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麗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250014)
如何發(fā)揮學者在非遺傳承人培訓中的作用
崔麗麗(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50014)
面對近年來非物質之文化遺產項目傳承與保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與現(xiàn)代生活越來越遠,非遺項目異化,非遺傳承人老化等等,文化部開始啟動對傳承人群的普及培訓。而在非遺培訓過程中,需要學者的引導及對培訓方向的把握,否則培訓就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南轅北轍。本文通過分析學者在非遺傳承人培訓過程中所能發(fā)揮的作用,以期對目前全國正在開展的非遺傳承人培訓起到一定作用。
非遺學者;傳承人;保護;傳承;非遺培訓
近年來,相當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面臨著一些明顯問題:與現(xiàn)代生活越來越遠,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持續(xù)下降,非遺傳承人老齡化等。面對這種狀況,在2014年試點成功的基礎上,2015年 11 月,文化部又聯(lián)合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通知》,正式在全國范圍實施傳承人研培計劃。目前,該計劃正在全國各試點高校、機構等穩(wěn)步實施,在培養(yǎng)模式、培訓體系、培訓基地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時,也為傳承人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平臺,增強了堅定傳承下去的信心和決心。
順應這一形勢,在以全國著名非遺專家苑利教授為首的授課老師和承辦單位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屆高校教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及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學課程高級教師培訓班于7月底在貴州黔東南美麗的凱里市成功舉辦,為期11天,包括8天的全國各地非遺專家授課時間和3天的實踐教學。理論教學及時把握了當前非遺傳承人培訓的方向。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老師們精選最典型與原生態(tài)的幾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包括凱里民俗博物館,丹寨縣的蠟染項目、古法造紙項目,榕江的侗布制作、鼓樓建造技藝,從江縣的侗族大歌等,讓學員們切身體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巨大魅力與傳承人精湛的技藝。這是一次全國非遺教育的重要行動,參與培訓的教師和非遺工作人員收獲了豐富的非遺理論和思想,深化了正確的非遺保護觀念,積累了非遺教學和工作的第一手資料,明確了非遺保護的方向,為以后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試點機構培訓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非遺培訓本身沒有錯,關鍵是培訓什么?把握好培訓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毋容置疑,在傳承人培訓過程中,非遺學者是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他們是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掌舵人,為其提供必需的理論支持,避免其脫離正確方向。而第二屆非遺高校教師培訓的開展,正是適應了這一要求,明確和深化了非遺保護的正確觀念。在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中,學者將在以下幾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
1.發(fā)揮其理論研究優(yōu)勢和學術力量,成立非遺專家團隊,為非遺保護與傳承提供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支撐,指導研培計劃順利實施。
文化部和教育部制定的研培計劃的總體要求是“強基礎、增學養(yǎng)、拓眼界”,培訓內容分為五個模塊:課堂教學、考察觀摩、交流研討、實踐訓練、作品展示。
課堂教學主要教授基礎理論和專業(yè)知識,包括非遺保護理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美學原理及美術基礎、原材料知識、相關非遺項目的案例分析和專題鑒賞等。教授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學員的知識結構,樹立正確的非遺保護理念,明確在非遺傳承過程中,應該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而非遺技藝的教授和傳承,則應發(fā)揮傳承人的主導作用,由傳承人自己去完成,比如,在考察觀摩和交流研討環(huán)節(jié),邀請國家級或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講述學習經歷、創(chuàng)作歷程和心得體會,并與高校師生互動交流,互相學習。
研培計劃的指導方向是正確的,但是在具體的培訓實踐中,仍存在培訓宗旨偏離正確軌道的現(xiàn)象,違背了正確的非遺理念。高校培訓應讓傳承人走上講臺,把技藝傳承下去,并且傳承人的講授應該占主體。而不僅僅是由高校老師來培訓他們,甚至改造非遺項目。比如,在培訓唐卡非遺傳承人時,要求傳承人學習素描、色彩、透視等西方美術理論;在培訓紡織類非遺傳承人時,要求傳承人銳意創(chuàng)新,將最時髦的日本卡通形象編織到自己的土布上;在培訓音樂類遺產傳承人時,公開反對傳承人使用工尺譜,世界聞名的侗族大歌,要求加入美聲唱法。這些對非遺項目大規(guī)模改造的做法,違背了非遺本身的傳承規(guī)律,最終只會把非遺改的面目全非,讓傳承人迷失了方向,加快非遺項目的消亡速度。
2.除了文化部和教育部開展的傳承人研培計劃之外,培訓隊伍,擴大宣傳,竭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教育、宣傳,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中得到確認、尊重和弘揚??梢酝ㄟ^以下幾種途徑展開。
2.1向公眾,尤其是向青年、學生進行宣傳和傳播信息的教育計劃,促進保護表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需的自然場所和紀念地點的教育。
2.2有計劃開展有關群體和團體的具體的教育和培訓計劃。包括對傳承人和基層非遺工作者的培訓,也包括對高校教師的定期培訓,不斷提高與充實非遺理論素養(yǎng),尤其是管理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活動。
2.3非正規(guī)的、不定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傳播手段。
3.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
實地調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項基本功。并在調查基礎上寫好調查報告,是非遺保護工作的起點,是非遺研究的起步,也是非遺保護與研究學者成長的搖籃。我國的官方文件亦多次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的重要性,比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手冊》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是 21世紀之初進行的一次大規(guī)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國及各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狀況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普查所得的資料和數(shù)據(jù),作為全面分析國情的重要資料之一,是國家或地區(qū)主管機構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國策的重要依據(jù)。
總之,要想成為一名好的非遺學者,首先要有對傳統(tǒng)文化、對非遺的由衷熱愛。在教學中,熱愛學生,在培訓中,熱愛與尊重非遺傳承人,把正確的理念傳給學生和傳承人,使其向良性方向發(fā)展,這是發(fā)展非遺這門學科的使命。而非遺教師,作為學者,所能做的,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去欣賞和學習傳承人的創(chuàng)作成果。守住傳統(tǒng),守住原生態(tài)是傳承人的本職,也是作為一名學者的責任和良知,學者需要在培訓過程中把握好這個原則和方向,在必要的時候給予有效的理論指導,而不是參與和干涉。
[1]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手冊[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1).
[2]苑利.救命的“臍帶血”千萬要保住—從非遺傳承人培訓說開去[N].光明日報,2016(1).
[3]張昕,黃悅.從理念到方法,從理論到實踐——關于“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的思考[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16(1).
[4]周景義.讓公共圖書館積極參與非遺傳承基地的建設[J].大眾文藝,2009(20).
[5]苑利.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可以創(chuàng)新(三人談)[J].中原文化研究,2015(4).
崔麗麗,2007年畢業(yè)于河北大學,碩士,現(xiàn)工作于山東工藝美院。已發(fā)表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