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紀旻 文桂海
守住大山中的文化
——中國貴州省三都縣水族馬尾繡文化思考與研究
文:喬紀旻 文桂海
馬尾繡·吉祥圖龍鳳
喬紀旻
1979年12月出生。2000年7月從事教育工作。小學高級教師。2000年至今在貴州省長順縣黔南州長順縣威遠鎮(zhèn)威遠中心校任教。2012年撰寫論文《阮略碑帖背后的辛與酸》。2013年撰寫論文《怎樣讓農(nóng)村孩子學好語文課》。
文桂海
布 依 族,1978年10月出生?,F(xiàn)在在貴州省長順縣威遠中學任教至今。貴州省工筆畫學會會員,貴州省中國畫學會理事,貴州省畫院聘特畫師, 貴州省美協(xié)會員,中國工筆畫會員。
貴州省三都縣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水族馬尾繡到底有多長的歷史?水書及相關(guān)資料都沒有記載,而水族刺繡卻是十分豐富,不同地區(qū)的水族在掌握同一技法上又有粗獷與精細之分,在掌握不同的技法上也各有所長。全靠聰明嫻慧的水族婦女世代相傳,口手傳存才保留至今。三都縣水族女孩子從小就跟長輩學習馬尾繡刺繡技巧,她們十歲左右基本就可以單獨完成小型馬尾繡的制作。大部分婦女都精通馬尾繡制作流程, 水族有養(yǎng)馬賽馬的習俗,馬尾繡因此應(yīng)運而生,在這山水孕育下就形成了別具匠心的文化。這種以絲線裹馬尾制作圖案的刺繡方法,有兩個較為明顯的好處,一是馬尾質(zhì)地較硬,能使圖案不易變形,二是馬尾不易腐敗變質(zhì),經(jīng)久耐用。而這一特點就源于馬尾上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養(yǎng)外圍絲線光澤。水族婦女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過程中,對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審美能力,她們將自然萬物和民俗事物經(jīng)過想象加工后,反映在馬尾繡工藝上,繡品上的花鳥蟲魚造型別致,色彩淡雅的單面刺繡古香古色、華美精致、結(jié)實耐用。圖案主要有圖騰,以水書為背景既古樸又典雅、抽象的圖案,是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體現(xiàn),極富民族韻味。
馬尾繡背扇
馬尾繡·嫁妝
馬尾繡錢包、香包精美的圖案,巧奪天工的繡法,體現(xiàn)了水族人的民族文化。馬尾繡的一個奇特之處,就是繡品上綴有銅飾。銅飾形狀做成古代錢幣的樣子,但很小,薄薄的,其直徑只有黃豆大小,以紅線穿貼于馬尾繡主要的位置,如密密麻麻的小花,除了做裝飾外,水族同胞還認為銅有驅(qū)邪避兇的功能。在南方人去世后入殮棺材,不能與有鐵器之類的東西一起入葬。而北方的棺材需用鐵釘固定,所以在南方,金屬有避邪之說。在封建社會,銅是鑄幣之物,一些朝代嚴禁民間鑄銅,而水族的馬尾繡里卻有銅飾。這是馬尾有價值的又一個體現(xiàn)。
馬尾繡·背扇的尾部
背扇局部·銅飾
馬尾繡的制作方法是,將兩三根白線纏繞在馬尾上(白色馬尾最佳),然后用纏好的馬尾盤在已描繪好的花紋輪廓上,接著在白線條的凹縫處繡、挑、補、梭各種彩色絲線,刺繡婦女們憑自己的生活積累及敏銳思維,在布面上挑繡各種圖案。所繡的這些圖案還只是一個空心的框架,還需要由螺形繡或結(jié)線繡來填充,刺繡的技法種類有平繡、馬尾繡、空心繡、挑繡、結(jié)線繡及螺形繡等。馬尾繡的主要產(chǎn)品形態(tài)有馬尾繡背帶和馬尾繡花鞋等。其他民族的刺繡工藝也有用馬尾為原材料,但他們不是以馬尾為主。如今只有水族依然在生活中堅持用馬尾繡的繡品。采用此工藝制作的繡品形態(tài)具有淺浮雕感、造型抽象、夸張等特點,色彩豐富,既富有西方油畫平面構(gòu)成的色彩對比,又有立體主義效果的畫面特色。馬尾繡工藝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帶(水語稱為“歹結(jié)”)貴州省大部分地區(qū)應(yīng)用于背扇的背帶及翹尖繡花鞋(水語稱為“者結(jié)”)、女性的圍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護套等。最后再縫上金光閃閃的金線,一共要經(jīng)過52道工序才算完成。雖歷經(jīng)時代和環(huán)境的變化,但其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號基本不變。
制作步驟:
背扇尾部(局部)
第一步,制作馬尾線。即用絲線(多數(shù)以白色為主)將二至三根馬尾繞裹起來,做成馬尾線。
第二步,固定框架圖案。用一顆大針將馬尾線穿好,再用另一顆稍小的針穿上同色絲錢,然后一邊用馬尾線在布面上鑲成各種圖案,一邊用穿有絲線的小針專門將圖案固定在布面上。
第三步,“填心”。即用各色絲線(多以黑色、墨綠色和紫色為主)將固定好的圖案空隙部分填滿。
第四步,鑲邊。用橙色和墨綠色絲線在四周挑成“花椒顆”的鑲邊圖案。
第五步,訂“金錢”。在繡品上訂上閃亮的小銅片以增加繡品亮度。
第六步,裝訂。由于馬尾繡制作工序煩瑣細致,并且每一步都是純手工制作,人們?yōu)榱朔奖悴僮?,便將繡品分解成若干小片,待每一片都完工后,再用針線將它們按次序訂在一起。
六道工序完工后,一件完整的馬尾繡工藝品就做成了。
水族婦女從小就在長輩的精心傳授下,學做刺繡和剪紙。剪紙的花樣很多,主要用作刺繡。長期以來,水族婦女在刺繡工藝上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她們對各種事物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審美能力,并通過熟練的技巧反映在各種刺繡藝術(shù)品上。用馬尾線在背孩帶和鞋子上刺繡制作十分細致的圖案,是各地水族婦女的拿手活。水族人也常常把是否擁有馬尾繡背帶看作是否體面和富有的標志。而馬尾繡的背帶在眾多制作中更具有特色,馬尾繡背帶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為主體圖案,由二十多塊大小不同的馬尾繡片組成,周圍邊框在彩色緞料底子上用大紅或墨綠色絲線平繡出幾何圖案,而在上部兩側(cè)為馬尾繡背帶手,下半部為背帶尾,有精美的馬尾繡圖案與主體部位相呼應(yīng),“歹結(jié)”成為通體繡花的完整藝術(shù)品。制作這樣一件“歹結(jié)”要花一年左右的時間。水族中老年婦女制作“歹結(jié)”尾花,一般不用剪紙底樣,而直接在紅色或藍色緞料上用預(yù)制好的馬尾繡線盤刺繡,綜合運用結(jié)繡、平針、亂針,靈活自如,圖案美觀耐看。
例如,婦女胸牌圍腰,傳說是女媧娘娘生怕女子比男子聰眀,就做這樣的胸牌和圍腰帶來把女子的心遮住,讓女子一輩子從夫教子。這只是一個傳說,實際上是一塊刺繡華麗的裝飾服裝,上端兩邊有銀鏈子,可以掛在婦女脖子上。它的突出特點就是不用剪紙圖案做底樣,只憑經(jīng)驗完成。首先將兩三根馬尾合股,用白色的比馬尾毛還細的絲線(把絲線剖拆成絲來用的)纏裹成“馬尾線”,然后刺繡者憑著自己的想象,用彩色“馬尾線”在胸牌和腰帶上鑲拼成各種幾何圖案和花草鳥雀圖案骨架(圖案主要是極富彈力的草鳳花紋、壽字紋、龍紋、回紋、斜紋、方格紋、蝠紋),再用針穿上白線將圖案固定。最后用結(jié)線繡和螺線繡將圖案骨架填滿,謂之“補花”,再綴上閃亮發(fā)光的“金線”,于是便構(gòu)成一幅結(jié)構(gòu)完整、形象生動、色彩鮮明、縝密精致、豪華富貴的美麗畫面。黑、紅、黃、白幾色對比,形成層次分明的視覺效果。不僅美觀大方,而且秀麗耐用,是婦女最好的盛妝。一件馬尾繡衣服往往要耗費一個婦女幾年甚至十多年時間,因此它也是衡量姑娘女工功底的標準。
隨著時代變遷,馬尾繡藝術(shù)也在變化。與封建社會以黃色為高貴相關(guān)聯(lián),解放后的背帶色調(diào)主要是紅色,與今天人們以紅色為吉利的觀念相同。雖然制作馬尾繡的人還很多,但穿戴的人已不多。馬尾繡服飾多在節(jié)日里才穿戴,然而在現(xiàn)在的端節(jié)也漸漸失去了傳統(tǒng)的韻味,但很大程度與當今時代相沖突,主要是人們的觀念發(fā)生了變化。姑娘們做出了衣服都壓在箱底里,改穿漢裝去了。
由于熟練掌握水族馬尾繡制作工藝的民間藝人數(shù)量很少年,年齡偏大。而現(xiàn)在正在制作馬尾繡的水族婦女大多是后來通過培訓而非從小便開始跟隨祖輩學習制作馬尾繡,由此引發(fā)的一個問題便是雖然現(xiàn)在馬尾繡的生產(chǎn)數(shù)量快速增長,但馬尾繡工藝制作質(zhì)量卻在下降, 其工藝質(zhì)量極難達到古代精品的水平。另外,由于傳統(tǒng)文化的流失,現(xiàn)在生產(chǎn)的馬尾繡圖案蘊藏的文化價值已經(jīng)失去原有的傳統(tǒng)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