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031)
?
大遺址保護與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徐光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031)
摘 要:大遺址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載體,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我國,大遺址保護經歷了一個發(fā)展過程,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保護體系,取得了積極的成果。而國家遺址公園的概念第一次進入文物保護領域,是從2000年國家文物局批復的《圓明園遺址公園規(guī)劃》開始的,這是在大遺址保護實踐進程中的一種創(chuàng)新。應該將遺址保護放在第一位,指引遺址公園的建設。文物保護事業(yè)涉及眾多職能部門,涉及諸多學科,只有各部門、各學科相互協(xié)作,才能做好文物保護事業(yè)。
關鍵詞:大遺址保護;考古遺址公園;文物保護
大遺址,目前尚未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一般而言,大遺址指面積大、文化內涵豐富、學術價值高,對研究古代社會有重要意義的遺址。其種類有聚落、城鎮(zhèn)、宮室、建筑群(含園林)、寺廟(含石窟寺)、手工作業(yè)作坊、工程、陵寢和墓葬群等,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的遺存,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載體,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由于大遺址是國家或區(qū)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是反映社會歷史文化的諸多方面,對研究古代社會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從中國近代考古學誕生開始,其研究目標即是大遺址。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即對北京周口店遺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山東章丘城子崖遺址、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等進行勘查、發(fā)掘。新中國成立之后,50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即對西安半坡、豐鎬、漢長安城、唐長安城,安陽殷墟,洛陽漢魏故城、隋唐城等大遺址開展勘查、發(fā)掘工作。河南省也開始了對鄭州商城遺址的研究工作。這些遺址的工作大多經歷了半個多世紀,今后還需長期繼續(xù)工作。
國家對于大遺址的保護工作歷來重視,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18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即有50處以上的大遺址。截至目前,國務院先后公布的4 29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1 000多處為大遺址,保護工作十分繁重。
大遺址保護經歷了一個發(fā)展過程,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保護體系。大遺址面積大、內涵豐富、學術價值高、需長期工作的特性,與工農業(yè)生產、城鄉(xiāng)經濟建設的發(fā)展產生矛盾,使大遺址的保護始終是文物保護工作的焦點和難點。一貫得到國家的重視。
新中國成立之初,1950年5月,即發(fā)布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令:“規(guī)定古跡、珍貴文物及稀有生物保護辦法”,并頒發(fā)《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之調查發(fā)掘暫行辦法》。其后在1953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fā)布《關于在基本建設中保護歷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特別指出:“各部門如在重要古遺址地區(qū),如西安、咸陽、洛陽、龍門、安陽、云崗等地區(qū)進行基本建設,必須會同中央文化部與中國科學院研究保護、保存或清理的辦法”。這些重要遺址的地區(qū),都是大遺址集中的地區(qū)。1956年4月國務院《關于農業(yè)生產建設中保護文物的通知》,特別明確指出:“全國很多地區(qū)已經確定是革命遺跡和重要的古文化遺址,例如:河南省安陽殷墟、新鄭鄭韓故城、洛陽漢魏故城,陜西省西安市豐鎬遺址、漢城,山東省臨淄縣齊國故城、曲阜魯國故城,河北省邯鄲趙王城、易縣燕下都,湖北省江陵楚郢都、紀南城,云南省大理縣南詔故城,內蒙古自治區(qū)寧城縣遼大明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哈拉和卓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以及歷次革命戰(zhàn)爭中有重要紀念價值的地點。在上述遺址進行農業(yè)生產基本建設規(guī)劃的時候,必須征得文化部同意,以避免遺址的破壞”。《通知》中指出的這些大遺址,以后都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發(fā)布《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是根據中國國情,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文物保護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頒布的第一個行政法規(guī)。明確保護文物的范圍和對象,按國家、省、縣(市),分級公布文物保護單位,并劃定保護范圍、作出標志說明、建立科學記錄檔案,明確文物保護不改變原狀的原則,為中國特色的文物保護奠定了基礎。同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共計180處)。1963年4月文化部頒布《文化保護單位保護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提出“必須對文物保護單位劃定必要的保護范圍,作出標志、說明,建立科學記錄檔案和組織具體負責保護人員”[1],即簡稱為“四有”,并提出:“為解決與生產建設的矛盾,更好地發(fā)揮文物的作用,要進行文物保護單位的規(guī)劃工作,以便納入城市或農村建設規(guī)劃”[1],在這里明確提出文物保護單位的規(guī)劃工作。
1964年3月文化部在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召開的“大型古遺址保護工作座談會”,是在1961年發(fā)布“保護條例”,公布第一批國保單位之后召開的,意在總結交流經驗,推動大遺址保護工作。主要推動“四有”工作,研究大型遺址的保護規(guī)劃。會議計劃1968—1969年完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工作。后因“文化革命”中止[2]?!拔幕锩逼陂g,文物包括大遺址,遭到嚴重破壞。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文物保護工作重新走上軌道。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62處)。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并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這是國家公布的第一部保護文物的法律,是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并使之上升到法律層面。為貫徹文物保護法,保護大遺址,1983年10月,國家文化局在山東曲阜召開全國古城址保護工作會議,會議主要是交流經驗,提出問題、提出解決辦法、討論管理條例(草案),進一步加強大遺址保護??偟那闆r是國保單位保護較好,如:內蒙古遼上京遺址、邯鄲趙王城遺址等城內土地征為文物保護用地,無居民及工農業(yè)生產。會議還介紹曲阜魯故城用勘探的方法,劃分出重點保護區(qū)和一般保護區(qū),同時會上提出建設控制地帶的劃分,豐富了“四有”的內容。燕下都遺址的保護經驗,主要是發(fā)動群眾組織義務文保員,防止在城墻、夯土基址開荒、取土,阻止盜墓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時著重討論了西安、洛陽、安陽等城市的大遺址保護(見徐光冀參加會議的《工作筆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fā)展和深入,1992年在西安召開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中央提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方針,以后又增加“加強管理,合理利用”形成十六字文物工作方針。這一方針載入到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2002年)。這是對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重點發(fā)掘,重點保護,既對基本建設有利,又對文物保護有利的方針”(1961 年3月4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指示》)的一個重要發(fā)展,使文物保護工作進入一個新階段。1992年三峽工程啟動,為保護三峽文物,編制三峽工程文物保護規(guī)劃,保護項目1 087項,這是在我國大型基本建設中,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的文物保護規(guī)劃(該規(guī)劃已于2010年由三峽出版社正式出版)。同時,國家文物局主導編制大遺址保護規(guī)劃,經國家文物局審批,省政府批準公布,作為法規(guī)性文件執(zhí)行,納入城鄉(xiāng)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將大遺址保護實際由文物行政部門為主導,變?yōu)楦骷壵疄橹鲗?,加大了保護力度。
2005年國家文物局編制了《“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總體規(guī)劃》,將100處大遺址納入保護規(guī)劃。以后又增加到150處。由中央主導,地方配套,并投放專項資金,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同時國家文物局在洛陽、無錫、西安、杭州召開有關大遺址保護的會議和論壇,開創(chuàng)了大遺址保護的新局面,并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大遺址保護規(guī)劃的編制與實施[3-4],是大遺址保護的有效舉措。全國4 000多處國保單位需制定保護規(guī)劃,其中1 000余處大遺址的保護規(guī)劃的編制難度很大,更有數千處省級保護單位的保護規(guī)劃也需要制訂,因此保護規(guī)劃的工作已成為一種新行業(yè)。國家文物局發(fā)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規(guī)劃編制要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guī)劃編制審批辦法》,規(guī)范保護規(guī)劃的編制。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著良莠不齊,現就筆者近年參與規(guī)劃編制和論證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以下一些意見和建議,供同行參考。
(1)大遺址保護中對遺址本體保護是第一位的,本體受到破壞,就談不到其他了。同時注重環(huán)境的保護,包括歷史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
(2)考古勘探發(fā)掘和研究是大遺址保護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連起碼的保護范圍、重點保護區(qū)、一般保護區(qū)、建設控制地帶都不能確定。
(3)保護規(guī)劃的編制要從遺址的實際出發(fā),把握其特點,深入研究遺址的歷史和價值,準確評估保存狀況,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文字要準確規(guī)范。切忌按保護規(guī)劃要求逐條回答,千篇一律。甚至有的規(guī)劃,照搬、照抄別人的規(guī)劃,極不嚴肅。
(4)大遺址以土遺址為多,給保護帶來困難。在目前的條件下,地下遺跡仍應以回土填保護為主;地面遺跡保護應以物理材料為主,如城墻、臺基,用土料包、培、填(含土坯),覆土植草,錨芊等方法。支持對化學材料的研究和實驗,但用于文物本體時一定要慎重,應具有可逆性。
(5)展示必須以保護本體為前提,可有多種方式,如:保護棚(圖1)、露明、模似、標志等,根據遺址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方式。保護棚不宜高大,最高的境界應是“有似無”,避免喧賓奪主。
(6)規(guī)劃編制應采取合作的方式。要與在遺址工作的文物考古機構和學者合作,他們是最了解遺址的實際和特點的。當然,同時也要與其他方面的學者合作。
(7)遺址博物館應建在保護范圍之外,不宜大,要考慮運營成本。其功能集保護、研究、展示、管理為一體。主要展示為該遺址的出土遺物、遺跡和模型,內容切忌龐雜。
(8)文物用地要適當,要考慮國家基本農田。遺址保護范圍內的民居、耕地,只要不損害地下文物的,可繼續(xù)居住、耕種;可不搬遷的民居,暫不搬遷;種植物品種可根據規(guī)劃要求適當調配。
保護規(guī)劃公布實施后,還需有相應的檢查監(jiān)督制度,經費的審計制度,以保證保護規(guī)劃實施。
圖1 邱承墩原址保護展示大棚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在大遺址保護實踐進程中出現的新生事物,是一種創(chuàng)新。遺址公園的概念,進入文物保護領域是2000年國家文物局批復的《圓明園遺址公園規(guī)劃》。2001年國家文物局《文物事業(yè)“十五”發(fā)展規(guī)劃和201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稱為“大遺址保護展示園區(qū)”。2009年12月,國家文物局制訂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試行)》,將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定義為“是指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huán)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的示范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說明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有條件的,有兩條具體條件是硬指標:一是要有經省政府公布的文物保護規(guī)劃;二是要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的長期考古計劃,并要專門制定符合保護規(guī)劃的遺址公園規(guī)劃。2011年10月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12項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23項立項名單。2013年12月17日,國家文物局,又公布了第二批12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同時又公布了31項立項單位,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遺址公園提出之初,引發(fā)了一些爭議,主要是擔心建設遺址公園會損害遺址本體,其間也確有過這種現象。筆者認為這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在實踐中將遺址保護放在第一位,指引遺址公園的建設,不斷地總結經驗,將這項工作做得更好。
圖2 高句麗考古遺址公園丸都山城核心區(qū)
圖3 三星堆博物館俯瞰
圖4 秦始皇陵外景
公布的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各有特點,有些遺址公園對本體和環(huán)境保護做得很好。高句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圖2),王陵及墓葬區(qū),實施對遺址本體和環(huán)境保護,用多種展示手段,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三星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圖3),將城址實施了完整、真實地保護,遺跡展示主要是模擬展示,考古研究工作可長期有計劃地進行,遺址博物館老館顯得高大,新館則為隱蔽性的,休閑區(qū)在保護范圍之外,環(huán)境優(yōu)美,參觀游客眾多,取得很好的社會經濟效益。秦始皇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也是做得很好的,取得了很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它突出了秦始皇陵墳丘本體(圖4),但周圍的建設應更簡約一些。鴻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將遺址實施完整、真實的保護,目前的展示為遺址博物館(含現場展示),保護范圍內居民整體搬遷,種植調整為農業(yè)生態(tài)展示區(qū),考古研究工作可長期有計劃地進行,休閑區(qū)在保護范圍之外的吳文化博覽園。金沙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于成都市區(qū),保護難度很大,當地政府調整建設規(guī)劃,置換回購土地,對遺址實施整體保護,并有部分遺跡展示,建立體量適宜的遺址博物館,考古工作可長期有計劃進行,取得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圖5)。但可惜玻璃保護棚修建顯得高大,論證時曾提出意見,仍感降低程度不夠。筆者認為這些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值得倡導的。也還有些做得不夠好的,比如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明堂保護棚內夯土已有開裂;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宮門保護建筑內夯土開裂,應采取覆土措施使文物本體(夯土)避免進一步損壞。
圖5 觀眾走進原狀保護的遺跡現場參觀
公布的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同樣各有特點。筆者認為曲阜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漢魏洛陽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大運河南旺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釣魚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做得很好的。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有缺陷的,它的保護棚過于高大,評審時提過意見,但只做了小的修改,有喧賓奪主之嫌。
目前在編制大遺址保護規(guī)劃中,相當普遍的都提出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實際是不同的兩回事,不要混在一起。大遺址編制保護規(guī)劃是普遍性的,都需要制定的;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是有條件的,是少數的,是要另外申請立項的,需另行編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guī)劃,實施后,最后經過評定批準。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由人類創(chuàng)造或與人類活動有關的一切有價值的物質遺存,是人類歷史文化的載體,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其性質具有不可再生性,是民族、國家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實物見證,是愛民族、愛國家、愛鄉(xiāng)土的具體生動教材。愛民族、愛國家、愛鄉(xiāng)土從來都是具體形象的,而不是的抽象的。其范圍包括可移動的和不可移動的物質遺存,其年代不僅包括古代,也包括近代、現代與當代。激勵人民群眾熱愛自己的民族、國家、鄉(xiāng)土,從而激勵人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因此國家設立專門機構管理文物保護,制定法律保護文物。但文物保護事業(yè)不僅是某個部門的事,而是涉及社會各個不同的職能部門,涉及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古建筑學等社會人文學科,也涉及物理學、化學、工程學、文物保護科學等學科,只有各部門、各學科相互協(xié)作,才能做好文物保護事業(yè)。
(原文刊登于《中國文物報》2016年2月26日5版)
參考文獻
[1]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事業(yè)法規(guī)文件匯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2]李曉東.1964年“大型古遺址保護工作座談會”述略[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1(4):21-23.
[3]張忠培.考古學與文物保護[N].中國文物報,2015-07-03(002).
[4]徐光冀.區(qū)系理論在遼西的實踐[C]//蘇秉琦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Great Site Protection and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Construction
XU Guangji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31,China)
Abstract:Great site is the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carrier,it is a valuabl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In China,the site protection has undergone a process of development,and gradually form a protectiv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achieved positive results.The concept of National Heritage Park for the first time to enter the field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from the 2000 National Heritage Board approved the "Yuanmingyuan Ruins Park Plan" beginning,this is a great site to protect innovation in the practice process.Should be site protection in the first place,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Relic protection involvesmany departments,involvesmany disciplines,only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and disciplines ofmutual cooperation,in order to bette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Key words:great site protection;archaeological site park;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志碼:A
作者簡介:徐光冀(1935-),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考古。E-mail:xu-guangj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