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春
但凡接觸過文學的人,都不得不嘆服魯迅的偉大以及他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不可撼動的地位。他的文章或嬉笑怒罵,或諷刺嘲笑,或深情懷念,語言風格犀利,多抒寫自己強烈的愛國熱情,透露出鮮明的時代氣息。
與以往的文章不同,《魯迅自傳》卻寫得猶為“冷靜”。50年的傳奇經(jīng)歷,濃縮在不足千字的短文中,短小到易使人忽略它對認識魯迅的重要意義;它行文簡約,簡約到以致極可能被低估其獨特的教學價值。但這篇不起眼的短文背后卻站著一個大寫的人,平靜的敘述中隱藏著一個波瀾起伏的世界。
如果按照原來的教學經(jīng)驗處理,不外乎是立足于本單元的重點,從傳記的特點與寫法入手,了解作者寫作的背景,照本宣科說說魯迅傳奇的一生,引導學生體會本文言簡意豐的特點。這樣的教學四平八穩(wěn),重點倒是能準確把握,但由于時代的局限性,學生對魯迅知之甚少,并對他的作品有種敬畏感,因此多是敬而遠之,教與學的過程難免枯燥無味。那么,怎樣抓住一個教學契機,讓學生真正地走進魯迅的世界,在知人論世的基礎(chǔ)上深刻理解魯迅的思想內(nèi)涵呢?在教學中,無意間抓住了一個很好的契機,讓原本無趣的課堂迎來了一抹亮色。
課堂上簡單的導入后,讓學生粗略地說說他們所了解的魯迅,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學生能說出一些相關(guān)的文學常識,但對于魯迅的生平與相關(guān)的經(jīng)歷卻知之甚少。教師沒有像往常那樣對魯迅其人詳細地補充介紹,以免給學生先入為主的印象,把知識的傳播變成了一種灌輸,而是宕開一筆,帶領(lǐng)學生按時間順序梳理了魯迅先生的經(jīng)歷。
綜觀全文,先生的經(jīng)歷可謂多矣,坎坷多變,尤其是他工作時的經(jīng)歷:“我一回國就在浙江師范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第二年就走出,到紹興中學堂去做教務長,第三年又走出”;“我做了師范學校校長,后教育部長招我去做部員,移入北京,兼任北京大學、師范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生的國文系講師”;“后到廈門,去做廈門大學生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廣東做了中山大學教授,四月辭職,九月出廣東”。這些豐富而傳奇的工作經(jīng)歷,讓學生唏噓不已,議論紛紛。
打鐵趁熱,教師拋出了一個問題:“了解了魯迅的一生,你們有什么感觸?請用最精練的語言概括?!币皇て鹎永?,學生思維很活躍,各種答案層出不窮:“很有才華”、“家道中落,寄人籬下”、“多變,不夠?qū)R弧薄ⅰ盀t灑”等。這時,有學生慢條斯理地回答道:“可以用四個字概括,‘有才任性”。全班頓時爆發(fā)出一陣熱烈的掌聲,可見大家對這種觀點是肯定的,甚至是贊賞的。教師久久地盯視他們,笑而不語,只是板書了“有才任性”四個字,并打了個大大的問號。剛才還沸騰的教室,頓時一片寂靜。
教師因勢利導:“都說魯迅有才,我認同,但說到任性,老師反對。為什么呢,容老師賣個關(guān)子,請同學們再讀文章,找出依據(jù)來,我想看看誰是我的知音?!鞭撊徊煌挠^點,平等親和的要求,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學生立馬捧讀課文,托腮蹙額,凝神思考。教師很高興,因為這寂靜之中也是一片沸騰。
慢慢地,學生開始發(fā)言,教師對學生的發(fā)言予以總結(jié)、完善,找出下列依據(jù):
1.“第二年就走出……第三年又走出,沒有地方可去,想在一個書店做編譯員,到底被拒絕了。”“就”表明時間之短,“又”表示重復,“到底”意為最終,語含失望的意味。這段話寫出了政局的混亂、社會的黑暗,表現(xiàn)了作者與現(xiàn)實不相容的失望、苦悶與無奈之情。
2.到一九二六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語堂的幫助逃到了廈門,去做廈門大學教授。“不好”,重話輕說,舉重若輕,體現(xiàn)出魯迅對反動文人和軍閥政府的蔑視。
教到這里,學生提出了一個困惑:魯迅先生在當時究竟遭遇了什么?教育的最佳時機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師抓住契機,適時出示了《自嘲》與《自題小像》兩首詩,結(jié)合相關(guān)的詩句,講述了魯迅先生生活的時代背景,有側(cè)重地講述了與課文相關(guān)的先生的經(jīng)歷?!凹囊夂擒醪徊欤乙晕已]軒轅”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鴻鵠之志的寫真,更是其矢志不渝、畢生實踐的人生格言。這壯美詩句的字里行間,跳蕩著一個偉大的靈魂。
至此,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學生懂得了魯迅求學時三次轉(zhuǎn)變的根本原因:他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不停摸索,看似“不夠?qū)R弧保瑢崉t這多變中有一點是永遠不變的,那就是先生救國救民的愛國情懷永遠不變;學生明白了先生“有才”不假,但這“任性”“瀟灑”中卻是對現(xiàn)實的失望與抗爭,這看似平淡質(zhì)樸、輕描淡寫的語言背后,卻浸透了一個革命斗士的冷峻與憤激。同時,學生也了解了自傳的寫作特點,即以時間為序,言簡意賅,內(nèi)涵豐富。
任何一篇文章,作家的生命高度都是如此深刻地決定著作品的深度。要想有效地指導學生由“淺閱讀狀態(tài)”進入“深閱讀狀態(tài)”,那么教師就要善于抓住課堂中的教育契機,以“平等者中的首席身份”,引領(lǐng)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方向,“以一發(fā)動全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語言深處,去體會語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