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洪
摘 要:中國百姓對虎的崇拜源遠流長,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以虎為形象的藝術(shù)品,有關(guān)虎的各類造型和神話傳說精彩紛呈,為我們研究古人審美觀念提供了實物例證。關(guān)鍵詞:賀蘭山西峰溝;老虎巖畫;虎符;崇拜祭祀;鎮(zhèn)宅物;民間信仰虎,性兇猛,是威武和勇敢的象征,在我國古代,先祖?zhèn)儼阉鳛橐环N護衛(wèi)神獸,以便祛病避災(zāi),祈求幸福,在藝術(shù)作品中,虎是重要的創(chuàng)作題材,深得百姓喜愛?;⒌男蜗笤谖覈鴰浊甑臍v史發(fā)展過程中占據(jù)著顯著的地位,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虎文化,成為重要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題材,其形象廣泛流傳于文學、雕塑、繪畫、民俗和神話傳說等各個領(lǐng)域,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寧夏賀蘭山西峰溝里不到10平方米的崖壁上,鑿刻著三幅老虎圖。即橫76厘米,縱53厘米,雄虎馱著一只小虎的“父子虎”;橫76厘米,縱31厘米,雌虎后面跟著一只小老虎的“母子虎”;橫43厘米,縱26厘米的小老虎圖。巖畫中老虎個個威武、勇猛,“尖爪鐵尾,鋼牙利齒”,真有種讓人不寒而栗的敬畏。這三幅老虎圖,根據(jù)有關(guān)專家認為是距今6000年的舊石器時代的藝術(shù)家們用線條勾勒的方法所鑿刻的。它具有古拙淳樸的風貌,造型概括簡潔,輪廓突出鮮明的融寫實與寫義的繪畫特點。6000多年的老虎巖畫,是形成我們虎文化的母體,亦可稱作藍本。如商周時代的青銅器,漢代的陶器,都鑄(繪)虎、鹿等動物的形象,這是從母體脫胎而來的延續(xù),或稱作藍本的衍生。老虎屬貓科動物,體長1.6米至2米,尾長1.1米。是一種生性威武、勇猛的肉食動物。它的前額有似“王”字的斑紋,故有獸中之王之稱。老虎被先民們作為“神”來崇拜的。根據(jù)東漢(公元25~220年)鄭玄注本的《禮記效特篇》稱:“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野豬)也,迎而祭之也”。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馬丙安教授曾指出:“漢民族的先民們對虎一直是敬畏的,早在周代年終大祭祀萬物時,就包括祭祀老虎。認為老虎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保護神,老虎能吃掉禍害莊稼的野豬”。其實早在3000年至6000年的新舊石器時代,先民們將老虎的形象鑿刻在崖壁上進行崇拜。先民們鑿刻巖畫并非是抽象的概念,相反是一種實際存在。這是先民們過著狩獵、采集的低下生活的一種社會反映,也是“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的產(chǎn)物。進入文明的農(nóng)耕時代,即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人們對大自然及其物種的演變認識有所提高,對“虎”作為半神半獸來進行崇拜和利用。由于人為宗教的滲透,在廟宇里用布料繪畫或用泥塑的人物化的“黑虎靈官、白虎靈官”進行祭祀。這是原始宗教的延續(xù)傳承,也是人造“神”的一種社會心態(tài)反映,是人為宗教的產(chǎn)物。在石嘴山地區(qū),由于受人為宗教“修行養(yǎng)性,成仙成道”的誘惑,老虎已脫去獸胎成仙,并且擔任規(guī)勸人們成仙成道的牽引者,加上黃河文化的潤色,而流傳著一首“不見黃河心不甘”的民間故事。故事的大意是,很久以前,在黃河邊住著一家姓黃的老倆口,靠磨豆腐過日子。老黃四十五歲那年老伴生了個兒子,起名叫黃河。老來得子真是人生一大喜事。黃河五歲那年,突然一陣黑旋風把他卷著向西北方向跑了。老倆口急得馬上向西北方向追去……這時,在賀蘭山的一個山洞里,白虎對黑虎說,“你把黃河背來,人家爹媽快想瘋了,趕快送回去吧!”太陽落山了,老倆口回到家里,見兒子在屋里玩耍著,真是又哭又笑的說,“一陣風把你卷到哪里去了?”黃河說,“我到虎哥哥那里去了?!崩蟼z口不相信地說,“你不要哄老爹老媽——”“真的,爹,媽,我不哄你們,我真的到虎哥哥那里去了。”說完從口袋里掏出兩個小餅子送給老倆口,“請爹媽嘗嘗吧?!崩蟼z口吃著,品著真有股仙氣呢。從這以后,三天兩頭黃河到虎哥哥那里去玩耍,老倆口也就習以為常了。轉(zhuǎn)眼十八個年頭了,黃河長成了一個天庭飽滿,地額方圓的英俊少年。打從爹媽過世后,他就和黑虎、白虎住在一起,決心修成神仙。也真是凡是皆有定數(shù)。黃河由虎哥哥駕云送到盧員外家看戲,和盧員外的女兒盧鳳英一見鐘情的私定終身。兩個人對著明月撮土為香發(fā)誓,“天塌地毀黃河干也不變心。”黃河回到虎哥哥的洞里,哪里還有虎哥哥呀,他抬頭一望,見墻上寫著四句話:黃河本當修成仙,心不虔誠也枉然。莫貪紅塵男女情,迷途知返不算晚。黃河看后,知道這詩是反對他與盧鳳英的姻緣。他當即也寫了四句話表示自己的決心:黃河鳳英結(jié)姻緣,天塌地毀心不變。紅塵男女情相連,迷途不迷在人間。黃河下山直奔盧鳳英的家鄉(xiāng),請人去盧員外的家提親,由于門不當戶不對,身無分文房無片瓦的黃河遭到盧員外的拒絕。而盧鳳英大膽的站出來表示,女兒誓死嫁給黃河,爹媽不答應(yīng)我就只有一死。盧鳳英真的被盧員外逼死了。而虎哥哥掐指一算,深知黃河、盧鳳英還真有段不了之情,就一陣風把黃河送回石嘴山的家里……虎文化的內(nèi)容真是豐富多彩的。把自己視為真龍?zhí)熳拥幕实郏鲇谝环N政治目的,利用老虎的威武,勇猛把能征慣戰(zhàn)的武士們,以老虎的名義而進行褒獎。如漢代有“虎賁中郎將”;三國的蜀國把關(guān)、張、趙、馬、黃冠以“五虎”上將的頭銜。清康熙年間設(shè)置600萬人的“虎槍營”,專任扈從圍獵工作。帝王們用銅制作成老虎形狀的“虎符”,背鑄有銘文“甲兵之符,右在君,左在杜①”是授于臣屬兵權(quán)和調(diào)發(fā)軍隊的信物憑證。虎符分兩半,一半在中央軍事長官手中;一半在地方軍事將領(lǐng)手中。調(diào)發(fā)軍隊時,須有持符使臣驗合才能生效。用虎符調(diào)兵遣將盛行于戰(zhàn)國、秦、漢時代。傳世有“新郪符”等。到唐代基本上不用了,宋、元、明、清則用皇帝的圣旨進行軍隊的調(diào)動。俗話說,“老虎不吃人,威名在外”,明、清時代民間按照虎符的形狀,用黃銅鑄造出一種背無銘文的鎮(zhèn)宅物,放置在供神桌上進行祭祀,目的是驅(qū)邪鎮(zhèn)魔,保一家平安。老虎威武、勇猛,捕食殘害莊稼的野豬,但其傷害人畜的兇殘,千百年來成為人們抒發(fā)褒貶情緒的藍本??桌戏蜃佑小翱琳陀诨ⅰ钡倪z訓。文人們則用“虎虎生風”、“如虎添翼”、“虎背熊腰”等來褒獎壯士。民間則創(chuàng)造出“老虎戴佛珠——假充善人”,“老虎拉車——沒人趕(敢)”,“老虎嘴上拔毛——找死”;“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衣”,“虎廋雄心在”等的歇后語及俗語。民間還創(chuàng)造出幾則典故。如“為虎作倀”,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其鬼為倀,誘人以供虎食。因為有了為虎作倀的故事,來比喻給惡人幫兇?!跋律降睦匣⑹苋邸?,專說一只兇殘的白額虎,傷害了很多人畜,它依仗自己的勇猛、威武,竟下山來逞能,結(jié)果被幾只牧羊犬將其活活咬死,而留下這則典故。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虎神”的敬畏逐漸淡化了。時至今日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科學意識的增強,把虎視為“神”的理念基本消亡了。但作為民俗文化一項內(nèi)容的民間信仰,它是從漁獵、采集、游牧或農(nóng)耕文明社會傳襲下來的文化遺產(chǎn),是屬于非物質(zhì)文化的范圍,其中有一定的合理內(nèi)核。在文化發(fā)展中也發(fā)揮了特定的歷史作用。勿用諱言,民間信仰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即是科學發(fā)達的今天,宇宙間也有大量人類未知或至今無法認知,無法解釋的領(lǐng)域。注釋:①杜,即杜國,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其國君被周宣王斬殺。一說是“唐杜氏”亦稱“蕩杜氏”被秦寧公斬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