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茹
[摘要]清代鄭運錦之子鄭汝成墓志至今未見著錄。文章在對墓志進行釋讀的基礎上,結合相關資料對墓志的撰文、篆額、書丹者,鄭汝成的家世、生平、后裔進行簡略的考釋。
[關鍵詞]鄭汝成 墓志銘 考釋
南安中憲第位于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zhèn),始建于雍正六年(1728年)前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主要建造者鄭運錦是清代南安石井鎮(zhèn)巨富。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建造鄭成功紀念館時,從建館工地發(fā)掘的數座鄭氏祖墳中發(fā)現了數方墓志銘,其中一方就是《皇清誥授中憲大夫四代大父顯考六十五翁于省鄭府君墓志銘》,墓志主人即為鄭運錦長子鄭汝成。該墓志銘至今未見有著錄。墓志記述了鄭汝成的生平、家世以及后裔情況,不僅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史料價值,而且還有助于了解和充實石井鄭氏族譜。本文試對該墓志作一簡略的考釋,以期拋磚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鄭汝成墓志錄文
鄭汝成墓志分為上下兩塊,長方形。兩塊志石尺寸一樣,均為長53.5厘米,寬27.3厘米,厚1.6厘米。黑頁巖石質,保存基本完整。碑額陰刻篆體“皇清誥授中憲大夫四代大父顯考六十五翁于省鄭府君墓志銘”,墓志志文陰刻楷體。志文除個別字漫漶不清外,基本上完整無損。志文共計110行,滿行21字,共1856個字。第1、2行為標題“皇清誥授中憲大夫四代大父顯考六十五翁于省鄭府君墓志銘”;第3行至第10行為墓志銘撰寫者姓名和官銜;第11行至第110行為志文全文。茲將墓志銘文抄錄并試標點。凡碑異體字和繁體字均改作規(guī)范簡體字(/表示另行,口表示缺一字)。
皇清誥授中憲大夫四代大父顯考六十五翁于省鄭府君/墓志銘/
賜進士,/欽定會魁,/勒授文林郎,知福建漳州府平和縣事,前知泉州府南安縣/事愚弟唐燦頻首拜撰文。/
鄉(xiāng)進士,例授文林郎,揀選知縣,現會試姻弟陳金鷓頻首拜/篆額。/
鄉(xiāng)進士,例授文林郎,揀選知縣,現會試弟制凌云頻首拜書/丹。/
余任武榮,既下車訪問邑中豪杰,邑中人咸嘖嘖稱。/公不置余心慕而未之見也。既而,邑有公事,公偕紳/士見余,衣冠言動循循若孺生,惟其英偉不群之概時/露于眉宇問。然余既簿書口口口公復非公不至聞/其略無由知其詳居。無何余改任平和旋罷事,掌教于/漳,漳于廈隔一水程,公治生之口在焉,謂余為舊邑/主也,時相過泛,因與余為忘年交。余于是乃詳悉其持/身涉世諸大節(jié),愈嘆口公果一時豪杰,人言信不誣也。/公先世居石井始祖隱石公,傳至公凡十余世。簪/纓詩禮代有傳人,近而泛祖奎庵公登賢書任苛嵐,道/文章經濟彪炳一時,又近而祖妣林大恭人以節(jié)著鄉(xiāng)/鄰,聞其事于當道奉/口旌表口口口坊斯真所謂德義之門也。公少負不羈之/才口口口受書即欲希蹤前哲光大先業(yè),慨然有建樹/功名之志。年十五因為尊大人謀服勞乃輟拳業(yè)治計。/然夙夜兢兢懼無以慰親顏,凡來往于臺廈者數十年/精勤常如一日,當與余言海外破濤洶涌孤篷遠征,慷/慨激烈聲色俱壯居恒奉事色笑以孝聞。當余居漳時,/公年過五旬,尊大人己歿,奉侍萱堂依依孺慕,疾病必/親調湯藥衣不解帶。精于形家言,自曾楊廖賴諸地仙/以及近世余吳蔣沈所著書靡不畢究,為親擇吉登高/涉遠,未嘗告瘁既買楊子山以安尊大人窀穸浪筑母/瑩于洋坑鄉(xiāng)而自為盧壙,二以終其晨夕承歡之素。蓋/至情至性發(fā)于自然,故無往非天真爛漫也,生平以禮/自待,以禮待人,遠絕聲色,不立寵幸,親用往來雖習熟,/童褲必具衣冠迎送之,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有古大臣/正色率下之風。既治商不潯楗甲科以顯其才乃援例/田貢監(jiān)生授州司馬加五級/誥授中憲大夫,銜其祖考哲輝公妣張林二太恭人,尊大人/模居公妣黃太恭人皆以公貴潯膺/封典公。昆季四人:其次弟于昌公,三弟歲進士于德公,四弟/邑庠生汝君皆磊落英多。公之捐職也,原欲出其口以為/國家口口垂勛名于竹帛,不幸二三弟中道相棄。黃太恭/人口口衰,公于是乃謀終券而以無所試終為然。/公雖懷奇未展,而其表表于鄉(xiāng)族者究不得沒倘!所謂/是亦為政者非耶?禮有大小宗,公謂是先人之所憑/依也。新廟貌廣蒸嘗春秋朔望盡誠盡禮,又以大宗/動多縻費,命其冢郎竭力再捐南邑鼎新/文廟,公謂是人文所由振興也。捐木石董工役堂廡,門庭/魏然煥然。近因積雨頗多傾圮,復與紳士口口口口口/鄉(xiāng)則建朱子祠于家,則立家塾既以鼓勵其口口口口口/勉其子弟,迄今荀龍薛鳳薈萃一門或口口口口口口/均皆公培植之力也。族之賢子弟讀書能口口口口/禮之遇試必探囊相助其。負才而貧者,公度口口口/存活之俾各緣兮。食力歲終復就中辨其輕重緩急/加贈傀,救其燃眉。昔范文正公置義田以膽族人,公/師其意而行之兮,多潤寡族沾其惠脆。伯客苑于臺,/公念其暴骨無依,歸其樞殯葬之,更為立嗣子俾潯綿/延。于勿替濱海窮民喪葬,不能盡禮往往有子孫流離,/滅絕久而尸骨暴露于沙磧者,/公見之戚然。自近鄉(xiāng)/以外凡十余里皆收而埋之,灰石堅栗累累相望。又匍/匐死喪施舍棺木,分鑣粥以救貧病,修橋梁以便行旅,/凡此者皆。公之仁義所激發(fā)而小試于家,以沾被族/鄰者使幸而效職于朝潯本其素所蘊蓄而大用之。將/仁民愛物所以施,當時而澤浚世者豈其征口?至于筑/清水巖、立寺業(yè)、充僧膳、以及居鄉(xiāng)瑣細善事掐不勝屈/筆不勝書,子姑略而不記云。自漳別,公寄居省邸。每/憶公之行誼口中夜起舞。去歲,公以監(jiān)政赴省,余/幸再晤,相與居游者周年,衣冠言動不異疇昔,而精神/強固,雖少壯不及余,口開復方謂舟。叨/君恩,得遂犬馬之愿,將資公以求政治。誰料今春二月,/公之冢郎以公之訃報矣。既閱月復郵寄公之行/述并以公之墓志請。嗚呼!如公者豈非世之所稱/賢豪間者耶?余即不為公傳而鄉(xiāng)之縉紳先生蓄道/德而能文章者誰不樂為公傳?雅托厚契誼不敢辭/固陋無文不口,以揚公之美聊以存公之實錄云/雨。公諱汝成,字作垂,號楊瞻,別號于省。生雍正戊申/年二月初五日辰時,卒乾隆壬子年二月初五日辰時,/享壽六十有五。娶許氏,以公貴例封恭人拳大夫。子/四:長名標,太學生,娶顧氏續(xù)娶李氏;次登標,業(yè)儒,先卒,/元配黃氏娶高氏;三芳標,邑庠生,先卒,娶陳氏;四清標,/業(yè)儒,娶陳氏。孫九人:其華,業(yè)儒;其葉、其芹、其藻、其葶俱/幼學名標出;其口出口芳標;其模,業(yè)儒,其楷幼學登標/出;蜒廻幼學芳標出;其邦,幼學清標出。曾孫四人:孫振、/孫謀、孫熾、孫浩俱幼學。女三人,女孫二人余繩繩未艾,/婚嫁聘許載其家乘不具詳。今乾隆五十七年,歲在壬子十二月初八日巳時,其冢郎名標等奉/公樞葬于/本縣四十二都領亭格內洋坑鄉(xiāng)前土名龍,附前柑/黃太恭人墳左,從公志也。其坐向分金載在黃太恭/人原志,茲不另詳爰為之。
銘曰 維公懋德黜華崇實孝思永言仁心為質
年少負奇 志存經國 屈居門巷 利濟鄉(xiāng)族
楊山之陽 萱華萎黃 依依存歿 承歡不口
洋坑之鄉(xiāng) 郁郁蒼蒼 卜云其吉 終焉允臧
不孝孤子鄭名標、/清標、/二房杖替孫其模、/三房杖眷孫蜒迫仝泣血稽顙;/眷服孫其華、/其葉、/其楷、/其芹、/其藻、/其葶、/其邦;/功服曾孫孫振、/孫謀、/孫熾、/孫浩仝稽首勒石。/
二、墓志考釋
(一)墓志的撰文、篆額、書丹者
鄭汝成墓志由“賜進士,欽定會魁,勒授文林郎,知福建漳州府平和縣事,前知泉州府南安縣事,愚弟唐燦頻首拜撰文”。由“鄉(xiāng)進士,例授文林郎,揀選知縣,現會試姻弟陳金鷯頻首拜篆額”。由“鄉(xiāng)進士,例授文林郎,揀選知縣,現會試弟制凌云頻首拜丹”。關于墓志的撰文者唐燦,《南安縣志》僅記述了一句:“唐爍山陰進士,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任?!辈⒃诤竺娴男W⒆⒚鳌盃q,民四本為燦”。可知《南安縣志》記述的唐爍即為該墓志銘的撰文者唐燦。從該墓志的內容可知唐燦先后任南安、漳州平和縣事,是位禮賢下士、深得民心的縣事,可補充縣志內容。關于篆額者陳金鷓、書丹者制凌云,從墓志內容可推測出陳金鷓應與鄭汝成有姻親關系,具體是何種姻親關系以及篆額者與書丹者的生平事跡均有待考究。
(二)鄭汝成的家世、生平
根據該墓志銘所述,鄭汝成是石井隱石公(鄭綿)的后代,名諱汝成,字作垂,號楊瞻,于省是他的別號,生于雍正六年(1728年),卒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享年65歲。
除外,墓志還較為詳細地記述了鄭汝成的生平家世。
1.出身于書香門第。墓志記述“公先世居石井始祖隱石公,傳至公凡十余世。簪纓詩禮代有傳人,近而泛祖奎庵公登賢書任苛嵐,道文章經濟彪炳一時,又近而祖妣林大恭人以節(jié)著鄉(xiāng)鄰,聞其事于當道奉口旌表口口口坊斯真所謂德義之門也”??梢姡嵢瓿沙錾碛跁汩T第,其祖父母等先輩都是受人尊敬、富有才干的人。
2.孝敬父母。墓志記述“……奉侍萱堂依依孺慕,疾病必親調湯藥衣不解帶。精于形家言,自曾楊廖賴諸地仙以及近世余吳蔣沈所著書靡不畢究,為親擇吉登高汝遠,未嘗告瘁既買楊子山以安尊大人窀穸液筑母瑩于洋坑鄉(xiāng)而自為盧壙,二以終其晨夕承歡之素”。鄭汝成盡心盡力侍奉母親,并深入研究風水之書,為父母登高選擇吉地,完成父母合葬的夙愿。
3.熱善好施。墓志中多次提到鄭汝成的熱善好施,“……邑有公事,公偕紳士見余……”“……捐木石董工役堂廡,門庭魏然煥然。近因積雨頗多傾圮,復與紳士口口口口鄉(xiāng)則建朱子祠于家,……。族之賢子弟讀書能口口口口禮之遇試必探囊相助其。負才而貧者,公度口口口存活之俾各緣兮。食力歲終復就中辨其輕重緩急加贈魄,救其燃眉……”“歸其柩殯葬之,更為立嗣子俾潯綿延?!?;“自近鄉(xiāng)以外凡十余里皆收而埋之,灰石堅栗累累相望。又匍匐死喪施舍棺木,分艟粥以救貧病,修橋梁以便行旅,凡此者皆?!睆哪怪舅觯梢?,鄭汝成不僅是一位不攀附權貴之人,更是一位熱衷于鄉(xiāng)里事務的仁善之人。他不僅發(fā)動鄉(xiāng)里人修建祠堂,還竭力資助有才學的鄉(xiāng)里子弟;不僅妥善安葬孤獨貧困之人,并且施以稀粥救濟貧苦者,積極修葺橋梁等。
4.關于鄭汝成的封號。墓志內容“既治商不潯筏甲科以顯其才乃援例田貢監(jiān)生授州司馬加五級誥授中憲大夫,銜其祖考哲輝公妣張林二太恭人,尊大人褸居公妣黃太恭人皆以公貴潯膺封典公”,說的是鄭汝成按例被授予“州司馬加五級誥授中憲大夫”,萌及祖父母、父母等三代。鄭運錦致富后歸鄉(xiāng)建造的府邸也因此得名“中憲第”。
5.關于鄭汝成的葬地。墓志記述:“……其冢郎名標等奉公樞葬于本縣四十二都領亭格內洋坑鄉(xiāng)前土名龍,附前襯黃太恭人墳左,從公志也。其坐向分金載在黃太恭人原志,茲不另詳爰為之。”《南安縣志》記載“四十二都:縣西南七十里,……在宋為崇教里,統歸于太平鄉(xiāng)。鄉(xiāng)有十四:……日洋坑……”墓志所述的四十二都洋坑鄉(xiāng)與《南安縣志》所述的一致,通過墓志記述亦可知鄭汝成葬于黃太恭人墳墓左側,其坐向分金等墓葬內詳細信息記載在黃太恭人的墓志上。
(三)鄭汝成的后裔
據墓志記載,鄭汝成在世時已有四子(名標、登標、芳標、清標),其中登標、芳標先卒于其父;九孫(名標生其華、其葉、其芹、其藻、其萼,登標生其模、其楷;芳標生蜒迥,清標生其邦);曾孫四人(孫振、孫謀、孫熾、孫浩)。女兒三人、孫女二人的名字及情況均沒有詳細記述。墓志還記述“其口,出口芳標”,因兩字模糊不清,結合墓志記述鄭汝成有九孫并且名字均已列出,從墓志記述的順序及內容來看,大膽猜測可能是名標有一子出繼給芳標,這樣,墓志所記述的孫子的名字和人數與所述內容吻合。
三、結語
本文通過對鄭汝成墓志進行簡略的考釋,對鄭汝成的生平家世、人生經歷、后裔等情況進行梳理,鄭汝成墓志所述內容得以被世人所知。本文局限于筆者有限的學識,僅作拋磚引玉,期待更多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作者單位:南安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