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
除了家里,我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餐館和書店,久而久之,開始特別注意不同餐廳、不同書店的待客之道。比起餐館那五花八門的侍應手法和格調(diào),書店店員要掌握的基本技巧就簡單得多了,無非就是效率、禮貌和寧靜。其中比較特別的是寧靜,說話不大聲、動作別夸張、盡量讓書店看起來更像圖書館。但不論是書店還是飯館,最主要的還是店員要懂得自己賣的是什么,并且愛上它。
形容餐館的前場(相對于后頭的廚房),英文里常用“劇場”這個詞,意思是餐廳好比劇場,看侍者來回穿梭,上茶撤碟,就宛如看戲一般。不同的劇場有不同的戲碼、不同的風格,每家餐廳的“演出”也都有自己的花樣,帶給觀眾獨特的感受。
在好些頂級的西餐廳里面,或許是因為地毯夠厚,侍者們可以來去無聲,甚至幾近隱形。但不知道為什么,每回你有需要的時候,他都會恰巧出現(xiàn)在桌前,微笑著等待指示,甚至你還沒開口,他已經(jīng)及時地滿足了你的要求。舉個例子,鎮(zhèn)在冰桶里的白酒要是放得太久,喝起來溫度就會低得過頭。但在一家真正高檔的餐廳里,當你剛剛覺得白酒入口有點冰時,一抬頭或許就會發(fā)現(xiàn)那瓶酒已被取出,放在一旁靜待。如果不是徹底地從客人的角度出發(fā),不是真正了解酒、熱愛酒,又怎可能有這種妙到毫巔的精湛演出?此時你會感到這家餐廳、這座劇場對觀眾、對飲食的關(guān)愛,簡直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地步。
有一些中餐“劇場”上演的是熱鬧大戲,人聲鼎沸,堂倌們來去如風。你拿起菜單點菜,卻被白衣大佬很不客氣地訓斥了一頓:“這些東西沒什么特別,第一次當然要叫×××,還有×××!”好吧,就乖乖聽他的話,看看是否言過其實。后來當你夾起一箸大佬推介之菜入嘴,面露驚訝之色時,那個說話和動作都略顯粗魯?shù)奶觅幕蛟S會一臉威風自得地站在身旁道:“怎么樣,是不是很好?我已經(jīng)跟你說過了!”如果不是對自家出品有十足的信心,他的演出又怎可能如此有說服力呢?
現(xiàn)在在北京這些大城市,即使在最好的餐廳吃飯,有時還是會覺得不大對勁。雖然侍應們禮貌周全,噓寒問暖非常體貼,但硬是給人一種冷冷的感覺,好像一切都是裝出來的,他們并不真的喜歡自己的工作。直到看見一個財大氣粗的大款揚聲高喊:“喂!服務員!快上菜!怎么搞的?這么慢!”我就懂了,因為這些侍應都是“服務員”。我曾親眼見過餐館的侍應被人訓練成奴隸,居然半跪下來給客人點煙;也曾見過飛機頭等艙里的空姐被人一杯熱開水照頭淋,只因那杯水不小心燙著了貴客。
今天的中國服務業(yè)也流行“顧客永遠是對的”這類口號,但享受服務的人卻覺得一切天經(jīng)地義——只要老子有錢,有什么不可以?餐廳是劇場,但演員不只是侍應,演出也從來不只是獨舞。只有尊重侍者也是種專業(yè)的顧客這一理念,才配得上專業(yè)的服務;只有把自己也完全投入食客的角色,才能和最好的演員演出完美的戲碼。 <
(從 容摘自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味道》一書,喻 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