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八飛
《大師的小樣兒》出版已整整8年,去年出了第二版,很多讀者要求繼續(xù)。其實我是很有些抗拒的。因為俗事太多,且我不會速成,一萬多字的文章,要看幾十萬字的中德英文材料……《大師的小樣兒》寫了五六年,實在猶豫是不是要再投入五六年的生命。因為,其實,除去老年癡呆坐在輪椅上流口水之外,我也并沒有多少個五六年了。然而,寫字兒的人,是無法抗拒讀者要求的。于是,寫!還是德意志文化大師,主要應(yīng)當(dāng)是音樂家,也可能會有其他。那么親愛的讀者,說好了不見不散哦……
每個國家都有國歌。包括國土只有一個廣場的教皇國梵蒂岡。
國賓來訪或奧運會奪冠等重大時刻升國旗同時演奏國歌,音樂響起,全體肅立,男性脫帽,直至結(jié)束。美國奏國歌時全體在場國民把手放在左胸心臟處,以示美國在我心中。國家政體改變標(biāo)志之一即改國歌。中華民國國歌是《三民主義歌》,蔣介石被攆到臺灣,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歌當(dāng)場變成《義勇軍進行曲》。
國歌一般都是在國家歷史拐點上決定國家命運的歌曲。人類歷史第一首國歌是荷蘭的《威廉頌》。1569年荷蘭人民起義反抗西班牙統(tǒng)治者,他們高唱“我,拿騷的威廉,流淌著日耳曼的血液,忠于祖國,堅守這信念,直到死亡”沖向西班牙人,最后贏得獨立,此歌遂成國歌。
有的國歌沒歌詞,如西班牙國歌《皇家進行曲》,世界杯前升國旗旗奏國歌,全世界只有西班牙隊員不開口。最長的是孟加拉國歌《金色孟加拉》,142小節(jié)。歌詞最多的是希臘的《自由頌》,長達158段。歌詞最少的是中華民國徐世昌北洋政府的《卿云歌》,只有16個字,其中還有8個字重復(fù):“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fù)旦兮,日月光華”。歌詞來頭巨大,是舜禪讓帝位給治水有功的大禹時萬眾同唱之歌,但用作國歌,確實短了一口豪氣, 所以只用10年便告退役。
使用國家最多的國歌是英國的《天佑吾王》,1825年定為國歌,后來曾是瑞士、俄羅斯、美國、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愛爾蘭等國國歌,到2013年,還有十幾個國家的國歌采用《天佑吾王》曲譜。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聯(lián)合國也有國歌,是蘇聯(lián)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為蘇聯(lián)電影《相逢》所作主題曲《相逢之歌》。1945年由美國詩人羅梅秉《聯(lián)合國憲章》精神重新填詞:“太陽星辰羅列天空,大地涌起雄壯歌聲。人類同唱崇高希望,贊美新世界誕生。奮起解除我國家束縛,在黑暗勢力壓迫下人民怒吼,聲發(fā)如雷鳴,光陰如水流無情。太陽必迎清晨,江河必流入海。人類新世紀(jì)已經(jīng)來臨,我子孫多么自由光榮。聯(lián)合國團結(jié)向前,義旗招展。為勝利和自由新世界,攜手并肩?!?/p>
歐盟國歌比聯(lián)合國國歌來頭還大,它由德國音樂巨子貝多芬作曲,德國文學(xué)巨子席勒作詞:“歡樂女神圣潔美麗,燦爛光芒照大地。我們心中充滿熱情,來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們消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輝照耀下面,人類團結(jié)成兄弟?!?/p>
有的國歌只有歌詞沒音樂,如日本的《君之代》,其歌詞可稱世界最古老(905年),但到了19世紀(jì)才有配樂。
國歌,最重要的是音樂。沒音樂的應(yīng)當(dāng)叫國詩。
西方音樂像幾乎所有西方文化一樣,也起源于古希臘。古希臘神話中掌管文藝和科學(xué)是9位繆斯(Muses)女神,而西文“音樂”(music)一詞正源于Muses。
西方最早的弦樂器是古希臘的里拉琴。古希臘神話中眾神的使者赫爾墨斯給烏龜殼蒙上牛皮,支起兩只羚羊角,架條兒橫木,繃起琴弦,就是里拉琴。從文藝復(fù)興開始,里拉琴一直是西方音樂象征。
西方最早的管樂器是古希臘的阿夫洛斯管,是蘆管制成的單管和雙管豎笛。
里拉琴多用于伴奏獨唱及史詩,是祭祀太陽神阿波羅的主要樂器。
阿夫洛斯管多用于合唱和雅典悲劇,是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主要樂器。
因此,西方音樂中,里拉琴代表阿波羅,平靜而節(jié)制。
阿夫洛斯管代表酒神狄俄尼索斯,激情而放縱。
好吧,口水多過茶,說了半天只為了這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西方文化就是基督教文化,那么,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有國歌嗎?
嘿嘿,還真有。雖非基督教官方規(guī)定,但民間確有公論。
《哈利路亞》!
作曲家?
德國第一個偉大的音樂家亨德爾,英國最偉大的音樂家韓德爾。
咋個有兩個人?
看官不要驚惶。亨德爾跟韓德爾,是一個人。
其實很多英國人就是古代移民英國的德國人,英國人全稱盎格魯-薩克遜,薩克遜,其實就是德國薩克森(Sachsen)人,因為覺得英國人多數(shù)長得很難看,比德國人“遜”,所以就按英語發(fā)音,變成“薩克遜”。但近代史上,英國跟德國堪稱世仇,怎么會有個德國人,同時又是英國人?而且他還在兩邊都很“偉大”?
美國音樂研究者保羅·亨利·朗說:“絕無僅有:給英國音樂留下最深烙印的作曲家竟是一個為純粹意大利藝術(shù)而來到英國的德國人?!彼@句話傳真?zhèn)魃瘢河讼騺砜床黄鸬聡?,而在亨德爾到英國前,英國人其實對意大利歌劇也并不太感冒?/p>
相映成趣的是,亨德爾這位“偉大的英國音樂家”其實英語一直磕磕巴巴,他在倫敦住了50年,但英語始終是意大利味兒,以至于他的英語清唱劇雖被全球追捧,但其中的英語合唱歌詞通通必須徹底經(jīng)過潤色大家才聽得懂。
可是,高傲的英國人最崇拜的音樂家亨德爾,卻來自當(dāng)時歐洲音樂落后地區(qū)德國。
這就是亨德爾為什么要遠赴意大利和英國。行萬里路的亨德爾從一開始就遠離狹隘的民族主義,他跟偉大的萊布尼茨一樣,天生就是世界公民:“亨德爾的性格有一點令人想起萊布尼茨的普世主義,一種世界公民的態(tài)度,是歐洲人文主義者的國際主義。他的音樂手段得自德國、意大利和法國傳統(tǒng),但在英國文明與文化的氣候下,這一詩意天地深深扎根于古老的圖林根日耳曼藝術(shù),獨立于周圍各種溫暖滋養(yǎng)的文明之外?!?
是的,“亨德爾是一位徹頭徹尾的國際作曲家,他的音樂兼有德國的嚴(yán)肅、意大利的悅耳和法國的壯麗”(《西方音樂史》,唐納德·杰·格勞特/克勞德·帕利斯卡)。
因此,早在歐盟成立三百多年前,亨德爾就超越了德國國界。
國界于亨德爾如浮云。
而這,就是亨德爾一生的精彩故事,看官泡茶,容在下細細講給你聽。
亨德爾1685年出生于德國哈勒,父親是理發(fā)師兼外科醫(yī)生。當(dāng)時大家看病都找理發(fā)師,所以那時醫(yī)患矛盾不大,因為看病完全是人家理發(fā)師“買一送一”,看不好是上帝不喜歡你的鼻子,看好了算你頭型長得正。亨德爾媽媽陶斯特是他爹填房,亨德爾出生時他爹已然63歲。老來得子,視若珍寶,而且生活艱難的父母一般都指望靠孩子翻身,所以父親堅決反對這個當(dāng)孫子養(yǎng)的兒子去學(xué)前途暗淡的什么勞什子音樂。他希望亨德爾學(xué)法律??梢娔莻€時候當(dāng)律師就很掙錢。一個家庭,父親反對的,母親通常就支持,所以亨德爾媽媽支持他學(xué)音樂。但農(nóng)耕社會媽媽說了一般都不算,所以亨德爾從小就一副要當(dāng)律師算計別人錢的樣子。后來他父親帶8歲亨德爾去新奧古斯都宮殿見薩克森-白巖公爵,亨德爾表演一曲管風(fēng)琴,公爵大贊,當(dāng)場發(fā)話,父親才算同意讓亨德爾去跟啟蒙老師扎赫夫?qū)W音樂。這個扎赫夫是哈勒集市廣場旁的圣母教堂音樂總監(jiān),在音樂史上大名鼎鼎,因為他也是巴赫的啟蒙老師,他去世后巴赫還曾申請繼承他的職位,
亨德爾具有音樂才能,不光白巖公爵,很多公侯都看出來了。1698年起亨德爾多次隨父親去柏林拜見勃蘭登堡選帝侯弗里德里希三世,后者非常欣賞12歲的亨德爾,提出送他去意大利學(xué)音樂,學(xué)成后進他的宮廷當(dāng)公務(wù)員,卻被亨德爾父親拒絕。后來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ね皇溃ㄊ勘鴩酰┮渤珊嗟聽柗劢z,其子弗里德里希二世(弗里德里希大帝)不僅作曲,還吹得一手好笛子。他更欣賞亨德爾,在亨德爾死后曾試圖購買他所有的樂譜。
公侯識英雄,英雄也識英雄。1701年臺杰非(1681—1767)從馬格德堡去萊比錫,途經(jīng)哈勒時結(jié)識16歲亨德爾,從此成為一生摯友。這個臺杰非不僅跟亨德爾與巴赫都是好友,而且當(dāng)時在德國名氣遠遠大過他倆,值得順帶介紹一下。
臺杰非父親早逝,他母親更希望靠他翻身,于是也讓臺杰非學(xué)法律,不僅收繳他的樂器,而且孟母三遷讓他轉(zhuǎn)學(xué),但依然沒擋住臺杰非變成音樂家。他跟巴赫與亨德爾都很熟,但跟亨德爾關(guān)系更密切,成名后經(jīng)常在漢堡上演亨德爾作品,而亨德爾也多次將臺杰非音樂主題用于自己的作品。
巴赫的兒子、“漢堡巴赫”巴佳愛是臺杰非教子,臺杰非去世后還接任他遺缺的漢堡教堂音樂總監(jiān)。投桃報李,巴赫后來專門為教臺杰非兒子臺威福學(xué)音樂而寫過一本鋼琴小曲。此外,莫扎特父親萊奧波德教兒子莫扎特學(xué)音樂,教材包括臺杰非的11首小步舞曲和1首鋼琴幻想曲。所以,巴佳愛和莫扎特的鋼琴曲風(fēng)格都明顯受到臺杰非影響。
臺杰非最大的貢獻是將德國音樂推向平民。他經(jīng)常舉行平民音樂會。亨德爾的詠嘆調(diào)都是獨唱,而臺杰非的詠嘆調(diào)則包括各種不同的風(fēng)格,因此奠定漢堡音樂國際化基調(diào),至今。臺杰非在世時聲名赫赫,樂譜訂單來自法國、意大利、丹麥、瑞士、荷蘭、立陶宛、西班牙和挪威,當(dāng)然還有身在英國的亨德爾。
當(dāng)時,在德意志樂壇,臺杰非是毫無疑問的第一人。
但是,巴赫死后79年復(fù)活,就此君臨天下,而臺杰非直到今天仍然無法綻放當(dāng)年的光榮。他死后基本上只偶爾作為反面典型出現(xiàn),主要原因是音樂已從精雕細琢的巴洛克進入狂飆突進和維也納古典音樂,音樂的任務(wù)不再是給達官貴人“講故事”,而是表達作曲家的個人感受。音樂不再為教會和宮廷服務(wù),而是“為音樂而音樂”。風(fēng)行一時的歌劇這時已被視為音樂的墮落。隨著政教合一中世紀(jì)的結(jié)束,歐洲國家興起,以基督教歷史為歌詞的音樂失寵,現(xiàn)代詩攻占歌詞陣地。此外,臺杰非十分喜愛以音樂模仿心跳和憤怒,這也廣受批評,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國大作家萊辛的評論:“臺杰非用音樂來描摹它根本不應(yīng)描摹的事物,他的過分模仿經(jīng)常毫無品位可言”。
雖然熱愛音樂,但父命依然難違。見過臺杰非之后(1702),亨德爾依父愿注冊哈勒大學(xué)法律系,師從德國法律名家托馬斯(1665—1728)。托馬斯是德國歷史上第一個用德語講課的法學(xué)教授,也是終止德國血腥追殺女巫運動的推手之一。同年3月13日亨德爾被哈勒大教堂錄用為試用管風(fēng)琴師。這是他一生中唯一教堂音樂職位。亨德爾非常勤奮,后來回憶說:“那時我像魔鬼一樣作曲,多數(shù)為我最親愛的樂器——雙簧管”。一年后亨德爾棄法律而就音樂,前往漢堡歌劇院就職。與當(dāng)時大多數(shù)德國城市不同,漢堡當(dāng)時是自由市,既無公爵也無選帝侯,因此成為德國市民世俗音樂先鋒。25年前(1678)作曲家凱澤推動在漢堡鵝市建立德語國家第一個平民歌劇院,亨德爾就在這里拉小提琴混飯,后來演奏羽管鍵琴(古鋼琴)。
亨德爾在漢堡不僅找到了工作,而且找到了最好的朋友:作曲家、指揮家、歌唱家馬特松。馬特松音樂理論作品在德國有不小影響,如《新張樂隊》(1713),《完美樂隊指揮》(1739)和音樂百科全書《榮譽之門基礎(chǔ)》(1740)等。他倆關(guān)系鐵到可以共同找工作和女朋友:1703年8月呂貝克著名作曲家與管風(fēng)琴演奏家畢迪西年老退休,他倆一起前往呂貝克,準(zhǔn)備應(yīng)聘畢迪西在圣瑪麗亞教堂的遺缺,但到了之后卻都沒有出頭應(yīng)聘。
因為,畢迪西要求接班人必須娶他的大女兒。
有文章說這個女兒如花似玉,可他倆居然都不干,連工作也不要,據(jù)此推斷他倆定然關(guān)系超越一般,證據(jù)是生活優(yōu)渥的亨德爾一輩子沒結(jié)婚,肯定是斷背山的干活。這是中德音樂交流史上最大的笑話,作者真是懶到連上網(wǎng)查下都不愿意。畢迪西這個女兒年滿30,身寬體胖。當(dāng)時歐洲女人跟中國女人一樣,年華二八就得嫁人,30歲甭說花兒,梗兒都干了。這種花兒甭說西門慶,武大郎恐怕都不見得愿意摘。
值得一提的是,巴赫當(dāng)時也曾前去應(yīng)聘。他可是徒步走過去的,來回小一千公里,可見決心之大。但他最后也沒出面應(yīng)聘,足證該女兒確實并非“如花似玉”。我一直沒查到畢迪西這個女兒最后到底嫁誰了,看官有知道的,麻煩告訴我一聲。
馬特松雖然不是基友,但肯定是亨德爾最好的朋友。問題是我們對好朋友的要求都很高,其結(jié)果就是好朋友更容易徹底翻臉。亨德爾雖然是偉大的音樂家,但卻逃不過這個定律。1704年12月5日,馬特松的歌劇《克婁俄帕特拉》上演,他親自扮演在劇中刺殺愷撒的安東尼。劇中的安東尼自殺后,已經(jīng)“死了”的馬特松沒事兒干了,他于是像往常那樣準(zhǔn)備回到樂隊指揮臺,可亨德爾卻拒絕為死人讓位。倆人為此事爭得不可開交,最后居然決定在歌劇院大門外用劍決斗!亨德爾顯然只擅長作曲,決斗時馬特松大占上風(fēng),幾招就將亨德爾逼入絕境,幸虧他最后一劍正中亨德爾大衣金屬扣,劍斷,世界音樂史這才保住了《哈利路亞》。
決斗雖然并沒有流血,卻仍然殺死了友誼。后來馬特松寫作《榮譽之門基礎(chǔ)》時請求在英國的亨德爾給他提供數(shù)據(jù),亨德爾斷然拒絕。以牙還牙,馬特松后來翻譯亨德爾英文生平時也在腳注中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
亨德爾在漢堡并非只贏得了馬特松。他還贏得了自己的音樂生涯。1705年1月8日,亨德爾第一部歌劇《阿米拉》在漢堡首演。其實亨德爾因此還算得罪了時任歌劇院經(jīng)理的凱澤,因為凱澤也寫了一部《阿米拉》,卻被拒絕上演,于是憤而出走白巖。亨德爾在他走后接受委托創(chuàng)作同名歌劇,嚴(yán)格說來就算叛徒。不過首演前凱澤表現(xiàn)大度回到劇院,而且還給亨德爾的《阿米拉》寫了收場白。凱澤對亨德爾的影響是終生的,亨德爾作品處處可見凱澤手法。
《阿米拉》的巨大成功讓亨德爾一個半月后(1705年2月25日)就推出第二部歌劇《透破鮮血與謀殺的愛情》(亦名《追隨尼祿》),但因劇本太弱而只演了三場,總譜也湮滅。不過,德國與意大利風(fēng)格交織的《阿米拉》從此成為漢堡鵝市劇院的鎮(zhèn)院之寶。亨德爾后來作品中很多主題和對位都源于《阿米拉》。
不久,亨德爾為漢堡歌劇院寫了第三部歌劇《佛洛林度與達芙妮》,不過,這部歌劇上演時,他已前往意大利。
亨德爾去意大利,并非因為預(yù)感自己將要一輩子打光棍而專門去參觀意大利花姑娘。
而是為了歌劇。
歌劇發(fā)源地是意大利。世界上第一部歌劇《達芙妮》(1594)劇本由里努契尼創(chuàng)作,三年后由培里和卡契尼譜曲,當(dāng)年狂歡節(jié)演出,但劇本與樂譜均已失傳。1600年他們仨再為佛羅倫薩親王盛大婚禮創(chuàng)作《優(yōu)麗狄茜》(Euridice),此即傳世的第一部歌劇。這兩部歌劇都描寫田園風(fēng)光,以獨唱宣敘調(diào)為主,羽管鍵琴和弦樂小樂隊伴奏。
意大利歌劇誕生于佛羅倫薩,成長于威尼斯,成熟于那不勒斯。在亨德爾那個年代,主要由宣敘調(diào)和詠嘆調(diào)組成的那不勒斯歌劇已征服歐洲。
因此,學(xué)歌劇前往意大利,就像學(xué)唐詩要到中國。
1706年,亨德爾前往意大利取經(jīng)。此前已經(jīng)有幾個意大利貴族,包括權(quán)勢熏天的費迪南·德·美第奇都提出資助亨德爾前往意大利,結(jié)果他都拒絕了,確有乃父之風(fēng)。1706年夏秋之交,亨德爾自費前往意大利,給漢堡歌劇院留下兩大箱曲譜。這兩大箱子寶貝后來不知所蹤,漢堡歌劇院到今天還在找呢!
歌德第一次去意大利待了2年,而亨德爾超過歌德一倍待了4年。他穿梭于佛羅倫薩、羅馬、那不勒斯和威尼斯之間,與著名音樂家科萊里(1653—1713),羅提、被譽為“古奏鳴曲式之父”的斯卡拉蒂等交往,大受意大利同行歡迎,被昵稱為“Il Sassone”(那個薩克森人)。
看官須知,多米尼科·斯卡拉蒂是那不勒斯歌劇大師, 一生創(chuàng)作115 部歌劇,代表作品有《仙草靈藥》《蒂格拉內(nèi)》和《格里塞爾達》等。他在歌劇史上第一次使用返始詠嘆調(diào)。這個重視樂隊?wèi)騽』饔玫囊獯罄鑴〗谈父嗟聽柦Y(jié)識的過程也非常戲劇化。他聽過亨德爾演奏,卻一直沒見過面。1707年亨德爾應(yīng)朋友之邀參加威尼斯狂歡節(jié)一個蒙面舞會,雖然依例戴上面具,但不擅跳舞的他在舞會上很無聊,后來見羽管鍵琴空著,就坐下開始彈奏,琴聲響起,纏綿曼妙,在場的斯卡拉蒂如中雷擊,不顧禮貌站起來指著亨德爾大叫:“啊,魔鬼!魔鬼!彈琴的如果不是魔鬼,就一定是那個有名的薩克森人!”說完便沖過去掀掉彈琴人的面具。
果然是亨德爾。
從此兩人成為好友。
歌德第一次到意大利已是著名德國作家,他待了兩年,在意大利完成《陶里斯的伊菲格尼》《哀格蒙特》和《意大利游記》等重要作品。
亨德爾這個德國音樂家,卻是在意大利成名的。
1707年11月亨德爾在意大利的第一部歌劇、由美第奇贊助的《羅德里戈》在佛羅倫薩上演,得到熱烈歡迎。1709年12月26日,第二部歌劇《阿格莉比娜》在威尼斯上演,劇本由那不勒斯王國總督、紅衣主教格里瑪尼創(chuàng)作。這部歌劇被公認為亨德爾成名之作,是亨德爾最好的歌劇序曲之一,演出后劇院里“親愛的薩克森人萬歲”不絕于耳,連續(xù)上演27場。
寫完這兩部歌劇,亨德爾到達羅馬,恰逢戰(zhàn)爭和地震,為表達哀痛,教皇克萊門斯十一世禁演歌劇,于是亨德爾寫了兩部清唱劇。1707年上半年完成的《時間與啟蒙的勝利》,其劇本作者為紅衣主教潘菲尼,他與紅衣主教奧托波尼都是亨德爾重要資助者。
亨德爾在意大利名利雙收:歌劇《阿格莉比娜》的成功給亨德爾帶來了漢諾威和茵斯布魯克等地的邀請。他在意大利結(jié)識德國漢諾威親王恩斯特·奧古斯特,他是漢諾威選帝侯蓋奧爾格·路德維?!し狻h諾威的兄弟。離開意大利后亨德爾途經(jīng)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和德國哈勒到達漢諾威??戳诵值艿耐扑]信,漢諾威選帝侯蓋奧爾格·漢諾威當(dāng)場宣布委與自己同名的蓋奧爾格·亨德爾為宮廷樂長,年金1500帝國塔勒。入職前,頭腦精明的亨德爾要求去倫敦訪問12個月,蓋奧爾格慨然批準(zhǔn),因為他知道,一旦英國的安妮女王去世,他本人將很可能接任英國國王。
1710年底,亨德爾西渡倫敦。
亨德爾首次倫敦之行長達八個月。他抵達倫敦后,漢諾威選帝侯的推薦信讓他受到安妮女王的盛情款待,并在宮廷舉辦音樂會。不過,亨德爾的主要目標(biāo)是歌劇。相比意大利而言,倫敦當(dāng)時還是歌劇落后地區(qū),五年前倫敦國王劇院在干草市場開業(yè),附帶一個小歌劇院,這就是當(dāng)時整個日不落大不列顛王國所有的歌劇設(shè)施了。然而,水不在深,有龍則靈。1711年2月24日,亨德爾歌劇《里納爾多》在這個小歌劇院首演。亨德爾親自用羽管鍵琴指揮,他的高超演奏使觀眾傾倒。雖然英國評論家對德國人亨德爾在倫敦上演意大利歌劇頗多嘲諷,但亨德爾這次登臺仍然驚艷。不過,這部歌劇的舞臺效果卻被狂批幼稚和無趣,比如劇中詠嘆調(diào)唱到鳥時,居然在舞臺上放出麻雀來亂飛,令人大倒胃口。
這次倫敦之行亨德爾結(jié)識了歌劇院副經(jīng)理海德格,從此成為黃金搭檔。
1711年6月演出季結(jié)束,亨德爾返回德國漢諾威,大大超假。之后他給勃蘭登堡-安斯巴赫選帝侯的公主卡羅琳·封·勃蘭登堡-安斯巴赫寫了一系列二重唱和很多聲樂和器樂作品。
這個卡羅琳,就是后來英王喬治二世的王后。
亨德爾身在漢諾威心在倫敦,他開始學(xué)習(xí)英語,15個月后再次向選帝侯蓋奧爾格申請去英國,再次得到批準(zhǔn),但要求他“待得差不多”就回漢諾威。這個“差不多”很長,1712年10月亨德爾再次到達倫敦。從此,除了旅行,他再也沒離開過倫敦,住了整整50年。
看官須知,當(dāng)時音樂是絕對的奢侈品,整個歐洲聽得起音樂的,一個是教會,一個就是王室。亨德爾到倫敦的第一服務(wù)對象是王室。他的室外樂代表作,都是為英國王室所作。
亨德爾公然違背“待得差不多”的承諾長住倫敦,很多文章就想當(dāng)然地說“漢諾威選帝侯蓋奧爾格大怒”。其實并沒有。原因很簡單:亨德爾到達倫敦后沒幾年,1714年8月,安妮女王去世,德國漢諾威選帝侯蓋奧爾格于10月在倫敦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加冕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國王。此即英王喬治一世。他的姓名連一個字母都沒變,只是發(fā)音從德語的“蓋奧爾格”變成了英語的“喬治”。所以,歐洲的王室,上溯三代基本上都是親戚。歐洲的王子們通常都長得很嚇人,原因也很簡單:近親繁殖。
因此,喬治一世蓋奧爾格并沒有“大怒”,事實是他上任后馬上去聽亨德爾演奏,當(dāng)場下令他工資加倍,成為有史以來年薪最高的英國宮廷樂師。后來,喬治一世還讓亨德爾教公主們音樂,不過亨德爾后來只承認安妮公主是他的親學(xué)生。好教列位看官大人知曉,這個安妮公主是英王喬治一世(漢諾威選帝侯蓋奧爾格)的女兒,并非他的前任安妮女王。很多文章讀史不精,寫到這里自己就迷糊了,然后就開始胡說八道,能把安妮女王說成喬治一世的女兒,輩分、血緣統(tǒng)統(tǒng)混亂。
喬治一世駕到,亨德爾當(dāng)然加倍熱心地為英國王室服務(wù),他的室外音樂代表作《水上音樂》(water music)就是1717年為泰晤士河上的游船所作的三部組曲。這一名曲不僅征服整個倫敦,而且至今仍是全世界無數(shù)咖啡廳首選播放的背景音樂。
你跟很多人說“亨德爾”,反應(yīng)基本是:“啥?誰?”
其實,我們都聽過亨德爾的音樂。
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亨德爾為王室服務(wù)不僅自覺自愿,而且頗具可持續(xù)性。1727年喬治一世駕崩,他的獨生子繼位,是為喬治二世。亨德爾奉召為喬治二世和卡羅琳王后在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加冕禮創(chuàng)作四部《加冕贊美詩》,其中的《神父札多克》從此成為歷任英王加冕御用曲。這部宏偉壯麗的樂曲最后一次在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奏響是1953年——伊麗莎白二世加冕禮。
此外,它還是歐洲足球冠軍聯(lián)賽的官方片花曲。
所以,即使我們從沒進過咖啡廳,我們?nèi)匀宦犨^亨德爾。
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亨德爾為王室的服務(wù),除了奉召作曲之外,就是歌劇創(chuàng)作。
亨德爾成名于歌劇,所以他音樂生涯前半生致力于歌劇創(chuàng)作。1719年上半年亨德爾離開伯靈頓伯爵宮,其原因就是倫敦國王劇院要改建為歌劇院。當(dāng)時歌劇這種高雅藝術(shù)在倫敦開始流行,卻沒有一家正式的歌劇院,所以要改建國王劇院。當(dāng)時負責(zé)運營的皇家音樂學(xué)院委任亨德爾為音樂總監(jiān),他的老朋友、瑞士人海德格為行政總監(jiān)。上任后亨德爾為招聘歌劇明星塞內(nèi)西諾還專程去了德國德累斯頓,一年后塞內(nèi)西諾來到亨德爾手下,直待到1728年劇院倒閉,年薪最后達兩千英鎊。
亨德爾為這個歌劇院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歌劇《拉達米斯托》1720年4月27日上演,一炮而紅。這個歌劇院開業(yè)時聘請了三個作曲家,另外兩人是意大利人波諾西尼和阿里歐斯迪。因口味不同,觀眾分別支持亨德爾和波諾西尼,而且剛開始波諾西尼還占了上風(fēng),直到第三個演出季亨德爾才贏得這場競爭。亨德爾最成功的歌劇《愷撒》《帖木兒》和《羅德琳達》都是為這個歌劇院所作。
文化機構(gòu)通常錢緊,皇家音樂學(xué)院也不例外,收入最好時也就個打平。為改善財務(wù),亨德爾和海德格決定學(xué)習(xí)皇家馬德里足球隊走明星路線。1723年1月他們引入庫佐尼,年薪1500英鎊,1726年5月又引入波多尼,年薪2500英鎊。德國人沒我們中國歷史長,顯然不懂一山不容二虎,何況是倆美女老虎。而且波多尼晚來,年薪卻高了差不多一半兒,真不知道亨德爾跟海德格是怎么想的。結(jié)果可想而知:倆美女明星一加一斷然小于一,其互相憎惡程度迅速登峰造極。波多尼剛到一年,1727年6月6日,她居然在演出時在舞臺上跟庫佐尼從對罵直接發(fā)展為對毆,好在雙方粉絲只在臺下叫囂助威,沒有跳上舞臺助拳,否則很可能第二天就只剩下一虎了。
美女老虎相爭不僅惡化后臺氣氛,而且高薪政策也讓劇院不堪重負。她倆和塞內(nèi)西諾的年薪加起來六千鎊,加上亨德爾每年創(chuàng)作二部歌劇稿酬二千英鎊,四個人加起來一年支出就是八千英鎊,導(dǎo)演、其他歌手、場租、樂隊、舞美、服裝、燈光、匪兵甲匪兵乙、人吃馬嚼,還根本沒算呢。而1732—1733演出季整個歌劇院預(yù)算最高時不過一萬二千鎊。這個算盤,不用學(xué)過會計都知道打不響,劇院運營也迅速陷入窘境。
雪上加霜,這時倫敦觀眾口味也慢慢轉(zhuǎn)向輕松的諷刺時政的英語民謠劇。1728年約翰·蓋伊和德國音樂家貝普奇合作的《乞丐的歌劇》贏得巨大成功,直接將講意大利語的歌劇推入絕境。順便說一句,當(dāng)時大行其道的諷刺民謠劇,現(xiàn)在只剩這一部傳世,它還是現(xiàn)代德國著名作家布萊希特名作《三分錢歌劇》的靈感來源。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1727—1728演出季后“第一歌劇學(xué)院”黯然解散。不過,亨德爾一直領(lǐng)薪水,并沒有什么財務(wù)損失。事實上,亨德爾到倫敦之后就沒窮過。英國王室給他的年薪其實只占他收入的四分之一。精明的他除了在歌劇院門票和樂譜出售中分成,還購買英國國家銀行的債券和其他有價證券。雖然在1720年英國著名的“南海泡沫”股災(zāi)中他也損失慘重,但其他收入?yún)s非常豐厚。有研究者算出他年收入最高時超過一百萬歐元(七百萬元人民幣)。當(dāng)初堅持讓他學(xué)法律的父親沒想到,這個當(dāng)孫子養(yǎng)的兒子后來寫音樂也發(fā)了財。因此,亨德爾在倫敦漢諾威廣場旁的下布魯克街豪宅區(qū)買下一幢房子,并在里面一直住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