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紅霞
(海南省圖書館,海南 ???570203)
《海瓊玉蟾先生文集》明清時(shí)期瓊州府編刻流傳考
喬紅霞
(海南省圖書館,海南 ???570203)
摘要:《海瓊玉蟾先生文集》是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彭耜為海南先賢白玉蟾編刻的詩文集。經(jīng)明正統(tǒng)七年(1442年)朱權(quán)重編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瓊州府唐胄參以翰墨、郡志,編成《白玉蟾海瓊摘稿》。清代乾隆年間瓊州府以明正統(tǒng)本為底本,參以萬歷何繼高本編成《海瓊白真人全集》。清同治間以乾隆本為底本,重新編刻,形成了明清時(shí)期《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在瓊州府刊刻流傳的脈絡(luò)。
關(guān)鍵詞:《海瓊玉蟾先生文集》;明清;流傳;瓊州府
海南文化自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 蘇東坡謫居海南儋州后始有氣象,雖有賢達(dá),惜無文集傳世。至南宋時(shí),海南瓊山人白玉蟾,渡海北上,廣泛活躍在我國長江以南各地,創(chuàng)立了道教金丹派南宗,他生前所著的詩文和道教經(jīng)義,流傳遍布市井鄉(xiāng)村,在詩、書、畫各方面皆有成就,被尊為道教金丹派南宗第五世祖、“神仙才子”,是海南最早有文集傳世的人物,也是將海南文化向全國傳播的早期代表人物。
一、白玉蟾及玉蟾文獻(xiàn)概述
白玉蟾,本名葛長庚,生于南宋高宗紹興甲寅年(1134年),卒于南宋紹定己丑年(1229年)*任繼愈主編:《編撰人簡介》,《道藏提要》附錄一,北京:中國社會(huì)科學(xué)出版社,2005年,第731頁。,祖籍福建閩清,出生于海南瓊山,中國道教金丹派南宗第五世祖、道教真人、詩人、書畫家,字如晦、以閱、眾甫,號(hào)海瓊子、蠙庵、白叟、海南翁、瓊山道人、瓊山老叟、瓊山居士、海南居士、神霄散吏、武夷散人、武夷翁、白逸人等,封號(hào)紫清明道真人、紫清真人,俗號(hào)白衣公*蓋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論》上冊,北京:社會(huì)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13年,第482-486頁。。
白玉蟾嫻于文辭,勤于著述,南宋狀元潘牥贊譽(yù)他的才思“不由學(xué)識(shí)而能,不假思索而得”*[南宋]潘牥:《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原序》,朱逸輝主編:《白玉蟾全集校注本》,??冢汉D铣霭嫔?,2004年,第1頁。,白玉蟾《自贊》曰“神府雷霆吏,瓊山白玉蟾。本來真面目,水墨寫緗縑”*[南宋]葛長庚:《自贊》,朱逸輝主編:《白玉蟾全集校注本》,??冢汉D铣霭嫔?,2004年,第552頁。,他“博洽儒術(shù),出言成章”*[明]南極遐齡老人臞仙:《重編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序》,朱逸輝主編:《白玉蟾全集校注本》,??冢汉D铣霭嫔?,2004年,第3頁。,時(shí)人李訦謂“伏讀著述甚盛,且大聰明。隨身無片紙,落筆滿四方,人所難及”*[南宋]李訦:《待制李侍郎書》,朱逸輝主編:《白玉蟾全集校注本》,??冢汉D铣霭嫔?,2004年,第 957頁。。他的思想融會(huì)儒道佛,作品可作丹經(jīng)讀,也可作詩文讀,可謂“人而仙而詩仙”*參見[明]唐胄:《海瓊摘稿序》,[南宋]葛長庚、[明]唐胄:《白玉蟾海瓊摘稿》,明瓊州府:唐胄刻本,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唐胄刻本,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藏。。
白玉蟾詩文流傳下來有詩歌千余首,詞百余首,散文(包括清詞、洞章、丹訣)二百多篇。臺(tái)灣學(xué)者王會(huì)均先生曾考證古籍和現(xiàn)代的白玉蟾文獻(xiàn)在大陸、臺(tái)灣、香港、澳門、日本、美國等海內(nèi)外收藏情況。統(tǒng)計(jì)列表如下:
表1 白玉蟾文獻(xiàn)知見版本統(tǒng)計(jì)表(單位:種/刊版)
(注:表中類別和數(shù)據(jù)依照王會(huì)均先生論文《白玉蟾著作綜錄》*王會(huì)均:《白玉蟾著作綜錄》,朱逸輝主編:《白玉蟾真人評介集》,香港:香港銀河出版社,2005年,第304-332頁。制作,含較多民國后出版影印的現(xiàn)代文獻(xiàn),表中的經(jīng)部對應(yīng)《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五部分類法“經(jīng)史子集叢”的“子部”,“藝部”從屬于“子部”藝術(shù)類。)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著錄白玉蟾文獻(xiàn)善本十種版本,本文僅就《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在瓊州府的編刻情況進(jìn)行探討。
二、從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刻四十卷本到明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六卷續(xù)集二卷附錄一卷本
南宋端平年間,彭耜將白玉蟾的詩文進(jìn)行匯集,編纂成《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四十卷,南宋端平丙申年(1236年),請長至文林郎新鎮(zhèn)南軍節(jié)度推官潘牥書序于前,嘉熙元年(1237年)自撰《海瓊玉蟾先生事實(shí)》附后刻梓,此謂南宋彭耜刻本,該版本乃《海瓊玉蟾先生文集》的祖本。
彭耜(1185-?),字季益,福建閩縣人,白玉蟾的大弟子,隱居鶴林,詔封鶴林真人。白玉蟾《寄三山彭鶴林》云:“玉蟾于彭耜,則仙家之父子”。彭耜在《海瓊玉蟾先生事實(shí)》中簡述了根據(jù)白玉蟾生前囑托,親自校勘編次白玉蟾詩文,得到紫元留等的幫助,鋟梓刊行的情況:
耜于先生受知獨(dú)厚,每見囑以諸集,皆一時(shí)率然而作,亦有托附于其間者,“吾子他日為我擇之?!瘪瓴桓彝壬z言,手自???,妄加纂次,并以諸賢詩文錄于篇末,凡四十卷。荷清湘史君紫元留兄偕諸同志喜其成書,相與鋟梓。因以先生出處之大略,直述于右,期與斯文共垂不朽云耳。時(shí)嘉熙改元仲冬甲寅鶴林彭耜謹(jǐn)書。*[南宋]彭耜:《海瓊玉蟾先生事實(shí)》,朱逸輝主編:《白玉蟾全集校注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939頁。
潘牥,字庭堅(jiān),南宋狀元,舉進(jìn)士,時(shí)任鎮(zhèn)南軍節(jié)度推官。他作序曰:
仆頃未識(shí)瓊山,一日會(huì)于鶴林彭征君座上,時(shí)飲半酣,見其掀髯抵掌,伸紙運(yùn)墨如風(fēng),心中疑焉。旁適有紙數(shù)百幅,因取窮之,隨叩隨響,愈探愈深,猶河決昆侖注之海,盡夜洶涌有聲。童子隅坐研墨,腕幾脫。頃刻數(shù)千萬言。取而讀之,放言高論,閎肆詭奇,出入三氏,籠罩百家,有非世俗所能者?!骶c瓊山為莫逆交,此集詩文若干首,皆征君手自纂集,又親為審訂,去其悲來笑奚之類,得四十卷,其篇軸浩瀚猶如此。*[南宋]潘牥:《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原序》,朱逸輝主編:《白玉蟾全集校注本》,??冢汉D铣霭嫔纾?004年,第1頁。
潘牥序中既介紹了白玉蟾才思泉涌、下筆千言立就之態(tài),也簡要介紹了彭耜編刻《海瓊玉蟾先生文集》的編纂過程。目前南宋本已佚。
至明正統(tǒng)年間,宋本《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已很少流傳,南極遐齡老人臞仙(即朱權(quán))能得到該本殘卷頗為重視。他迷信地認(rèn)為能得到宋本,機(jī)緣是先有兩次遇見白玉蟾,而后才得到了宋本《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四十卷殘編。朱權(quán)敘述曰:
余與先生,非有素契之緣,何能續(xù)是書于既絕?……乃得是書,皆先生平昔所作之詩文數(shù)十萬言,昔先生囑其徒鶴林輯之,行于世久矣,歲月洇沒,而世無所傳,今偶得是書,如親覿師面,誦之再三,油然心與玅融,恍然置身于太清之境。茍非大羅之霞客,曷能語于是哉!蓋原本篇敘不一,上清、玉隆、武夷三集內(nèi)未入者皆收之,今重新校正,定為八卷,附錄一冊,乃霞侶奉酬之元簡,仍綴諸簡末,摹寫成集,而壽諸梓以永其傳焉。*[明]朱權(quán):《重編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原序》,朱逸輝主編:《白玉蟾全集校注本》,??冢汉D铣霭嫔纾?004年,第3頁。
朱權(quán)(1378-1448年)即明朱元璋第十七子, 封寧王,國大寧,永樂初改封南昌,號(hào)臞仙、涵虛子、丹丘先生、大明奇士、南極遐齡老人等,卒謚獻(xiàn),人稱寧獻(xiàn)王。他好古博學(xué),旁通釋老,著述有道家、音樂、戲劇、養(yǎng)生等,群書秘本,皆刊刻。得到宋刻本《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四十卷后,他重新校正選輯,收錄上清、武夷、玉隆三集中未收錄的內(nèi)容,保留了彭耜的《海瓊玉蟾先生事實(shí)》和潘牥序,將四十卷變成了八卷本(六卷續(xù)二卷),并將自己的酬和之作整理成一卷附錄于后。
國家圖書館藏有明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寧藩朱權(quán)刻本《海瓊玉蟾先生文集》 六卷續(xù)集二卷附錄一卷*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hu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宋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70頁。,該版本12行21字,黑口,四周雙邊,卷端題名大字占雙行,12冊。該書原系甘鵬云收藏,鈐有“藥樵”收藏印章。續(xù)集卷二配清甘世恩抄本,清甘鵬云題跋。
傅增湘《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記錄了所經(jīng)眼的《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六卷續(xù)集宋葛長庚撰附錄一卷,明正統(tǒng)七年朱權(quán)刊本,12行21字,大黑口,四周雙欄,版心記“白一”“白二”等字,卷首標(biāo)題大字占雙行?!j有“蓮涇鑒賞”(白)、“留為永寶”(朱)、“桐軒主人藏書印”(朱文長方)、“茂苑韓氏藏書”(白文長方印)*傅增湘:《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262頁。。
三、明代瓊州府先賢用《海瓊玉蟾先生文集》重新編刻情況
1.明代瓊州府詩人王佐從武夷山攜“玉蟾集”歸瓊州府
明代瓊州府人王佐(1428-1512年),字汝學(xué),號(hào)桐鄉(xiāng),臨高縣蠶村都(今海南省臨高縣博厚鎮(zhèn)透灘村)人,明成化十年(1475年)任福建邵武府同知,成化十六年(1480年)任福建鄉(xiāng)試考官,弘治二年(1489年)任江西臨江府同知。*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海南省志·人物志》,??冢耗虾3霭婀荆?006年,第27頁。一日他到武夷山,夜宿武夷止庵,道人拿出“玉蟾集”,他讀后頗有感慨:
止庵,白玉蟾修煉之處,在武夷九曲中,有玉蟾燒丹灶。白玉蟾,宋南渡季年應(yīng)童子科,無何入武夷山得道,及今二百余年。瓊之人未有游武夷者。頃奉縣檄,夜宿山中,道人出玉蟾所著詩賦,讀之有感,因留題此。已而,道人持余詩去,余亦袖玉蟾集歸。玉蟾,吾瓊州府瓊山縣五原鄉(xiāng)人,少時(shí)聞諸父兄云,玉蟾姓葛,宋元父老猶及見其還鄉(xiāng)者,道其事甚詳,此不能悉。*[明]王佐:《夜宿武夷止庵并序》,周偉民、唐玲玲、安華濤點(diǎn)校:《白玉蟾集》下冊,??冢汉D铣霭嫔纾?006年,第860頁。
作《夜宿武夷止庵并序》留題于道觀, 詩曰:“身去仍丹在,神與此山老。詩賦留山間,手澤猶精造。永與九曲歌,并作鎮(zhèn)山寶。仙集響瑯瑯,我心明皜皜,持集歸故鄉(xiāng),為報(bào)五原老?!?[明]王佐:《夜宿武夷止庵并序》,周偉民、唐玲玲、安華濤點(diǎn)校:《白玉蟾集》下冊,第860頁。與道人換得玉蟾集帶回故鄉(xiāng)。
王佐在武夷山所見版本,從流傳的范圍和流傳時(shí)間分析,應(yīng)該是明正統(tǒng)朱權(quán)刻本《海瓊玉蟾先生文集》。王佐把自己在武夷山看到的“玉蟾集”帶回瓊州,是否有所刊刻?目前尚無版本可考。
2.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唐胄編刻《白玉蟾海瓊摘稿》十卷
王佐的學(xué)生唐胄,得到臞仙所編《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后,以此為底本,收集書畫作品及郡志中的作品,匯編刊刻成《白玉蟾海瓊摘稿》,目前有善本存世。
唐胄(1471-1539年),字平侯,號(hào)西洲居士,明瓊州府瓊山縣東廂(今海南省??谑协偵絽^(qū)攀丹村)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進(jìn)士,正德年間搜集地方文史,編成《瓊臺(tái)志》。自嘉靖元年(1522年)始,歷任戶部河南司主事、廣西提學(xué)僉事、云南金騰副使等職,再擢云南右參政、右布政使,嘉靖十一年(1532年)任廣西左布政使,十二年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東巡撫,十四年轉(zhuǎn)任南京戶部右侍郎,秋轉(zhuǎn)為左侍郎。*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海南省志·人物志》,??冢耗虾3霭婀?,2006年版,第27頁。
嘉靖十一年(1532年),唐胄任廣西左布政使時(shí)編纂《白玉蟾海瓊摘稿》,說“近乃得臞仙重編,并于翰墨、郡志等書中,摘其合于景事者為此集,其重編全帙,將攜歸郡別刻云”*[明]唐胄:《海瓊摘稿序》,[南宋]葛長庚、[明]唐胄:《白玉蟾海瓊摘稿》,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唐胄刻本,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藏。。由此可見,唐胄得到臞仙重編本后,將翰墨、志書中“合于景事”者在廣西任上編成全帙,帶回家鄉(xiāng)瓊州府刻印。
唐胄刻本《白玉蟾海瓊摘稿》十卷,共四冊,卷端僅題題名卷次,未題著者和編者。10行20字,黑口,四周雙邊,雙魚尾。卷一至卷八摘錄白玉蟾詩詞等635首,卷九和卷十摘錄白玉蟾所作賦、序、論、說、書以及疏文等。目次為:卷一四言詩二首、古詩七十九首;卷二古詩二十九首、五言律詩三十四首、五言排律四首;卷三七言律詩五十一首;卷四七言律詩四十八首;卷五歌行四十一首;卷六古風(fēng)四首、五言絕句一百一十三首;卷七六言絕句十五首、七言絕句一百一十二首;卷八七言絕句六十一首、聯(lián)句十一首、累字兩首、回文一首、集句一首、詩余二十四首;卷九賦一、序六、文一、記四;卷十論三、說三、書一、告牒四、疏七、銘四、贊十六、偈四。*蓋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論》上冊,北京:社會(huì)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13年版,第153頁。
《白玉蟾海瓊摘稿》十卷,國家圖書館、吉林省圖書館、湖南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寧波天一閣均有收藏。國家圖書館館藏本鈐有“五福五代堂寶”、“古稀天子寶”、“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乾隆御覽之寶”、“天祿繼鑒”等璽印,是故宮“天祿琳瑯”舊藏。2009年,《白玉蟾海瓊摘稿》湖南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藏(編號(hào):05719)、吉林省圖書館館藏(編號(hào):05720)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國古籍保護(hù)網(wǎng):《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http://www.nlc.gov.cn/pcab/gjml/。
四、 清代瓊州府兩次整理,編纂成《海瓊白真人全集》刻梓
1.《海瓊白真人全集》中“白真人集”由何繼高本始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現(xiàn)存白玉蟾詩文集善本有明手抄本,曰:海瓊白真人文集六卷,宋葛長庚撰,明抄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hu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宋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70頁。。筆者在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有幸看到該版本,卷端著者題名為:宋鶴林真人彭耜纂次,明南極老人臞仙重編,華元仙史何繼高重編。10行18字,四周雙邊,無魚尾,藍(lán)格手抄,框高21厘米,寬15.2厘米,索書號(hào)SB/810.57/4470a。*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網(wǎng):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古文獻(xiàn)資源庫,http://rbdl.calis.edu.cn/aopac/controler/main,2015年12月27日。該抄本是目前所見題名“白真人文集”的最早文獻(xiàn)。
明萬歷年間,何繼高在正統(tǒng)朱權(quán)刻《海瓊玉蟾先生文集》殘卷基礎(chǔ)上,從道家的角度,增收《洞真雷法》、《丹圖玄論》,以及他游寓閣皂、玉笥兩地所見的題序、記、詩歌,散見于志籍的陰符諸書、性命秘旨等,抄寫并校正,匯為一帙。由林有聲校輯成《新刻瓊琯白先生集》付梓。何繼高序曰“瓊琯白真人集序”*[明]何繼高:《瓊琯白真人集序》,朱逸輝主編:《白玉蟾全集校注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4頁。,林有聲跋曰“白真人文集后敘”*[明]林有聲:《白真人文集后敘》,朱逸輝主編:《白玉蟾全集校注本》,??冢汉D铣霭嫔?,2004年,第5頁。。將原明本朱權(quán)編刻的題名“海瓊玉蟾先生文集”改為“海瓊白真人集”或“白真人文集”之端倪,從明萬歷甲午(1594年)何繼高、林有聲本“白真人集”始。
2.清乾隆辛亥年(1791年)編刻《海瓊白真人全集》八卷
白玉蟾集明清時(shí)期瓊州府有無刊刻?從資料記載和現(xiàn)存善本看是有的。明朝瓊州府被譽(yù)為“南溟奇甸”、“海外鄒魯”,當(dāng)時(shí)文化十分繁榮。丘濬、唐胄都有刻本流傳。民國時(shí)黃慈博所撰《廣東宋元明經(jīng)籍刊本紀(jì)略》,卷末“附明周弘祖古今書刻所載廣東書目”記載了廣東布政司、按察司、廣州府、瓊州府等地的刻書情況。據(jù)著者黃慈博考證,弘祖所記為明初至隆慶二年(1568年)經(jīng)籍刊刻情況,其時(shí)瓊州府刻書有《瓊臺(tái)吟稿》、《丘文莊集》、《大學(xué)衍義補(bǔ)》等。*黃慈博:《廣東宋元明經(jīng)籍刊本紀(jì)略》,王國維等撰:《閩蜀浙粵刻書叢考》,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第48頁。
清代瓊州府編刻白玉蟾集,是從鄉(xiāng)邦文獻(xiàn)的角度來編纂的,題名沿用了何繼高本的“白真人”作題名,頗有仙家色彩。乾隆辛亥(1791年),彭翥渡海到瓊州任“郡司馬”兼行知府權(quán),主持編刻了《海瓊白真人全集》,彭翥作跋,并撰寫了《神仙通鑒白真人事跡三條》。該書王時(shí)宇序,林桂跋,由王時(shí)宇匯輯了彭翥提供的何繼高刻本和莫瑩章提供的朱權(quán)刻本,合兩者之殘卷,去除重復(fù),編訂付梓。
彭翥,字南池,一字少鵬,竹林,號(hào)竹泉,蒙化(今云南巍山)人。清乾隆庚寅(1770年)舉人。曾任廣東封川、香山知縣,官至瓊州府同知。他在香山(1787年左右)任知縣時(shí),購得《仙史》,得以知紫清真人白玉蟾的生平顛末。庚戌(1790年)北上,又得到紫清詩文集四本。他敘述了編纂始末:
紫清真人文章詩賦之工絕,所謂仙家才子者。辛亥(1791年)渡海,以為此紫清鄉(xiāng)廬所在也,意松林白石間,或可追仙寫于一再,而杳不可得。……定安莫君瑩章,得紫清集八本,于其外祖王鶴洲家,屬瓊臺(tái)山長王慎齋校訂,重付剞劂,以廣其傳,是盛舉也。慎齋告于余,余并出其所藏本以為質(zhì),因論次之。紫清古文雄偉排宕,縹緲離奇,純乎大手筆。詩則有唐音,有宋體,其愷摯和厚味之無極者,唐音也;其清新穎異奇無窮者宋體也,要皆不失為大著作手。讀者當(dāng)自得之。*[清]彭翥:《重刻紫清白真人詩文全集跋》,朱逸輝主編:《白玉蟾全集校注本》,??冢汉D铣霭嫔?,2004年,第6頁。
王時(shí)宇,字允修,號(hào)慎齋,海南瓊山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舉人,曾任國子監(jiān)學(xué)正,乾隆至嘉慶間,任瓊臺(tái)書院掌教二十二年,著有《慎余堂制義前后集》《退庵小集》《蓮花山房詩集》等。*謝越華:《瓊臺(tái)三百年》,??冢汉D铣霭嫔?,2002年,第202頁。
王時(shí)宇在《重刻白真人文集敘》中,慨嘆自南宋至其時(shí)六百余年來,雖經(jīng)明正統(tǒng)、明萬歷兩次編刻,然而時(shí)間久遠(yuǎn),版刻凋零,瓊州不存。時(shí)瓊州好友莫瑩章將外祖父王鶴洲從溫江帶回的朱權(quán)刻本玉蟾集八本與海南邊防長官彭翥帶來瓊州的何繼高編刻本四本,進(jìn)行對照,刪去重復(fù),糾正錯(cuò)誤,補(bǔ)充殘缺,重新編次校對而成。王時(shí)宇序曰:
海瓊白真人,瓊山五原人也,生于紹興甲寅,迄今六百余年矣。其文集鋟于其徒鶴林,重鐫于明正統(tǒng)南極遐齡臞仙;萬歷甲午,何公繼高,更為剞劂。歷年久遠(yuǎn),不惟不傳于瓊,即通都大邑藏書之肆,亦所罕有。宇自少聞?wù)嫒诵彰?,竊心異之。甲午(1774年)與修郡志,讀真人詩文一二,意其必有全集,惜不得一見為快。辛亥(1791年)冬,余友定邑莫君明甫,出真人全集相示,叩其所自,則得之外祖公樂會(huì)王鶴洲公。鶴洲昔為溫江令,得之一老生家,閱今垂六十年,剝落過半,屬宇考訂,重為付梓。宇,俗人,何能知真人之萬一哉,適郡司馬滇西彭竹林先生,與真人有夙契,其詩文亦絕相類。宇告之(彭竹林),大喜。出麓中真人集四本相質(zhì),蓋何公所刻。與臞仙之八本,分類參差,多寡互異。竹林命宇重為編次,悉心校對,重者爻之,訛者正之,缺者補(bǔ)之。再三讀之,其詩文之雄博瑰奇,誠有如真人所云,世間有字之書,無不讀者。于是知真人固天仙才子,合二為一,洵非操觚家所能及也。噫,真人所傳以不朽者,固不在乎此集。而數(shù)百年來,重得是集于凋殘剝蝕之余,俾后人重而新之,是亦真人之友之不容泯沒于天壤也夫?*[清]王時(shí)宇:《重刻白真人文集敘》,[南宋]白玉蟾著、蓋建民輯校:《白玉蟾詩集新編》,北京:社會(huì)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13年,第372頁。
王時(shí)宇序和彭翥跋中提到的王鶴洲(1660-1722年),名宗佑,字右君,號(hào)鶴洲,瓊州府樂會(huì)縣白石鄉(xiāng)(今瓊海市溫泉鎮(zhèn)石塘村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中舉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授四川溫江縣令,在任兩年,政績卓著。明正統(tǒng)年間朱權(quán)刻本《海瓊玉蟾先生文集》殘卷,是王鶴洲在四川任縣令時(shí)從一老生家得到,帶回瓊州府的。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辛亥,王時(shí)宇編清乾隆瓊州府稽古堂刻印本《海瓊白真人全集》本,在版心題“白真人集”,目錄作“瓊山白真人詩文全集”,卷端題名“海瓊白真人全集”,彭翥跋又作“重刻紫清白真人詩文全集”,根據(jù)古籍著錄規(guī)則,依照卷端題名,稱作《海瓊白真人全集》。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有館藏(典藏號(hào):SB/810.57/4470b)?!吨袊偶偰俊分?。
3.清同治戊辰(1868年)重編《海瓊白真人全集》十卷
清同治乙丑(1865年),許寶珩來治瓊山,原以為在白玉蟾故里,又早知真人有集,到了瓊州府瓊山縣卻很少見到,甚是惋惜,于是萌生了重刻“白真人集”的念頭。恰好江西鄒鏡湖、楚南周明覺,找來了乾隆本“白真人集”??上в行┳忠呀?jīng)漫滅,因擔(dān)心“白真人集”日久失傳,急忙募資重刻。重刻本以《道德經(jīng)注》、《指玄篇解》、《木郎乞雨咒》 附刻于后,約經(jīng)過十個(gè)多月的編寫才完成。許寶珩作序曰:
適而以《道德經(jīng)注》、《指玄篇解》、《木郎乞雨咒》 附刻于后,閱十余月臧事。請敘于余,余與道無所聞,然真人為道之正宗,亦瓊之特產(chǎn),則是集也,為斯道留不傳之秘,即為瓊?cè)舜嬷鲋帲姿雇琳咚蝗菀岩?。故樂為書于簡端?[清]許寶珩:《重刻白真人集敘》,朱逸輝主編:《白玉蟾全集校注本》,??冢汉D铣霭嫔?,2004年版,第9頁。
番禺九十老人柳承祖也作序說明了重刻“白真人集”的經(jīng)過和意義:
白祖師向有全集行于世,而瓊?cè)瞬欢喔乓?。余戚周君明覺,素好仙道,覓得是集,如獲至寶,因欲刊刻,以公同志。而瓊中憲紳士商俱樂捐資,成茲美舉。又得鏡湖鄒君細(xì)為校對,是集刻成。不獨(dú)得祖師之福蔭,繼祖師之道統(tǒng),為瓊?cè)酥笮?,即玩其詩文之清新雋逸,于詞章之學(xué),廣益良多。*參見[清]柳承祖:《重刻白真人集跋》,[南宋]葛長庚撰,[清]王時(shí)宇、鄒鏡湖編:《海瓊白真人全集》,清同治八年(1869年)瓊州府刻本。
根據(jù)序言,可知周明覺、鄒鏡湖在清乾隆八卷本的基礎(chǔ)上,增加道教文獻(xiàn)卷九、卷十于后,而成十卷本。
同治本《海瓊白真人全集》,學(xué)界稱為“清同治戊辰(1868年)重鐫《白真人集》本”,或直呼稱之為“戊辰本”,有的館藏著錄為同治七年(1868年)刻本,大概是根據(jù)該書牌記所題。從許寶珩序和柳承祖序題“大清同治八年己巳秋”,應(yīng)是同治八年(1869年)刊畢。該版本9行21字,黑單魚尾,四周雙邊,框高18.2厘米,框?qū)?2.8厘米,9行21字,黑單魚尾,四周雙邊,版心有“白真人集”字樣。目錄題名:瓊山白真人詩文全集?,F(xiàn)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有藏。
清同治戊辰(1868年)重鐫《海瓊白真人全集》,亦可稱為《白真人全集》,十卷,卷一皆他人所作,卷二至卷十為白玉蟾所著,卷八附他人書札、序記等作品。卷九和卷十為同治戊辰本根據(jù)《道藏》、《呂祖全書》、《道藏全書》等新增的內(nèi)容。各卷依次是:卷一書序五,圣像(新增),彭耜《海瓊玉蟾先生事實(shí)》,彭翥《神仙通鑒事跡三條》。卷二序十三,記三十二。卷三文七,說四,論六,賦八,詩四言二,五言古六十一(組詩按一計(jì),以下同)。卷四七言古詩一百一十。卷五五言律詩三十一,七言律詩二百零五。卷六七言絕句二百一十六,聯(lián)句二十一。卷七書四,疏十二,題跋五,碑一,銘七,贊三十,經(jīng)二,傳一,偈四,法語六。卷八詩余(詞)九十四,另附載他人書、序、題、章、詩、札等二十五篇。卷九是清同治戊辰本刊刻時(shí),由周明覺、鄒鏡湖新增加,有洞章、表、史、丹訣、語錄等文體。丹訣三十,語錄九,根據(jù)《道藏》原文補(bǔ)錄,圖為同治戊辰(1868年)空空子摹。卷十也是周明覺、鄒鏡湖新增加的內(nèi)容,所增加的篇目是:道德寶章注,白紫清指玄篇序,指玄篇原序,指玄篇注,木郎祈雨咒附祈雨簡便科儀,重刻紫清白真人詩文全集跋(清乾隆彭翥),重刻白真人文集敘(清乾隆王時(shí)宇),白真人文集后敘(明萬歷林有聲),重刻白真人集跋(清同治柳承祖)。
蓋建民先生在《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論》中,將目前學(xué)術(shù)界常見的兩種古籍版本明萬歷甲午(1592年)《新刻瓊琯白先生集》(書中名《瓊琯白真人集》)和清同治戊辰本(1868年)《海瓊白真人全集》目錄做以比較,使我們得以管窺清同治年間瓊州府所刻的戊辰本概貌。但是由于戊辰本是在清乾隆辛亥本基礎(chǔ)上增訂的,而清乾隆辛亥本又是匯編明正統(tǒng)朱權(quán)刻本和明萬歷何繼高刻本而成,所以經(jīng)過對比,蓋先生文中注明萬歷甲午《瓊琯白真人集》沒有的內(nèi)容,如《虛夷堂記》、《太平興國宮記》等,可能是明正統(tǒng)《海瓊玉蟾先生文集》里的內(nèi)容,有待考證。
五、明清時(shí)期瓊州府編刻《海瓊玉蟾先生文集》的傳承之風(fēng)
明清時(shí)瓊州府以“真人為道之正宗,亦瓊之特產(chǎn)”為要旨,瓊州先賢十分重視對玉蟾集的收集和編刻。明朝成化至弘治年間,瓊州府人王佐夜宿武夷山止庵,見到玉蟾集,慨嘆瓊州人很少到此,不能讀到該集,當(dāng)夜題詩給止庵道人,以詩換書,攜歸瓊州;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唐胄在廣西得到明正統(tǒng)年間朱權(quán)《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刻本,編成《白玉蟾海瓊摘稿》,攜回瓊州刊刻;清乾隆辛亥年(1791年)滇西弟子彭翥任職瓊防,帶“紫清詩文集”四本來到瓊州,不僅提供底本,主持刊刻,做序,還撰寫了《神仙通鑒白真人事跡三條》附后;清康熙年間樂會(huì)(今瓊海)人王鶴洲到四川任溫江令時(shí),從一老生家得到明正統(tǒng)刻本《海瓊玉蟾先生文集》殘卷八本,帶回瓊州。保存六十年后,由他的外孫莫瑩章拿出,與彭翥帶到瓊州的何繼高本合編付梓,形成乾隆刻本《海瓊白真人全集》;清同治八年(1869年)秋,瓊山縣知事許寶珩擔(dān)心真人集日久失傳,意識(shí)到“為斯道留不傳之秘,即為瓊?cè)舜嬷鲋?,均宰斯土者所不容已也”,亟為募資重刻。
從明清時(shí)期瓊州府人對《海瓊玉蟾先生文集》三次編刻整理看,瓊州官、士、紳、商對“玉蟾集”的刻印都有濃厚的興趣。彭翥、許寶珩為官于此,搜集《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底本,主持編刻。瓊州人王佐、唐胄、王鶴洲在內(nèi)地遇見殘卷,設(shè)法求得,帶回家鄉(xiāng);唐胄、王時(shí)宇、林桂、周明覺、鄒鏡湖編纂校梓。瓊州先賢三次將凋殘剝蝕的“玉蟾集”,“重而新之”,可見明清時(shí)期瓊州府整理海南先賢文集的風(fēng)氣甚濃,正因此,海南歷史文化才得以跨越時(shí)空,流傳至今。
(責(zé)任編輯:王學(xué)振)
On the Compilation and Circulation ofCollectedWorksofBaiYuchanby Qiongzhou Prefecture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QIAO Hong-xia
(Library of Hainan Province, Haikou 570203, China)
Abstract:Collected Works of Bai Yuchan, compiled and printed by Peng Si in 1237—the 1styear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Jia Xi in the South Song Dynasty, was re-edited by Zhu Quan in the Ming Dynasty.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had been re-edited and published respectively in various versions three times in Qiongzhou—Selected Works of Bai Yuchan in the 12thyear of Emperor Jia Jing in the Ming Dynasty, Complete Works of Immortal Bai Yuchan in the 56thyear of Emperor Qian Long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Collected Works of Bai Yuchan in the 7thyear of Emperor Tong Zhi in the Qing Dynasty.
Key words:Collected Works of Bai Yuchan;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irculation;Qiongzhou prefecture
收稿日期:2016-02-08
作者簡介:喬紅霞(1966-),女,河南孟州人,海南省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古籍與地方文獻(xiàn)研究。
中圖分類號(hào):G255
文獻(xiàn)標(biāo)識(shí)碼:A
文章編號(hào):1674-5310(2016)-05-009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