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柯臻
摘 要:穆旦的《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一詩在我的認知之中是少有的,直面戰(zhàn)爭與死亡的現(xiàn)代詩歌,其看似平靜的文風中卻有著極大的表現(xiàn)力與內部情感的張力。它帶給了我強烈的情感震撼,這是不同于以往我所看大多詩歌著眼自身與身邊之事的狀態(tài),《森林之魅》有龐大的、遼闊的文本背景與文本內涵,也因此讓人更容易被這首詩中的復雜多層的思想而打動。
關鍵詞:穆旦;森林之魅;文本淺析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1-0-01
這首詩由森林的自白開始,以人與森林的對話為主體,以一首“祭歌”為結束。《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一個名字就帶我們進入了有著森森鬼氣的詩中的世界,森林本應該是生機盎然的、慈愛溫暖的,但是在這里的森林卻由于其強大與凜然顯得猙獰陰冷,自然因此偉大與崇高讓渺小的人類瑟瑟發(fā)抖。
第一句“沒有人知道我,我站在世界的一方”說明的是胡康河谷的神秘,由于其險峻的地勢和茂密看不到盡頭的森林,方圓百里是無人區(qū),又傳說有野人出沒,因此稱為“野人山”。穆旦在一段中描繪胡康河谷是分別從森林的大——“我的容量大如海,隨微風而起舞”、“從山坡到河谷,從河谷到群山”,森林的葉——“展開綠色肥大的葉子”,森林的幽寂——“仙子早已死去, 人也不再來”、“那幽深的小徑埋在榛莽下”,森林的神秘——“我出自原始,重把秘密的原始展開”“隱藏而不能動”,從這幾個方面將胡康河谷赤裸裸地描繪了出來。
第二段是人的自白,遠征軍從文明走進這無垠的森林,他們離開了文明,但是并不因此覺得惋惜,因為他們也離開了文明中眾多的敵人,得到了片刻的安寧。他們在觀察這森林中的一草一木一物,契合自然的美麗讓人感到愜意,然而,人們無心欣賞,一種關于死亡的想象和對于森林的畏懼如鬼影一般在詩中隨形,那些美好的事物后接著一句“和更大的畏懼”,直接就表達了人們對于陌生森林的感受,他們“窒息在難懂的夢里”,這森林的神秘難以捉摸,但是“我不和諧的旅程把一切驚動”,這是一種不祥的預示。果然,森林露出了猙獰的面孔,“歡迎你來,把血肉脫盡”,杜聿明將軍關于野人山行軍的回憶云:“一個發(fā)高燒的人一經(jīng)昏迷不醒,加上螞蟥吸血,螞蟻啃嚙,大雨侵蝕沖洗,數(shù)小時內即變?yōu)榘坠恰保@句話赤裸裸地、冷酷地把森林的可怕用獨白描寫了出來。
仿佛是應和森林的“邀請”,對于森林的聲音提出驚恐的懷疑“是什么聲音呼喚?有什么東西,忽然躲避我?”我尤為喜歡這句話,如同對話回應,如同恐懼的自白,在前面壓抑的氣氛之后突然掀起了一個波動,創(chuàng)造了膽戰(zhàn)心驚的藝術效果,讓我如同身臨其境,也有什么在后面窺伺我生命的行蹤。人們在此時才真正認識到森林的溫柔和邪惡,這無法逃脫的天羅地網(wǎng)束縛得人無法喘息,它并不像表面那么和平,相反,這是“饑餓的空間”,散布著“疾病和絕望,和憩靜,要我依從”,從此沉眠于此,依從森林的意志?!熬G色的毒,你癱瘓了我的血肉和深心!”。森林結束了闖入者的生命.穆旦的摯友、詩人王佐良提到了穆旦對于這次“旅途”的感受,穆旦不愿提及這次戰(zhàn)爭,“只有一次, 被朋友們逼得沒有辦法了, 他才說了一點, 而就是那次, 他也只說到他對于大地的懼怕, 原始的雨, 森林里奇異的, 看了使人害病的草木怒長, 而在繁茂的綠葉之間卻是那些走在他前面的骸鏤, 也許就是他的朋友們的。”這段便是穆旦對于這個森林與其可怖的寫實反映,那些苦難都在詩歌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又深刻。
關于下一段森林魅惑般的宣告,“這不過是我,設法朝你走近”,有人是這么理解的,在與死亡的較量中、命運的搏斗中,我看到了那些白骨的死而復生,這便是穆旦以及屬于他的勇氣”,但是我的看法與這相反。這段依舊是承接前段人的被吞噬,森林的宣告。它說,“我”慢慢朝你走近,領你走進黑暗的門徑,森林中美麗的一切都由“我”完全掌控,待你腐朽枯萎,滋養(yǎng)另一片美麗。這里的一切由森林完全掌控,人類在森林面前顯得無比弱小和不堪一擊?!懊利惖膶⑹悄銦o目的的眼”,這里的“無目的”是空虛的,瞳孔放大的形象,死亡的美麗是森林的養(yǎng)分。就是“我”將長久地擁有你,擁有你留下的尸骨,擁有你被纏縛于此不可離去的靈魂,你將留于此,用腐朽滋養(yǎng)新的化成的花,化成的葉,以及化為的幼蟲。這里超越了苦難與死亡,死亡是另一個夢,尸骨的長留是另一種永生,森林長久擁有的永生。
最后以祭歌結尾,這是穆旦給那些喪生在這里戰(zhàn)士的祭歌,用詩歌的祭奠?!霸陉幇档臉湎拢诩绷鞯乃叀笔菫榈攸c,“逝去的六月和七月”是為時間,“你的身體還掙扎著想要回返”是為人物,這些埋骨于此處的英靈呀,死前心心念念的是想要回到故鄉(xiāng),就算死去,尸骨尤朝著故土的方向,然而時間長久地流去,無名的野花已在尸骨上開滿,埋藏了這些過往。
穆旦在這首詩中所采用的戲劇效果一大原則是表現(xiàn)上的客觀性與間接性,主要采用的是對白與獨白相運用的方式來展示詩歌的戲劇化特征。首先是對話形式,兩方人物分別是“森林”和“人”,可以說,整首詩都是圍繞二者之間的對話而開展的。他們組成了一個較為緊密嚴謹?shù)膶ΨQ式結構,讓對白逐步開展,緊張詭秘的氛圍也在其中慢慢彌漫。其次是獨白,無論是森林的宣告還是人恐懼的自語,都是主觀色彩較重的獨白,尤其是人的“是什么聲音呼喚?有什么東西忽然躲避我?”這樣忐忑彷徨,讓人感同身受的獨白,讓詩歌的語言更有感染力。最后的祭歌打破了森林與人對白這樣簡單的交流,加入了來自遠方對于戰(zhàn)士的祭奠,對于歷史的追憶,也讓整首詩的結構完整。這樣戲劇化的形式給了穆旦在處理這首詩歌題材的時候,在空間、時間、廣度、深度各個方面更多的自由與彈性,讓詩歌極具有戲劇沖突感和表現(xiàn)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