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浦·格林與沃倫·巴菲特在各方面可謂都大相徑庭——一位是皮膚黝黑、愛炫耀的成衣貿(mào)易企業(yè)家,另一位是溫和、節(jié)儉的“奧馬哈圣人”。
然而,兩人都有維護自己聲譽的強烈欲望,也都帶著持有某些投資過久的傷痕。
巴菲特1965年接管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時,后者只擁有馬薩諸塞州新貝德福德幾家陷入困境的紡織廠。如今,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以一家極為成功的上市控股公司聞名于世。然而在長達20年期間,這幾家瀕臨破產(chǎn)的紡織廠曾一直是巴菲特不愿丟掉的包袱。
格林爵士2000年收購了零售集團BHS,使之扭虧為盈,這證明了他作為一名企業(yè)家和老板的天賦,但他在去年接受我與同事采訪時——那是在他以1英鎊的價格最終將BHS連鎖店轉(zhuǎn)給一個由幾家不知名買家組成的財團幾個月后——表示:“我希望本可以早就把它賣掉……我本應賣掉,但是我沒有。”
聲譽風險是激勵這兩位投資者的動力。對正在進入破產(chǎn)管理程序的BHS連鎖店的1.1萬名員工而言,格林爵士的話聽起來或許有些空洞,但他告訴我們,他本不愿切斷與BHS之間的長期紐帶:“歸根結(jié)底,我身邊有從一開始就跟著我的人……我不想只是把門關(guān)上。我要盡全力確保大家過得不錯?!?/p>
當年,對之前退出內(nèi)布拉斯加一家風車制造商所引發(fā)的負面反應感到驚愕的巴菲特,擔心關(guān)閉伯克希爾的紡織廠會造成工人失業(yè),引發(fā)當?shù)胤磸棥?969年,為了向合伙人證明繼續(xù)持有這些紡織廠的合理性,他寫道:“我不想用嚴重的社會混亂換取每年幾個百分點的額外回報。”
然而,根據(jù)愛麗絲·施羅德所著的巴菲特傳記《滾雪球》(The Snowball)一書,1985年,他最終不得不關(guān)閉了原伯克希爾公司旗下最后幾家工廠,并且只給被裁員的400名工人“兩個月的額外報酬”。他在2001年承認,用20年時間試圖重振紡織業(yè)務是他最大的錯誤之一,盡管在施羅德的筆下,在他最終將其出售時,這些紡織廠只是這家控股公司的“一個小不點”。
從早期開始,巴菲特對公眾指責的恐懼讓他總體而言選擇謹慎(而不是曝光),并展現(xiàn)自己慈祥美好的一面。這一策略將他打造成了一位受到社會認同的資本主義代言人。
格林爵士經(jīng)常見諸小報的張揚生活方式及其與媒體間劍拔弩張的關(guān)系,使他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憎恨對象。巴菲特或許并不像其被描繪得那般善良;格林爵士也并非媒體宣稱得那么道德敗壞。但世界各地的準億萬富翁們都可以從他們身上吸取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