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
摘 要:本文對甘南藏區(qū)館藏銅鏡、錢幣作為可見、可觀、可證的物質遺存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從其原始的形態(tài)入手,去分析不同時期銅鏡和錢幣的內(nèi)涵和功能特征從而進行古代文化遺產(chǎn)考究進行文化研究。
關鍵詞:古代美術;遺跡;銅鏡;錢幣
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館有一批館藏銅鏡,其中主要有:
第一,尚方柿蒂乳丁神獸靈禽鏡:這面青銅鏡直徑13.8厘米,緣厚0.4厘米,緣臺寬2.1厘米,鈕高0.8厘米,鈕徑1.5厘米。鏡面中心微外凸,背面緣臺上有五圈不同紋飾,呈同心圓紋,組成素面、鋸齒和雙折線紋相間的紋樣,臺下中心為圓形鈕,其外為四瓣柿蒂紋,外為矩形紋,每邊有丁字紋、兩個乳丁紋飾,臺內(nèi)緣有斜坡面,施兩道弦紋,其外為輻射狀短線紋,其中有一圈篆書陽文曰:“尚方作竟(鏡)大毋傷,左龍右虎辟不羊(祥),朱鳥玄武利陰陽,子孫備具居中央,長保二親樂富昌,宜候王兮”。再其內(nèi)各有兩對直拐角相間布置,其中分別有八只朱雀、靈羊、虎等神獸靈禽相綴其間,氣氛神秘,線條從繁縟中見其遒勁流暢之效果。是為西漢末年之文物。
第二,“冰上見長”規(guī)矩鏡:青銅質,鏡直徑為9厘米,外臺面寬1厘米,厚0.36厘米,內(nèi)區(qū)飾乳丁草葉四組,中央為鼻鈕,鈕外為雙弦矩紋,中書“冰上見長,心思君王”八個篆字,逆時針排列,每邊兩字。屬西漢銅鏡。
第三,連弧紋日光鏡:青銅質,鏡面鐵黑透亮,直徑8.8厘米,厚0.4厘米,鈕徑1厘米,外緣臺面1.1厘米,臺外緣內(nèi)傾,在兩道弦紋間有篆文十七字,兩邊均為篦紋,內(nèi)區(qū)一圈凸起連弧紋,再為低臺面上置圓形球鈕。東漢時期之文物。
第四,葵花祥云葡萄鏡:銅質,直徑10.8厘米,緣厚0.2厘米,緣臺寬0.3厘米,在緣邊上有八瓣葵瓣弧線內(nèi),有八組瑞云綴其一圈,其內(nèi)隱約可見一道弦紋,中有臺鈕,近鈕處,中心圈內(nèi)圖案不甚清晰,中圈連綴葡萄小葉紋,布施其間。似為中唐后期銅鏡。
第五,蘆雁鼻鈕銅鏡:鏡面有斑駁綠銹及黑亮晶瑩部分相間,徑6.7厘米,緣圈高0.5厘米,臺鈕高0.4厘米,臺徑0.8厘米,鏡背臺鈕不甚規(guī)則,畫面飾以池塘蘆葦,迎風而動,驚起一只大雁,展翅高飛,詩意盎然,恰似風清月白時節(jié)的一幅宋人小品之杰作,堪稱繪畫式佳作,應為宋鏡無疑。
第六,二龍戲珠蓮花紋鏡:黃銅質,出土于臨潭縣新城鄉(xiāng)晏家堡村墓葬之中,徑12.3厘米,緣圈高0.6厘米,鈕高0.4厘米,鈕徑1.1厘米。圓鈕,緣邊內(nèi)有一道弦紋,其內(nèi)整個空間,上部施寶珠,左右兩龍直豎,作“二龍戲珠”狀,畫面下方作池中荷花單獨紋樣一株為飾,花、葉、蓬、苞和水草俱全。應為明代以來遺物。
以上6面鏡,大致代表了漢魏、隋唐、宋元和明清幾個大統(tǒng)一時代銅鏡之風格,它們都與中原地區(qū)風格相一致,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共同心理素質在藝術品上的表現(xiàn)。
甘南州博物館館藏出土銅幣,主要以夏河縣甘加八角城、合作和臨潭新城為代表,下面略作介紹。
第一,夏河八角城出土的歷代貨幣:八角城作為大唐王朝以來通往青海的重要關塞,繼漢白石城之后在防御和保衛(wèi)漢藏商路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特別是趙宋王朝時期的確廝醪地方政權和王韶開邊時期,貨幣(經(jīng)濟發(fā)展到了空前的程度,所以八角城內(nèi)出土的貨幣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就在整個出土貨幣中,東漢時期五珠錢僅占1.42%;唐代的開元錢占17.04%;北宋時期至道錢占2.84%、咸平錢占1.42%、祥符錢占2.84%、天禧錢占2.84%、天圣錢占2.26%、明道錢占1.42%、嘉佑錢占1.42%;治平錢占2.84%,熙寧錢占17.04%,元豐錢占11.36%,元佑錢占12.78%,紹圣錢占1.42%;元符錢占1.42%,崇寧錢占11.36%,宣和錢占4.26%;南宋紹興錢占1.42%,其中就可看出唃廝啰特別是在王韶開邊時期,西夏人截斷河西走廊,中外商旅只得取道青唐道、八角城一線,啪廝玀順應社會發(fā)展潮流,迎送中外商旅過境,既增加了本國的經(jīng)濟收入,又繁榮國際貿(mào)易,到王韶開邊收復了熙、河、洮、岷、疊、宕,社會不但沒有遭到大的破壞,商業(yè)貿(mào)易還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在錢幣的形式上同樣以熙寧、元豐、元佑、崇寧時期為多,有元、重、通寶,貨幣上書體一般有正、草、隸、篆書,錢幣規(guī)格也是大同小異各式各樣,豐富多彩。元、明、清三代以來這里的商業(yè)萎縮,在貨幣上也得到了反映。貨幣數(shù)量少,品種單一,質量欠佳。
第二,合作出土的館藏貨幣:有漢錢,半兩,篆書徑23.5毫米,厚1毫米,無廓方穿,漢五株兩種,小篆徑24.64毫米,厚1、1.2毫米,無廓剪邊和有廓方穿。唐代乾元重寶,楷書,徑25毫米,厚1.4毫米;開元通寶,篆書楷書(八種)徑23~27毫米,厚0.9~17毫米的多種,部分背有甲痕,書“會昌開元”4毫米,寬廓小穿的。有五代后唐篆書的“萬國通寶”徑24.7毫米,厚1.5毫米;“周元通寶”,徑24.6毫米,厚1.2毫米。北宋開國貨幣“宋元通寶”,徑24.毫米,厚1毫米;太宗有太平、淳化、至道通,元寶,徑24~25毫米,厚1.3~1.5毫米;真宗有咸平、景德、祥符、天禧通,元寶,徑24~26毫米,厚1~1.7毫米;仁宗有天圣、明道、景佑、慶歷、至和、嘉佑重通,元寶,徑23.4~30毫米,厚1.2~1.7毫米;英宗有治平元通寶,徑24.4毫米,厚1.3~16毫米;神宗有熙寧、元豐、重,元,通寶,徑23.5~32.7毫米,厚1.3~2.3毫米;哲宗有元佑、紹圣、元符元通寶,徑24~31毫米,厚1.2~2毫米,徽宗有崇寧、大觀、政和、宣和重通寶,徑24.7~36毫米,厚1~26毫米,部分背有新月、星紋。南宋高宗有紹興元寶,徑24~30毫米,厚1~2毫米。另有金代海陵工正隆元寶,徑25毫米,厚1.4毫米。宋代貨幣書法多有正、草、隸、篆四體,以上貨幣亦形成它的一大特征。
第三,碌曲出土館藏貨幣:貨幣品種有漢代五株,徑26毫米,厚1.5毫米,穿9毫米,書小篆,色銅綠。唐代,“乾元重寶”,徑24.5毫米,厚1毫米,穿7毫米,正楷書。北宋“祥符通寶”,正楷,徑26.5毫米,厚1.5毫米,穿孔6毫米,寬廓;“天禧通寶”,篆楷相參,徑24毫米,厚1.2毫米,穿6毫米,“天圣元寶”,正楷,徑25毫米,厚1.1毫米,穿7毫米;“熙寧重寶”,正楷,徑31.5毫米,厚1毫米,穿7毫米,寬郭,色黃與銅綠;“元豐通寶”,篆書,徑28毫米,厚1.7毫米,穿7毫米,寬郭;“元佑通寶”,篆書,徑24毫米,厚1.3毫米,穿6.5毫米,色黑與紫紅??梢婂X幣之一斑。
我們從以上具有代表性的藏族古老傳統(tǒng)文化中,看到了中華民族龍文化在古藝術中的原始反映和折射;佛教文化最初被藏族人民接受的實物證據(jù)以及游牧生活在他們心中打下的深深印記。
參考文獻:
[1] 謝端琚.甘青地區(qū)史前考古[M].文物出版社,2002.
[2] 張志彥.安多藏區(qū)甘、青、川古代美術遺跡考究[M].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