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馬
時光回到慘淡迷離的1977年,我還在上高中,準備幾個月后匯入上山下鄉(xiāng)的知識青年隊伍中去“改天換地”,突然大喇叭里就傳來恢復高考的消息。我們匆忙上陣,我的第一志愿是讀中文系,以為上了那個系將來就能當作家。但我的班主任兼俄語老師堅決讓我加試俄語并報個外語專業(yè)(我們那年不報外語專業(yè)的人不用考外語),說是多一條路,我就靠著中學那幾冊俄語課本底子臨陣磨槍應考了。結果撕開錄取通知書才發(fā)現(xiàn)我竟然陰差陽錯被英語專業(yè)錄取了。我被迫忘記自己的作家夢,開始迷迷瞪瞪念上莎士比亞和狄更斯了。那三年基礎課階段過得恍恍惚惚,基本就在錘煉“聽說讀寫譯”的基本功和閱讀古典英國文學的忙碌和枯燥中匆匆度過。
轉(zhuǎn)機發(fā)生在1981年開始上“大四”時,系里新聘請的一個普林斯頓畢業(yè)的外教為我們開設現(xiàn)代文學課程,一共只講了伍爾夫、曼斯菲爾德、喬伊斯和勞倫斯四個現(xiàn)代派作家的作品。這幾個名字我們都是第一次聽說,作品更是陌生。美國老師不是先講作者生平和文學流派,而是直接講作品,用的“新批評”的分析方法。
英國作家戴維·赫伯特·勞倫斯
我就莫名其妙地喜歡上了勞倫斯,過程很簡單,也就是作為精讀教材細讀了他的短篇小說《菊香》,就感覺不同凡響。然后去查上世紀50年代翻譯過來的蘇聯(lián)版教科書《英國文學史綱》,里面簡單提到勞倫斯,稍有肯定,但定義是頹廢作家。里面提到的《賈特累夫人的情人》我們更是一無所知?!毒障恪妨钗殷@艷,我絲毫不覺得勞倫斯頹廢,甚至覺得這個作家太優(yōu)秀,進而感到困惑:這樣的工人階級出身、寫工人生活的優(yōu)秀作家何以被貶斥為頹廢作家?
我的文學參照系很簡單,就是中學時熟讀的中國革命現(xiàn)實主義文學,特別是那些歌頌革命斗爭和底層人民群眾的作品如《紅旗譜》《桐柏英雄》《野火春風斗古城》以及浩然的一系列農(nóng)村題材小說。在那個特殊的革命年代里,這些作品我似乎也讀得津津有味,甚至還下決心去上山下鄉(xiāng)當個社會主義新農(nóng)民,將來成為浩然那樣寫農(nóng)村生活的作家。
可讀了勞倫斯,文學的概念似乎立即變了,同樣是寫底層人民的命運和抗爭,勞倫斯對英國普通工人家庭生活的呈現(xiàn)完全不同于我們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寫法,他筆下最卑微的底層人也有細膩的悲劇心靈,他們?nèi)粘I瞵嵥橹猩詈撵`的悲劇,這是最震撼我的。相比之下,我們的文學是刻意塑造高大全的勞動人民形象,但勞倫斯沒有這樣做,他遵從了生活的邏輯和真實。因為我從小生活在北方小城市大雜院里,周圍都是拉車的、賣菜的、修理工、建筑工人,他們的日常生活在大雜院里盡收眼底,他們的喜怒哀樂和家庭悲喜劇更接近勞倫斯筆下的小鎮(zhèn)礦工家庭生活,而不是在中國文壇占主流地位的那些作品里的遍地英雄。
所以,我似乎覺得勞倫斯的寫實主義更親切可信些。于是我明白,塑造英雄沒有錯,但我們大雜院的普通人也應該成為文學的主角。當我在我們的文學里看不到我的鄰居時,我在勞倫斯的作品里看到了,而且他們的心理活動得到了細膩的呈現(xiàn),這就更是別致。出于特殊的喜愛,我沖動之下還偷偷將它翻譯成了中文,但投給刊物后就石沉大海了。
僅僅因為我學了英文,我在另一種文學寫作中發(fā)現(xiàn)了我的鄰居。
但我還不知道我的這個文學觀念的改變會改變我以后的文學生活道路。
我畢業(yè)上了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非虛構。定研究課題時為了保險,我準備選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薩克雷,那也是我心儀的一個作家。但薩克雷的非虛構作品數(shù)量不足,就自然轉(zhuǎn)向了勞倫斯,他那時是半禁止的作家,研究他是要冒些風險的,最大的風險當然是論文通不過,拿不到那個年代里稀有的碩士學位(那時已經(jīng)聽說高我們二屆的北大一位勞倫斯研究者的論文沒有通過,僅僅是畢業(yè),沒有碩士學位)。但我本科期間的閱讀范圍有限,讀來讀去心儀的作家只有薩克雷和勞倫斯,我不想僅僅為了論文的保險而去研究導師建議的三S(斯諾、史沫特萊和斯特朗),年輕氣盛加趣味使然,我“義無反顧”地在我興趣的范圍內(nèi)斷然選定了勞倫斯。我深知這是背水一戰(zhàn),但為了自己最本真的文學追求,還是走上了這條不歸路。
那三年的苦讀讓我初步全面地接觸了勞倫斯的多種作品,發(fā)現(xiàn)這個只有20多年寫作生涯的早逝作家真是拼命三郎,寫出了卷帙浩繁的作品,而且一個人能有四大名著(《兒子與情人》《虹》《戀愛中的女人》和《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筆底春秋,世態(tài)人心,靈肉沖突,各有一番韻致,相互不能替代,是真正的文學天才和文藝通才。
他早期作品《兒》的質(zhì)樸純真愛情與礦區(qū)工人家庭生活的苦難催人淚下。中期《虹》和《戀愛中的女人》因為有了勞倫斯與情欲女王弗里達的婚姻體驗,對欲望的呈現(xiàn)富有濃烈的表現(xiàn)主義色彩。而到了晚期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則是集高度的浪漫主義、批判現(xiàn)實主義和某種程度上的后現(xiàn)代精神于一爐的重磅大作,我稱之為“廢墟上生命的抒情詩”。
這還是學究式的評價,最近看到董橋先生更為經(jīng)典的評價,是傳統(tǒng)中國文人的優(yōu)雅表達:“筆走風云,亦狂亦俠,花開蝶舞,人去月愁?!倍壬脑u論每一組“四字箴言”都可以寫一篇考證文章,猜測他的讀《查》心路或考證那風云、那狂與俠、那花蝶之戀和、月者誰人。網(wǎng)上還流傳董橋用英文抄寫的《查》的開篇,說明董先生真是對這書別有一番心得。除此之外勞倫斯還有大量的其他小說和非虛構作品,可謂卷帙浩繁。這樣一個亦狂亦俠的大作家,我竟然在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還沒有機會識其真面目時早早地通過讀英文領略了一二,我是多么幸運。
勞倫斯完全因為其反傳統(tǒng)的寫作而不見容于后維多利亞時期的文化保守主義,甚至遭到迫害,遠走他鄉(xiāng)并客死異鄉(xiāng),其命運多舛、文運多蹇是現(xiàn)代英國文學史上罕見的。而在1949年后的中國,卻又被誤解為“頹廢作家”而在長達30年內(nèi)與中國讀者無緣。無論出自同情還是審美的激情,我都應該通過我的論文讓更多的讀者認識這個作家的真相。于是我就把我的英文論文中的一部分翻譯重寫成中文投給《外國文學研究》,論文得到認可并發(fā)表了。
畢業(yè)后先在出版社當編輯后考入電視臺當翻譯,但幾乎把多一半的業(yè)余時間用在勞倫斯作品的翻譯上。一邊翻譯一邊為了翻譯好而做點研究,這幾乎是一座沒有圍墻、沒有學歷限制、沒人管理我的一個人的勞倫斯大學,是我一個人在種一棵我自己的中文勞倫斯之樹。那個時候似乎已經(jīng)目的很堅定:一生沒有幾個有效的三年,既然我把最寶貴的三年用來學習一個罕見的外國作家了,而且這個作家在中國還幾乎是一片待開墾的處女地,我就應該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繼續(xù)研究和翻譯他,向國人推介他。
人們曾評價勞倫斯文學研究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利維斯教授是自命的勞倫斯侍僧(self-appointed acolyte),那我們這些自覺翻譯和研究勞倫斯文學的人呢,也算自命的勞倫斯牧師吧(self-appointed priest of Lawrence)。于是我就自覺地將傳播勞倫斯與牧師的職責聯(lián)系到了一起。勞倫斯在寫作初始就曾經(jīng)明確地宣稱他將做一個“愛情的牧師”,后來由美國學者以此為書名寫了一本勞倫斯傳記。估計我是受了他們的影響,從決定走上這條路就將自己與牧師的角色有所關聯(lián),而非傳統(tǒng)上將翻譯稱作溝通讀者與原作的橋梁。
翻譯研究了18年后,我決定利用去英國做訪問學者的機會,在勞倫斯故鄉(xiāng)的母校諾丁漢大學英語系系統(tǒng)旁聽有關勞倫斯的課程。從此我開始注意到,英美大學里著名的勞倫斯著作都出自那些“全能”的教授,他們?nèi)芏嗄?,然后拿出一段時間專一于勞倫斯,但基本還是什么都能講授的全能教授。僅僅是一個專門的勞倫斯博士估計連自己都會感到勢單力薄。
而我所熟知的幾個英國勞倫斯專家,除了諾丁漢大學里我的導師沃森是專業(yè)的勞倫斯研究專家外,其余幾個勞倫斯專家多是在成人教育學院里任職的,靠教授基礎的文學養(yǎng)家糊口,業(yè)余專注于勞倫斯,如薩加、普里斯頓(諾丁漢勞倫斯中心的創(chuàng)辦人)和波普洛斯基等。他們的業(yè)余專業(yè)精神很令我感動,而且大家的生存方式都是這么雷同,這就是專業(yè)與職業(yè)之間的微妙關系,是真的出自熱愛。因為他們做勞倫斯研究對他們升職謀取名利沒有任何助益,而若要想獲得英語學院的文學教授頭銜則必須放棄專門的勞倫斯研究四面出擊方可,兩者之間他們選擇了后者,選擇了熱愛,他們最多也就是當?shù)礁呒壷v師而已,沒有一個成為教授。不知道有多少人一生為了某種熱愛只甘心停留在講師位子上。
與英國那幾個勞倫斯專家相比,我和他們算是殊途同歸。這很有趣。不是我在學習誰的榜樣,而是我們在東西方不約而同各自走了一條大致相似的路,導致了共同的生存方式。我是到英國后才發(fā)現(xiàn)這個有趣的雷同現(xiàn)象的。我們各自有一個屬于自己一個人的勞倫斯大學。
我慶幸自己誤打誤撞在茫茫如海的世界名家中遇上了我最鐘情的一個英國作家,翻譯他的作品不是為稻粱謀,而是出于熱愛,但最終又歪打正著在出版方面獲得了自己的market niche(中文叫市場份額,聽著俗,就喜歡用英文,因為不是母語,俗也不覺得俗了)。
于是研究生畢業(yè)后這30年我就是為了自己的愛好忙碌著,我稱之為我的“這口大煙”。而且在勞倫斯翻譯方面越陷越深,因為任何個體作家研究都是要靠對原文的“細讀”作基礎的,當然我并不想也做不到嘔心瀝血建立自己的研究體系和框架,我的樂趣在于語言的把玩,“一名之立,月旬踟躕”,用最好的中文體現(xiàn)勞倫斯的作品風韻,這個體現(xiàn)過程也糅進我的創(chuàng)作激情,為我的寫作打著最扎實的語言基礎。
我的選擇完全是我為自己量身定制的,是我自己給自己辦一個繼續(xù)教育的勞倫斯大學,僅僅是為了學而已。這個選擇僅僅是一個非重點大學的小碩士生、一個狂熱的文學青年為自己的文學激情找到了適合自己生存的文學空間而已。我一邊自學,一邊不停地做著作業(yè),幸運的是我有不少喜愛勞倫斯作品的華文讀者和同胞在關注我、鼓勵我,他們是我的知音,我可以驕傲地告訴英國的勞倫斯研究者們,我翻譯的勞倫斯作品在不斷地出版、修訂再版,還在出中英對照版和臺灣繁體字版。我相信我和我的同胞在做世界各地的勞倫斯研究翻譯者無法做到的事情,因為中國讀者眾多,華文讀者遍布世界,而在華文世界里勞倫斯因為多年的禁止而在上世紀80年代才慢慢進入中國人視界,因此尚在朝陽期,這個時候讓我趕上了,這30年的歷程就是這么簡單,就長了這么一棵樹。
現(xiàn)在想來,當初細讀勞倫斯的《菊香》似乎是開啟心智的一把鑰匙,這場相遇很關鍵。但如果沒有我的老師逼著我加試俄語去撞大運,我就不可能進英語專業(yè)。如果不是我那么熱愛文學而且依舊做著作家夢,我就不會被一篇勞倫斯的作品點通靈犀。如果不是因為我生長在小城市的大雜院稔熟勞動人民的生活,我可能會喜歡上同時學習到的伍爾夫或喬伊斯的作品。如果不是我中學時滿懷熱情地閱讀過那些中國革命現(xiàn)實主義文學,就不會有一個比較的參照系,讓我認定勞倫斯作品的品質(zhì)。如果不是勞倫斯多年被禁止,我運氣再好也輪不到我去當開路者之一……這些如果,或許就是將來我的一本自傳的歷史背景呢。
表面上看,是一場艷遇般的閱讀改變了我的生活道路,但促成閱讀和心智開啟的各種“如果”又是那么必不可少。所以閱讀是時代共性條件下極端私人化的奢侈品,所有的陰差陽錯都巧合,都被一雙看不見的手彌合在一起,方才促成這個艷遇的化學反應,從而決定了一個人30年的道路。所以我說,書里書外都是緣,就是這個道理。到現(xiàn)在回憶,依然是如夢如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