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南
【歌劇內(nèi)容】奧賽羅贏得戰(zhàn)爭歸來,受到褒獎。他與苔絲德蒙娜相愛,但威尼斯紳士羅德里戈也愛上了苔絲德蒙娜,并得到了苔絲德蒙娜父親的支持。一直對奧賽羅懷恨在心的伊阿古趁機挑撥。苔絲德蒙娜左右為難,她既愛奧賽羅,又恐懼違抗父命。惱怒之下的奧賽羅失去理智,在臥室殺死了苔絲德蒙娜。而此時羅德里戈和苔絲德蒙娜的父親已經(jīng)幡然醒悟,決定成全奧賽羅與苔絲德蒙娜的愛情,但一切為時已晚。奧賽羅在得知真相后后悔不已,自殺謝罪。
從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來看,它們分別代表了人性的四個弱點——《哈姆雷特》的矛盾、猶豫;《李爾王》的輕信、被遺棄;《麥克白》的貪婪、權力欲和《奧賽羅》的猜疑、嫉妒。而從戲劇的影響力來說,除了《哈姆雷特》,《奧賽羅》或許是最受人們喜愛的一部作品。情愛、情殺是人類永遠樂于關注的主題,這使得這類題材的作品常常更引人矚目。
莎劇是人類的一面多棱鏡,它幾乎寫盡了人類不同的心理及其側面,這正是莎士比亞的偉大之處,很少有作家具備他這種窺透人間一切秘密的洞察力。而更可貴的是,莎士比亞并非是一個學究式的天才,他身上的血性,經(jīng)常通過劇中人物強烈地表達出來。法國著名的藝術史學家泰納在《莎士比亞論》一文中總結過:“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都是血氣方剛的,他們無法控制自己,一下子就淹沒在自己的悲傷、憤怒、愛情之中,一下子就沖向他們的情欲,驅使他們馳往陡峭斜坡?!边@段話也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奧賽羅》。
被淹沒的作品
《奧賽羅》被譜寫成歌劇,最著名的就是1887年威爾第在晚年和博依托的合作,這是眾所周知的一部歌劇杰作。當年托斯卡尼尼在聽了《奧賽羅》后,激動地將母親從床上拖起來,和她一起高呼“威爾第萬歲!”。正是由于威爾第的這部作品太出名了,以至于羅西尼創(chuàng)作于1816年的同名歌劇被世人遺忘,甚至難得有舞臺上演。筆者看過的,是由湯沐海指揮的羅西尼的《奧賽羅》,這是米蘭斯卡拉歌劇院2015年從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上引進的制作。而斯卡拉歌劇院上一次演出這部作品還是在1870年,其間有整整145年沒有演出過這部歌劇,可見幾乎被徹底遺忘。而在各種歌劇類的書籍中,這部作品也難得被人提及,至多只是在詞典里留個條目,鮮有對它的介紹。
不過,一部作品淹沒另一部作品在歌劇界并不鮮見。例如18世紀紅極一時的作曲家帕伊謝洛曾在1782年創(chuàng)作了歌劇《塞維利亞理發(fā)師》,大受歡迎,盛極一時。但等到羅西尼于1816年創(chuàng)作了同名歌劇后,帕伊謝洛的這部歌劇則逐漸被遺忘,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除了羅西尼之作外,還有另一部《塞維利亞理發(fā)師》。歷史足夠無情,誰也無法決定或者預知未來的命運!
平心而論,羅西尼的《奧賽羅》被遺忘也是情有可原。從本質(zhì)上來說,他把莎士比亞這部偉大的戲劇變成了一部平庸的餐后小點,一個只適合三流劇院上演的情殺故事,把“溫柔、多情、容忍、高貴的美人——苔絲德蒙娜”(海涅語)變成了一個周旋于兩個男人之間的情愛犧牲品。
羅西尼在米蘭期間,寫了《土耳其人在意大利》和《西季斯蒙多》等多部作品,但都不太成功,這使他又來到了歌劇重鎮(zhèn)那不勒斯,并在那里結識了日后對他有著深遠影響的劇院經(jīng)理多梅尼科·巴爾巴亞和女歌唱家伊薩貝拉·科爾布蘭,后者后來成為了他的妻子。而歌劇《奧賽羅》正是寫于那不勒斯,并于1816年9月26日在那不勒斯布景劇院首演。這是羅西尼為伊薩貝拉·科爾布蘭量身定做的,羅西尼曾經(jīng)為她寫過7部歌劇。
顯然,羅西尼的這部正歌劇并沒有打算從劇本的深處挖掘內(nèi)涵——羅西尼的歌劇一切都是出于娛樂的需要,他追求舞臺效果勝于追求學究式的思索。哲學思辨對貝多芬、瓦格納合適,而對饕餮之徒羅西尼來說,就有些強人所難了。人的氣質(zhì)決定選擇,對某些人來說,一塊可口的牛排遠勝于長吁短嘆、苦苦思索人生的意義。既然生年不滿百,何不秉燭游呢?羅西尼就是一粒開心果,有些玩世不恭,他的歌劇并不追求戲劇性。他是世俗的天才,歌唱才是他所追求的,這和那些命運多舛的藝術家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這種多少有些隨便、草率的作品風格在意大利作曲家群體中比較普遍,例如古諾的歌劇《浮士德》也曾經(jīng)被人詬病,指責他將歌德的原作通俗化、膚淺化了。其實他們都是出于同樣的考慮:不追求深刻,只追求票房。
從莎士比亞的原作來看,伊阿古是個重要角色,他陰險狡詐、工于心計,是一個因妒火中燒而興風作浪的小人。作為主角的奧賽羅是個蒼白的人物形象,孔武有力、不善思考,充滿了猜忌和強烈的嫉妒心。這和奧賽羅的摩爾人身份有關,所謂出身下賤,卻居于高位,總有一絲抹不去的階級劣等感。伊阿古是整出戲劇中的靈魂人物、戲眼。所以缺了伊阿古,戲劇的推進便無法展開,是伊阿古賦予了整出戲以活力。而在羅西尼的《奧賽羅》中,伊阿古恰恰成為了個不太重要的角色,戲份不多,人物形象蒼白,他只是充當了一個平庸的挑唆者,并沒有原作中人物形象讓人感到一種深刻的“惡”的感覺,而正是由于伊阿古的陰險智慧,才會令人不寒而栗。愚人的惡只是一個笑話,智者的惡才是讓人恐懼的。
有評論認為,韋伯的歌劇《奧伯龍》是“將生命中最后也是最好的音樂倒進了豬食缸”。言下之意是說韋伯創(chuàng)作出優(yōu)美的音樂,遇到的卻是糟糕的劇本。這個評論同樣也適合羅西尼的《奧賽羅》。
糟糕的劇本與優(yōu)美的旋律
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劇本糟糕的程度。奧賽羅凱旋而歸,他思念著和他私訂終身的苔絲德蒙娜,但苔絲德蒙娜的父親卻反對他們的婚事,希望苔絲德蒙娜嫁給總督的兒子羅德里戈。在慶功宴會結束后,奧賽羅宣布他已經(jīng)和苔絲德蒙娜秘密結婚,這引起了羅德里戈強烈的嫉妒,要和奧賽羅決斗。悲傷的羅德里戈前來找苔絲德蒙娜,向她表白自己的愛,并掩飾不住因苔絲德蒙娜和奧賽羅已經(jīng)結婚的憤怒,而嫉妒的奧賽羅也因為羅德里戈愛苔絲德蒙娜氣憤得怒火中燒。此時,本來就不滿奧賽羅的伊阿古,給奧賽羅一封苔絲德蒙娜遺落的信,惱怒至極的奧賽羅大聲斥責苔絲德蒙娜,為此后的悲劇設下了伏筆。最后,因嫉妒亂了方寸的奧賽羅刺死了苔絲德蒙娜,而在得知真相后,他自殺身亡。
如果沒有莎士比亞原著的話,這個平庸的三角戀愛的故事,也不會遭到人們的非議。它和萊翁卡瓦羅的《丑角》、馬斯卡尼的《鄉(xiāng)村騎士》有得一比,但沒有人會去非議《丑角》和《鄉(xiāng)村騎士》。而恰恰是因為莎士比亞,才更彰顯出劇本改編者的平庸。所以,沒有真金白銀的功夫,還是不要輕易去碰名著,非但吃力不討好,還會留下笑柄,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
不過,如果我們不去過多糾纏原著的話,這部歌劇并非一無是處。相反,從聆聽的角度來說,還是非常好聽的——旋律優(yōu)美、高潮迭起,尤其是里面的重唱,充滿了華美和激情,情緒激昂,有著令人透不過氣來的興奮感。和標志性的羅西尼式的喜歌劇相比,它有著另一種情緒上的美。
在第一幕中,奧賽羅的卡巴列塔雄偉而壯闊,氣勢非凡。而伊阿古和羅德里戈的重唱在輕盈、活躍中帶著華麗的抒情氣息。羅德里戈和他的父親、苔絲德蒙娜的三重唱,是全劇中最優(yōu)美的唱段。在第二幕中還有伊阿古和奧賽羅的二重唱,高潮迭起、漂亮輝煌,有著極佳的現(xiàn)場效果,讓人不得不佩服羅西尼的旋律才能。優(yōu)美、輕盈、跳躍是羅西尼歌劇的基調(diào),他的旋律有一種冰上劃行的輕盈感,靈動而飄逸,雖然缺少戲劇性的震撼,卻是極好的開胃酒。
羅西尼的《奧賽羅》中最精彩的莫過于第三幕了,也就是苔絲德蒙娜被殺的一幕。可以說這是羅西尼最為動人的“慢板樂章”,旋律凄婉而優(yōu)美,讓人覺得苔絲德蒙娜的死對于羅西尼觸動之深。尤其是苔絲德蒙娜唱的“楊柳歌”絲毫不亞于威爾第同名歌劇中的“楊柳歌”。這首詠嘆調(diào)相比于威爾第戲劇性的沉郁,更顯得抒情而優(yōu)美。歌曲如清風拂面般清純,但在優(yōu)美中隱含的是內(nèi)心的悲傷,令人動容。如果從苔絲德蒙娜這個人物的角度來看,我覺得羅西尼的這首“楊柳歌”勝過威爾第。苔絲德蒙娜畢竟是個天真得有些幼稚的少女,而羅西尼的這種抒情、清新的基調(diào)似乎更符合少女稚嫩的氣質(zhì),威爾第的則顯得有些過于沉郁、成熟。從人物的內(nèi)心經(jīng)驗來看,苔絲德蒙娜至死都不會相信,她摯愛的人會親手奪去她的生命,而一個對險惡的人類世界缺少感悟的少女,她的悲傷應該帶著迷惑和不解。
羅西尼的《奧賽羅》在19世紀初期的流行,就是因為其中的第三幕。梅耶貝爾曾經(jīng)評論說:“第三幕有著羅西尼作品中前所未有的莊嚴和美。角色之間的沖突、連續(xù)不斷而感情飽滿的宣敘調(diào)、充滿色彩的配器以及悠遠的浪漫使其達到了完美?!薄秺W賽羅》的第三幕堪稱完美,也足以說明羅西尼駕馭正歌劇的才能并不亞于他的喜歌劇。
世俗化的歌劇
聽羅西尼的歌劇是不能過于嚴肅的,它不是《圣經(jīng)》,而是陽光、沙灘、美人和香檳酒,是濃郁的世俗生活,是市井的喧鬧,插科打諢的逗樂。羅西尼不像浮士德那樣蝸居在書齋中苦悶思索,他是個多少有些缺陷的天才,而這種缺陷正是源于他的不嚴肅、玩世不恭和隨便。意大利人對生活的那種本能的熱愛,促使他們的歌劇不同于德國歌劇的厚重和法國歌劇的輕浮。或許那位看透人間世事、被自己的智力攪得苦悶不堪的哲學家叔本華才能明白音樂對于個人意味著什么。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叔本華說道:“請代我向您的朋友瓦格納表示感謝,謝謝他給我寄來了他的《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但是,他應該放棄音樂,他擁有更多的是當作家的天賦!我,叔本華,仍然忠于羅西尼和莫扎特!”
叔本華是個聰明人,他明白人生的無意義,意識到包括他自己都是時間長河中的一個匆匆過客。所以,有什么必要去劇院受教育,而不是哈哈大笑呢?而羅西尼提供的正是這樣一塊涂滿鵝肝醬的美味牛排,給生活帶來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