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方明
(廣東省黃村體育訓練中心 廣東廣州 510663)
簡析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特點及訓練方法
駱方明
(廣東省黃村體育訓練中心 廣東廣州 510663)
曲棍球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提升需要以專項體能訓練作為基礎。本文主要從闡述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的必要性入手,對于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的訓練特點和訓練方法進行了分析。
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特點;訓練方法
對于曲棍球運動而言,運動員本身的體能往往是決定賽場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曲棍球運動員的專項體能訓練過程中抓住訓練的特點并且選擇合適的訓練方法就成為了訓練的關鍵所在了。
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有著很高的必要性,以下從有效提升競技成績、進一步把握運動特點、更好地適應比賽節(jié)奏等方面出發(fā),對于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
1.1 有效提升競技成績
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能夠有效的提升曲棍球運動的競技成績。眾所周知隨著中國開展曲棍球的數(shù)十年間,在這一過程中雖然有很多的資源和資金被投入到其中,并且具體的訓練模式和競賽體系也得以建立。但是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實際的曲棍球運動競技成績并沒有得到非常明顯的提升。以亞洲內的成績來說,目前我國的曲棍球競技仍然無法排進前三甲。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我國喜愛曲棍球的群眾不多,群眾基礎薄弱則必然增加這一運動推廣的難度。其次,受到?jīng)]有形成較完善的曲棍球運動理論體系的影響,我國曲棍球運動的訓練和競技水平的提升仍舊有著很長的路要走。
1.2 進一步把握運動特點
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能夠讓曲棍球運動員進一步的把握這一項競技運動的特點。通常來說由于曲棍球的運動需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和專業(yè)的場所內進行,比賽要求運動員能夠在長91.4m、寬55m的場地內保持上、下半場各35min內保持較高的競技能力。因此在這一過程中競技的焦點就是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的控制,而這無疑需要運動員有著足夠的身體體能和競技技巧。根據(jù)之前的有關資料顯示,射門時球的初速度平均為100~120km/h,最快為160~180km/h。這需要運動員有快速的上肢和腰腹的動作速度,因此導致了每一場曲棍球比賽都有著大量的體能消耗,因此在這一前提下提升運動員的體能就顯得極為必要了。
1.3 更好地適應比賽節(jié)奏
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可以使得曲棍球運動員更好地適應比賽節(jié)奏。由于全攻全守的戰(zhàn)術打法在曲棍球運動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普及,這實際上使得在競技過程中運動員本身處于有球和無球對抗時的對抗壓力都進一步增加了。其次,由于在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過程中都有了不斷的進步,因此更多的運動員和訓練人員都開始認識到能成為了曲棍球運動員競技能力構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與此同時,良好的體能也開始成了提高曲棍球運動員技戰(zhàn)術水平和運動成績的重要基礎,為運動員承受更快的比賽節(jié)奏和更高強度的訓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最終能夠達到提升運動員競技能力和延長競技壽命的重要作用。
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特點體現(xiàn)在了不同的方面,以下從有氧能力較差、無氧能力有待提升、爆發(fā)能力較好、力量素質較差等方面出發(fā),對于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特點進行了分析。
2.1 有氧能力較差
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特點:①體現(xiàn)在了部分運動員的有氧能力較差。眾所周知曲棍球競技本身具有的特點是活動距離長并且運氣強度大,因此可以將其稱之為“全面型”的競技項目。②由于一場曲棍球比賽中,打完全場的運動員的需要進行活動總距離合計在6km以上,因此這一數(shù)據(jù)充分的說明了運用有氧代謝供能是曲棍球運動員供能系統(tǒng)的必要組成部分,并且本身也是無氧代謝能力發(fā)展強而有力的基礎。與此同時,由于相對常用的有氧評價數(shù)據(jù)指標通常是最大攝養(yǎng)量,因此這一數(shù)據(jù)本身也成為了曲棍球運動員選拔的一個重要指標之一。
2.2 無氧能力有待提升
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特點還體現(xiàn)在了對于運動員的無氧能力需要進一步的提升。由于曲棍球運動本身屬于對抗性、競技性非常強的項目,在一場比賽中通過會出現(xiàn)大量的攻防頻繁轉換的現(xiàn)象,在攻防轉換的過程中曲棍球運動員的啟動至5m的時間平均為1s,最快為0.92s。這需要有良好的復雜反應速度和啟動速度。并且由于曲棍球的戰(zhàn)術復雜多變,因此這對于執(zhí)行這些戰(zhàn)術的運動員的身體素質也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在這一前提下曲球運動員必須具備良好的無氧能力。無氧能力測試中的最大功率和最大公斤功率反映運動員非乳酸供能能力。
2.3 爆發(fā)能力較好
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特點還體現(xiàn)在了對于運動員爆發(fā)能力有著較好的訓練上。通過對于我國各省市地區(qū)的曲棍球隊伍的爆發(fā)能力和爆發(fā)速度進行調查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男子曲棍球運動員的整體爆發(fā)能力較強,部分頂尖的競技選手可以達到750W的爆發(fā)速度。其次,在對于爆發(fā)能力進行測試的過程中平均功率、平均公斤功率與乳酸系統(tǒng)供能能力有關,因此這也意味著平均功率和平均公斤功率越高,其速度耐力越好,在比賽中忍耐疲勞、保持較強時間競技能力和手感的能力就更強。
2.4 力量素質較差
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特點包括了力量素質較差這一急需改進的方面。發(fā)展絕對力量要用比較大的強度。一般來說,強度應在60~70%,最高可達95%。強度大,練習的次數(shù)就必然會少,按常規(guī)進行重復次數(shù)在9次左右為宜,而均衡型即采用強度75%、重復次數(shù)為6~8次的反復練習。通常來說曲棍球競技運動中的力量主要是指運動員本身的上下肢力量,這一數(shù)據(jù)主要是為了能夠推算出運動員的最大臥推能力和最大深蹲程度。根據(jù)有關統(tǒng)計資料顯示,我國各個省市、地區(qū)的男子曲棍球隊運動員的力量素質仍舊有待提升,因此雖然具有良好的爆發(fā)力,但是如果沒有良好的力量和耐久力仍舊無法獲得良好的競技成績,因此在這一前提下采取相應的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方法就有著很高的必要性了。
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方法是一項系統(tǒng)性的訓練方法,以下從選擇合理的訓練途徑、增強訓練針對性、保證專項技術一致性、做好耐力訓練工作、尋找之前訓練不足點等方面出發(fā),對于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方法進行了分析。
3.1 選擇合理的訓練途徑
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①需要訓練人員選擇合理的訓練途徑。訓練人員在選擇合理的訓練途徑的過程中首先應當著眼于找出提高運動員身體素質的辦法或者是途徑。②訓練人員在選擇合理的訓練途徑的過程中應當對于訓練的方法和訓練的角度進行進一步的優(yōu)化與調整,可以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學習美國等曲棍球競技強國的訓練方法,從而能夠在此基礎上切實的提升訓練的效率。與此同時,訓練人員在選擇合理的訓練途徑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強調速度上的訓練,而更應當在抗疲勞能力和力量上著重強調訓練的重要性。
3.2 增強訓練針對性
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的要點在于增強訓練的針對性。為了能夠提升運動員的體能,有氧耐力的訓練方法一般有5000m、8000m、10000m等不同距離的定時跑。其次,訓練人員在增強訓練針對性的過程中,可以針對我國曲棍球運動員速度耐力差的特性來靈活的采用國外先進的訓練方法,例如可以增加折返跑的時間或者是提升耐力訓練的時間。在這一過程中訓練人員應當注意練習總數(shù)和練習間歇,這些都是耐力訓練中所必不可少的。與此同時,訓練人員在增強訓練針對性的過程中,可以根據(jù)這一競技項目的特點,讓運動員在每一項練習中動力性克制動作與退讓動作相結合,從而能夠在此基礎上切實的提升訓練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3 保證專項技術一致性
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的關鍵在于保證專項技術的一致性。訓練人員在保證專項技術一致性的過程中可以著眼于改善運動員力量素質所要求的機能狀況。其次,訓練人員在保證專項技術一致性的過程中,應當確保力量訓練的要求和采用練習的動作結構與專項技術動作都盡可能的保持一致。與此同時,訓練人員在保證專項技術一致性的過程中應當確保訓練的動作在用力的角度和方向上與比賽中技術動作相吻合,從而能夠在體現(xiàn)力量訓練專項性的同時更好地提升訓練的實效性。
3.4 做好耐力訓練工作
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需要訓練人員做好耐力訓練工作。訓練人員在做好耐力訓練工作的過程中應當對于練習的距離提出了具體而切實的要求。其次,訓練人員在做好耐力訓練工作的過程中應當在跑的整個過程中保持步調一致并且還需要齊聲的高喊口令。這主要是這一訓練能夠有效的提高運動員呼吸深度、難度以及運動員呼吸節(jié)奏與動作節(jié)奏協(xié)調一致,從而能夠在此基礎上有效的避免能源物質過多消耗,最終順利的提高運動員訓練過程中的氧氣攝入量。
3.5 尋找之前訓練不足點
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需要訓練人員進一步的尋找之前訓練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訓練人員在尋找之前訓練不足點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與國外強隊訓練方法的比較來進一步的發(fā)現(xiàn)我國男子曲棍球運動員體能的不足與訓練方法的落后。其次,訓練人員在尋找之前訓練不足點的過程中應當著眼于提出改善我國曲棍球運動員體能不足的訓練方法,從而能夠在此基礎上對于我國曲棍球運動員體能水平的提升起到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綜上可知,體能上的限制對于我國曲棍球運動競技水平的提高有著非常明顯的限制。因此在這一前提下訓練人員需要把握住專項體能訓練的特點和不足,從而能夠在采取針對性方法的同時更好地提升曲棍球運動員的體能綜合素質。
[1]侯正慶.世界曲棍球運動和發(fā)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2(6):33~36.
[2]馬世英.歷史悠久的曲棍球[J].體育博覽,2014,3(12):33~35.
[3]韓春苓,丁玉蘭.曲棍球運動的起源[J].體育文史,2013,1(5):55~57.
[4]高艷華,程冬美,馬國義,等.對制約我國曲棍球水平提高的訓練問題探討[J].中國體育科技,2015,2(41):77~80.
[5]程冬美,于少華,鄢長安,等.曲棍球運動規(guī)律與我國曲棍球運動發(fā)展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4,6(40):67~70.
[6]王電海,宋衛(wèi)軍.我國女子曲棍球體能特點的研究[J].財經(jīng)界(下半月),2013,4(13):56~58.
G849.1
A
1004-7344(2016)04-0033-02
20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