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睿(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上?!?00000)
?
基于能力本位視角的青少年運動參與動機研究
劉睿
(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上海200000)
兒童青少年運動參與的積極程度是關乎其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他們在校內外能否持續(xù)、自主地進行體育鍛煉行為,是教師、家長乃至社會關心的癥結所在。然而,兒童青少年的活動行為在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其自身對于身體活動乃至體育行為的態(tài)度及其對于自身活動能力的認知,可能都是影響其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
本文基于能力本位的視角,梳理不同研究理論下兒童少年的活動行為與運動動機之間的相關關系,理解“能力”的自我認知在其運動動機中的重要作用。
自我效能理論一般被認為是屬于社會認知理論,主要是研究人們對其自身所具備的組織、執(zhí)行特定活動行為過程能力的判斷,也就是個人確信自己可以成功完成特定情境下的技能或任務的自信程度。同樣,人們的運動自我效能也受到活動環(huán)境、個人能力基礎等因素的影響。
兒童青少年活動行為的選擇與堅持,往往受到效能預期(Efficacyexpectations)和結果預期(Outcomeexpectations)的影響(圖1)。例如,預期自己是否具備參與和順利完成某項運動的基礎能力(效能預期),預期自己是否能夠通過參與運動獲得體能提升或結識朋友等收效(結果預期),這2個方面共同構成了對青少年運動參與行為的影響。而自我效能理論與兒童青少年的活動的密切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3個方面:(1)成就表現(xiàn)(PerformanceAccomplishments)。這種基于個人經驗所產生的效能對運動參與有著最重要的影響作用。(2)替代經驗(VicariousExperience)。主要基于對其他人的觀察以及與自我比較之中獲得的預期結果,也是影響其參與運動的影響因素之一。(3)言語與社會勸說(VerbalandSocialPersuasion)。包括自言自語、他人勸說、場景誘導等內外部的影響信息,自我效能通過每個層面的不同特點在對運動參與的影響中發(fā)生不同的作用。
運動自我效能往往與積極的運動體驗相聯(lián)系,它可以預測兒童青少年的運動參與行為,同時運動自我效能也會因為長時間缺少運動而降低,從而使人們陷入“缺乏運動——缺少運動自我效能——缺乏運動”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因此,自我效能作為影響兒童青少年運動參與的主要預測因素,通過為其提供積極的運動體驗、創(chuàng)造自我提升的環(huán)境、增加與同伴接觸參與運動的機會,可能會從各個層面增強兒童青少年成功參與運動的自信和預期,從而促進其持續(xù)地自主參與運動。
成就目標理論被認為是最普遍應用和最容易被理解的檢視兒童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動機的理論,基于兒童青少年的目標追求和自我認知,其運動動機被分為了“任務取向”和“自我取向”2個方向。“任務取向”往往可以強化和刺激兒童青少年通過學習來提升能力,從而逐步接近目標的達成,增強其參與運動的動機;而“自我取向”使得兒童青少年傾向于自我能力的評估,只有被認為能夠順利完成運動任務或具備優(yōu)于他人表現(xiàn)的能力時,才會促發(fā)其主動參與運動。個人目標取向的傾向性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任務取向”還是“自我取向”的抉擇,而“任務取向”往往與較高的運動動機相聯(lián)系。Biddle則梳理了傾向于任務取向的成就目標理論與較強的運動動機之間的關系,主要反映在:趨向成功的信念、技術和團隊的激勵、父母的任務導向、可評估的行為測試等。
圖1 效能力預期與效果預期關系圖
個人獲得成功可能性的自我感知,決定了運動參與行為的選擇,換言之,之前的行為經驗和個人能力共同影響著兒童青少年是否參與新的活動行為的決策。由此可見,如果父母或教師的引導僅僅是要求孩子運動參與的結果,而不是感受參與運動的過程,兒童青少年可能就被導向為了“自我取向”的成就目標動機,而不利于培養(yǎng)其努力提升自己、接近目標的過程。
Elliot認為成就目標理論也應該同時關注個人能力(自我掌握和良好表現(xiàn)的基本能力)和個人努力(獲得能力提升和規(guī)避缺陷的努力),提出了2×2結構的成就目標調查工具(圖2),其“方法”和“規(guī)避”對運動參與行為具有雙向的互動作用。在所有4個成就目標選項中最高的得分(A),也預示其最積極的行為特征及結果。(表1)
表1 2×2成就目標框架圖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個人獨立自主的知覺是基于內在動機做出決策行為和良好表現(xiàn)的核心所在,通過幫助人們理解個體行為表現(xiàn)的原因,解釋各種動機導致不同的結果,以及支持或破壞人類功能的社會條件。Ryan從3個方面解釋了自我決定理論的主要特征:(1)自主。需要強化的特性,也是個人行為的原由。(2)能力。需要在整理環(huán)境之中有效地互動。(3)歸屬。需要感覺到被關心和認可,并與其他群體或個人相聯(lián)接。自我決定理論主要從這3個方面的心理需求被滿足的狀況來解釋兒童青少年運動參與及其運動表現(xiàn)。
理解人們行為的內部和外部動機始終是自我決定理論討論的重心,內部動機則是自我決定理論認為的最深層次的行為動機來源,是基于一種完全沒有外在利益驅使的表現(xiàn),對于兒童青少年的運動行為而言,應該是內化成為積極生活方式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如圖2所示,自我決定理論包含有各種類型的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和動機缺乏,以及依據(jù)自主性從高到低對應排列的調控機制:認同調控、內攝調控和外部調控。認同調控也就是在不必要考慮喜好程度而進行自由選擇,執(zhí)行重要的、與自我意識相一致的活動行為,也是運動動機的高級表現(xiàn),當體育鍛煉行為成為了生活的必需品,不受強制性和利益性的干擾和驅動。內攝調控是一種不完全內化的調控機制,僅是外部的調控,其所導致的行為表現(xiàn)主要是基于避免犯錯或為了提升自我。外部調控發(fā)生則在個人獨立地為接受獎勵或避免懲罰而產生的行為。顯然,兒童青少年的運動參與行為的干預,需要綜合考慮不同層次的需求滿足,進而有的放矢地實施引導。
圖2 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動機調控
兒童青少年因不同活動類型、參與水平或發(fā)展階段等差異化的客觀存在,要求身體活動相關的健康促進工作需要考慮他們心理活動的不同特點,準確定位,深入研究。過往的研究往往是割裂開來關注每個理論或從單一視角來展開兒童青少年運動參與動機的研究,而多元視角下整合不同理論的研究還值得進一步思考。此外,當前對于活動行為的測量往往是運用計步器、加速計等客觀性測量工具,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雖然精確測量了活動量有多少,但是無法解釋活動內容是什么。對于兒童青少年健康的研究,不僅要知道運動參與的表現(xiàn),更要知道影響和決定了其表現(xiàn)的原因所在。兒童青少年的運動參與動機是鮮明的、主觀性的心理活動,其細微的心理變化都可能導致活動行為選擇的差異,而心理活動的復雜性和多變性難于客觀測量,所以基于這兩點問題,需要長遠地考慮心理活動與運動參與行為研究工具主客觀的適應問題。
參考文獻:
[1]Mulvihill,C.,Aggleton,P.,&Rivers,K.(2000).Physicalactivity'Atourtime':Qualitativeresearchamongyoungpeopleaged5to15yearsandparents.HeathEducationAuthority.
[2]VanWersch,A.(1997).Individualdifferenceandintrinsicmotivationsforsportparticipations.Youngpeople’sinvolvementinsport,57-78.
[3]Biddle,S.J.,Hagger,M.S.,Chatzisarantis,N.(2007).Theoreticalframeworksinexercisepsychology.HandbookofSportPsychology,ThirdEdition,537-559.
中圖分類號:G808.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51X(2016)05-124-02
收稿日期:2016-03-26
作者簡介:劉睿(1989~),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運動心理與健康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