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學習日語的外國人來說,授受動詞是學習日語的一個難點。漢語的動詞方向性并不強烈。不管是第一人稱給第二稱或是第二人稱給第一人稱,都用「給」,簡單又明了。相比之下日語較復雜,有あげる、くれる、もらう等多個不同的詞。因此,本文以授受動詞的使用方法和日本獨特的文化心理特征為研究對象,列舉授受動詞的使用案例,分析日本人的文化心理。
關鍵詞:授受動詞;日本人文化心理;特征
作者簡介:圖雅(1985.5-),女,內(nèi)蒙古人,研究生,凱里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日語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0--01
日本人的語言行為與它的獨特的文化心理是密切相關的,通過分析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日本人的文化心理,這對外語學習者是至關重要的,也是異文化的交流的不可缺少的要素。日語與其他外語有相同點的同時,也有自己獨特的一面。每種語言都有明顯的民族特色。授受動詞就是一種獨特的日語表達方式。學習者不僅把握授受動詞的使用方法、還有必要知道更深層次的文化內(nèi)涵。
一、日語的授受動詞及其分類
日語的授受動詞主要有三個:あげる、くれる和もらう。やる是あげる的蔑稱體,差し上げる、くださる、いただく分別是あげる、くれる、もらう的尊敬體。這七大動詞構成了日語授受表現(xiàn)體系的基本框架。
1.あげる
表示說話人或自己一方的人給他人東西或者時用あげる。動作的主體是說話人,所授予的事物用[を],授予的一方用[に]表示。
例句:私は李さんに本をあげました。我給小李書了。
2.くれる
表示他人給說話人自己或是自己一方的人東西時用くれる,動作的主體是他人,所授予的事物用[を],授予的一方用[に]來表示。
例句:李さんは私に本をくれました。
3.もらう
表示說話人自己或自己一方的人接受他人給與的東西時用もらう,所授予的事物[を],給與的對象用[から]或[に]來表示。
例句:私は李さんに本をもらいました。
二、日本人文化心理特征
在語言交流中,說話者根據(jù)自己和話題人物以及聽者的上下地位,內(nèi)外親疏關系,需要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從日語授受動詞可以看出日本人的多種獨特的文化心理特征。
1.等級文化
日本社會被細微的等級關系所劃分,因此日本人在言行中常常需要考慮一下自己所處的等級位置。這一個文化特點在授受表達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樣是說話人給與聽話人,輩分不同,授受動詞也不同。あげる是給平輩或平輩以下的人東西時用,而やる是給比自己級別低、年紀小的或給動物東西時用。給說話人自己或是自己一方的人東西時,如果對方是身份高的人或是尊敬對方時用くださる,而不是くれる。
2.內(nèi)外有別
在家庭內(nèi)部、單位內(nèi)部,對低位高的人使用敬語表達,首先在家庭內(nèi)部,晚輩對長輩必須使用敬語,但是對家庭外部人員和單位外部人員談及內(nèi)部人員時,無論地位和輩分高低,一律使用謙卑表達。日本人的內(nèi)外意識再語言中也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
姉は私に時計をくれました。
先輩は私の弟にプレゼントをくださいました。
在句子a中的「姉是低位高的人、但是跟外人講母親的時候、沒有必要使用敬語。句子b中的「先輩」是外人所以用了敬語[くださいました]。
3.恩惠意識
美國著名學者學者本尼迪克特在他的《菊與刀》一書中,深刻剖析了日本人的恩惠意識。對日本人來說“恩”就是債務,如果被賦予“恩”就必須償還。日本人的這種“恩惠意識”在其語言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xiàn),日語中的授受動詞就是這一意識的具體表現(xiàn)。日本人與他人交往時,非常注重禮儀,注重對方的心理,為了將自己放在受恩 、感恩的位置上, 頻頻地通過授受動詞來表達其受恩之情。
例:李さんに來てもらおうと思います。如果不懂日本人的恩惠意識,這句話恐怕也很難理解。
三、結(jié)語
通過分析日語授受動詞,讓我們明白了日本人文化心理的同時,也把握了與日本人交往時需要注意的要點。日語授受動詞的“等級意識”、“內(nèi)外意識”、“恩惠意識”充分反映了日本民族獨特的心理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任何語言無法與民族文化的特點分割,了解授受動詞背后的文化意識對更好的學習日語,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滿緒,日語和日本文化[M].外研社,2008.5.
[2]姚麗萍,“ウチ”と“ソト”的語言文化特征[J].北京日語學習和研究,2004.
[3]段帆,恩惠意識下的日語授受表現(xiàn)[J].中州學刊,2009.
[4](美)魯斯·本尼迪克特,菊與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5]金田一春彥、《日本語の特質(zhì)》[M].日本放送出版協(xié)會,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