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浪
常想想《龜兔賽跑》
□雪 浪
寓言故事《龜兔賽跑》對于很多人來說已經耳熟能詳。如今,這個故事仍具有一定警示意義。故事中,烏龜知道自己爬行慢,所以不敢怠慢;而兔子仗著自己跑跳速度快,驕傲自滿,停停歇歇,甚至覺得睡一覺也沒關系,最終卻輸給了烏龜。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弊呗肥沁@樣,政績觀也不例外。近些年,急于求成是相當一些官員施政的共性問題。在時間和任務面前,他們一味求快求大,忘記了求穩(wěn)求實。例如,許多地方為了追求城鎮(zhèn)化,不顧市場需求,盲目支持開發(fā)商跑馬占荒,甚至配合開發(fā)商強拆舊城,結果需求跟不上,“鬼城”頻現。究其原因,無非是對國家城鎮(zhèn)化建設政策的長期性、穩(wěn)健性認識不足,恨不得一夜之間豎起形象化的政績標本;為了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許多官員不惜偽造數據,中部某省甚至出現將5.8億元產值上報為44億元、1.1億元主營業(yè)務收入上報為7.8億元的荒誕“政績”,其根源就是官員唯GDP至上、唯速度至上。再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要求下,國家在“十三五”期間打響了脫貧攻堅戰(zhàn)。扶貧摘帽,本是為了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而在個別地區(qū)卻成了某些官員“拼政績”的幌子,不深入考察社情民意,不科學結合資源稟賦,獨斷專行,急于求成,許多好政策落地后變成壞事……
因此,樹立什么樣的政績觀,《龜兔賽跑》啟示我們:“穩(wěn)”才更扎實。
穩(wěn),不似風風火火般惹眼,卻貴在可持續(xù)和保質量。干事情,就怕虎頭蛇尾、半途而廢。俗話說,“做事不怕慢,就怕站”“磨刀不誤砍柴工”,因此,樹立求真務實、科學發(fā)展的政績觀才是為官思維的題中應有之義。推進各項事務需要穩(wěn),穩(wěn)就是均衡、穩(wěn)妥、穩(wěn)健,絕不是讓人消極怠工、停滯不前,更不是唯唯諾諾、瞻前顧后,當縮頭烏龜。追求穩(wěn),并不是只講質量不顧數量,而是質和量的高度統(tǒng)一。
穩(wěn),意味著可能會慢,但勝在扎實有序。改革攻堅,必須穩(wěn)中求進。不然,不知河水深淺,不明水下狀況,匆忙過河就有被險灘阻隔、暗流絆倒甚至溺水身亡的可能。聯想到14年抗戰(zhàn),從戰(zhàn)略防御到戰(zhàn)略相持,再到戰(zhàn)略進攻、奪取勝利,就是一個穩(wěn)扎穩(wěn)打的過程。否則,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一味蠻干,就要付出更大代價,事與愿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干部干事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要“久久為功”。如今,仍有一些干部做起事來求快求大,缺少務實精神。因此,《龜兔賽跑》于官員的政績觀而言,借鑒意義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