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為天津師范大學青年教師基金資助(52WU1514)項目研究成果。
摘 要:自我虛構一種新的自我書寫方式,兼具自傳和小說的特征,也是莫迪亞諾小說創(chuàng)作的主要藝術特色之一。莫迪亞諾將其視為回憶敘事的重要方式,在作品中充分運用自我虛構,不僅實現(xiàn)了對自我的認知,也彌補了記憶的缺失,從而進一步渲染作品的主題內涵。本文結合他的兩部重要作品對這一敘事手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真實;虛構;自傳;敘事
作者簡介:張黎(1982-),女,天津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助教,碩士,主要從事法國文化與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0-0-03
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亞諾是法國當代著名作家,他1968年憑借 《星形廣場》一舉成名,隨后又發(fā)表了《暗店街》、《朵拉·布魯?shù)隆?、《夜半撞車》等重要作品,幾乎摘得了法國國內所有的文學大獎,奠定了他在法國文壇的重要地位。此外,他被法國評論界認為是法國為數(shù)不多的作品叫好又叫座的作家之一。
莫迪亞諾迄今已經(jīng)發(fā)表近30部小說,他的作品最大的特色是整體上給人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每部作品都讓讀者產(chǎn)生似曾相識、但是又具有自身特色的閱讀體驗。這是因為一方面,它們有著共同的主題: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圍繞著記憶、過去、身份等主題展開,這些主題將不同的小說聯(lián)系起來,就像一首長詩中的不同的詩篇,每部作品之間既互相區(qū)別,又互相補充。另一方面,從敘事藝術層面來看,莫迪亞諾運用自我虛構的手法,將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與小說敘事相結合。他將自己的真實經(jīng)歷、主要是童年和青年時期,揉碎、打破、解構成碎片,融入小說敘事中,構成在他的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的關鍵元素,給讀者帶來熟悉感。此外,虛實結合是他作品的一大基本特征,除了真實元素,他的小說里不乏虛構,正是這些不同的虛構構成了每部作品中的“變量”,使得它們之間相互區(qū)別,產(chǎn)生新穎獨特的閱讀體驗。本文結合莫迪亞諾的兩部代表作《暗店街》和《夜半撞車》,對其作品中自我虛構這一敘事手法進行分析。
一、莫迪亞諾的自我虛構:記憶的藝術
自我虛構(autofiction) 一詞最早是作為一個文學新概念,由法國文學評論家、作家塞爾日·杜布羅夫斯基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它指的是一種介于自傳和小說之間的文學體裁,既包含作者真實生活的敘事,也有在作者生活經(jīng)歷基礎上進行的虛構。在某種程度上,它和自傳、回憶錄等,都是屬于自我書寫的范疇,但是自我虛構更重視在自我書寫中對無意識的表達,是對自傳的一種革新和發(fā)展。對此,杜布羅夫斯基認為自我虛構是:“以嚴格真實的事件和事實為基礎的虛構,自我虛構可以理解為將冒險的語言托付給語言的冒險”。意為作者以另外一種語言來進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認知,將對實際經(jīng)歷的敘事從傳統(tǒng)的自傳模式發(fā)展為多種可能性的敘事,提供了更大的敘事自由。
自傳是對過去的重新建構,它的基本原則是作者、敘述者和主人公之間是等同的,是以“我”作為書寫的起點,而在自我虛構中,“我”則是書寫的終極目標。它不再追求真實、詳盡、有序地地敘述親身經(jīng)歷的事件或者事實,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而是注重對人物、對“自我”內心和潛意識的深層次發(fā)掘,這部分的內容,只能通過虛構來實現(xiàn)。這也是20世紀后半期很多法國作家選擇通過自我虛構這一手法進行自我書寫的原因。
莫迪亞諾的每部作品都有自我虛構的印記。對于莫迪亞諾而言,“自傳的語氣有一些人為的東西在里面,因為它總是暗含著一種導演的因素”。自傳是作者按照自己的世界觀、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體系,對過去進行挑選和加工,因此人為的因素無法避免,從而也就無法保證其絕對的真實性。莫迪亞諾認為“真實總是碎片化的……人總是會不自覺地遺忘一些事情,會對自己撒謊。這一切都形成了一些片段。除非是在警察的筆錄中,即便是那里,也會有一些錯誤”。因此,“真實只存在在超現(xiàn)實中”:他在一些偶然的貧乏的事物或者事情身上找到一種磁力,一種磷光,也就是超現(xiàn)實——他的在小說中總是賦予事物和人一種“磁性的”或者“磷光閃閃”的存在感,以此來對抗遺忘。因此,他坦言:“我寫作并不是為了試圖自我認知或者反省自己”。這些尋找超現(xiàn)實的步驟只能通過想象和虛構來完成,并且虛構也只能用于“一些非常具體的事物上:地點和人。我需要非常真實的事物來表現(xiàn)那個時代夢游的一面”[1]。可見,他也認為虛構的基礎是真實的人、事物或者背景。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莫迪亞諾正是真實的生活片段為基礎,運用虛構和現(xiàn)象,找到平凡事物身上的“磁力”和“磷光”,使他們從歷史深處傳來聲音,散發(fā)出光芒,從而抵抗時間的侵蝕和人類的選擇性記憶,完成記憶的使命。
二、自我虛構中的真實之源:支離破碎的家庭和不幸的童年
莫迪亞諾的作品中,有些關鍵元素是反復出現(xiàn)的,如不負責任的父母、孤獨的孩子、寄宿學校里孤獨叛逆的青少年等人物;巴黎的街區(qū)、薩瓦省的寄宿學校、瑞士、尼斯等地點;還有體現(xiàn)父子關系、母子關系的警車事件、父親1942年在香榭麗舍大街被捕等情節(jié)。其中父親、父子關系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兩個因素。這與莫迪亞諾本人的親身經(jīng)歷有著密切的關系?!都易V》(2005)被認為是莫迪亞諾所有作品中最接近自傳的一部作品,讀者可以將作者和敘述者完全等同起來。它講述了莫迪亞諾二十二歲之前的經(jīng)歷,幾乎在它每一頁都能找到在其它作品中出現(xiàn)過的因素。
莫迪亞諾的父親阿爾貝爾·莫迪亞諾1912年出生于巴黎的一個猶太家庭,祖父在希臘的薩洛尼卡、埃及的亞歷山大、委內瑞拉和巴黎之間漂泊。父親高中畢業(yè)會考失敗后不久就開始從事黑市交易。二戰(zhàn)期間,因為猶太人的身份受到追捕,但是在1942年的大追鋪中幸運地逃脫。在這種動蕩的時期,他認識了莫迪亞諾的母親——一個從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來到巴黎繼續(xù)演藝事業(yè)的女演員。莫迪亞諾和弟弟魯?shù)戏謩e于1945年和1947年出生。但是亂世的盲目結合使得莫迪亞諾的父母婚后貌合神離,父親常年在外忙著他那不可告人的生意,母親忙著到處演出,年幼的莫迪亞諾先是被托付給外祖父母,然后和弟弟輾轉于寄宿學校和父母的朋友家,過著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生活,1957年弟弟因病夭折。父母生活窘迫,經(jīng)常因為錢吵架,最后于1966年分手。父親為了擺脫莫迪亞諾,強迫他參軍入伍,遭到莫迪亞諾的強烈反對,父子關系因此破裂,父親從此在他的生活中徹底消失了。這是一個可悲的家庭:永遠缺席的父親、早逝的弟弟、冷酷無情的母親、缺乏溫情的童年、孤獨的青少年,這一切給莫迪亞諾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創(chuàng)傷,一直困擾著他,最直接的體現(xiàn)就是這些真實元素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的反復出。幾乎所有的作品中都能直接或間接地找到這些真實經(jīng)歷或者它們的投射,尤其是關于父親身份和形象最為突出。
三、《暗店街》和《夜半撞車》中的自我虛構
《暗店街》(1978)講述了一個失憶的人尋找自身身份的故事。看起來像是一部虛構的小說:因為沒有直接體現(xiàn)莫迪亞諾的生活經(jīng)歷。但是通過仔細閱讀,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隱含著很多體現(xiàn)作者自我的細節(jié),尤其是關于父親。小說中的主人公在調查的過程中認為自己可能是佩德羅·麥克沃依,他1912年出生于希臘的薩洛尼卡,在和妻子一起試圖穿越邊境逃往瑞士的時候失蹤,在逃亡之前,他們躲在一個別墅里。這些細節(jié)其實與莫迪亞諾的父親之間存在著很多相似性:阿爾貝爾·莫迪亞諾出生于1912年,莫迪亞諾家族正是來自薩洛尼卡,二戰(zhàn)期間莫迪亞諾一家也在外省的別墅里避過難。此外,這部作品的主題尋找身份,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二戰(zhàn)期間莫迪亞諾父親因為猶太人身份不得不東躲西藏,甚至盜用別人身份這一事實的映射。父親的身份是莫迪亞諾內心的一大困擾,所以他筆下的人物總是在險惡、恐怖、陰森的存在困境中“尋根”,他們在尋找自己身份的同時,也在尋求解脫和安慰,演繹著尋找自我的悲劇。
《夜半撞車》(2003)是莫迪亞諾所有作品中自我虛構色彩最為濃厚的小說。小說的主人公年近花甲,以第一人稱敘述回顧了自己成年前幾個月發(fā)生的一起車禍及他尋找肇事車輛的車主——一個名叫雅克琳娜·博塞爾讓的女子的故事。在尋找她的過程中又穿插著敘述者對童年和其他人物的回憶。莫迪亞諾在這部作品中采用真實與虛構相結合,真實和夢幻相交替的藝術手法來表現(xiàn)主題內涵。雖然這部小說的主要事件是虛構的,比如深夜被車撞傷這件事,但是小說中的一些人物形象、情節(jié)、氛圍和感受卻是作者的真實的經(jīng)歷或體驗。這部小說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父親頻繁出現(xiàn),并且?guī)缀趺恳淮味际歉F苦潦倒、冷漠無情的形象出現(xiàn):“我想起,將近十七歲時最后幾次同我父親見面的情景,在我同父親見面的過程中,我不敢向他要一點錢。生活已經(jīng)使我們彼此疏遠……他穿著翻邊處磨得越來越破的衣服,而我們會面的咖啡館每一次都離市中心更遠”?!拔业母改父静皇俏业氖裁纯可?,我父親與我在咖啡館里少有的約會總是以千篇一律的方式結束:我們起身,然后,互相握握手。然后,每次我都沒有膽量向他乞求一點點錢” 。這正是現(xiàn)實生活中作者父親的真實寫照。莫迪亞諾在這部作品中不僅直接對父親的形象進行了真實的描述,還對母親的形象進行了隱性的寫照。作品里有一個情節(jié)是敘述者發(fā)現(xiàn)有個不明身份的老婦人總是跟蹤他,在旅館的樓下用威脅的目光盯著他,然后有一天瘋婦人攻擊了他,差點將他掐死。對于她的身份,作者寫道:“這個女人可能來自于我童年時的哪一個被遺忘的噩夢呢?”“……這個老太婆快要把我掐死了。她猶如我童年的回憶一樣沉重” 。描述瘋婦人對他的辱罵時,作者多次提到了她的動作像“喜劇女演員”、“蹩腳演員”。結合莫迪亞諾的親身經(jīng)歷,不能看出,這個瘋婦人投射的是他母親的形象。莫迪亞諾的母親是一名二流的女演員,與他父親離婚后,總是逼迫他去找父親要生活費,并經(jīng)常搜刮他的財物,甚至把他在中學里獲得的獎品拿去變賣。她對年幼的莫迪亞諾和弟弟不聞不問,母親的遺棄對孩子而言就是童年沉重的噩夢。小說里的敘述者對幼年時撞車事故的回憶表達了作者對母愛的渴望。此外,《夜半撞車》中還有一個莫迪亞諾作品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情節(jié)——作者親身經(jīng)歷的警車事件:在母親的逼迫下,他問父親要錢,卻被父親送到警察局。莫迪亞諾在訪談中曾坦言這是他人生中難以磨滅的一幕。最后,小說的主人公經(jīng)歷撞車事件之前是一個渾渾噩噩的年輕人,無所事事,仿佛生活在黑夜里,“在濃霧中前進”,他的噩夢般的生存境遇、他的焦慮、迷茫和不安也是作者年輕時的親身體驗??傊?,這部小說里,冷漠自私的父親、幽靈般的母親、漂泊不定的生活(敘述者居無定所,輾轉于旅館之間)、躁動不安的精神狀態(tài)都是作者真實的經(jīng)歷和感受。但是虛構和想象使得它與自傳體小說區(qū)別開來,成為自我虛構的代表作。
四、自我虛構的意義:自我創(chuàng)造的空間
從上面兩部作品可以看出,莫迪亞諾作品中的真實材料并不多,主要取自于他二十二歲之前的經(jīng)歷,并且關鍵元素經(jīng)常反復出現(xiàn)在不同的作品中。但是他的不同作品給讀者帶來的感受也不盡相同,可以說每部作品相較于其它作品都有其獨特新穎之處,主要原因就在于虛構手法的運用。虛構為加工自傳性的素材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創(chuàng)造了更為靈活的敘事方式。一方面,通過虛構,作家可以打亂敘事的時間、空間順序、創(chuàng)造新的人物。莫迪亞諾經(jīng)常在真實和虛構之間,通過聯(lián)想性回憶打破線性敘事時間,在不同的時代和空間之間往返。 《夜半撞車》中有三個時間層:第一個時間層是現(xiàn)時的敘事時間;第二個時間層是四十年前也就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發(fā)生撞車事件的時間,最后就是通過回憶追溯到的童年時代。時間層之間的轉換都是通過虛構的人物和事物實現(xiàn)的。可見,虛構是對生活素材的必要加工,莫迪亞諾認為應該將小說中的自傳因素搬移、放大,透過人物和事物的表面找到他們的本質,對生活中錯亂的事物進行調整,如果不進行這項過濾和修飾工作,那就違背了文學的本質。另一方面,虛構可以彌補記憶的缺失。人類的記憶力是有限的,并且是有選擇性的,因此在自傳或者自我書寫中,無法實現(xiàn)絕對的真實,只能進行有限的回憶,對于缺失的記憶,只有借助虛構進行彌補,才能實現(xiàn)更精確的表述。想象和夢幻可以更加深入地描述內心的無意識,和真實的自我?!兑拱胱曹嚒返闹饕囆g特色之一就是成功營造了與故事主題和寓意相得益彰的氛圍,而氛圍的營造則是由虛構的景象和環(huán)境來完成。在整體神秘莫測的氛圍中卻又對人物進行了清晰細致的描述,形成了虛構的真實,真實與虛構的交融應和了主人公的精神狀態(tài),增添了小說的藝術魅力。
自我虛構是自我書寫的一種新發(fā)展,突破了自傳、回憶錄等傳統(tǒng)敘事模式,將真實與虛構緊密結合起來。一方面,作者因為對自身材料的熟悉,更容易表達出自身的情感,從而能夠更加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虛構手法的運用大大擴展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空間和敘事手法,使其得以實現(xiàn)更高層次自我創(chuàng)造,更深刻的自我認知和探求。莫迪亞諾的小說創(chuàng)作的藝術特色之一就是善于運用自我虛構,但是與其他自我書寫的作家所不同的是,莫迪亞諾自我虛構不僅僅是為了自我認知,他對不幸童年的重復敘述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自我宣泄和自我慰藉,他還通過虛構重建了歷史和過去的生活環(huán)境,將個人記憶和集體記憶結合起來,讓歷史和個人散發(fā)出活力,來對抗遺忘。而與遺忘作斗爭正是他作品中體現(xiàn)的深刻主題意蘊,也是他回憶敘事的崇高目標。
注釋:
[1]莫迪亞諾訪談http://www.lexpress.fr/culture/livre/modiano_808386.html.
參考文獻:
[1][法]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暗店街[M]. 王文融 (譯).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5.
[2][法]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夜半撞車[M]. 譚立德 (譯).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法] 布·布朗克芒、車槿山(譯).自我虛構:一九七七年——自我虛構的分界線[J]. 世界文學,2015(2):44-55.
[4] 譚君強. 論魯迅小說中的作者自我虛構 [J]. 小說研究,2008(3): 61-64.
[5]田妮娜. 在繼承與叛逆之間尋找出路——20世紀后期法國小說淺析 [J]. 外國文學,2013(5): 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