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2012年的一部《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一大撥美食,讓我們不僅飽了眼福也飽了口福。在依山傍水的徽州,藏匿著一種只有此處才有的人間美味,普通卻又獨特。有一句關(guān)于它的順口溜流傳甚廣——徽州第一怪,豆腐長毛上等菜。您猜對了,這就是安徽馳名中外的素食佳肴——毛豆腐。
豆腐也壯英雄膽
版本一: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時,因家境貧寒,曾給財主家放牛幫工,白天放牛,半夜要起來與長工們一起磨豆腐。他年紀雖小,但做事很勤快,頗得長工們喜歡,但由于長工們對他的照顧使得地主很不滿意,從而把他攆回了家。由于親人相繼亡故,朱元璋只得和附近一座廟跟前的小乞丐們混在一起。長工們可憐他,每天從財主家偷出一些飯菜和鮮豆腐,藏在廟前的干草堆里,到時朱元璋就悄悄取走與伙伴們分食。一次一連幾天朱元璋忘記去取豆腐,發(fā)現(xiàn)豆腐上已長滿了一層白毛,也沒舍得扔掉,偷偷地弄來油煎食,覺得味道更香鮮無比,以后他就常用此法做豆腐吃。紅巾軍起義爆發(fā)后,朱元璋投奔義軍,幾年后他升任紅巾軍左副元帥,時為吳王。1357年,一次他率領(lǐng)大軍到徽州地方駐營時,特命隨軍炊廚烹食毛豆腐,于是就在當?shù)亓鱾飨聛?。后來朱元璋做了皇帝,油煎毛豆腐便成了御膳房必備佳肴?/p>
版本二:皖南能有如此美味的小吃,要得益于朱元璋。一次兵敗,逃亡中無以為食,隨從便四處尋找,結(jié)果只找來幾塊逃難百姓匆匆落下的豆腐,并已發(fā)酵長毛。饑不擇食的朱元璋只好將它烤熟充饑。不料,這發(fā)毛的豆腐味道卻十分鮮美,于是大喜。轉(zhuǎn)敗為勝后,便下令伙夫制作這長了毛的豆腐犒賞三軍。自此,毛豆腐便在陵陽及皖南一帶流傳下來。
無論是哪個版本,這毛豆腐都是與皇室沾了親,讓人不禁聯(lián)想,朱元璋能贏得天下總是和吃了毛豆腐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
怎么就毛手毛腳了
故事畢竟是故事,真正毛豆腐的做法可不像故事中說的那么簡單,其做法很有講究,豆腐的點漿、發(fā)酵,對溫度、濕度的把捏都要恰到好處。就是今天,那些做毛豆腐的師傅們,在生產(chǎn)工藝中那些關(guān)門過節(jié)的地方也秘不示人。
先說制漿流程,要從源頭上把關(guān),黃豆要精挑細選,后面講究更是多,比如清洗浸泡的時間需要6~10個小時至豆瓣充分膨脹,豆子磨碎的程度需要中間無硬質(zhì),與水的比例是1∶2,需要加熱到沸騰后再冷卻到75℃±5℃,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標準,精益求精。
好的豆腐塊平整放在竹條上,每塊之間留有間隙,設(shè)置環(huán)境溫度為15℃~25℃;經(jīng)過3~5天后,豆腐表面長出均勻細密的絨毛,即已乳化成熟。包裝乳化好的豆腐用食用植物油過油,使表面香脆金黃,撈出后直接真空包裝,就是我們餐桌上常見的毛豆腐了。
魂牽夢繞的“長毛”
食物發(fā)生霉變我們會說它是長毛了,這毛豆腐上的“毛”有什么不同嗎?毛豆腐上的毛是通過人工發(fā)酵法,使豆腐表面長出一層白色茸毛。由于豆腐發(fā)酵后其中植物蛋白轉(zhuǎn)化成多種氨基酸,故經(jīng)烹飪后味道特別鮮。這樣制作出的豆腐的蛋白質(zhì)含量豐富,而且豆腐蛋白屬完全蛋白,不僅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而且比例也接近人體需要,營養(yǎng)價值較高。
毛豆腐味道,歷經(jīng)百年,帶著徽菜自有的特色和文化底蘊走到我們身邊。它沒有鮑翅燕窩高貴,沒有龍蝦海參排場,但它的自然本色,毫無矯揉造作,能化腐朽為神奇,這味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情感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人分不清楚,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