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達隆
沒有工業(yè)基礎的松陽,縣域經(jīng)濟發(fā)展緩慢,也就不像浙江其他發(fā)達城市那樣,充滿著拆舊建新的欲望和沖動。等財政開始寬裕,回頭再想來拆遷,又逢臨鄉(xiāng)愁經(jīng)濟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老街成為了城市的寶貝。松陽的運氣很好,我們也是。
西屏鎮(zhèn)是松陽縣城的所在地,自古以來都是松陽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在西屏最繁華的中心區(qū)域,有一條最窄處大約三米多寬的羊腸小道,從太平坊路一直通往長松路,長約兩公里,這條街道的名字往南的一段叫南直街,往北則叫北直街,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松陽人稱這里為“西屏古街”。
來西屏古街之前,我們沒有對這里抱有太大的期望。這樣的街道我們也曾走過不少,他們大多有著剛刷上新漆的仿古外立面、販賣各種廉價旅游紀念品的店鋪、以及操著天南海北各路口音的游客……然而恰恰相反,西屏古街給了我們意外的驚喜:這里是一條真正“活”的古街。
古街上某家雜貨鋪的老板,正在對鏡頭好奇地張望?,F(xiàn)在生意不如以往,他們的日子過得緩慢而悠閑。
古街確實是“活”的,這里的商業(yè)仍然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老街上密布著小吃店、雜貨店、打鐵店、百貨批發(fā)部、藥店、牙科診所、五金店、白鐵店、酥餅店、光餅店、拉面店、畫像店、照相館、刻章店、鐘表店、打金店、棕板店、彈棉店、鞋店、公共浴室......除此之外,還有數(shù)不清的理發(fā)店和草藥鋪,若要說這里集合了“百工”也不夸張。
這是一個工作日的清晨,古街之外的人民大街熙熙攘攘,而古街之內(nèi)則沒有太多工作日與周末之分,那是城市特有的“歷法”,顯然與這條古街沒有太大關系。無論是哪個行當,無論有沒有生意,早晨八九點鐘便開門迎客,鄰居之間互相打著招呼,沒有太多客人的時候,或攤開一張報紙,或泡上一杯茶,或擺上一局象棋,便開始了新的一天。
挑著扁擔來古街買東西的老人。對于他們來說,這里的東西不僅便宜耐用,更是多年來的習慣。
古街里有七家打鐵鋪,闕先明的鐵匠鋪算是資歷最老的之一。他今年60多歲了,看上去精神得很,打鐵的手藝一點沒含糊,從菜刀到釘耙,什么都能打,打的刀又快又利。在正統(tǒng)的鐵匠鋪上,都有一個鐵匠鋪的標識,闕先明的刀上就有一個“先”字,幾年之后,若是刀口鈍了,憑著這個“先”字,就能拿到鋪子里重新打磨。在沒有QS質量認證的時候,這個像徽章一樣的標識,便是顧客認準打鐵鋪最重要的標志。
而在打鐵鋪面對面的是一家草藥鋪,主人叫王顯運。他平時喜歡拉琴,遠遠的就能聽到琴聲和鐵匠鋪的打鐵聲混在一起,伴著街巷中行人來往的嘈雜,構成了這里獨有的市井圖像。王顯運今年67歲,年輕時候是村里的赤腳醫(yī)生。他在松陽采了20多年草藥,方圓幾十里的山都爬遍了。路邊的花草長在哪里,什么藥效,他都了若指掌。草藥鋪里堆滿了多年來采來的草藥,頗有身處“百草堂”的意境。許多人習慣了來這里買藥,王師傅不用多想,伸手一抓,藥材和分量都是剛剛好。
在離草藥鋪不遠的地方,是張知源師傅的刻章鋪。張師傅1955年出生,其刻章手藝是從父親張師超那里學來的。而這家鋪子的年紀比他還要大,1952年,張師傅的父親和刻章手藝人合作開辦刻章店算起,已經(jīng)接近七十年歷史。張師傅一年能刻上千枚章子,盡管電腦刻章在現(xiàn)在方便又流行,但是松陽本地愛好書畫的人還是信任張師傅的手藝,前來找他手工刻章的人絡繹不絕。
在巷口正在與人下棋的朱師傅,開的是現(xiàn)在縣城里唯一一家還在做秤的店鋪。58歲的做秤師傅朱葛明,從前的老客戶都是茶青販子,每到收茶季節(jié),他一天到晚忙著刨、磨、刻,三小時就能做出一桿秤。而現(xiàn)在大部分的時間,隨著生意日益蕭條,他更多的就是將鋪子維持住,如果真的沒生意了,或許也到了秤鋪關門歇業(yè)的那一天。
在菜刀的刀口上,一般會刻上鐵匠鋪的字號。/用來采割松香的“三件套”。/古街上正在打鐵的手藝人。
這樣的生活日常,在這條老街上已經(jīng)上演了一千年。據(jù)說從唐朝起西屏老街就已作為松陽的商貿(mào)中心存在,一直到民國時期達到鼎盛,整條老街內(nèi)匯集了兩百多家商鋪,彼時老街上人來車往,滋養(yǎng)著松陽的民生,也牽動著農(nóng)業(yè)社會的經(jīng)濟命脈。當時處在群山之中的松古平原,人們種桑養(yǎng)蠶,依山采茶,收割松香。在以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為經(jīng)濟基礎的時代背景之下,人們大量需要鐮刀、秤桿、竹制家具……而正是大量的需求,讓“百工”在找到了自己的存在的價值,一技傍身,安身立命,在技術的不斷傳承中,也造就了西屏古街的繁華。
當農(nóng)耕時代的背影漸漸遠去,西屏老街是落寞的。工業(yè)文明和城市化的進程,讓手藝人們面臨走入歷史的困境。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上看,相比國內(nèi)的其他城市,明清古街仿佛又放慢了腳步,不發(fā)達的經(jīng)濟、老天爺?shù)牟还?,反而成了今天最寶貴的財富。
張知源師傅每天都要刻許多章子,他不喜歡電腦刻章,雖然方便,但卻生硬死板,沒有手工刻出來的好手感。
1.做了三十多年棉被的潘小琴,最懷念的是以前八九月間姑娘出嫁,娘家人都來托她做新棉被,稱斤算兩,圖口彩,有講究。2.王顯運師傅的草藥鋪。3.做秤的師傅朱葛明。
近年來,松陽已經(jīng)將老街保護提上議事日程??h政府組織人員赴上海田子坊、寧波南塘老街等實地考察學習歷史文化保護做法。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希望看到西屏老街能夠得到更妥善的規(guī)劃與保存,在洶涌的城市化的進程中,成為傳統(tǒng)文化寶貴的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