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芳云
摘 要:作文最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反映一個人的個性思維,它透射著主體對事物的認識,對社會的洞察,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思考。作文教學必須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和主體精神,為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形成而服務。
關鍵詞:巧妙引導;激發(fā)興趣;自我鑒賞;創(chuàng)造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091-01
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tǒng)一,寫作是觀察與思考的恰當融合。只有學好語文,才能寫好作文。如今小學語文教學過分偏重作文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作文的培養(yǎng),即使強調思想內涵,在實際操作中也只是流于形式,使學生作文假話、套話、空話、大話連篇,導致作文的人文價值、人文底蘊過度流失。另外小學作文教學中,有的教師方法不當,不厭其煩地將一些作文知識和寫作技巧公式一樣拋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套用現(xiàn)成材料與模式,這種寫作公式化的僵化訓練,一定程度上漠視了學生的個性化體驗,淡化了他們對社會及生活的敏銳洞察,結果扼殺了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壓抑其獨具匠心的棱角,導致學生丟掉了開啟心靈的鑰匙,沒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寫起文章來中心不明、條理不清、語句不通、文法不順。
鑒于這種現(xiàn)狀,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首先應該轉變舊觀念,樹立創(chuàng)造性作文教學觀,培養(yǎng)和塑造學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綜合能力。葉圣陶曾提出“要寫出誠實的話,非由衷之言不發(fā),非真情實感不寫”。作文務必要求“真”務“實”,凡與這一道理格格不入的“陳腐觀念”或“時髦觀念”均要改變。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必須重視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教會他們講真話,說實話,只有這,才能使學生從實際出發(f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真實流露,促進他們知、情、意、行多方面素質的發(fā)展。促進學生作文的創(chuàng)新性。
一、巧妙引導 讓學生真實再現(xiàn)自我
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真實地再現(xiàn)自我,首先要讓學生注意觀察,認真思考,把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對社會的洞察、以及對自我行為的反思真實地寫出來,培養(yǎng)他們關注生活、留心周圍事物、注意事態(tài)發(fā)展變化、以及隨時記錄的習慣,強化他們的寫作意識,鼓勵他們多記多寫。
其次,指導學生練習的內容必須切入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內心世界,這樣,才能打開學生記憶的窗口,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誘發(fā)學生寫作的欲望,從而使他們盡情抒發(fā)自我情感,敘說自我經(jīng)歷,描繪自我生活,憧憬美好未來,真實地再現(xiàn)自我。
二、激發(fā)興趣 讓學生自由表達
興趣是學生寫好習作的重要前提,只有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學生才能再現(xiàn)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由于個性和基礎教育的不同,學生的寫作水平往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他們的寫作靈感,老師應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對癥下藥”,因人而宜。對寫作水平較差的同學來說,只要他的作文中有一句話寫得好,老師就應及時地加以肯定,送給他贊賞的批語,以較高的分數(shù)加以鼓勵,學生就會體會到被老師表揚的欣慰,學有所獲的愉悅,從而助長他們習作的勇氣。寫作的自信心就會增強,興趣自然也會濃起來。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讓學生自由表達。老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包容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給學生自由表述的空間,只有這樣,學生作文時才能感到無拘無束的自在,一吐為快的愉悅。比如,在半命題作文“×××我想對你說”的教學中,老師只要給學生暢所欲言的空間,讓學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寫什么就寫什么,那么發(fā)自肺腑的感激,豪情滿懷的贊美,積壓心底的不滿,猶如決堤之水奔涌而出,真情實感便會不由自主地從中流露出來。
三、開展自評 讓學生鑒賞自我
自我評析,是學生對自己習作再認識的過程。通過自我賞評,使學生進一步熟知自己的作文,有利于學生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克服自己的不足,同時,還可以開展學生作文互評活動,一方面便于學生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以及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習作水平的不斷提高。
四、激勵評價 讓學生享受快樂
激勵是學生前進的動力,是學生飛翔的翅膀。對于初學作文的孩子來說,老師的鼓勵和表揚,對他們是一種無形的幫助。所以作文講評不但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更重要的是要及時的夸獎他們,只要發(fā)現(xiàn)他們作文的哪段話、某個句子寫得好,就應把贊許的目光、肯定的微笑送給他們,讓他們分享成功的喜悅,感受成功的快樂,不斷促成學生習作的創(chuàng)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