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朋 王道清 程留慧 周 舟 溫澤迎
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放射科 鄭州 450000
雙源CT評價糖尿病患者頸動脈斑塊與腦梗死的關系
張保朋王道清程留慧周舟溫澤迎
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放射科鄭州450000
【摘要】目的采用雙源CT血管成像技術(DSCTA)對頸動脈斑塊性質進行分析,探討糖尿病患者不同斑塊性質與腦梗死的關系。方法選擇117例行DSCTA檢查的臨床診斷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分為糖尿病組(A)和無明確糖尿病組(B),明確有無急性腦梗死存在,利用DSCT后處理軟件對頸動脈斑塊性質進行分析,將其分為易損斑塊及穩(wěn)定斑塊,并記錄患者的一般資料情況,分析糖尿病患者不同性質的斑塊與腦梗死事件的關系。結果按有無急性腦梗死劃分,腦梗死組較無腦梗死組具有更高的斑塊陽性率;按斑塊性質劃分,易損斑塊組較穩(wěn)定斑塊組具有更高的腦梗死發(fā)生率;糖尿病組腦梗死發(fā)生率及斑塊發(fā)生率均高于無明確糖尿病組。結論糖尿病患者更易形成頸動脈斑塊,尤其易損斑塊的形成,能明顯增加腦梗死事件的發(fā)生;DSCT血管成像可對斑塊性質進行分析,提高患者防范意識,給臨床醫(yī)生制定預防及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關鍵詞】雙源CT;頸動脈斑塊;糖尿病;腦梗死
頸動脈斑塊作為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一部分,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導致腦部血供不足以及不穩(wěn)定斑塊脫落引發(fā)的一系列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重要危險因素,腦梗死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升高,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增加腦梗死的發(fā)生率。DSCT作為當今世界領先影像檢查設備,可清晰顯示頸動脈斑塊分布、大小、質地及管腔狹窄情況。本文對117例缺血性腦血管患者的CTA圖像和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不同病因、不同性質斑塊與腦梗死之間的關系。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收集2013-08-2015-07在我院住院的117例臨床診斷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且行雙源CT頭頸部CTA檢查的患者。按照有無糖尿病分為2組。糖尿病組(A組)67例,男31例,女36例,年齡52~79歲;無高血壓及糖尿病組(B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57~80歲。分別記錄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高血脂及吸煙史。
1.2研究方法
1.2.1DSCTA掃描方法:采用西門子雙源CT(SOMATOMDefinition)機,運用DualEnergy掃描模式,掃描范圍:自主動脈弓下緣至頭頂,方向自足側至頭側;采用雙筒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對比劑及生理鹽水,速率4.5mL/s,對比劑:碘海醇(雙北,350mg/mL)50~70mL,生理鹽水40mL,監(jiān)測感興趣區(qū)定為注射對比劑的對側頸總動脈主干遠端,手動觸發(fā)掃描。掃描參數(shù):A球管:電壓140kV,電流80mA;B球管:電壓80kV,電流340mA,層厚1.0mm,準直器寬度0.7mm。
1.2.2圖像分析:將圖像傳至工作站(MMWP9594)進行分析,在原始橫斷位圖像的基礎上,運用MPR、MIP、VR等后處理軟件進行圖像重建。所有圖像均由2位高年資放射診斷醫(yī)師進行評估,如有異議,協(xié)商后取得一致。
圖1
圖2
圖3
圖1~3,男性,66歲,糖尿病史8a,左側頸總動脈分叉部及頸內動脈管腔內可見大量易損不穩(wěn)定斑塊(箭頭所示),管腔重度狹窄,對應左側半卵圓中心腦梗死
1.2.3斑塊成分和形態(tài)分析:根據測量的CT值劃分斑塊的成分[2-3]:脂質成分(32.6±20.0)HU,纖維成分(46.4±19.9)HU,出血(97.5±22.0)HU,鈣化(256.7±30.2)HU。斑塊表面不規(guī)則定義為斑塊表面凹凸不平或突入管腔內不規(guī)則的充盈缺損;潰瘍斑塊定義為對比劑突入到斑塊內,深度≥2mm。根據斑塊成分和形態(tài)將斑塊分成易損斑塊和穩(wěn)定斑塊。易損斑塊:斑塊內見較大脂質核心(脂核≥斑塊體積40%),斑塊表面潰瘍或不規(guī)則,有或無鈣化;其余為穩(wěn)定斑塊。
2結果
2.12組一般資料比較2組年齡、性別及吸煙史構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B組合并高血脂比例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注:*P<0.05
2.22組不同斑塊性質與腦梗死關系見表2。
表2 2組斑塊性質與腦梗死情況比較 (n)
注:2組比較,*P<0.001
2.3頸動脈斑塊發(fā)生率與腦梗死明顯相關117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經DSCTA檢查確診為腦梗死患者60例,無明確腦梗死患者57例;在腦梗死患者中,能明確發(fā)現(xiàn)斑塊58例,未見明顯斑塊2例;無明顯腦梗死患者中,能明確發(fā)現(xiàn)斑塊18例,未見明顯斑塊39例;頸動脈斑塊陽性率腦梗死組(58/60,96.7%)與無腦梗死組(18/57,31.6%)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3.504,P=0.000),腦梗死發(fā)生率斑塊組(60/76,78.9%)與無斑塊組(5/41,12.2%)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3.504,P=0.000)。
2.4易損斑塊較穩(wěn)定斑塊更易發(fā)生腦梗死有斑塊的腦梗死患者中,頸動脈斑塊表現(xiàn)為完全易損斑塊11例,完全表現(xiàn)為穩(wěn)定斑塊45例,即同時存在易損斑塊和穩(wěn)定斑塊(混合斑塊)16例;在18例有斑塊而無腦梗死的患者中,存在易損斑塊2例,穩(wěn)定斑塊16例;易損斑塊組腦梗死發(fā)生率(9/11,81.8%)與穩(wěn)定斑塊組腦梗死發(fā)生率(31/45,68.9%)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3.140,P=0.000)。
2.5斑塊發(fā)生率比較A組腦梗死發(fā)生率及斑塊發(fā)生率明顯高于B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3討論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們飲食習慣改變,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且具有較高的復發(fā)率、致殘率和病死率等特點,已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目前我國現(xiàn)存腦血管病患者700余萬人,其中約70%為缺血性腦卒中,而以動脈粥樣硬化為基礎的缺血性腦血管病發(fā)病率更是不斷增長[4]。
3.1糖尿病對頸動脈斑塊的影響糖尿病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及周圍血管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5-6]。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頸動脈斑塊的發(fā)生率顯著高于血糖正常人群[7]。長期的高血糖可引起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致內膜損傷從而啟動血管動脈粥樣硬化進程,此外,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胰島素抵抗、脂質代謝紊亂等并發(fā)癥;以上因素均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8]。本研究結果表明糖尿病患者斑塊的發(fā)生率高于無糖尿病患者(P<0.05)。因此,糖尿病作為頸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危險因素能顯著影響頸動脈斑塊的發(fā)生。
3.2頸動脈斑塊對腦梗死的影響頸動脈斑塊按其性質分為穩(wěn)定斑塊及不穩(wěn)定的易損斑塊,穩(wěn)定斑塊不易脫落,主要對管腔造成一定程度的狹窄,大量研究證實,頸動脈易損斑塊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重要、獨立的預示危險因素,易損斑塊主要由以下4種類型構成:(1)較大脂質核心(占斑塊面積的40%以上)和較薄的纖維帽(厚度多<0.15mm)。(2)潰瘍斑塊:局部纖維帽破裂且被巨噬細胞、淋巴細胞浸潤。(3)斑塊表面血栓形成:斑塊表面內皮細胞剝脫并有血小板聚集及纖維素沉積。(4)斑塊內出血[9-10]。本研究通過雙源CT頭頸血管成像分析易損斑塊和穩(wěn)定斑塊與急性腦梗死發(fā)生率的關系得出,易損斑塊較穩(wěn)定斑塊更易引起腦梗死的發(fā)生。
3.3雙源CT頭頸部血管成像在檢測頸動脈斑塊中的價值近年研究表明,易損斑塊脫落是導致腦梗死事件發(fā)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利用影像學方法準確、無創(chuàng)地評估易損性斑塊是當前重要任務。目前,利用MRI評價易損性斑塊的研究很多,其能準確顯示斑塊成分,可較為可靠地定性和定量斑塊成分及其形態(tài)特征,MRI所顯示易損斑塊特征與缺血性事件發(fā)生的危險性明顯相關[10];但其檢查耗時長,費用較高,不宜用于臨床急性腦缺血患者檢查;而雙源CT運行速度快,圖像分辨率高,后處理軟件功能強大,可進行多平面、多角度重建,結合原始橫斷位圖像,可更為清晰顯示斑塊內部成分和特征,與MRI血管成像對比,其掃描速度明顯更快,對臨床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檢查,節(jié)省檢查時間,盡早給予治療,在頭頸部血管成像中已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對較小的脂質和小范圍出血顯示欠佳。
綜上所述,糖尿病是頸動脈斑塊發(fā)生的高度危險因素,尤其是頸動脈易損斑塊的形成,可顯著增加腦梗死的發(fā)病率,DSCT血管成像可清晰顯示斑塊主要成分,對斑塊性質進行分析,評估其易損性無疑對進展性腦卒中的診斷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早期提高患者防范意識,給臨床醫(yī)生制定預防及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4參考文獻
[1]袁勇,王蘭琴.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8):1 279.
[2]CastilloJ.Deterioratingstroke:diagnosticcriteria,predictors,mechansmsandtreatment[J].CerebrovascDis,1999,9(Suppl3):S1-S8.
[3]WintermarkM,JawadiSS,RappJH,etal.High-resolutionCTimagingofcarotidarteryatherescleroticplaqIues[J].JNRAmJNeuroradiol,2008,29(5):875-882.
[4]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缺血性腦卒中二級預防指南撰寫組.中國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二級預防指南2010[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154-160.
[5]王薇,武陽豐,趙冬,等.中老年人群頸動脈粥樣硬化分布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6):553-557.
[6]BonoraE,KiechlS,OberhollenzerF,etal.Impairedglucosetolerance,typeⅡdiabetesmellitusandcarotidatherosclerosis:prospectiveresultsfromtheBruneckStudy[J].Diabetologia,2000,43(2):156-164.
[7]曾桄?zhèn)?,章成國,李國德,?急性腦梗死患者糖耐量減低與頸動脈硬化的相關研究[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09,8(9):920-922.
[8]Fatehi-HassanabadZ,ChanCB,F(xiàn)urmanBL.Reactiveoxygenspeciesandendothelialfunctionindiabetes[J].EurJPharmacol,2010,636(1/3):8-17.
[9]VirmaniR,KolodgieFD,BurkeAP,etal.Atherosclereticplaqueprogressionandvulnerabilitytorupture:angiogenesisasasourceofintraplaquehemorrhage[J].ArteriosclerThrombVascBiol,2005,25 (10):2 054-2 061.
[10]KalowskaE,RostrupE,RosenbaumS,etal.AcuteMRIchangesinprogressiveischemicstroke[J].EurNeurol,2008,59(5):229-236.
(收稿2016-01-03)
基金項目:河南省科技廳項目,編號:122102310180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0-0029-02