24]指出理論發(fā)展過程中進行跨學科研究的重要性??鐚W科的研究方法并非簡單的“拿來主義”[25],而是將一個領域的概念或理論與其他領域進行整合,從理論核心中延展出一個或多個交叉性理論。
(三) 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
近期大部分關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研究還在采用輻射狀模型,模型中利益相關者是相互獨立且相互排斥的。然而越來越多的學者達成了如下共識:依賴關系不僅存在于企業(yè)和利益相關者群體之間,而且存在于不同利益相關者群體之內。[26]企業(yè)的利益相關者是嵌入式的,他們構成了一個相互關聯和影響的網絡,基于此我們引入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進行研究。Borland等[27]指出從生態(tài)理論視角重新審視管理理論的重要性。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認為企業(yè)是嵌入商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其中利益相關者構成相互依賴關系。[28]由于共處于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利益相關者不僅會關注針對自身的 CSR,也會關注針對其他利益相關者的CSR;不僅會關注商業(yè)型CSR,也會關注慈善型CSR。因此當企業(yè)在異質性CSR資源配置中厚此薄彼時,容易對CFP造成消極影響。
商業(yè)型CSR高但慈善型CSR低的企業(yè),容易被看作吝嗇的“鐵公雞”,這種不良聲譽會影響企業(yè)通過商業(yè)型CSR積累的主要利益相關者關系資本。例如萬科集團雖然在商業(yè)型CSR中表現優(yōu)秀,但由于“捐款門”事件的影響,其在商業(yè)型CSR中的優(yōu)秀表現不僅沒有起到積極的輿論作用,反而加劇了公眾對企業(yè)自私的指責。慈善型CSR高但商業(yè)型CSR低的企業(yè),容易被看作偽善的企業(yè),此時慈善型CSR也會被看作印象管理的工具。例如富士康公司雖然在慈善型CSR中表現優(yōu)秀,但由于在商業(yè)型CSR中的劣跡,慈善型CSR不僅沒有為企業(yè)贏得積極的道德資本,反而使輿論質疑企業(yè)是在用員工的“血汗錢”做慈善。因此,借鑒Tantalo和Priem[29]關于“利益相關者協(xié)同”的概念,我們提出商業(yè)型CSR和慈善型CSR在對CFP的提升中存在協(xié)同作用。利益相關者協(xié)同是指經理人通過識別利益相關者不同效用函數的組合來增加利益相關者的總體效用。在商業(yè)型CSR高的情況下,慈善型CSR容易被看作自愿、真誠的行為;在慈善型 CSR高的情況下,商業(yè)型CSR容易被看作超越功利性目標的行為。
以往關于利益相關者重要性理論的研究主要關注利益相關者群體之間的價值權衡和價值轉移,而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的引入打破了這種狹隘的利益相關者觀,轉而關注“利益相關者協(xié)同創(chuàng)造共享價值”,從而彌補了利益相關者重要性理論在中國情境中應用的前兩個局限。根據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企業(yè)應當避免在異質性CSR資源配置中厚此薄彼,發(fā)揮異質性CSR的協(xié)同作用,從而減少中國情境中慈善型 CSR被動性對差異化戰(zhàn)略的消極影響以及公眾對CSR活動真誠性的問責。據此我們提出以下關于“前門”機制的假設:
H1:異質性CSR可以協(xié)同提升CFP。即慈善型CSR越高,商業(yè)型CSR對CFP的提升作用越強; 商業(yè)型CSR越高,慈善型CSR對CFP的提升作用越強。
(四) 風險管理理論
根據風險管理理論,企業(yè)風險是系統(tǒng)性風險和非系統(tǒng)性風險的組合。前者是指企業(yè)對市場整體變化的敏感性;后者是指與特定企業(yè)戰(zhàn)略相關的風險。[30]系統(tǒng)風險又稱市場風險,適用于所有股票;非系統(tǒng)性風險又稱異質性風險,是企業(yè)特有的風險。[31]Goyal和Santa-Clara[32]的研究表明,IR可以解釋接近85%的股票總體風險,而系統(tǒng)風險只能解釋大約15%。近年來隨著監(jiān)管的放松,全球化、技術變革速度的加快,競爭環(huán)境日益激烈,IR也不斷增長。
CSR可以作為一種避險工具,撫平企業(yè)的異質性波動。因為它可以扮演一種類似實物期權的角色,降低期權的事前下行風險。[33]商業(yè)型CSR可以有效降低IR。以供應商為例,交易初期CSR會幫助形成購買者和供應商的雙邊依賴關系,并促成正式合同的建立。在正式合同建立之后,CSR又可增加供應商的安全感并降低履約成本,進而建立相互協(xié)調機制,加強供應鏈合作關系。因此商業(yè)型CSR可以幫助企業(yè)應對不可預知的需求波動并最小化供應鏈中斷的風險。[34]慈善型CSR也可以有效降低IR,它可以幫助企業(yè)建立儲存商譽的“蓄水池”,構成企業(yè)保險契約的核心函數[35],從而減少利益相關者對企業(yè)錯誤行為的負面評價和制裁,使其在負面事件中不易受到攻擊,并容易從負面信息的影響中恢復。[36]我們提出在對 IR的減輕作用方面,異質性CSR可能存在協(xié)同效應。商業(yè)型CSR積累的主要利益相關者關系資本有助于鞏固、傳播慈善型 CSR積累的道德資本,例如 Russo和Perrini[37]的研究表明,與員工親密關系的培養(yǎng)使企業(yè)更容易在社會中建立良好預期;而慈善型CSR建立的道德資本在主要利益相關者群體間,也可以不同形式創(chuàng)造關系財富,比如道德資本有助于在消費者中建立品牌信譽,在員工中建立情感承諾,在供應商中建立吸引和信任。
以往關于利益相關者重要性理論的研究一直在探討“什么”的問題(什么是CSR)和“為什么”的問題(參與 CSR的原因),而鮮有研究討論“怎樣做”的問題。[38]而風險管理理論的引入著眼于“怎樣做”的研究缺口,彌補了上述利益相關者重要性理論在應用中的第三個局限性。風險管理機制的引入可使CSR-CFP關系的因果模糊性明晰化,并為經理人的CSR資源配置提供了一種可操作的指南和評判基準?;谝陨戏治?,我們提出有關“后門”機制的假設:
H2:異質性CSR可以協(xié)同降低IR,即慈善型CSR越高,商業(yè)型CSR對IR的降低作用越強;商業(yè)型CSR越高,慈善型CSR對IR的降低作用越強。
根據上文分析,異質性CSR可以協(xié)同降低IR并協(xié)同提升CFP,而IR又是市場效率最大的障礙[39],據此我們提出IR在異質性CSR和CFP之間的中介作用,從而將異質性CSR的“前門”和“后門”機制整合到一個理論模型中,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該理論模型漸進地解釋了兩個問題,首先異質性 CSR在對CFP的提升方面是否存在協(xié)同效應?其次這種協(xié)同效應是通過何種機制來實現的?協(xié)同效應的提出打破了狹隘的利益相關者觀,提供了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另一范式,該范式著眼于利益相關者價值共創(chuàng)而非價值沖突;風險管理機制的引入則彌補了“怎樣做”的研究缺口,并響應了相關研究對穿透CSR和CFP的黑箱去探究其潛在的機制的呼吁。[14]IR中介作用機制的引入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投資者和管理者都迫切地想知道市場是否看重CSR,投資于CSR是否能獲取所謂的“商譽退款”[40]?;谝陨戏治?,本文提出以下被中介的調節(jié)效應假設:
H3:異質性CSR的協(xié)同作用可以通過降低IR來提升CFP。
圖1 異質性CSR的協(xié)同作用模型
(一) 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我們選取2007—2013年滬深兩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數據作為研究樣本。企業(yè)捐贈支出是根據上市公司年報運用內容分析法手工整理得到,其余變量根據CSMAR數據庫和RESSET金融研究數據庫整理得到。借鑒國內外研究的通用做法,對初始樣本進行了如下調整:①剔除了被證監(jiān)會特殊處理的樣本;②剔除了有缺失值的樣本;③進行了 Winsorize縮尾處理,最終得到 3 882個公司年樣本。使用的分析工具是SPSS19.0和Mplus 7.0。
(二) 變量設計
1. 企業(yè)社會責任變量
根據Clarkson的ROAD模式[10],我們從債權人、消費者、股東、員工、供應商、政府、社會等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出發(fā),構建了CSR衡量指標,變量定義如表1所示。
2. 異質性風險變量
參照 Gaspar和 Massa[41]等的研究,我們運用CAPM資本資產定價模型進行了IR變量的測算。首先將過去 36個月考慮現金紅利再投資的月個股回報率對市場超額收益做時間序列回歸,得出當月的β值;然后將β值擬合到CAPM模型中做橫截面回歸,得出當月的回歸殘差,其中無風險利率使用月度化的年銀行存款利率來衡量;最后加總當月回歸殘差的絕對值得出年度異質性風險。
3. 企業(yè)財務績效變量和控制變量
參照Mishra和Modi[34]等的研究,我們選用企業(yè)年齡、資產的自然對數、有形資產比例、市值賬面比、當年是否發(fā)放股利、年度啞變量、行業(yè)啞變量、地域啞變量作為控制變量,選用總資產凈利潤率(ROA)作為CFP的代理變量。為了避免內生性問題,因變量滯后一期處理。
(一) 因子分析、描述性統(tǒng)計和相關分析
為克服指標的偏態(tài)分布和多重共線性問題,在因子分析之前,對數據進行了標準化處理。將CSR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后,得到7個因子。統(tǒng)計結果顯示,KMO值為0.525〉0.5,Bartlett球形檢驗的sig.=0.000〈0.05,適合做因子分析;累計方差貢獻率為 83.332%,能較為全面地反映指標所涵蓋的信息。根據因子載荷值,營業(yè)收入增長率和營業(yè)成本增長率落入第一個因子中,可以解釋總體變異的15.169%,因子1被命名為消費者責任,以此類推第二至第七個因子分別被命名為債權人責任、股東責任、供應商責任、員工責任、政府責任和社會責任。因子分析之后,將每一個因子的貢獻率與累積貢獻率的比值作為權重,乘以每一個因子在每一個樣本上的因子得分,得到其加權得分。前六個因子的加權得分之和為商業(yè)型CSR,第7個因子的得分為慈善型CSR。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和相關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商業(yè)型CSR與IR(r=-0.031,p〈0. 1)顯著負相關,而慈善型CSR與IR(r=0.061,p〈0. 01)則顯著正相關??梢姰愘|性CSR對IR的作用并不相同。同時,商業(yè)型 CSR(r=0.241,p〈0.01),慈善型CSR(r=0.097,p〈0.01)與 ROA顯著正相關,而 IR (r=-0.045,p〈0.01)與 ROA顯著負相關??梢姰愘|性CSR均可能提升CFP,而IR則會降低CFP。
表1 企業(yè)社會責任衡量指標
(二) 假設檢驗
假設1提出異質性CSR可以協(xié)同提升CFP。為了驗證該假設,我們運用層次回歸方法,首先將ROA設為因變量,將商業(yè)型CSR和慈善型CSR設為自變量,加入控制變量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表3的模型3所示;其次在模型3的基礎上加入異質性CSR的交互項進行回歸,結果如模型4所示。結合模型3和模型4可以看出,商業(yè)型CSR(M3,β=0.134,p〈0.01)和慈善型CSR(M3,β=0.06,p〈0.01)均可以顯著提升CFP,并且二者的交互項對 CFP的作用也顯著為正(M4,β=0.067,p〈0.01),假設1得到驗證。
假設2提出異質性CSR可以協(xié)同降低IR。為了驗證該假設,我們運用層次回歸方法,首先將IR設為因變量,將商業(yè)型CSR和慈善型CSR設為自變量,加入控制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3的模型1所示;其次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異質性CSR的交互項進行回歸,結果如模型2所示。結合模型1和模型2可以看出,商業(yè)型 CSR可以顯著降低異質性風險(M1,β=-0.049,p〈0.01),而慈善型CSR對異質性風險的作用不顯著(M1,β=0.022,ns),二者的交互項對IR的作用顯著為負(M2,β=-0.045,p〈0.01),假設 2得到部分驗證,即慈善型CSR的正向調節(jié)作用得到驗證。由于主效應不顯著,商業(yè)型CSR的正向調節(jié)作用未得到驗證。
表2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和相關分析
表3 假設檢驗
假設3提出了被中介的調節(jié)作用假設,為了驗證該假設,我們遵循Edwards和Lambert[42]的方法,運用Mplus軟件,根據bootstrapping 5 000次的結果來計算其修正偏倚的置信區(qū)間,結果如表4所示。如果間接效應在95%的置信區(qū)間內不包含零,則間接效應顯著。由表4可見,慈善型CSR處于高水平和低水平的間接效應差值為-0.414,在 99.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并且慈善型CSR調節(jié)了商業(yè)型CSR對CFP的直接效應(?β=0.017,p〈0.005)和總效應(?β=0.019,p〈0.025)。假設1得到進一步支持,假設3得到支持。
基于CSR領域的研究悖論和實踐難題,我們針對利益相關者重要性理論在中國情境下應用的局限性,引入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和風險管理理論,構建了一個異質性CSR通過協(xié)同降低IR從而提升CFP的理論模型。研究結論表明,慈善型CSR僅通過“前門”機制發(fā)揮作用,而商業(yè)型CSR以及異質性CSR的協(xié)同作用則可以同時通過“前門”機制和“后門”機制發(fā)揮作用。該模型為研究悖論的解開和實踐難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在中國情境中,基于傳統(tǒng)文化影響,企業(yè)在異質性CSR資源配置中存在厚此薄彼的現象;轉型經濟背景下,原本作為自愿責任的慈善活動帶有一定被動性;在當前有限信任的環(huán)境中,公眾對CSR活動真誠性的問責加劇。這三個問題可能是導致研究悖論和實踐難題產生的原因。有鑒于此,我們將利益相關者作為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進行考慮,討論了異質性CSR的協(xié)同作用可以降低市場對 CSR活動自愿性和真誠性的懷疑,從而減低IR并提升CFP。遵循這一思路,在CSR實踐中,相關戰(zhàn)略需要從“積極參與CSR活動”轉變?yōu)椤鞍l(fā)揮異質性CSR的協(xié)同作用以贏得市場認同”。同時風險管理機制的引入可以幫助研究者從單純關注 CSR-CFP關系轉向對準確中介作用機制的探究,從而為經理人提供一種關于CSR資源配置的可操作性指南和評判基準。在實踐中企業(yè)應當注重異質性CSR的協(xié)同管理。風險管理部門可與CSR委員會配合制定CSR戰(zhàn)略,在日常經營中量化評估其風險管理作用,并以評估結果修正CSR戰(zhàn)略。具體結論如下:
第一,商業(yè)型CSR負向影響IR,慈善型CSR對IR的影響并不顯著。并且慈善型CSR可以加強商業(yè)型CSR對IR的減輕作用。
該研究結論與Godfrey不同,Godfrey認為道德資本可以提供一種風險降低機制來增加企業(yè)以關系為基礎的無形資產,而慈善活動更能提供這種風險降低機制。[11]然而,我們的研究發(fā)現在中國情境中,商業(yè)型CSR更能提供這種風險降低機制,而慈善型 CSR單獨作用時并未能起到類似作用,但慈善型CSR可以加強商業(yè)型CSR對IR的減輕作用??赡艿脑蚴牵菏紫?,基于中西方文化差異,中國文化對于機會主義行為十分敏感。經理人可能以犧牲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為代價過度投資于慈善型CSR來追逐自身利益,此時慈善型 CSR無法被利益相關者接受。[43]Cennamo等[44]也強調當經理人利用慈善服務于自身利益時,利益相關者利益可能遭到掏空和破壞。因此,企業(yè)如果只在慈善型CSR中表現良好,而在商業(yè)型CSR中表現欠佳,利益相關者可能懷疑企業(yè)經理人有“沽名釣譽”的嫌疑。其次,轉型經濟中企業(yè)捐贈行為可能迫于行政壓力、行業(yè)壓力和輿論壓力,因此慈善型CSR單獨作用時可能被認為帶有一定強制性。最后 Ye和Zhang[45]的研究發(fā)現,中國企業(yè)慈善和債務融資成本之間存在復雜的非線性關系,投資于慈善活動可能會增加債務融資成本,從而增加企業(yè)風險。
表4 被中介的調節(jié)效應分析
第二,商業(yè)型CSR和慈善型CSR對CFP都具有顯著正向的影響,并且二者在對CFP的提升方面具有協(xié)同效應。
借鑒Verbeke和Tung[46]關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前沿性觀點,考慮時間維度,企業(yè)經營可能面臨一個如下的過程:從初期階段追求利益相關者提供的異質性資本,到后期階段回應制度壓力以追求行業(yè)同質性。我們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初期階段,企業(yè)需要在建立對異質性CSR工具性認知的基礎上,考慮其協(xié)同效應以尋求二者之間的平衡和共贏。然而在后期階段,從制度理論視角,利益相關者帶來的市場同構壓力會引導企業(yè)更多地采取同質性的戰(zhàn)略、結構和系統(tǒng)。此時考慮異質性 CSR的協(xié)同效應是否同等重要?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在后期階段企業(yè)雖然不再需要通過異質性CSR的協(xié)同發(fā)展達到異質性的價值創(chuàng)造,但卻需要以此來建立一個被利益相關者接受的合法性認知。
第三,異質性CSR的協(xié)同作用可以通過降低IR來提升CFP。
具體而言,慈善型CSR僅通過“前門”機制來影響CFP,而商業(yè)型CSR以及異質性CSR的協(xié)同作用則可以通過“前門”機制和“后門”機制同時影響CFP。該結論與Chang等[6]的研究結論不同,他們運用美國的數據研究發(fā)現,針對次要利益相關者的CSR是通過“后門”機制進行價值保護,而針對主要利益相關者的CSR是通過前門機制來進行價值提升??赡艿脑蚴牵鹤鳛樽畲蟮男屡d市場和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中國依然缺乏獨立有效的司法體系,企業(yè)倫理尚在建設之中,相關法律規(guī)范和制度多是紙上談兵[47],因此慈善型CSR缺乏應有的公信力,企業(yè)可能很難只通過慈善型CSR來贏得市場認同。
我們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第一,由于研究使用的是上市公司數據,我們只能從理論上進行推理,而無法直接測量利益相關者對異質性 CSR活動的準確心理反應。Homburg等[13]也指出現有研究缺乏關于利益相關者對 CSR活動進行解讀或反饋的心理機制的探討。第二,我們基于西方理論在中國情境下應用的局限性展開研究,但與真正的跨文化對比研究依然存在很大差距,這可能是未來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1] Amaeshi K. Different markets for different folks: Exploring the challenges of mainstreaming responsible investment practic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0, 92(1): 41-56.
[2] Aguinis H, Glavas A. What we know and don't know abou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4): 932-968.
[3] Story J, Neves P. Wh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increases performance: exploring the role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CSR attribution [J]. Business Ethics a European Review, 2015, 24(2):111-124.
[4] Barone M J, Norman A T, Miyazaki A D. Consumer response to retailer use of cause-related marketing: Is more fit better? [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07, 83(4): 437-445.
[5] Lyon T P, Montgomery A W. Tweetjacked: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corporate greenwash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3, 118(4): 747-757.
[6] Chang K, Kim I, Li Y. The heterogeneous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tivities that target different stakeholder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4, 125(2): 211-234.
[7] 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8] Mitchell R K, Agle B R, Wood D J.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 22(4): 853-886.
[9] Thijssens T, Bollen L, Hassink H. Secondary stakeholder influence on CSR disclosure: an application of stakeholder salience theory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5, 26(3):1-19.
[10] Clarkson M E.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1): 92-117.
[11] Godfrey P C, Merrill C B, Hansen J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hareholder value: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risk management hypothesi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30(4): 425-445.
[12] Godfrey P C, Hatch N W, Hansen J M.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CSRs the roles of beneficence, profitability, insurance, and industry heterogeneity [J]. Business & Society, 2010, 49(2):316-344.
[13] Homburg C, Stierl M, Bornemann 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business-to-business markets: How organizational customers account for supplie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ngagement [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13, 77(6):54-72.
[14] Luo X, Wang H, Raithel S, et al.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analyst stock recommendations, and firm future return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1): 123-136.
[15] 田虹, 王漢瑛. 異質性企業(yè)社會責任存在協(xié)同效應嗎?——一個三維交互模型[J]. 商業(yè)研究, 2014(12): 134-140.
[16] 田春雷. 金融企業(yè)社會責任之辯——兼論企業(yè)社會責任的異質性與階段性[J].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6):120-124.
[17] 邵興東, 孟憲忠. 戰(zhàn)略性社會責任行為與企業(yè)持續(xù)競爭優(yōu)勢來源的關系——企業(yè)資源基礎論視角下的研究[J]. 經濟管理,2015(6): 56-65.
[18] 黃偉, 陳釗. 外資進入、供應鏈壓力與中國企業(yè)社會責任[J].管理世界, 2015(2): 91-100.
[19] 趙永亮, 高穎欣. 基于異質性的企業(yè)社會責任與國際貿易[J].產業(yè)經濟研究, 2012(4): 72-80.
[20] Carroll A B.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4):497-505.
[21] 黃敏學, 李小玲, 朱華偉. 企業(yè)被“逼捐”現象的剖析: 是大眾“無理”還是企業(yè)“無良”? [J]. 管理世界, 2008(10): 115-126.
[22] Garcia-Castro R, Francoeur C. When more is not better:Complementarities, costs and contingencies in stakeholder manage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23] Jensen M C. Value maximization, stakeholder theory, and the corporate objective function [J].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2002,12(2): 235-256.
[24] Zahra S A, Newey L R. Maximizing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 science: Theory-building at the intersection of disciplines and/or field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9, 46(6):1059-1075.
[25] Oswick C, Fleming P, Hanlon G. From borrowing to blending: Rethinking the processes of organizational theory building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1, 36(2): 318-337.
[26] Hillebrand B, Driessen P H, Koll O. Stakeholder marketing: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required capabilities [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5, 43(4): 411-428.
[27] Borland H, Ambrosini V, Lindgreen A, et al. Building theory at the intersection of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4: 1-15.
[28] Kapoor R, Lee J M. Coordinating and competing in ecosystems: How organizational forms shape new technology investment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3, 34(3): 274-296.
[29] Tantalo C, Priem R L. Value creation through stakeholder synerg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30] McAlister L, Srinivasan R, Kim M C. Advertis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systematic risk of the firm [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7, 71(1): 35-48.
[31] Ross S, Westerfield R, Jordan B. Essentials of corporate finance [M]. Boston: McGraw-Hill Irwin, 2011.
[32] Goyal A, Santa-Clara P. Idiosyncratic risk matters!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3, 58(3): 975-1008.
[33] Husted B W. Risk management, real option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5, 60(2):175-183.
[34] Mishra S, Modi S B.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inancial leverage, and idiosyncratic risk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3, 117(2): 431-448.
[35] Peloza J. Us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insurance for financial performance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6,48(2): 52-72.
[36] Bhattacharya C B, Sen S. Doing better at doing good: When,why, and how consumers respond to corporate social initiatives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4, 47(1): 9-25.
[37] Russo A, Perrini F. Investigating stakeholder theory and social capital: CSR in large firms and SM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0, 91(2): 207-221.
[38] Tang Z, Hull C E, Rothenberg S. How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ngagement strategy moderates the CSR-financial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2, 49(7): 1274-1303.
[39] Duan Y, Hu G, McLean R D. Costly arbitrage and idiosyncratic risk: evidence from short seller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2010, 19(4): 564-579.
[40] Luo X, Bhattacharya C B. The debate over doing good: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rketing levers, and firm-idiosyncratic risk [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9, 73(6):198-213.
[41] Gaspar J M, Massa M. Idiosyncratic volatility and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J].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2006, 79(6):3125-3152.
[42] Edwards J R, Lambert L S. Methods for integrating moderation and mediation: A general analytical framework using moderated path analysis [J]. Psychological Methods, 2007, 12(3): 1-22.
[43] Bartkus B R, Morris S A, Seifert B.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philanthropy restraining Robin Hood? [J]. Business & Society,2002, 41(3): 319-344.
[44] Cennamo C, Berrone P, Gomez-Mejia L R. Does stakeholder management have a dark side?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 89(4): 491-507.
[45] Ye K, Zhang R. Do lenders valu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vidence from China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1,104(2): 197-206.
[46] Verbeke A, Tung V. The future of stakeholder management theory: a temporal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3, 112(3): 529-543.
[47] Du X. How the market values greenwashing? Evidence from China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4, 128(3):1-28.
[編輯: 蘇慧]
The “Front Door” mechanism and the “Back Door” mechanism of heterogeneou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TIAN Hong, WANG Hanying
(School of Busines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Drawing on the limitations of stakeholder salience theory in Chinese context, we introduce both ecosystem theory and risk management theory to build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heterogeneou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CSR) to improve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by synergistically alleviating idiosyncratic risk. Taking a sample of some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from 2007 to 2013, we empirically test the model and reach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while philanthropic CSR affects CFP through a ‘Front Door'' mechanism, business practice CSR and their synergistic effect affect CFP not only through a ‘Front Door'' mechanism but also through a ‘Back Door'' mechanism. In line with the conclusions, we propose a new idea to disengage the paradox of CSR research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SR in practice.
business practice CSR; philanthropic CSR; idiosyncratic risk;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F272
A
1672-3104(2016)01-0114-09
2015-09-15;
2015-11-0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質量安全的農產品傷害危機修復策略研究”(15BGL086);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媒體類網絡公司社會責任研究”(10BGL005);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中國企業(yè)社會責任意識、行為與企業(yè)績效研究”(09YJA630047)
田虹(1966-),女,吉林長春人,博士,吉林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企業(yè)社會責任,商業(yè)倫理,戰(zhàn)略管理;王漢瑛(1988-),女,山西孝義人,吉林大學商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企業(yè)社會責任,商業(yè)倫理,戰(zhàn)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