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虎
在日常的語文課堂聽課過程中,我們常見的是教師圍繞課文淺嘗輒止地提問,學生淺嘗輒止地回答,偶有拓展,也大多能夠在課堂上解決。一切都是置于“可控”、“預料”之中。
可以理解這些語文教師,因為一旦課堂“失控”,就可能被人認為是一節(jié)不成功的語文課,受到質(zhì)疑的不僅僅是學生學的水平,更是教師教的水平。為此語文教師必須千方百計求“穩(wěn)定”,一心一意促“和諧”。因為有著這樣的信念,所以很少有見到教師提問“出格”的課堂,很難見到學生追問的課堂,有的僅僅是知識傳授與接受的課堂。
語文課堂,之所以沒有出現(xiàn)“問”得精彩的課堂,完全是因為教師本身缺少“問”的精神,沒有形成問的思維,所以只能跟著教材、教參人云亦云,做著永遠也不會犯錯,永遠也不會引起爭議的事情。
蘇教版九年級上冊課本中有一篇課文——《一雙手》,課文里有這樣的對話: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樹?”
“1000多棵?!?/p>
一天能栽1000多棵樹。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10天、20天呢?……這雙手虧得是肉長的,若是鐵鑄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這是一篇“老”課文,在筆者還是學生的時候就已經(jīng)進入教材,當年也曾經(jīng)向老師提問:“一天栽1000多棵樹,哪怕一分鐘能夠栽一棵,也需要十五、六個小時,而北方的天是黑得早、亮得遲的,張迎善這樹究竟是怎么栽的?”一個問題,換來的是老師“好好學習,不準胡思亂想”的訓斥。工作以后,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依然收錄在蘇教版教材中。于是查資料,沒有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解釋;問周圍的同事,也都表示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問專家,換來的是語焉不詳?shù)幕卮?;沒有作者姜孟之的聯(lián)系方式,寫信到出版社,結(jié)果還是未有回音。
終于,在一次又一次地講述這篇課文,在一遍又一遍地聽同仁開設這篇文章的公開課之后,將心中的疑惑傾之于網(wǎng)絡論壇,希望能夠?qū)で蟮嚼硐氲拇鸢?。網(wǎng)友的回答不出所料:
“這與大躍進年代的畝產(chǎn)萬斤糧有異曲同工之處?!?/p>
“所謂高大全式人物!”
“如果學生問了,老師會氣惱,擾亂了課堂秩序;也不該怪教師,因為這些考試不考呀?!?/p>
“那會兒估計做不到,自己獨立完成一千棵樹,不可能,而且北方春季白天短,夜間長,他根本沒那么多時間?!?/p>
但這些回答顯然不是我需要的答案。因為這篇文章首發(fā)于《人民日報》,如果是一件顯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那么《人民日報》是一定會慎之又慎,畢竟這篇文章發(fā)表的時候離大躍進運動已經(jīng)很遠。想到本地網(wǎng)站的受眾面比較小,未必有真正“懂行”的人,于是筆者又將同樣的問題發(fā)到了省會的一家網(wǎng)站上,結(jié)果得到了如下回復:
“剛工作時單位也組織過上山種樹。所謂種樹其實就是讓我們挖坑,有專門的人來栽樹,我們栽是一半也活不了。一下車,手快的同事把鐵鏟洋鎬都搶光了。我什么工具也沒撈到。但過了不到半小時,他們大多繳槍了。有人專門來檢查坑的質(zhì)量,直徑和深度要達標。那山上土里盡是石頭,不好挖。剛工作時我干活不惜力氣,但一天下來也只挖了三、四個坑。手還磨了大泡。文章中這個人可能是只管放樹苗不管挖坑的?!?/p>
“就算是別人給他把坑挖好,他放苗培土,一顆樹也不止一分鐘啊。一天1000棵,絕對不可能。1000棵苗有多重?還得配幾十個人幫他扛樹苗。數(shù)字造假歷史悠久代代相傳?!?/p>
說得有道理,但問題依然存在。想到平時喜歡上新疆的網(wǎng)站,新疆的沙漠丘陵比較多,植樹和東北有許多相似之處,到那提問或許能夠獲得滿意的解答。結(jié)果回復如下:
“東北一般都是栽楊樹、柳樹、松樹(居多)?;径际鞘孪扰俸醚ǎㄒ簿褪穷^一年的秋天挖好坑,第二年春天栽樹),一伙兩個人,一個人挖坑(因為土很松軟,不費勁),一個人栽樹——一天栽一千顆樹是少的。明白啦?”
“栽樹的時間也非常長——一般是早上三四點鐘一直栽到晚上七八點鐘,你說能栽多少樹?季節(jié)性的活,就那么一段時間,早也不活,晚也不活?!?/p>
應該說,在眾多回復中,這是似乎是最靠譜的解釋。在教授這篇課文的時候,筆者先將問題提出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討論也無法解決這問題的時候,再將老師求證的過程娓娓道來,并且將網(wǎng)上的內(nèi)容實時顯示在電子白板上。
“將教案寫得像故事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薄皩W生學業(yè)負擔重,重在對于知識的無限量追求和占有,而其他方面的負擔,不但不重,反而顯得很輕。所以,課堂上應淡化知識的訓練,多圍繞某個‘問題開展綜合性實踐研究,讓兒童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在實踐中形成能力。尤其通過研究能夠解放雙手和大腦,為知識學習提供動力和方法?!?/p>
因為筆者對《一雙手》有追問,追問之后還有探索的過程,所以整個課堂能夠既有知識性,更有故事性,讓學生在故事中完成了對“問題”的探究和學習,解放了雙手,開動了大腦。這樣的課堂,有的是互動,有的是求知,沒有的是學習的壓力與厭煩,師生關(guān)系在這樣的共同探討中越來越融洽,實現(xiàn)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課堂需要追問,不過追問的首要條件是教師要有問,并有對這個問探究的過程——無論這探究是成功或者失敗,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參考文獻:
[1][美]丹尼爾·T·威林厄姆,著.趙萌,譯.學生為什么不喜歡上學.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2]張大冬.讓學生在課堂就能學會.江蘇教育(教育管理),2013(02):52.
[3]懷疑與學問.http://bbs.ts.cn/thread-1237083-1-1.html.
[4]東北栽的什么樹.http://bbs.hongze.gov.cn/thread-75253-2-1.html.
[5]http://bbs.longhoo.net/read-htm-tid-3837124-pag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