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永彤 攝/陳果
?
原汁原味老豆腐熱氣騰騰祈“多福”
文/朱永彤 攝/陳果
豆腐,營養(yǎng)又簡單,
是我們中國人很喜歡的家常食物。
要過春節(jié)前,皖南黃山地區(qū)的很多農戶家中
至今保留著做豆腐、迎新春的老傳統(tǒng),
因為豆腐的諧音寓意著“多福”,
作為新年的第一道菜再好不過了,
熱氣騰騰做豆腐的過程
也為家中增添了不少喜慶氣氛。
選擇優(yōu)質黃豆作原料是決定豆腐口感的關鍵,黃山地區(qū)的人們偏愛“六月黃”,“六月黃”具有皮色青黃,豆瓣晶瑩,顆粒飽滿,如珠似玉等特點,制成的豆?jié){、豆干、豆腐和豆筋潔白無疵,油嫩可口。
“目”是絲網的規(guī)格單位,是指 1 英寸(25.4毫米)的長度上,有多少個孔。目數(shù)越大,網就越細,濾出的豆?jié){點出的豆腐就越細嫩。
干黃豆的泡發(fā)需要12小時以上,農戶們通常前一天晚上泡發(fā),第二天一大早開始磨豆。機械化取代了原始的毛驢拉磨,十斤黃豆只需數(shù)分鐘就能磨好。
磨好的豆?jié){很濃稠,需要加開水沏一下,均勻攪拌。
過籮,就是在大鍋上放兩條扁擔,扁擔上放一個箅簾子,箅簾子里鋪上一條豆腐過濾網布,將沏好的豆?jié){倒入,倆人盡全力擠壓,待豆腐包內漿全部被擠出之后,俗稱的過籮就結束了。過籮后,籮上剩下大量豆腐渣,加冷水可以再擠出一盆豆?jié){,這盆冷漿留以備用。
冬日清冷的早晨,香甜醇厚的豆?jié){實在誘人,大家顧不上燙口,小小的一碗很快見底。
籮下的漿絲滴入鍋里,等到豆?jié){滴盡,蓋上鍋蓋,此時只需靜靜等待豆?jié){煮沸。當鍋蓋開始微微顫動,豆?jié){就燒開了,大姐掀開鍋蓋,鐵勺一舀,一鍋奶白的豆?jié){便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喜甜的還可以加些白砂糖。
滾燙的豆?jié){并不適合點鹵水,這時此前備用的冷漿便派上了用場。將一盆冷漿倒入,豆?jié){溫度降至合適后,才可進入做豆腐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點鹵水。準備適量涼水把鹽鹵稀釋, 一只手用鍋鏟攪和,另一只手略微傾斜,金黃色的鹵水就淅淅瀝瀝地摻進豆?jié){里,至于點多少要憑經驗、憑眼力。這可是一個技術活,點少了,豆腐太嫩,湯湯水水拾不起來;點多了,豆腐硬梆,失去了顫顫悠悠的質感,俗稱點老了,豆腐就做砸了。
鹵水點好,可以看到豆花形成的過程,白色的豆花慢慢浮了起來,液體是清澈的淡黃綠色,樂意吃豆腐腦的就可以直接盛來吃了。
把豆花一盆一盆地舀到已經鋪好網布的特制模具里,蓋好木板,上面再壓一塊重物。等上個2小時,豆腐就做成了,用刀橫一刀、豎一刀切成方塊狀,一股濃郁的豆香隨即彌漫開來。一個上午的時間,10斤黃豆做出了25塊豆腐,村民們說做豆腐是一門技術活,雖然勞心費力卻又樂在其中。
超市密封盒裝的嫩豆腐,滑嫩貌美,但經不起磕碰,拿出時要十分的小心,只合適燉湯。農家老豆腐就不這么嬌氣了,其刀切似玉,墜地不碎,瓷瓷實實,涼拌、爆炒、煎炸,道道美味。在黃山民間,人們還流行將豆腐抹上鹽水,在上部中間挖一小洞,放入適量食鹽,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使鹽分逐漸吸入,水分也漸曬干,這種曬制的豆腐被稱作“臘八豆腐”。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松軟,味咸帶甜,又香又鮮。
每當年關臨近,農家就為做豆腐忙得團團轉,他們從沒想過放棄老輩們代代相傳的手藝。恰恰是這樣無心的堅守,才讓中華傳統(tǒng)美食有了更加久遠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