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先秦儒家政治哲學思想

2013-03-29 02:21孔祥安
學術探索 2013年2期
關鍵詞:哲學思想

孔祥安

摘要:孔、孟、荀代表的先秦儒家,力倡修身為政、民為邦本、選賢使能、富民強國、禮主刑輔等方面為主要內容的政治哲學思想。自漢武帝以后,這一儒家政治思想便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政體的主體意識和人們社會生活的主導思想,深刻影響中國封建社會兩千余年。其所蘊含的豐富合理內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至今仍有超越時空的價值。

關鍵詞:先秦儒家;為政以德;仁政德治;哲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3)02-0001-05

孔、孟、荀代表的先秦儒家“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漢書·藝文志》),“略于天道,詳于人道”[1](P26),注重人的心性修養(yǎng)和社會群體的禮樂教化,提倡“德治”、“仁政”,認為“為政在人”、“為政以德”,倡導以道德的方式解決人際和社會政治問題,從而形成獨具仁政德治特色的政治哲學思想。對此,學界很多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給予專題性探討①,卻少有較全面的論述,故本文嘗試對此做整體性的梳理和解讀,展開對其所蘊含的豐富合理內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的詮釋,以求教于方家。

一、修身為政,政者正也

先秦儒家強調修身,認為修身是和睦家庭成員關系的必備條件,是立身處世參與社會管理的前提基礎;認為為政在人,提倡為政以德;認為為政者的道德素質關系政治得失成敗、國家興衰治亂。如《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認為“大學者,大人之學也?!盵2](P3)即是說,“大學”就是關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2](P4)如《中庸》也說:“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盵2](P29)

孔子把修齊治平作為畢生孜孜以求的目標,非常注重修身與治國關系的探討。如子路問怎樣才能成為君子,孔子給予三問三答,即“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這三答都冠以“修己”。然而,怎樣修己?達到怎樣的人格標準和人生目標?對此,孔子提出了“仁”這一哲學性質的范疇,視“仁”為普遍的倫理原則,修己為政的最高理想境界??鬃犹岢翱思簭投Y為仁”(《論語·顏淵》),要求人們克制自身的私欲,積極向人格的最高標準“仁”靠近。具體就是一言一行都要“約之以禮”(《論語·顏淵》),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但這是遠遠不夠的,關鍵需要把禮的外在行為規(guī)范內化為人的內心道德自覺,即要有一顆“仁愛”之心。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如此,才能建立一個充滿仁愛而和諧有序的社會,才能改變“禮壞樂崩”的社會現(xiàn)實。

孟子發(fā)展了孔子“修己”思想,提出“修身”說。他認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同時從人性的高度強調修身的必要性。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孟子·離婁下》)認為人與禽獸區(qū)別的一點就是“德性”,也就是人的社會性。所以人一定要明德、修身。否則,人就與動物沒有什么區(qū)別了。其次,孟子繼承發(fā)展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仁政”學說。認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孟子·離婁上》)。但是“如施仁政于民……故曰:‘仁者無敵?!狈駝t,“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甚至“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力而為之后必有災?!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恍腥收?,猶緣木求魚,以致會出現(xiàn)“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的結果或災難。

荀子認為修身就是治國,就等于治國。他說:“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荀子·君道》)這已超越了孟子的修身是治國根本之說。關于修身的必然性,荀子是從人性惡的角度進行論證說明的。認為人有“性偽之分”,他說:“不可學,不可事之在天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荀子·性惡》)為此,“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同時進一步解釋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荀子·性惡》)即是說,人的本性是惡的,而仁義禮智等是后天人為的,不是人本身固有的,是學習和培養(yǎng)的結果。如果任由人性發(fā)展,必將引發(fā)爭奪,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若能“化性起偽”,發(fā)展后天的仁義禮智等,則天下就可歸于治。

孔子修己之道既重內在仁的自覺又重外在禮的規(guī)范,孟子修身則偏重內在仁的自覺。孟子從人性善出發(fā),提出“盡心”、“養(yǎng)性”的修身方法。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有的學者認為,這是孟子道德修養(yǎng)論的綱領。[3](P106)這一說法雖不十分恰當,卻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孟子道德修養(yǎng)論的主要內容和基本途徑。荀子認為“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儀然后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荀子·性惡》)。由此看出,荀子繼承和發(fā)展的是孔子外在禮的規(guī)范這一路向,注重“隆禮尊師”,強調外在“師法之化”,與孟子側重孔子內在仁的自覺,注重內求于心、盡心養(yǎng)性的路徑恰恰相反。

如果說修身為政是孔、孟、荀政治哲學思想總要求的話,那么“政者,正也”則是對為政者的特殊要求。如司馬談論儒家時說:“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盵4](P3289)一語道出儒家修身為政、以身作則的政治思想觀念。如季康子向孔子問怎樣為政,他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熟敢不正?”(《論語·顏淵》)又如季康子向孔子求教如何防止盜賊,他說:“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保ā墩撜Z·顏淵》)孔子認為“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也認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即是說,為政者只有以身作則、做好表率,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孟子從“仁政”的視角強調為政者的修養(yǎng),他說:“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保ā睹献印けM心下》)但關鍵是為政者要“反求諸己”,他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保ā睹献印るx婁上》)也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保ā睹献印るx婁上》)荀子主張“尊師隆禮”,認為“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禮然而然,則是情安禮也;師云而云,則是知若師也。情安禮,知若師,則是圣人也?!保ā盾髯印ば奚怼罚┸髯右喟丫癖茸鳌皟x”與“影”,“盤盂”與“水形”。他說:“君者儀也,民者影也,儀正而影正。君者盤也,民者水也,盤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荀子·君道》)要求君要為民師表,為民做出表率。這些無不道出“政者,正也”的豐富內涵。

二、民為邦本,仁政愛民

重視民眾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民為邦本是儒家仁政德治思想的基石。如《尚書·泰誓》記載:“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笨鬃颖小肮胖疄檎?,保民為本”的理念,把民放在為政的首位,“所重:民、食、喪、祭”(《論語·堯曰》)。為此,主張對民要“惠而不費,勞而不怨”(《論語·堯曰》);提倡“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庶、富、教”(《論語·子路》);做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恭、寬、信、敏、惠”(《論語·陽貨》),等等??鬃臃磳檎呔蹟垮X財,對弟子冉求參與調整賦稅、增加民眾負擔的做法,十分氣憤地說道:“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保ā墩撜Z·先進》)稱贊子產(chǎn)有“養(yǎng)民以惠,使民以義”(《論語·公冶長》)等四種君子的行為。

孟子把民本思想發(fā)展到一個嶄新高度,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保ā睹献印けM心下》)在民、社稷、君三者中,認為民是最重要的,并說道:“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保ā睹献印けM心下》)基于此,孟子告誡君說:“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反之,民眾有權起來推翻君。如齊宣王問孟子說:“臣弒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献诱J為得民心者得天下,他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保ā睹献印るx婁上》)為此,為政者應行仁政,與百姓同呼吸、共命運,即“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否則,“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發(fā)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即是說,像堯、舜那樣具有仁心大德的人,如不行仁政,也不能得民而平天下。為此,孟子提出“制民之產(chǎn)”、“庠序之教”、“省刑罰”、“薄賦斂”等保民、養(yǎng)民和教民措施。

荀子認為“天立君為民”,他說:“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翘鞛槊袼O立的,所以君主必須時刻為民眾著想,并以舟和水的比喻來說明君與民的關系。他說:“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一方面說明民是君賴以生存的基礎,一方面指出民能決定君的命運。為此,荀子認為君要愛民、利民。他說:“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不愛而用之,不如愛而后用之之功也。利而后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愛而后用之,不如愛而不用者之功也。利而不利也、愛而不用也者,取天下矣?!保ā盾髯印じ粐罚┯终f:“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民不親不愛,而求其為己用,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為己用,不為己死,而求兵之勁,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勁,城不固,而求敵之不至,不可得也。敵至而求無危削,不滅亡,不可得也。危削滅亡之情,舉積此矣。而求安樂,是狂生者也……故人主欲強固安樂,則莫若反之民?!保ā盾髯印ぞ馈罚┻@與孔子的“惠民利民”和孟子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是完全相一致的。

三、德才并舉,選賢使能

先秦儒家認為“為政在人”、“政在選人”。如《中庸》載:“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盵2](P28)可謂得賢才,則國無不治;失賢才,則國無不危。

孔子倡導“為政以德”,認為“政在選臣”。如弟子仲弓問如何為政,孔子回答說:“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保ā墩撜Z·子路》)朱熹注說:“賢,有德者。才,有能者。舉而用之,則有司皆得其人而政益修矣?!盵2](P141)在談到衛(wèi)靈公的昏庸無道時,季康子說:“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說:“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論語·憲問》)在孔子看來,即便是國君昏庸無道,只要選人得當,有賢才輔佐,也能保國泰民安??鬃诱J為“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論語·顏淵》);“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保ā墩撜Z·為政》)即是說,使用賢能之人為政,民眾就服從管理??鬃臃磳σ娰t不舉,曾批評臧文仲不舉賢者柳下惠的行為,他說:“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論語·衛(wèi)靈公》)

孟子認為“不用賢則亡”(《孟子·告子下》)。他說:“虞國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則霸。不用賢則亡,削何可得與?”(《孟子·告子下》)為此,強調君主應以仁愛賢能為急務,他說:“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保ā睹献印けM心上》)同時主張“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孫丑上》)。他說:“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國之所存者幸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也說:“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雖大國,必畏之矣?!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可見,孟子把舉賢使能看成事關國家存亡的治國大計。

荀子雖“隆禮重法”,但認為禮法是由人來制定和執(zhí)行的,所以政治成敗的關鍵最終還是在人而不在法。他說:“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后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荀子·君道》)法是治之端,但法離開了人的執(zhí)行,并不能獨立發(fā)揮效用,所以人才是法之源。如有賢能之士執(zhí)法,則法雖不完備,執(zhí)法之人可觸類旁通,可彌補法之不足,即“有法以法行,無法者以舉類”(《荀子·君道》);如無賢能之人執(zhí)法,就是法再完備,可能因施法不當,導致國家滅亡。所以荀子得出結論說:“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至今,未嘗聞也?!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舱f:“故尊圣者王,貴賢者霸,敬賢者存,慢賢者亡,古今一也?!保ā盾髯印ぞ印罚┸髯舆€用國君取相來說明舉賢使能的重要性,他說:“強固榮辱在于取相……身能,相能,如是者王。身不能,知恐懼而求能者,如是者強。身不能,不知恐懼而求能者,安唯便僻左右親比己者之用,如是者危削。”(《荀子·王霸》)國君賢能,相賢能,這是最理想的管理結構。如國君自身能力不夠,卻有憂患意識,選拔賢能之人輔佐,國家照樣可以強盛;如國君自身無能,卻任人唯親,任用無能之人輔佐,國家就危險了。

四、關注民生,富民強國

先秦儒家心系民生,主張富民強國,并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和可行的措施。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孔子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的思想。邢疏云:“民居五土,所利不同。山者,利其禽獸;渚者,利其魚鹽;中原,利其五谷。人君因其所利,使各居所安,不易其利,則是惠愛利民,在政,且不費于財也?!盵5](P312)楊伯峻先生則認為“因民之所利”的思想,就是向著人民能得利益之處著想,因而使他們有利。[6](P210)可見,“利民”是先秦儒家為政的根本指導思想。無論是輕徭役、薄賦斂、節(jié)用愛民,還是制民之產(chǎn)、使民以時、富民強國,都是這一思想不同維度的體現(xiàn)。

先秦儒家提倡愛惜民力,主張制民之產(chǎn)、使民以時,讓百姓有更多的時間從事物資生產(chǎn)??鬃诱f:“出門如臨大賓,使民如承大祭?!保ā墩撜Z·顏淵》)也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孟子認為“民事不可緩也”(《孟子·滕文公上》),強調“不違農(nóng)時”,提倡“制民之產(chǎn)”,使人們上可贍養(yǎng)父母,下可撫養(yǎng)妻子兒女。他說“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髯又鲝埌l(fā)展生產(chǎn),勿奪農(nóng)時。他說:“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yǎng)百姓,而安樂之?!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舱f:“不富無以養(yǎng)民情……故家五畝宅,百畝田,務其業(yè)而勿奪其時,所以富之也。”(《荀子·大略》)并認為只有民富,才能國富,他說:“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禮節(jié)用之。余若丘山,不時焚燒,無所藏之?!保ā盾髯印じ粐罚┩瑫r,鼓勵和保護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提出“佻其期日,而利其巧任”、“關市幾而不征”(《荀子·王霸》)、“平關市之征”(《荀子·富國》)等。

先秦儒家提倡節(jié)用愛民,主張薄賦斂、尚勤克儉。孔子說:“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保ā犊鬃蛹艺Z·賢君》)也說:“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保ā秶Z·魯語下》)即是說,國家的財政開支要適度,做到施予民要厚,取其民要薄,為政中道。孟子要求為政者施恩于民,讓利于民,減輕稅負。他說:“有布履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保ā睹献印けM心下》)也說:“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下》)即“在下者,易治其田疇,則地無遺利,在上者,又薄其賦斂,則國無橫征;固民皆可令其富足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則食用舒,而財有余,故不可勝用也?!盵5](P536)可見,《大學》說的“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2](P12)這一生財富民強國的為政之道,是先秦儒家所秉承的基本指導原則。

五、禮主刑輔,寬猛相濟

先秦儒家提倡以德化民、以禮教民、以刑禁民,主張“省刑慎罰,寬猛相濟”的為政思想。禮作為宗法等級社會的一種倫理政治制度,調節(jié)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規(guī)范著人們日常生活的言行、思想和情感。如《左傳·隱公二十一年》記載:“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笨鬃诱f:“不學禮,無以立?!保ā墩撜Z·季氏》)孟子說:“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行,喪無日矣?!保ā睹献印るx婁上》)也說“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孟子·盡心下》)孔子要求人們的一切思想、言行和情感都必須“約之以禮”。孟子認為王道仁政的根本在于以禮教化百姓,他說:“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梢?,禮是教化民眾、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

先秦儒家提倡禮樂教化,主張禮主刑輔、禮刑兼用??鬃诱f:“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為政》)也說:“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保ā墩撜Z·子路》)又說:“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保ā蹲髠鳌ふ压荒辍罚┯纱丝梢?,孔子認為要禮刑兼用,不可偏廢??鬃臃磳Σ唤潭鴼ⅲJ為“不教而殺謂之虐”(《論語·堯曰》)。如季康子向孔子問政說:“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回答:“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保ā墩撜Z·顏淵》)孟子極力提倡仁政、王道,主張“教而后殺”,反對株連,提出“罪人不孥”(孟子·梁惠王下),但也強調“明其政刑”(《孟子·公孫丑上》),認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治國理政應禮義道德與政令刑罰兼用。荀子“隆禮重法”,強調禮治,但不排除法治,提倡以“賞功罰過”的法治手段輔助“禮治”,認為“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荀子·大略》)。荀子提倡先以禮義進行教化,即“厚德音以先之,明禮義以道之,致忠信以愛之,尚賢使能以次之,爵服賞慶以申之”(《荀子·議兵》)。如果無效,才不得不用刑懲罰,但要明德慎罰。他說:“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保ā盾髯印じ粐罚┮舱f:“治之經(jīng),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保ā盾髯印こ上唷罚?/p>

結 語

孔子肇始,經(jīng)孟子、荀子發(fā)展完善而形成的先秦儒家政治哲學思想,迨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才與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筑開始保持很大程度的圓融契合,并逐步發(fā)展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政體的主體意識和人們社會生活的主導思想,對于中國封建社會的延續(xù)和發(fā)展,以及中華民族的心理和風俗習慣的形成,發(fā)揮出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盡管有理想化的傾向和歷史的局限性,但其所蘊含的豐富合理內涵、深厚的思想基礎和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至今仍有超越時空的價值。

[參考文獻][1]匡亞明.孔子評傳[M].濟南:齊魯書社,1985.

[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朱貽庭.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4][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5]蔣伯潛.四書讀本[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6]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責任編輯:李 官〕

猜你喜歡
哲學思想
對哲學思想指導下初中音樂教學的思考
語錄體與對話錄:東西方不同語言表達形式的成因
孔子人本教育哲學思想及具體實踐
《西風頌》中的矛盾與調和
論中國養(yǎng)生文化
楊獻珍哲學思想對農(nóng)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指導意義
以“微積分”理念推進高職院校學生日常管理工作
淺談《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的辯證思想
高等數(shù)學中的哲學思想研究
回醫(yī)理論同構律
赣榆县| 兴山县| 石林| 荃湾区| 潼关县| 花垣县| 佛教| 尉氏县| 房产| 嘉善县| 崇左市| 西贡区| 邢台县| 大田县| 曲阜市| 华亭县| 泊头市| 榆社县| 讷河市| 静乐县| 霍城县| 禄丰县| 大竹县| 丰城市| 尤溪县| 南宫市| 靖州| 广州市| 安阳县| 库伦旗| 蓝山县| 浮梁县| 凤翔县| 额尔古纳市| 酉阳| 杭州市| 电白县| 三台县| 永修县| 宝山区| 额尔古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