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雨 張 林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
?
70歲及以上老年人健康體適能特征與增齡變化
王紅雨1張林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蘇州215021)
〔摘要〕目的探討中國高齡老年人健康體適能(PF)特征及增齡變化。方法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篩選352名高齡老年人,按年齡分組進行健康PF測試。結(jié)果女性體質(zhì)指數(shù)(BMI)高于男性,男性柔韌、肌力、心肺、平衡能力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齡組高齡老年人BMI值差異不顯著,柔韌、肌力、心肺、平衡能力隨年齡增長出現(xiàn)下降趨勢,除70~74歲與75~79歲組外,其余各組差異顯著(P<0.01)。結(jié)論高齡老年人健康PF水平較低,并隨年齡增長呈現(xiàn)下降趨勢,80歲是高齡老人PF急劇下降的拐點。
〔關(guān)鍵詞〕健康體適能;肌力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對體適能(PF)的定義是指在應(yīng)付日常工作之余,身體不會感到過度疲勞,還有余力去享受休閑及應(yīng)付突發(fā)事件的能力〔1〕,主要指與健康相關(guān)和技能相關(guān)的能力。健康PF包括心肺適能(CF)、身體成分、肌肉適能和柔韌性〔2〕。目前我國老年體質(zhì)監(jiān)測的年齡為60~69歲,缺少70歲以上體質(zhì)監(jiān)測的指標和評價標準。本文旨在探討70歲及以上老年人健康PF的特征及增齡變化。
1材料與方法
1.1對象2013年6~8月在蚌埠市區(qū)內(nèi)分層整群抽取8個街道,每個街道選取3個社區(qū),隨機抽調(diào)≥70歲的老年人共500名,納入標準:調(diào)查對象不受疾病限制,無自主行動障礙,能夠獨立完成健康PF測量的各項指標,有一定的認識能力,能夠回答調(diào)查員的提問,填寫調(diào)查者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認知障礙,不能有效回答調(diào)查員的提問,存在任何一項不能完成測試指標的身體障礙,身體狀況明顯虛弱。352名老年人符合測試要求,男女各176名,年齡為70~94〔平均(78.8±5.9)〕歲,以5歲為劃分標準,分為70~74歲組92名,75~79歲組92名,80~84歲組96名和≥85歲組72名。
1.2測試指標在分析國內(nèi)外相關(guān)研究、借鑒我國國民體質(zhì)測試老年部分的測量指標和征求相關(guān)專家的基礎(chǔ)上,確定6 min步行實驗(6MWT)、肺活量為心肺功能指標;不需任何幫助從椅子(42 cm 高)反復站立坐下5次所用時間為下肢肌肉力量指標;有利手握力,為上肢肌肉力量指標;坐在椅子(高42 cm)前緣雙腿伸直雙手伸向腳尖(SR),測量手指尖距腳尖的距離(其中未能觸到為負值,超過計為正值),為下肢柔軟素質(zhì)指標;抓背實驗為上肢柔軟素質(zhì)指標;體質(zhì)指數(shù)(BMI)作為體成分指標;閉目單足站立時間(OLB)為身體平衡功能指標。
1.3測試方法參見Rikli等〔3〕和國民體質(zhì)測試老年部分測試方法〔4〕。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t檢驗或方差分析。
2結(jié)果
2.1各年齡組高齡老年人健康PF狀況的比較各年齡組女性高齡老年人BMI值高于男性,但差異不顯著(P>0.05);柔韌適能,女性高于男性,其中坐姿體前屈差異顯著(P=0.03);肌力適能,男性高于女性,其中握力指數(shù)差異顯著(P=0.000);CF,男性高于女性,其中肺活量指數(shù)差異顯著(P=0.000);平衡能力男性顯著高于女性(P=0.024)。
75~79歲組柔韌適能,女性高于男性(P=0.000);肌力適能,男性高于女性,其中握力指數(shù)差異顯著(P=0.020);CF,男性高于女性,其中肺活量指數(shù)差異顯著(P=0.000);平衡能力男性顯著高于女性(P=0.026)。
柔韌適能,抓背試驗男性高于女性,但差異不顯著,坐姿體前屈女性高于男性(P=0.002);肌力適能,男性高于女性,其中握力指數(shù)差異顯著(P=0.000);CF,男性高于女性,其中肺活量指數(shù)差異顯著(P=0.000);平衡能力,男性高于女性,但差異不顯著。見表1。
≥85歲組柔韌適能,男性高于女性,其中抓背實驗差異(P=0.035);肌力適能,男性高于女性,其中握力指數(shù)差異顯著(P=0.000);男性高于女性,其中肺活量指數(shù)差異(P=0.000);平衡能力方面男性高于女性(P=0.041)。見表1。
2.2高齡老年人健康PF增齡變化特征的比較不同年齡組高齡老年人BMI值基本處于同一水平,差異不顯著(P>0.05);在柔韌適能方面隨著年齡增長表現(xiàn)出下降的趨勢,其中≥85歲組下降幅度較大,抓背試驗除70~74歲組與75~79歲組比價差異不顯著外,其余各組之間差異顯著(P=0.000),坐位體前屈,≥85歲組與其他年齡組差異顯著(P=0.000);在肌力適能方面,除70~74歲組與75~79歲組、80~84組與85歲以上組的握力指數(shù)差異不顯著,其他各組差異顯著(P=0.000);在CF方面,除70~74歲組與75~79歲組、75~79歲組與80~84組的肺活量指數(shù)差異不顯著外,其他各組差異顯著(P=0.000);在平衡能力方面,除70~74歲組與75~79歲組差異不顯著,其他各組差異顯著(P=0.000)。見表2。
表1 不同年齡不同性別高齡老人健康PF的比較±s)
與男性比較:1)P<0.05,2)P<0.01
表2 高齡老人健康PF增齡變化特征的比較±s)
與70~74歲組比較:1)P<0.05,2)P<0.01;與75~79歲組比較:3)P<0.05,4)P<0.01;與80~84歲組比較:5)P<0.01
3討論
本研究提示高齡老年人應(yīng)該加強鍛煉降低體重。身體成分并沒有因為年齡的增長而出現(xiàn)改變。進入老年階段,隨著老化的發(fā)生,膠原蛋白的溶解性會降低,造成柔韌適能下降,甚至出現(xiàn)活動功能障礙。陳曉霞等〔5〕研究認為城市高齡老年人的柔韌性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并且在70歲高齡之后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由本研究結(jié)果分析其原因可能與選擇的測試樣本有關(guān),目前我國女性的普遍壽命要高于男性,但其帶病生存的情況高于男性,尤其是85歲以上的高齡人群。
Rantanen等〔6〕研究認為握力不僅是反映上肢肌力的重要指標,而且與其他部位肌肉也有著較高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因此,在進行有關(guān)體質(zhì)的流行病學研究時常作為重要測試指標。Yoshioka等〔7〕研究指出5次連續(xù)坐椅是測量下肢肌力的簡便、有效的方法。本研究高齡老年人肌力適能評估結(jié)果與張建國等〔8〕研究得出的我國城市老年男子在80歲以后會出現(xiàn)一個肌力顯著下降的過程一致。各年齡組高齡老年人不同性別之間比較發(fā)現(xiàn)男性肌力高于女性。分析其原因可能:①是進入老年后骨骼肌肌量減少,特別是H型肌纖維數(shù)目減少;②隨年齡增長肌肉興奮-收縮耦聯(lián)功能降低,引起能量產(chǎn)生的下降,導致力量滑坡;③肌肉衛(wèi)星細胞能力的降低引起肌纖維壞死導致肌肉力量的損失;④肌肉限制因子和腫瘤壞死因子也是最近廣泛關(guān)注的原因。Jackson等〔9〕以3 429名女性和1 689名男性(20~96歲)為研究對象,經(jīng)過歷時32年的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肺耐力呈非線性下降,在45歲以后這種下降速度加快。本研究證實隨著年齡的增長,高齡老人CF同樣有下降趨勢,尤其是進入80歲以后,下降速度更為明顯。
在光鏡下,Maki〔10〕發(fā)現(xiàn)40歲以后前庭末梢器官毛細胞開始退變,到70歲囊斑毛細胞減少20%,壺腹崎毛細胞減少40%,確立了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的形態(tài)學依據(jù)。Lord〔11〕也發(fā)現(xiàn)平衡能力急劇下降的拐點在60歲,60歲以后每10年平衡能力下降16%或更多,80歲以后平衡能力下降更快。本研究證實隨著年齡增長,平衡能力呈現(xiàn)下降趨勢,尤其是進入80歲后,下降速度明顯,與前述研究一致,且各年齡組男性平衡能力好于女性。高齡老年人健康PF與身心健康、ADL和生活質(zhì)量密切相關(guān),但本研究證實高齡老年人健康PF水平較低。隨著年齡增長,健康體適能各指標均出現(xiàn)下降趨勢,尤其是進入80歲以后,下降趨勢更為明顯,80歲成為健康PF水平急劇下降的關(guān)鍵點,而且女性的下降速度要快于男性,提示要著重關(guān)注女性高齡老人的健康PF監(jiān)測。
4參考文獻
1張建平.體適能概念辨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2;(6):33-4.
2諶曉安,王人衛(wèi),白晉湘.體力活動、體適能與健康促進研究進展〔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2;31(4):363-9.
3Rikli RE,Jones CJ.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functional fitness test for community-residing older adults〔J〕.J Aging Phys Act,1999;(7):129-61.
4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中國國民體質(zhì)監(jiān)測系統(tǒng)課題組.中國國民體質(zhì)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231-45.
5陳曉霞,張建國,劉波,等.城市高齡老人肌力、柔韌、平衡能力的分析——以南京市城區(qū)老齡人口為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1):80-2.
6Rantanen T,Era P,Heikkinen E.Maxima lisometric strength and mobility among 75-year-old men and women〔J〕.Aging,1994;23(2):132-7.
7Yoshioka S,Nagano A,Hay DC,etal.New method of evaluating muscular strength of lower limb using MEMS acceleration and gyro sensors〔J〕.J Robot Mechatron,2013;25(1):153-61.
8張建國,譚明義,周學榮,等.城市老年人的肌力變化及其對ADL的影響〔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33(6):94-7.
9Jackson AS,Sui XM,Hebert JR,etal.Role of life style and aging on the longitudinal change in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J〕.Arch Int Ern Med,2009;169(19):1781-7.
10Maki BE.Aging and Postural control〔J〕.J Am Geriatr Soc,1990;38(l):1-9.
11Lord SR.The effects of a community exercise faetors in older women〔J〕.Ostcoporos Int,1996;6(5):361-7.
〔2014-12-29修回〕
(編輯杜娟)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13YJA890035);安徽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SR2014A311)
通訊作者:張林(1956-),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運動生理學與健康體適能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12-3030-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2.097
1蚌埠醫(yī)學院體育藝術(shù)部
第一作者:王紅雨(1981-),男,副教授,在讀博士,主要從事國民體質(zhì)測量與評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