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迎
摘 要:20世紀20年代鄉(xiāng)土小說初具規(guī)模,與大多數(shù)鄉(xiāng)土作家書寫鄉(xiāng)村的破敗荒涼以及帶有野蠻色彩地方風俗不同,廢名堅持用沖淡、平和、浪漫的寫作風格來描寫鄉(xiāng)村中最平常的人和事,帶給讀者一種淡淡的憂愁和感慨,以此表達對生命價值的嚴肅思考。他寫于20世紀20年代的小說《火神廟的和尚》在沖淡的牧歌風情下,講述了金喜孤苦悲涼的一生。小說在詩化的風格下道出最沉重的苦難,于孤獨寂寞中祈求心靈的超脫,蘊含了作者真摯的人生體驗和深深的憂傷。
關鍵詞:廢名 《火神廟的和尚》 田園牧歌 孤獨 死亡
20世紀20年代鄉(xiāng)土小說初具規(guī)模,鄉(xiāng)土作家們以寫實的眼光觀照鄉(xiāng)村,描述宗法制下農村的生活,帶有濃重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地方色彩。與大多數(shù)鄉(xiāng)土作家書寫鄉(xiāng)村的破敗荒涼以及帶有野蠻色彩地方風俗不同,廢名堅持在一種詩意的視角下觀照鄉(xiāng)村,彈奏出一曲優(yōu)美的田園牧歌,描繪出一幅清新淡雅的鄉(xiāng)村圖畫,表達了對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贊頌。廢名作品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于,用沖淡、平和、浪漫的寫作風格來描寫鄉(xiāng)村中最平常的人和事,帶給讀者一種淡淡的憂愁和感慨,以此表達對生命價值的嚴肅思考,以及對生與死問題的獨特理解。有論者認為,廢名的鄉(xiāng)土小說,“常用兒童的目光捕捉若干動人情景,對現(xiàn)實的苦痛有著超越的意趣,往往有一種淡淡的禪味”[1]。廢名早期的作品《火神廟的和尚》便是這一主題的重要代表。
《火神廟的和尚》的主人公是一個叫金喜的乞丐,他孤苦無依,在三十歲的時候,經由王四爹推薦,到了火神廟里做和尚,其后的數(shù)十年里,金喜和尚每日重復著單調乏味的生活,最后在孤寂中默默無聞地死去。小說用沖淡平和的筆調,截取幾個生活片段,勾勒了金喜孤苦的一生,使讀者從這些零零散散的生活片斷中體會到了主人公生命的沉重。
一、優(yōu)美的田園牧歌
廢名的小說非常注重對自然風景的描寫,小橋流水,月影竹林,鳥語花香,主人公生活在如畫的田園景致之中。即使是寫墳墓這樣代表死亡的意象,他也描繪得生機盎然,用繁茂蒼翠的松樹林、青翠碧綠的春草,來消解肅穆蕭條的氣氛。廢名在20世紀初的城市,看到了當時社會人性的異化,看到了資本主義金錢勢力對人們的腐蝕和侵襲,因而他有意地采取了一種回避現(xiàn)代文明的態(tài)度,將視線投向古樸的家鄉(xiāng)農村,把自己的懷戀和向往毫無保留地傾注于所愛的那片鄉(xiāng)土。他20年代的鄉(xiāng)土小說帶有明顯的浪漫主義色彩,他把普通的日常生活融入到詩情畫意的景致之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沖淡平和的鄉(xiāng)村世界。
《火神廟的和尚》中寫夏夜,以星星、夜風、蛤蟆的叫聲、門洞、竹榻等事物,簡潔生動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靜的鄉(xiāng)村夏夜圖。虔誠本分的金喜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生活了三十年。他一個人在火神廟勉強度日:每天打掃、挑水,進香,還不允許被打擾。金喜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他被王四爹薦到火神廟做徒弟后,就把王四爹當成了自己的親人,每次見到四爹,竟然開心得如孩童一般。他每年三次上街割肉,給王四爹煨湯。從這些簡單的小片段中,可以看出,在金喜的日常生活中,王四爹是他唯一的情感和心理依靠,給了金喜親人般的撫慰。同樣的,王四爹也把金喜當作了家人,不僅經常帶著孩子去火神廟門口曬太陽,還從不讓去看他的金喜“空籃轉頭”,給許多的回禮;并且一心惦記著金喜的生活狀況,讓他請個老頭子做做伴兒。雖然在廢名的小說中人物退居到次要位置,作品不刻意描寫主人公的外貌形象,人物性格也沒有大的發(fā)展變化,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字里行間輕易地捕捉到人物性格的鮮明特點和閃光點:金喜的本分老實、知恩圖報;王四爹的淳樸善良、善解人意。廢名給讀者展示出了一種原始純真的人性美、人情美,這些閃光的人物成為田園風景的點綴,和優(yōu)美和諧的自然景物共同奏響了一曲優(yōu)美的田園牧歌。
二、強烈的孤獨體驗
廢名的小說創(chuàng)作,極力追求一種意境之美、田園之美,在面對凄楚壓抑的社會現(xiàn)實時,他往往會用波瀾不驚的筆調,不動聲色地一路寫去,淡化了本應有的壓抑和慘烈。但是現(xiàn)實的黑暗使得他不得不走出夢境,正視現(xiàn)實的困境。
金喜的生活十分艱苦,這種艱苦不只是物質上的。他第一次進入讀者的視線,是一個乞丐的形象,赤腳癩頭,拄一根棍子。這種打扮連狗見了都要欺負。當他成為了一個沙彌以后,每天要挑二十四擔水灌園,導致他在梅雨時節(jié)就會腰背酸疼。他飲食條件很差,梅雨季節(jié)他只能吃破絮一般的炒米,能飽吃一頓豆腐就是最大的滿足了。物質生活的苦并不是最重要的,困擾金喜的是一種孤獨的存在感。三十年來,他過著單調乏味的生活。金喜被榨油房的小孩取笑,容忍他們向他的狗丟石頭,卻只能在心里嘆惜。三十年來,金喜接不了一個徒弟,人們往往在獲得一些實際利益以后就離開了他,日常生活中與他相依為命的只有一只名叫小寶的狗。在廢名的小說中常常表現(xiàn)出人生如夢的無意義之感,他筆下的主人公常常體現(xiàn)出“人的存在的意義的喪失”[2]。唯一可以讓金喜依靠和交流的只有王四爹,但是作者在文中寫道:“這位老爹,三十年前就不大看得清楚人?!弊髡叩倪@種設置更突出了金喜的孤獨感:沒有人了解他,甚至沒有人看得見他的存在。王四爹向他提起,要找一個人做伴,正說到了他的心坎??梢?,他始終浸潤在孤獨中,感受著心靈的空寂,卻不知道如何言說,不知道跟誰去說,也不知道如何排解。小說寫到金喜每天給菩薩貢水貢飯,把佛堂打掃得干干凈凈。這一方面是出于他廟中和尚的身份,這些是分內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他的生活喪失了意義、喪失了希望,只能沉浸于日常灑掃、挑水的瑣碎事務。
讀廢名的小說,我們總是能強烈地感受到在他的藝術世界中始終存在著孤獨,不管是在鄉(xiāng)下的古樸田園,還是都市的熱鬧喧嘩之中,孤獨都占據(jù)著人們的靈魂。李健吾先生在評價廢名及其創(chuàng)作時說,“永遠是孤獨的,簡直是孤潔的”[3],這對于廢名的為人和作品都是相當中肯恰當?shù)脑u價。在黃昏,太陽西斜到樹梢,金喜帶著他唯一的伙伴小寶到河里洗澡。在黃昏之美的映襯下,孤獨的金喜顯得更加辛酸和凄涼。
三、獨特的死亡意識
小說結尾,金喜摔下樓梯死了?!傲R聲已經是在樓門口,——樓梯腳下突然又是誰哼呢?”一句話就宣告了金喜的死亡,小說寫到這里戛然而止。正如王四爹所說,金喜一生寂寞,即使是死亡,也只能靠小寶去報信,人生是如此凄然而無常。廢名寫死亡,總是用平平淡淡的一兩句話交代出來,顯然是將死亡作為一個再自然不過的人生過程?!断匆履浮穼憶]出息的酒鬼李爺“確乎到什么地方做鬼去了”;《竹林的故事》用“綠團團地坡上從此不見了老程的蹤跡”一句,來暗示老程的死。廢名用看似隨隨便便的幾筆來描述死亡,結束人物的一生,其實這種死亡在廢名的筆下成為了逃離苦難、逃離日常生活虛無感的唯一選擇。
廢名是熱愛生活、熱愛故鄉(xiāng)的,即使他看到了現(xiàn)實的不平、壓迫、苦難、傷痛,他也不忍心承認那片鄉(xiāng)土是破敗蕭條的,他用真誠的筆墨書寫自己對鄉(xiāng)村風景的熱愛和對鄉(xiāng)村樸實人們的贊頌,用田園牧歌的短笛吹奏出對故鄉(xiāng)的無限眷戀,他往往在小說中“刻意淡化生活的傷痛記憶”[4]。然而,現(xiàn)實的黑暗和殘酷,再加上西方消極哲學思想的影響,使廢名產生了厭世思想。此外,廢名的故鄉(xiāng)在湖北黃梅,這里是禪宗文化的重鎮(zhèn)。20年代中期,廢名又深受胡適影響,開始真正形成自己的禪學思想,經三四十年代的思想轉變,廢名經歷了從“超越世俗的虛靜境界”轉向“神秘不可解的一路去”[5]。在廢名看來,“死亡是人類不可避免的唯一結局,又是擺脫虛無的最后途徑”[6],所以廢名選擇讓他筆下的主人公用死亡來從艱辛的生活和孤獨的精神中獲得解脫。廢名多次寫到墳、殺場等象征死亡的意象,幾乎每部作品中都有死亡的存在。例如,小說《橋》中,小林對于墳墓的贊美;《竹林的故事》里,三姑娘對死去的父親漸漸淡漠;《阿妹》中,小小年級的阿妹欣然接受了死亡;還有《桃園》中,患病的小女孩阿毛,追憶死去的媽媽,回憶起城外山上滿山的墳……對于他們來說,死亡結束了一切,而活著所要承受的寂寞比死亡更可怕。這也正體現(xiàn)了廢名的對于人生的態(tài)度:愛人生而不留戀人生。他想超脫世俗人世的樊籠,他想獲得心靈的安適與寧靜,正如亞里士多德說的那樣:“智者不追求快樂,只尋求煩惱與痛苦的解脫?!痹谶@種情況下,廢名只有通過在小說藝術上的審美創(chuàng)造,“從苦難的世界人生中得到暫時的解脫,達到暫時的否定意志,暫時忘我”[7]。
廢名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他正面人生的虛無和孤獨,正面生與死的對立,既深愛生命與人間,又不留戀人生;他的作品在詩化的風格下道出最沉重的苦難,于孤獨寂寞中祈求心靈的超脫,蘊含了作者真摯的人生體驗和深深的憂傷。正如金喜那樣,在看似詼諧、平淡的生活中,卻蘊藏了最深的悲哀和痛楚。
參考文獻
[1] 張志忠.中國現(xiàn)代文學專題研究[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0,7:27.
[2] 祝學劍.廢名小說的現(xiàn)代主義特色[J].社會科學評論,2006(4):74.
[3] 李健吾.《愛情的三部曲》——巴金先生作[A]//咀華集·咀華二集[C].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5:4.
[4] 張志忠.中國現(xiàn)代文學專題研究[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0,7:28.
[5] 周作人.懷廢名[A]//周作人自編文集[C]//藥堂雜文[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4.
[6] 祝學劍.廢名小說的現(xiàn)代主義特色[J].社會科學評論,2006(4):75.
[7] 陳茜.愛人生而不留戀人生——論廢名小說的審美情懷[J] .學術研究,2002: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